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婷婷
(東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8)
阿里夫·德里克對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繼承與發(fā)展
高婷婷
(東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8)
阿里夫·德里克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思想,提出了獨特的具體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他面對當今發(fā)生巨大變化的資本主義社會,繼續(xù)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擴展了階級的范圍,堅守對殖民主義的批判,并探索馬克思主義在晚期資本主義的革命方法和手段。
德里克;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意識形態(tài)
阿里夫·德里克被認為是西方“晚期馬克思主義”(LateMarxism)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堅持主張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生產方式構架來重新解決當代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新問題。德里克面對資本主義在后工業(yè)社會與全球化浪潮中的諸多新發(fā)展和新變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基本原則,提出了具體的有價值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為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理論在晚期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基本原則,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德里克等晚期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在生產力沒有改變的當下,生產關系也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社會沒有本質上的變化,而是進入一個更高的階段,從國家資本主義階段、壟斷或帝國主義階段進入到了晚期資本主義階段。[1]
所謂的晚期資本主義階段,就是德里克所稱的全球資本主義,它代表了一種更深層的資本的抽象、集中和霸權,并體現(xiàn)出新的特征。一是新國際勞動分工出現(xiàn),生產的過程通過轉包等方式跨國實現(xiàn),一個生產過程或者同一產品生產過程通過生產、流通和消費,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完成,即使更多地區(qū)卷入,也使資本更快速集中的運轉。由此分析認為,全球化的資本主義與早期的實踐存在本質區(qū)別,它是資本主義的新階段。二是非中心化,城市成為網狀結構,沒有清晰可辨的中心,甚至最鄰近的城市之間的聯(lián)系遠沒有網狀結構中城市的聯(lián)系緊密。[2]三是跨國公司是將這些網狀結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媒介,為了使經濟作用協(xié)調一致建立了一些超越國家的地區(qū)性組織——跨國公司。四是生產的跨國化促使全球前所未有的分散化,從全球看沒有資本主義的中心,從地方看生產過程的分散化進入到國內的地方區(qū)域。五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其歷史上在歐洲的具體發(fā)源地分裂開來,資本主義的敘事從歐洲歷史的敘事擴展到非歐洲資本主義,相對應地出現(xiàn)多元文化主義。六是早期第一、第二、第三世界的劃分受到挑戰(zhàn),新型全球化更強調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南北差別已取代了三個世界的劃分,但全球卻呈現(xiàn)出更復雜的政治格局。
馬克思提出階級理論,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有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不斷矛盾和斗爭。德里克繼承了這一階級理論,并擴大了階級的內涵。
在德里克看來全球資本主義時代階級更加復雜化,階級在空間和跨度上進一步發(fā)展和擴大。一是橫向范圍上形成全球性資產階級,階級隨著資本在全球擴張,他們所擁有的共同利益已經超越了民族國家邊界,形成跨國資產階級和跨國無產階級。二是階級與種族、性別等關系復雜交錯,德里克把婦女、民族、激進與土著居民所發(fā)起和開展的運動和抗爭也納入到反抗資本霸權和剝削的斗爭領域中。三是階級放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意義,德里克重視從地域中來考察階級、種族、性別等關系,在不同的地域中,不論階級、性別、種族等問題,都應該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這些問題的關系混合在一起也應該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這種混合物也相應的生出一套社會關系,包含階級、性別、種族及地域自身等范疇的具體意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時,就不斷揭露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落后國家的侵略、奴役和壓迫,對老牌殖民主義進行批判。德里克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立足于當代的資本主義現(xiàn)實,提出了對后殖民主義的批評理論。
德里克的后殖民主義批評理論是基于對其他后殖民理論中非歷史化現(xiàn)象的深刻批評。在德里克看來,后殖民主義與全球資本主義之間存在著對應的聯(lián)系,它是全球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表述,是以后殖民知識分子的身份自居的第一世界、第三世界的知識分子建構的一種話語。很多后殖民理論家將歷史的維度從后殖民理論中祛除的做法,不僅無助于將問題清晰化,反而會造成極大的混亂,導致無法對殖民和后殖民的發(fā)展歷程進行歷史分期,對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身份進行判定。德里克認為,后殖民概念的“后”本身表述了一種歷史時間,包涵了一種歷史分期,殖民主義以后,新型全球政治、經濟和文化格局的后殖民主義,但實際上過去的殖民主義與現(xiàn)在的后殖民主義通過資本主義聯(lián)系在一起,并未發(fā)生實質性變化。德里克對后殖民主義采取歷史化的分析,力求把后殖民從與全球化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共謀關系中解救出來,還原后殖民主義研究的批判性特質,以達到正確認識當代后殖民理論的目的。
經典馬克思主義認為反抗資本主義霸權和經濟剝削的方案是通過社會主義革命推翻其統(tǒng)治,獲得自身解放。德里克明確地將當前的全球化與資本主義霸權聯(lián)系起來,對資本霸權的新形式帶來的壓迫進行分析,提出了“重新發(fā)明革命”的口號。德里克使用了“后革命”一語來表述自己的觀點,認為后革命是一種對社會關系的重構,既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仍然占統(tǒng)治地位,這種生產方式占據(jù)或已經重組政治、經濟和文化關系的霸權地位,那么在此意義上的后革命便成了反對資本主義霸權的一種選擇。
德里克后革命氛圍理論在反抗的主體力量、斗爭手段、具體場所等方面進行了分析。一是反抗主體范圍擴大,經典馬克思主義認為反抗資本主義的主要力量是工人階級領導的無產階級,德里克認為婦女、民族、激進與本土人民等力量是新出現(xiàn)的反抗全球資本主義的應該被認識的主體力量。[3]二是斗爭手段更加多樣,原來的階級斗爭的運動形式最常見的是暴力革命,在當前資本主義社會中,是各主體根據(jù)所處環(huán)境出發(fā)通過各種不同的運動來實現(xiàn)對跨國資本主義的反抗和斗爭,涉及遍布世界的土著運動、生態(tài)運動及社會運動。三是反抗場所具體為地域,這里所指的地域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它產生于全球化自身的矛盾運動,在地域中各種矛盾都鮮明地表述在日常生活境況中,人們便從日常生活出發(fā)進行抵抗。
[1]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M].陳清僑,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
[2]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圍[M].王寧,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阿里夫·德里克.跨國資本時代的后殖民批評[M].王寧,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李敬晶〕
B712.59
A
1002-2341(2016)02-0087-02
2016-03-03
高婷婷(1985-),女,黑龍江大慶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