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世濤(山東政法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國際刑事法庭檢察官制度及比較
申世濤
(山東政法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國際刑事法庭檢察官制度實行檢警一體模式。從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直到國際刑事法院的發(fā)展中,檢察官有一個從任命產生到選舉產生的過程。國際刑事法庭檢察官履行職責的基本保障是堅持獨立性和公正性。
國際刑事法庭;檢察官;獨立性;公正性
在國際刑事法庭中,沒有警察機構,檢察官身兼?zhèn)刹楹推鹪V二職。這種“檢警一體”的司法模式雖然和現代國家普遍的偵查和起訴分屬不同主體的“檢警分離”模式相違背,卻是國際刑事法庭檢察官制度的常態(tài)。在紐倫堡和遠東軍事法庭中,檢察官是獨立于法庭的單獨機構,這主要來自于英美法系國家的傳統(tǒng)。在前南刑事法庭和盧旺達刑事法庭中,檢察官設置在法庭內,是法庭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設置可能更多的受大陸法系檢察官制度的影響。在國際刑事法院中,檢察官辦公室是常設的國際刑事追訴機構,設置在法院內是其組成部分之一,與前南法庭和盧旺達刑事法庭檢察官制度相類似。
(一)紐倫堡軍事法庭與遠東軍事法庭檢察官的資格和產生
根據《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第14條的規(guī)定,紐倫堡軍事法庭中的檢察官是由英國、美國、法國和前蘇聯各自任命一名,組成委員會,實行集體負責制。②本文中所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的條文,除有另外說明,主要參見趙秉志、王秀梅:《國際刑事審判規(guī)章匯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3年版。根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第8條規(guī)定,遠東法庭的檢察官制度是由檢察長和陪席檢察官組成的,實行檢察長負責制;其中,檢察長由盟軍最高統(tǒng)帥指派,陪席檢察官由曾與日本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的聯合國家分別進行指派,其主要職責是協(xié)助檢察長。關于上述兩個軍事法庭檢察官的任職條件,其各自的規(guī)約都沒有作出規(guī)定。
(二)前南刑事法庭和盧旺達刑事法庭檢察官的資格和產生
前南刑事法庭檢察官(盧旺達刑事法庭的檢察官是由前南刑事法庭檢察官兼任的)是經聯合國秘書長提名,由安理會任命的,檢察官任職4年,可以重新任命;檢察官辦公室工作人員經檢察官推薦,由聯合國秘書長任命。根據《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規(guī)約》第16條的規(guī)定,其檢察官任職條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人品方面,要具有高尚的品德;二是調查和起訴刑事案件業(yè)務方面,要具有最高業(yè)務能力(hightest level of competence)和經驗。其中,第二個條件即業(yè)務能力方面,較難理解和把握。有學者對這一標準的評價是:“條件很高,又不具體,相反有點含糊”。由此,該學者以舉例的方式來理解這一條件。如盧旺達刑事法庭的檢察官岡比亞人賈勞(Hassan b.Jallow),畢業(yè)于坦桑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后留學英國;曾先后工作于岡比亞檢察院、司法部和最高法院,還參與過《非洲人權和民族權憲章》的起草工作;在任職盧旺達刑事法庭檢察官之前,是塞拉利昂特別法庭上訴庭的法官;在語言方面是聯合國和非洲統(tǒng)一組織的法律專家。[1]由上述賈勞先生的經歷看,無論是在學歷、工作經歷和語言能力方面,他都達到了檢察官的任職條件,因此被認定為檢察官。
(三)國際刑事法院檢察官的資格和產生
在國際刑事法院中,檢察官負責檢察官辦公室的工作,檢察官由一名或多名副檢察官協(xié)助。檢察官于法官的產生方式一樣,由締約國大會選舉產生。根據《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guī)約》①本文中所用《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guī)約》的法條,如無特別說明,均參見李世光、劉大群、凌巖:《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guī)約評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2條第4款的規(guī)定,其具體產生方式是,由締約國大會成員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以絕對多數勝出。副檢察官由檢察官提出的候選人名單中選舉產生,每一個待補的副檢察官職位應由檢察官提名3名候選人。檢察官和副檢察官任期一般為9年(除非選舉是另有說明),不得連任。這樣的規(guī)定優(yōu)點有二:一是相對較長的任職時期,可以使檢察官制定一個相對穩(wěn)定和較長期限的的偵查和追訴政策;二是不允許檢察官連任,又對檢察官的獨立性提供一個強大的保證,可以使檢察官在任期期間免受國家的壓力,同時也排除了與連選程序相聯系的政治因素的影響。[2]關于國際刑事法院檢察官的任職條件,《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guī)約》第42條第2、3款做了規(guī)定:(1)檢察官和副檢察官不能是同一國籍的人,并應全時任職。(2)檢察官和副檢察官應具有高尚的品德;(3)檢察官和副檢察官在業(yè)務方面應具有卓越能力(highly competence)和豐富的實踐經驗;(4)檢察官和副檢察官應精通并能流暢的使用國際刑事法院至少一種工作語言。
從上述不同國際刑事法庭對檢察官的任職條件和產生方式上,我們可以發(fā)現:從檢察官來源看,有一個從地域性(狹窄性)到世界性過度的過程;從檢察官的產生方式看,有一個從任命到選舉產生的過程。伴隨著國際刑事法庭的發(fā)展,檢察官制度也日益走向理性與法治化并回歸其應有的角色。
國際刑事法庭檢察官的主要職責是對具有國際罪行的刑事案件進行調查和起訴。檢察官在履行職責時,為了不受來自于國際社會的干擾,必須保證應有的獨立性和公正性??梢哉f獨立性和公正性是國際刑事法庭檢察官基本特征。獨立性原則保障檢察官不依外來指示獨立作出決定,該原則是針對檢察官整體活動的;公正性原則是針對檢察官個案活動的,它保障檢察官在個案中不偏不倚,保持中立。[3]
(一)檢察官的獨立性
檢察官的獨立性主要包括有職務獨立和身份獨立。[4]職務獨立主要是指檢察官在行使職權時,不受來自任何外來的指示和干預。這一點在《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規(guī)約》、《盧旺達國際刑事法庭規(guī)約》和《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guī)約》中均有規(guī)定。如《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規(guī)約》第16條第所規(guī)定的,檢察官“不應征求或接受任何政府或任何其他的來源指示”。檢察官的職務獨立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職務獨立是作為一個機構的整體獨立,而不是檢察官個人的獨立;二是職務獨立貫穿于刑事訴訟的調查、起訴和審判等整個過程。身份獨立是指檢察官的職位不受任意的威脅或干預。職務獨立和身份獨立的關系是,身份獨立是職務獨立的前提和保障,只有滿足身份獨立,職務獨立才能真正實現。
為了保證檢察官的獨立性,國際刑事法庭規(guī)約、規(guī)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規(guī)制:即檢察官的產生方式和資格;檢察官的業(yè)務能力和個人品質;檢察官不當活動的禁止;檢察官的特權和豁免。由于本文第二部分對檢察官的產生方式、資格和業(yè)務能力進行了論述,因此本部分的論述著重于檢察官的不當活動的禁止、檢察官特權和豁免問題。
1.檢察官不當活動的禁止?!秶H刑事法院羅馬規(guī)約》第42條第5款規(guī)定了檢察官的不當活動的禁止情況,即檢察官和副檢察官不得從事任何可能妨礙其檢察職責,或者令人懷疑影響其獨立性的活動,也不得從事其他的任何專業(yè)性職業(yè)。上述規(guī)定是原則性的,實踐中應進行具體化的解釋:妨礙檢察職責的活動,主要是阻礙或妨礙檢察工作的正常進行;獨立性受到懷疑的活動,是指檢察官所從事的活動,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缺乏公正性;不得從事任何其他專業(yè)性職業(yè),是指既然做了檢察官,就不得再從事其他專職工作,因為按照普通的觀點,任何其他專業(yè)的職業(yè)或工作,可能分散檢察官職業(yè)的精力。[5]
2.檢察官的特權和豁免。為了保證檢察官的獨立性,《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guī)約》和《國際刑事法院特權和豁免協(xié)定》還規(guī)定了檢察官的特權和豁免問題。其主要內容是檢察官和副檢察官在執(zhí)行或涉及法院職務方面,應享有外交使團團長所具有的同樣特權和豁免,而且在其任期后,還應繼續(xù)享有。檢察官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也應享有履行其職務所需的特權、豁免和便利。
(二)檢察官的公正性
檢察官的公正性是檢察官職業(yè)的核心問題,檢察官的獨立性最終也是服務于公正性的。檢察官的公正性主要體現于兩個方面,即客觀義務和回避制度。
1.檢察官的客觀義務。檢察官的客觀義務來源于大陸法系國家,如今已傳到英美法系國家的檢察制度中,并已成為英美法系檢察官“公正執(zhí)法”義務的理論來源之一。[6]檢察官的客觀義務最基本的含義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為了發(fā)現案件的真實情況,檢察官不應站在當事人一方的立場,而應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進行活動。[7]在國家層面,檢察官的客觀義務貫穿于刑事訴訟全過程,主要體現在偵查階段的全面、客觀地收集有罪證據和無罪證據;審查起訴階段的公平裁量,同等對待的義務;審判階段的不能片面追求有罪和從重判決,以及發(fā)現一審判決中的錯誤,為了被告人利益的上訴。
相對于國家層面,國際刑事法庭中檢察官的客觀義務有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在國際刑事法院出現前的四個國際臨時刑事法庭中,檢察官的客觀義務沒有得到明顯的體現。起碼是在上述四個臨時國際刑事法庭的規(guī)約和規(guī)則中,沒有如《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guī)約》那樣,有相應的條款明確規(guī)定了檢察官的客觀義務。這主要是因為前述臨時國際刑事法庭深受英美法系的影響,主采對抗性訴訟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檢察官更多的是屬于當事人一方,更多承擔的是指控被告人有罪的責任,檢察官的準司法性較弱。而在國際刑事法院中,檢察官的角色不僅僅是當事人一方,而更多的可能是作為一個客觀的司法機構存在。或者說,在國際刑事法院中,檢察官已經遠遠超越了當事人地位,是一個保障司法公正的獨立的機構。[8]《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guī)約》對檢察官客觀義務的規(guī)定,主要體現于以下條款中:第54條第1款第1項所規(guī)定的,檢察官進行調查時,應同等的對待有罪證據和無罪證據;第67條第2款所規(guī)定的,對辯護方披露無罪或減輕被告罪責的證據;第81條、第83條所規(guī)定的,檢察官可以為了被告人的利益而提出上訴或重新審理。
2.檢察官的回避制度。如同上述所說,在臨時性的國際刑事法庭中,檢察官的被認為是當事人一方;在國際刑事法院中,檢察官可以說具有準司法官的地位,無論是從其產生、任職及其客觀性及其回避制度等方面,都可以說,檢察官與法官具有相似性。就回避制度而言,前南斯拉夫和盧旺達國際刑事法庭規(guī)定了法官的回避制度,但沒有規(guī)定檢察官的回避制度,與此相對應,國際刑事法院對法官與檢察官的回避都有所規(guī)定。
就檢察官回避問題,根據《羅馬規(guī)約》第42條及《國際刑事法院程序與證據規(guī)則》第34條的規(guī)定,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回避主要有自行回避和申請回避,自行回避是檢察官和副檢察官自己主動提起回避的情況;申請回避是被調查人或被告人根據回避理由,申請檢察官或副檢察官回避。(2)回避的理由主要有:曾經在過去以任何身份參與本法院審理中的某一案件,或者在國家內部參與到涉及被調查或被起訴的人的相關刑事案件中;案件涉及到個人利益的,包括與任何一方當事人有密切的家庭、私人、職業(yè)關系或從屬關系;以個人身份參與在其參加處理案件前提起的任何法律程序,或參與在其后由本人提起的任何法律程序,而且被調查人或被起訴人是程序的對方之一;因就任前所執(zhí)行的其他職務而可能涉及到案件,對案件的當事人或其法律代理人持有某種看法,而從客觀上講,這種看法可能影響有關的人所具有的應有的公正性;通過有關媒體,以書面或以公開的行動表示自己的意見,而這種行為客觀上可能影響有關的人應有的公正性。
[1]洪永紅.盧旺達國際刑事法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366.
[2]王世洲.現代國際刑法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595.
[3][8]李世光,劉大群,凌巖.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guī)約評析(上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65.
[4]魏武.國際刑事司法體系的結構性保障——國際檢察官獨立性和公正性評析[EB/OL].(2012-12-14)[2015-10-17]http://www.criminallawbnu.cn/criminal/Info/showpage.asp?pkID=37325.
[5]Georghios M.Pikis.The Rome Statute for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t-Analysis of the Statute,the Rules of Procedure and Evidence,the Regulations of the Court and SupplementaryInstruments[M].Martinus,NijhoffPublishers,2010.247.
[6]孫長永.檢察官客觀義務與中國刑事訴訟改革[EB/OL].(2008-12-18)[2015-10-13]http://www.procedurallaw.cn/zh/ node/1396.
[7]龍宗旨.中國語境中的檢察官客觀義務[J].法學研究,2009(4):137.
Prosecutors System and Its Comparis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
Shen Shitao
(Shan Dong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Jinan,250014)
The prosecutorial system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 is the integration patterns of the prosecutor and police.From 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at Nuremburg to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the way to produce prosecutors has from the appointment to the election.The core problem that the prosecu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 is how to maintain his independence and impartiality in the process of performing his duties.
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prosecutor;independence;impartiality
DF979
A
1671-5101(2016)01-0064-04國際刑事法庭是為了起訴和懲罰犯有嚴重國際罪行的個人①在國際刑事法庭中,被起訴者一般都是個人,只有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起訴了有關犯罪組織。而設立的具有國際性質的刑事司法機構。從歷史上看,自二戰(zhàn)后國際社會曾先后出現了五個國際刑事法庭,即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本文簡稱紐倫堡軍事法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本文簡稱遠東軍事法庭)、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本文簡稱前南刑事法庭)、盧旺達國際刑事法庭(本文簡稱盧旺達刑事法庭)和國際刑事法院。其中,前四個是為了特定的目的而設立的臨時國際刑事法庭,國際刑事法院是常設國際法庭。本文主要就上述不同國際刑事法庭中檢察官制度的屬性、資格及職業(yè)保障進行初步的分析及比較。
(責任編輯:孫雯)
2015-11-06
本文系山東政法學院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專項項目《論檢務公開制度》(項目編號:2015F21Z)的階段性成果。
申世濤(1973-),男,山東菏澤人,山東政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研究方向:國際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