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單明時評人
限權背面是賦權
文|單明時評人
實施過程中,才具有某種影響力和組織性支配力;對權力的靜態(tài)規(guī)定只是權力的起點,其階段性目的是使權力在框架內運用起來,終極目的是維護秩序,為納稅人服務。
現在泛濫于中國各個領域的權力化審美,并不是因為我們在成文法中沒有對權力的限制框架,比如,每當地方政府換屆后,政府都會在公共媒體公布市長、副市長、政府秘書長和副秘書長的工作分工。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在分工范圍內行使各自的權力。這本是不錯的制度安排,但問題是,一些權力擁有者行使權力時無視制度框架、突破了這些制度框架,把程序正義偷換成權力正義,社會也缺少對權力的制約,才使權力以撒野般的性征,在眾多領域逞一時之快,給社會和民眾帶去很多創(chuàng)傷般的影響。
從古今中外的經驗和教訓看,要想減少直至杜絕權力化在各個領域的撒野般審美,一是要限權,二是要賦權。限權是指限制政府權力。在這方面,我們做得還不夠細,也缺少有效監(jiān)督和制約。所謂細,是指我們在成文上不僅要明確政府有何種權力,還要劃定權力邊界;所謂監(jiān)督和制約,是指權力越界后,有專門的機構或組織依法予以判定、裁決和處置。
權力的兩面性,就在于限權同時還要賦權——賦予專業(yè)部門、人員和民眾應有的權力。城市規(guī)劃就得由城市規(guī)劃專業(yè)部門和城市規(guī)劃師來做;公共建筑就得由建筑設計院和建筑師來設計完成;城市綠化就得根據當地經緯度和氣候、環(huán)境等特點,由園林部門和園林師全盤完成。政府權力只負責維護秩序,保證專業(yè)部門和人員不受任何干擾地完成相關業(yè)務。權力從來都不是用來滿足政府和官員權力欲的,它是用來服務社會和民眾的,如果非聯系上滿足不可,那也是用來滿足社會和廣大民眾審美需求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