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淼,陳先玉,潘月敏,檀根甲
(安徽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安徽合肥 230036)
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
——以安徽農業(yè)大學為例
李 淼,陳先玉,潘月敏,檀根甲
(安徽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安徽合肥 230036)
針對安徽農業(yè)大學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課程教材編寫、實驗條件改善、實驗教學內容優(yōu)化、課程教學實習加強,以及注重學生實踐技能操作與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建立和完善課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討了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問題。
植物采后病害防治;實踐教學;教學改革
基于“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背景下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雙創(chuàng)”型人才培養(yǎng)是當前安徽農業(yè)大學本科教育發(fā)展改革的主旋律。生產實踐教學是安徽農業(yè)大學涉農專業(yè)培養(yǎng)“雙創(chuàng)”型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安徽農業(yè)大學涉農專業(y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有機組成部分[1]。通過生產實踐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掌握農業(yè)知識技能,激發(fā)學生學農愛農的學習動力,對提高涉農專業(yè)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此,需要整合安徽農業(yè)大學本科教學各類實驗實踐教學資源,建設面向全校開放共享的安徽農業(yè)大學實驗實踐教學平臺;采取各種措施激勵涉農專業(yè)學生開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提高涉農專業(yè)學生解決“三農”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fā)展對農林類復合應用型和創(chuàng)新拔尖型人才的需求。
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是由安徽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為植物保護本科專業(yè)和植物保護(專升本)專業(yè)開設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是一門多學科交叉性很強的應用性課程,主要涉及植物病理學和植物生理學等方面內容。一直以來,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在培養(yǎng)植物保護專業(yè)學生具備植物保護科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然而,安徽農業(yè)大學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教學中存在課程教材缺乏、實驗標本缺乏、校外教學實習實踐基地缺少等問題。特別是近些年由于安徽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不斷修訂,使得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總學時被壓縮至32學時,相應地實踐教學課時數(shù)也被壓縮至10學時,這不僅弱化了該課程的實踐性,影響了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全面掌握,還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為提高學生解決植物采后病害防治實際問題的能力,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為此,筆者結合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理論授課和實驗教學方面的經驗,探討了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實踐教學改革,以期為培養(yǎng)適應現(xiàn)代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要求的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提供借鑒,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貫穿于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實踐教學全過程。
首先,課前及時完善更新授課材料,課程教學內容力求全面覆蓋采后病害學科最新進展,要求植物采后病害防治的教學與時俱進。除筆者自編《植物采后病害防治》教材外,還選用了由畢陽和張維一編寫的《果蔬采后病害與控制》作為參考教材,以及參考較新的書籍,如畢陽主編的《果蔬采后病害:原理與控制》,田世平、羅云波和王貴禧主編的《園藝產品采后生物學基礎》,羅云波主編的《果蔬采后生理與生物技術》,潘永貴和謝江輝主編的《現(xiàn)代果蔬采后生理》,宋純鵬主編的《植物衰老生物學》,曹建康、姜微波和趙玉梅主編的《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實驗指導》等[2-5]。其次,在授課過程中,筆者還指導學生查閱《植物保護學報》《植物病理學報》《園藝學報》《保鮮與加工》和PostharvestBiologyandTechnology等期刊,登陸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產后病理學專業(yè)委員會、中國園藝學會采后科學技術分會、國際園藝學會采后生物學分會、國際植物病理學會采后病理學分會的官方網站,及時了解植物采后病害防治學科的發(fā)展前沿,掌握國際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
另外,授課時及時增加了植物采后病害防治新進展和新實踐方面的內容,減少了概論的學時,增添采后病原菌與寄主互作、拮抗菌抑菌機理、真菌毒素控制及誘導抗性等方面的教學內容,并且及時追蹤國內外植物采后病害研究新進展,及時將國內外采后病害防治新實踐增加到授課內容中。加大植物采后病害防治各論部分的學時,增加相關新技術進展內容,如采后病原菌快速分子鑒定技術、真菌毒素控制與檢測技術及采后病害防治新方法等。通過這些教學實踐,明顯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植物采后病害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采后病理學的興趣,獲得了植物采后病害防治預期教學改革的成效。
實驗標本缺乏是安徽農業(yè)大學植物采后病害防治實踐教學的難題。為豐富植物采后病害防治實驗所需采后病害標本數(shù)量和種類,定期組織學生赴安徽碭山、蕭縣、懷遠、長豐和合肥等周邊地區(qū)采集植物采后病害標本,以增加新鮮標本和浸漬標本的數(shù)量;通過交換或購買等方式獲得更多植物采后病害玻片標本和浸漬標本。此外,筆者應用智能手機、照相機、錄像機、顯微鏡、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了采后病原菌和植物采后病害原色圖像,使學生對采后病原菌的形態(tài)特征、為害的作物種類及為害情況有了更感性的認識。通過以上措施,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實踐內容,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筆者還利用互聯(lián)網廣泛搜集多種采后病原菌形態(tài)及為害狀圖片,并將筆者在植物采后病害科研過程中的研究結果圖表展示給學生,增強了學生學習采后病理學的熱情,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在以往的植物采后病害防治實踐教學中,主要組織對采后病原菌的形態(tài)特征及為害癥狀等方面進行觀察的設計性實驗。筆者根據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教學特點,結合學校實施的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開設了熱處理在采后病害控制中的應用,硅、硼、硒對采后病原菌的抑菌效應,拮抗酵母菌對采后病害的生防效果,植物精油對采后病害的防控效果,及納米材料對采后病害的防控效果等綜合性實驗內容,旨在讓學生全面掌握植物采后病害防治的理論知識和實用技能。
再者,植物采后病害防治教學實習需要緊密聯(lián)系生產實踐。為此,筆者充分利用校內外已有的教學實習基地,指導學生進行植物采后病害的采集、識別鑒定、為害癥狀和防治措施的制訂等實踐訓練,激發(fā)學生對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學習實踐的熱情。此外,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筆者還組織植物采后病害防治科研興趣小組,鼓勵學生參加筆者的科研項目,開展關于植物采后病害防治新技術研究等探索性試驗,使學生了解目前作物生產中采后病害的發(fā)生情況、新的防治措施等,在實踐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
最后,為促進師生互動,把學生被動聽課變?yōu)橹鲃勇犝n,在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教學過程中還引入了啟發(fā)式教學方式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如在講授植物采后病害發(fā)生情況和發(fā)生規(guī)律內容前,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首先讓學生提前查閱近年來我國植物采后病害的發(fā)生情況及其造成的經濟損失的相關資料,課堂上讓學生上臺采取多媒體手段解說和分析自己主動查閱搜集的資料,激發(fā)了學生聽課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對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學習的興趣得以大大提高。
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以往的考核通常采用期末閉卷考試,忽視了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實踐能力的考核。為此,需要對學生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的綜合考查,以保證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的實踐教學效果,達到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實踐教學目的[6-7]。為此,在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實踐教學考核中,分別采用課堂考勤、課堂提問與分組討論、采后病害多媒體課件制作、實驗報告和課程論文撰寫及閉卷考試等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全面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比較客觀、公正、科學地考查出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這種考核模式能極大地加強學生對植物采后病害防治知識的記憶和實際運用能力。
通過對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在課程教材編寫、實驗條件改善、實驗教學內容優(yōu)化、課程教學實習加強,以及注重學生實踐技能操作與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建立和完善課程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使該課程的教學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在今后的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教學中,仍需要堅持改革和創(chuàng)新,還應進一步完善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實踐教學,繼續(xù)加強實驗標本和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雖然安徽農業(yè)大學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實踐教學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由于該課程實踐教學課時少,且缺乏專門的教學實習基地,這就要求進一步創(chuàng)新和改革植物采后病害防治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以提高安徽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專業(yè)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培養(yǎng)更多更優(yōu)秀的植物采后病害防治實用型人才。參考文獻
[1] 路炳聲,梁晨,羅小勇.我國農業(yè)院校植物保護專業(yè)實踐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高等農業(yè)教育,2010(11):66-68.
[2] 田世平,羅云波,王貴禧.園藝產品采后生物學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 畢陽.果蔬采后病害:原理與控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4] 羅云波.果蔬采后生理與生物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0.
[5] 曹建康,姜微波,趙玉梅.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實驗指導[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7.
[6] 馮雙慶.果蔬采后生理學等課程的改革與實踐[J].高等農業(yè)教育,1994(2):21-22.
[7] 葛永紅,畢陽,李永才,等.采后生物學與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40(18):9957-9958.
Teaching Reform of Teaching Practice in Postharvest Disease Control—Taking AAU as an Example
LI Miao, CHEN Xian-yu, PAN Yue-min et al
(School of Plant Protection,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6)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practice of postharvest disease control in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ere analyzed. The teaching reform was carried out on textbook writing, improving experiment conditions, optimizing experiment teaching content, enhancing practice teaching,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practical skills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during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examination assessment.
Postharvest disease control;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安徽農業(yè)大學2015年度校級質量工程教研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動植物檢疫專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與實踐”。
李淼(1978- ),男,安徽界首人,副教授,博士,從事植物病理學研究。
2016-11-30
S-001
A
0517-6611(2016)35-02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