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麗麗
一、創(chuàng)新整合點
1.音頻:剪輯音頻,營造氛圍,訓練朗誦。
2.微視頻:課前預習,導入新課,交代背景。
3.主題網(wǎng)站:自主學習,拓寬視野,提升認識。
4.博客共享和QQ平臺互動:了解學情,作品爭鳴,激勵促進。
二、教材分析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魯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五單元的《詩五首》中的一首。詩人杜甫通過記敘自己茅屋被秋風吹破這件事,一躍聯(lián)想到風雨中千千萬萬衣食無著的窮苦百姓,表現(xiàn)了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全詩敘事和抒情相結合,構思善于蓄勢和陡轉,句式靈活多變。既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又有完美的藝術形式,是杜甫詩歌中的精品。詩歌教學的關鍵是體味詩情,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鑒賞能力和審美情感。所以,教學本文重在引導學生,在把握所敘之事、理解所抒之情的基礎上,通過字句推敲、誦讀體驗、想象再造等方法,欣賞詩歌,從而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和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另外,本課的學習還應該理清:“歌行體”的特點,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詩史”,“詩圣”。
“歌行體”,七言古詩,但詩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駢偶的形式束縛,兼有長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畫形象和抒發(fā)感情。
“沉郁頓挫的風格”,就是語言凝練,感情蒼涼,結構曲折。
“詩史”,對于安史之亂,杜甫不止是一個時代的觀察者、記錄者,更是親歷者,他隨著老百姓一起顛沛流離,吃苦受難。因此,杜甫為后世提供了一部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的唐朝人的感性的歷史,這是正史很難告訴人們的。他的詩歌充盈著對那個時代的悲鳴,所以杜甫的詩叫“詩史”。
“詩圣”,悲天憫人的大詩人,面對現(xiàn)實的冷酷,他依然用這樣火熱的仁者情懷來關懷世間,這就是杜甫之為“詩圣”的地方。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對古代詩詞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知識與誦讀經(jīng)歷。 對本詩的作者杜甫,學生并不陌生,六下學過《江南逢李龜年》,七上學過杜甫詩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但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面對的學習群體,畢竟是一群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年代,受經(jīng)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首感慨個人經(jīng)歷、抒發(fā)社稷理想的古代詩歌,學生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鑒賞詩歌的方法,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
在制訂教法的依據(jù)上,考慮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知識、能力水平的不平衡性,可以讓他們提前閱讀《品中國文人》的杜甫部分,觀看重慶衛(wèi)視的《品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觀看康震的《詩圣杜甫》。教授這一課,應該注重學生的反復朗誦、詩詞素描、外圍閱讀,通過字句推敲、誦讀體驗、想象再造等方法,力圖讓學生對杜詩的沉郁頓挫和杜甫的家國情懷有所了解。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1.正確流利的朗誦詩歌。2.品味語言,體會沉郁頓挫的杜詩風格。
過程與方法目標:1.學習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寫法。2.通過詩歌素描的方法感知人物形象,體會詩人情感。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
五、教學環(huán)境與準備
課前閱讀與杜甫相關的書籍,網(wǎng)絡搜集與杜甫有關的視頻,制作主題網(wǎng)頁、微視頻等。
六、教學反思
總體來看,本課的設計在主題網(wǎng)頁和微博、QQ平臺輔助下,借助文本閱讀、音頻、視頻等,使學生深入文本,品味詩歌的內涵,感悟杜甫以仁者情懷關懷世間的精神。
教學的亮點在用《詩圣杜甫》數(shù)字故事導入和關鍵節(jié)點播放《安史之亂》微視頻的使用,讓學生能結合作者的身世背景了解詩歌的內涵。課前預習中,使用《詩詞素描》微視頻,介紹詩詞素描的定義和方法,保證了課堂上學生選擇詩句素描的進行,實現(xiàn)了對詩歌意境的“二度再造”。
需要改進之處在于,課堂的推進還是較為單調,需要在問題和視頻的呈現(xiàn)方面再做整合和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