宋桂奇
《勸學》中一個難句再辨
宋桂奇
由于對《勸學》中心論點及論證結(jié)構(gòu)的理解,一直多有歧見,故筆者不打算對宋灝江先生《荀子〈勸學〉的中心論點及其論證結(jié)構(gòu)探析》(載《語文學習》,2014年第3期)中的觀點作進一步探討,只想就該文第三部分“產(chǎn)生誤讀的主要原因”中所涉一個“重要的語句的語義理解”,再談些粗淺的看法。為說明問題,茲全引宋文相關文字如下: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這句話與論題到底是什么關系?“木直中繩”,是說墨繩對木材取直的作用;輮以為輪,是用輮的方式才能變?yōu)檩??!P鍵是“故木受繩則直……”中的“故”,上下因果關系,這種因果是:受繩導致木直,輮使木材成為輪子,礪即磨刀石使得刀劍鋒利。后面緊接著說“君子”,“知明而行無過”,其原因是“博學而日參省”。這是一個比喻,就是通過前面的墨繩、輮、礪,來比喻人通過學習而且要“博學”與“參省”,才能到達“知明而行無過”的境界。
我們從以上分析可知,作者圍繞“勸學”這個話題,分別從“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木繩”“輮輪”“金礪”等幾個方面來“勸學”。(著重號為筆者所加)
細讀之后,筆者多有疑問:第一,“木直中繩”即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繩,僅為一種事實的陳述,而宋文卻認為 “是說墨繩對木材取直的作用”,這是否割裂了“木直中繩……輮使之然也”這個比喻整體?是否將“木直中繩”與“木受繩則直”混為一談了?第二,“‘故’,上下因果關系”該如何理解?依據(jù)常識,當只能是前言“木直中繩……輮使之然也”與后語“木受繩則直……”構(gòu)成因果關系;可上述“受繩導致木直,輮使木材成為輪子,礪即磨刀石使得刀劍鋒利”云云,顯然給人以 “木受繩故直”“木輮故輪”“金就礪故利”之感——不僅將“故”隨意挪移,而且還讓它兼管三句,這,理據(jù)何在?第三,前一段“墨繩、輮、礪”與后一節(jié)“木繩”“輮輪”“金礪”相應,此中“墨繩∕木繩”所指,是“木直中繩”還是“木受繩則直”?如果是前者,可謂其誤明顯,不贅;如果是后者,又為何要做這樣的語序變更?這或能證明,宋文確是將“木直中繩”與“木受繩則直”混為一談了!第四,前文第二部分“《勸學》有著一個清晰的論證結(jié)構(gòu)”中有云:“‘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是指只有通過學習才可以改變?nèi)说牡览怼?‘冰與水’句,‘輮以為輪’句與此同理?!倍酥杏謱ⅰ拜娨詾檩啞迸c“金就礪故利”并列,說它們都是比喻“君子……”句,是用來“強調(diào)‘博學’和‘省察’自我的重要性”(前文第二部分語)的;如何解釋這個明顯的矛盾?第五,“學不可以已”是“理”,“青,取之于藍”等是“喻”,將“學不可以已”與這些比喻并列,這符合邏輯常識嗎?凡此種種,均意味著宋先生對這個“重要的語句的語義理解”不可能正確,似有為之再辨的必要。
先請看人教版必修3《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9頁)“課文鑒賞說明”中的相關解析:
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扒喑鲇谒{”“冰寒于水”說明客觀事物經(jīng)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fā)展、有所提高。直木“輮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進一步說明客觀事物經(jīng)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根據(jù)同樣的道理推論,人只有經(jīng)過“博學”(廣泛地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鍛煉才干,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學習對改造人的品性也起著決定作用。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斷學習改造獲得的。木要改造成“中規(guī)”的輪,就要“輮”;金要利,就要“就礪”,人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要“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學習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此中將五個比喻分為兩組:一是“青出于藍”“冰寒于水”;一是“輮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輮以為輪”這個比喻是由“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和“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兩個部分構(gòu)成,其語義重心所在的后半部,顯然不能用來“說明客觀事物經(jīng)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這個道理;這便意味著,“輮以為輪”與“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二喻并非同質(zhì),自不可歸為一類。故此,筆者贊同胡格非《從〈勸學〉看〈荀子〉的寫作特色》(載《語文學習》,1981年第2期)中的解析:
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論斷性的話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藍”和“冰寒于水”這兩個比喻,說明后天的影響可以改變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發(fā)展,接下來又提出另一個比喻:中繩的直木,經(jīng)改造后,變成了“其曲中規(guī)”的車輪;以后即使曬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復到“直”的狀態(tài)。這就說明,后天的影響,對改變事物本性來說,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這就把道理的闡述向前推進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引出結(jié)論“博學而日參省乎已”的重要性。這一段以比喻為主的文字,從提出問題到進行小結(jié),邏輯性是很強的。
與前引“教參”相比,胡先生注意到了“輮以為輪”這個比喻的整體性,故認為它與“青出于藍”“冰寒于水”在語意上聯(lián)系更為緊密;如此一來,這五個比喻乃至整段文字間的邏輯關系便顯得十分清晰:“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說明了“學習可以使人進步”,“輮以為輪”則進一步說明“學習使人進步后,便不會再回到原點 (退步)”;所以,我們要“學不可以已”。此為第一層。第二層中“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句,若將其補充完整,顯然是“非直木受繩則可成為直木”“非利金就礪則可成為利金”,此二喻說明了“學習可以使一般人(非直木∕非利金)成為君子(直木∕利金)”;這自意味著,一般人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得“博學而日參省乎已”。明確了兩個層次中“勸學”角度的差異,宋文中諸多錯解也就不言而自明了。
最后,還想特別說說句中的“故”。人教社舊版(高一冊)新版(必修 3)、蘇教版(必修 1)、粵教版(必修4)等多種教材對這個“故”均不加注,與課本配套使用的“教參”,又都是無一例外地將其譯為“所以”;或許,宋先生也感覺到了這種理解的不妥,故而才有“上下因果關系”之說、隨意挪移之舉。筆者以為,這個“故”不可能是因果關系,理由是,“輮以為輪”和“木受繩則直”分屬兩個層次,這兩個比喻本身在語意上自不會發(fā)生任何關系;至于兩層之間,則為進層而非因果——因為學習不可以停止,所以,我們要成為君子就得不斷地學習——此中的強加因果,是不是非常明顯?
除此之外,文中還有“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币徽Z,此中“故”,各版教材亦不加注,“教參”也都譯作“所以”。由于對此語的理解沒有分歧,故辯明此“故”或更據(jù)說服力。不妨再引上述人教版必修3《教師教學用書》第89頁中的相關解析:
先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可以興風雨;積水成淵,可以生蛟龍。所以有這樣的功效,全賴于“積”。同樣,人如果能積善成德,就能達到“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境界。接著從反面設喻,說明不積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正反對照,說明“積”與“不積”效果完全不同。
既然“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與“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屬“正反對照”,“說明‘積’與‘不積’效果完全不同”;那么,“積”之二喻與“不積”二喻在語意上,便只能為并列而非因果!“吃青菜有益于健康”與“不吃青菜有害于健康”,二者間不構(gòu)成因果關系,大概算作常識了吧?至于“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與“不積”之間,則更是明顯地不存在因果關系:此二喻是從反面著眼,以說明不積累則一事無成,同樣的道理,人如果不“積善”就不能“成德”,就不能達到“神明自得,圣心備焉”之境;也就是說,“不積”二喻是從反面服務于“積善成德……”這一中心句的。二者間如存因果關系,也該是 “積善成德……”為“果”、“二喻”為“因”;若釋“故”為“所以”,豈不是典型的“因果倒置”了?
準此,則這兩個“故”便不可能是表因果關系的連詞。筆者以為,此二“故”均為發(fā)語詞或曰句首語氣詞,與“夫”相類。關于這一用法,雖包括《漢語大詞典》在內(nèi)的眾多辭書均不曾提及,但亦有不少學者予以指出。楊樹達《詞詮》中認為,這類“故”“皆上無所承,故為提起連詞”[1];裴學?!豆艜撛~集釋》“‘故’猶‘夫’也”、“提示之詞也”條下,更有較為詳細的解說,“‘故’‘夫’為魚部疊韻字,故‘故’訓‘夫’、‘夫’亦訓‘故’”[2];段德森《實用古漢語虛詞詳釋》則與裴說有異,認為這類“故”是“助詞”,“用在句子開頭,表示要發(fā)議論,有引出話題的作用,與‘夫’近似,這是連詞‘故’進一步虛化來的”[3];李靖之、李立《文言虛詞詮釋》又認為這類“故”為“語氣詞”,“上無所承,表示發(fā)議論。不必譯出”[4]??紤]到中學語文教學中,習慣上將用于句首的“夫”“蓋”稱作發(fā)語詞或句首語氣詞,故筆者傾向于二李之說。至于用例,上述著作中多有列舉 (《文言虛詞詮釋》中即舉有“故不積跬步……”之例),恕不轉(zhuǎn)錄。茲再舉《勸學》(課文刪節(jié)部分)中幾個明顯之例(按:《勸學》中用作語氣詞的“故”多達16例):
①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②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 。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 ,謹順其身。
教材其他文章中,亦不乏此類用例。如:
③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者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
④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逍遙游》)
③中“故”“夫”對用,④中“故”“夫”連用,考諸文意,均不是對前承接原因繼而表示結(jié)果,而只是引發(fā)議論;故這兩個“故”只能是句首語氣詞,不必譯出??筛鞣N“教參”卻均譯二“故”為“因此”或“所以”,殊不足?。?/p>
注釋:
[1]楊樹達:《詞詮》,中華書局,1965 年,第 100 頁。
[2]裴學海:《古書虛詞集釋》,中華書局,2004 年,第315頁。
[3]段德森:《實用古漢語虛詞詳釋》,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80頁。
[4]李靖之、李立:《文言虛詞詮釋》,中國勞動出版社,1994年,第 480頁。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戚墅堰實驗中學)
編輯:金潤根
責任編輯: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