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舜清(懷化學院經濟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8)
論地方本科院校開展研討式教學的必要性*
楊舜清
(懷化學院經濟學院,湖南懷化418008)
摘要:研討式教學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綜合性概念,它是一種與傳統(tǒng)授予式教學相對應的教學方法或教學模式,也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課程理念和教育思想,還是一種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教學實踐。開展研討式教學,是地方本科院校針對目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手段,對于充分調動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研討式教學
*本文系懷化學院教改項目“微觀經濟學課程研討式教學方法的實踐探索”的階段性成果,項目主持人:楊舜清,項目編號:懷院發(fā)[2015] 24號-51。
Abstract:As an abundant comprehensive concept, seminar teaching is a completely new teaching method, cur-ricular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al idea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passive teaching. Meanwhile, it is also a kind of teaching practice for the purpose of cultivating practical talents. Developing seminar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and effective means adopted by local universities, aiming at solving serious problems of present teaching practic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motivating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an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level of practical talents.
Keywords:local universities;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talents; seminar teaching
近年來,絕大多數(shù)地方本科院校自覺順應時代要求和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及自身辦學實際,確立了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并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修訂、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實踐教學平臺構建、教學方法和考試改革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特別是廣大一線教師根據(jù)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緊緊圍繞提高課程教學質量這一核心問題,大膽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探索采用研討式、啟發(fā)式、討論式等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然而,對于什么是研討式教學、為什么要進行研討式教學、特別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課堂教學是否應該采用研討式教學等問題,從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和二級教學單位的領導及教學一線的教師們,在思想認識上仍然存在著爭議和不同的觀點,以至于在教學實踐中研討式教學方法還局限于為少數(shù)教師的部分課程內容所采用,而多數(shù)教師的課堂和多數(shù)課程仍然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授予式、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導致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教學中面臨著諸多突出問題。這是與地方本科院校實現(xiàn)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極不相適應的,與“研討式教學方法應該、也可以是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主要渠道”相距甚遠。因此,探討研討式教學的內涵、特點和地方本科院校進行研討式教學的必要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研討式教學的內涵
“研討式教學”是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概念,學者們多有研究。截止2015年11月15日,筆者以“研討式教學”為主題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共找到2313條結果。在這些研究中,學者們對于研討式教學是什么的問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1.研討式教學是一種教學方法。曾憲皆認為,“研討式教學是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通過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來獲取知識和強化能力培養(yǎng)與素質提高的一種教學法?!盵1]樊樹鑫也指出:“所謂‘研討式’教學,是指在教師‘精講’的基礎上,就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內容、疑難問題或者有爭議的問題,通過學生獨立鉆研和認真思考,展開課堂討論或交流,教師最后作歸納小結,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盵2]2.研討式教學是一種教學方式。彭婷認為,“研討式教學是指以學生的認識水平為基礎,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從而改變他們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方式,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合作研討中積累知識,是一種培養(yǎng)能力和思維的教學方式。”[3]謝京力、曹穩(wěn)、何江鴻等人進一步分析指出:研討式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其用意在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自覺獨立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形成民主、合作、協(xié)調、奮發(fā)向上而又不失競爭性的學習風氣和民主平等的良好的師生關系?!盵4]3.研討式教學是一種教學模式。劉偉指出:“什么是研討式教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探討,也可視為‘研究型教學’。盡管目前對研討式教學的理解不完全一致,但一般都認為,它是一種力圖通過多種教學手段與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為目的的教學模式。”[5]應該說,對研討式概念的解釋,上述三種觀點均有可取之處,它們都從某一個方面正確地闡釋了研討式教學的內涵,但三者又都存在著不足。根據(jù)筆者的研究,可以做這樣的理解:研討式教學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綜合性概念。其內涵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首先,它是一種與傳統(tǒng)授予式教學相對應的新的教學方法。其次,它是一種與現(xiàn)代教育觀念相適應的新的教學模式。再次,它是一種與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相適應的新的教學理念、課程理念和教育思想。第四,它是一種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教學實踐。
(二)研討式教學的特點
關于研討式教學的特點,目前學界的認識尚未一致,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黃梅在《高等教育研討式教學現(xiàn)狀述評》中概括了研討式教學的七個特點:第一,以人本為理念;第二,以研討為基本特征;第三,以培養(yǎng)綜合素質為目標;第四,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第五,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第六,以情景教學為方法;第七,以研究與討論為追求。[6]彭婷認為,研討式教學具有探究性、互動性、靈活性、自主性、實踐性等五個特點。[3]劉偉在分析研討式教學的特點時指出:任何課堂教學模式,都是教師與學生關系的建構。所以,研討式教學的關鍵是教師要實現(xiàn)兩個轉變:一是教師要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引導者;二是學生要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yōu)閷W習的積極參與者。要實現(xiàn)這兩個轉變,一方面,要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樹立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而且是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與思考的過程,教師教學實踐中“要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對學習和探究的內在驅動力”,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出發(fā),建構起引導學生進入研討境界的課堂教學程序;另一方面,要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要從學生出發(fā),把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內在驅動力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從有利于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組織課堂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的能力。[5]學者們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重要借鑒和啟示。綜合學者們的觀點和筆者的思考,初步認識和體會研討式教學有如下五個方面的顯著特點:第一,研討式教學體現(xiàn)了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辯證統(tǒng)一;第二,研討式教學體現(xiàn)了重視教師知識傳授與學生能力發(fā)展的辯證統(tǒng)一;第三,研討式教學體現(xiàn)了重視學生知識能力培養(yǎng)與思想素質提高的辯證統(tǒng)一;第四,研討式教學體現(xiàn)了課程教學與問題研究的辯證統(tǒng)一;第五,研討式教學體現(xiàn)了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和諧平等關系的辯證統(tǒng)一。
地方本科院校自建立伊始,就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積極探索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試方式改革,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水平,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然而,由于大多數(shù)地方本科院校創(chuàng)辦時間不長,且多是從地方性高等師范??茖W校升格而建,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必然要經歷一個從??平逃奖究平逃?、從單一師范專業(yè)教育到工學、理學、管理學等多學科專業(yè)教育的較長過程,因而在本科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的問題。
就教師的教學而言,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第一,教育觀念陳舊,與現(xiàn)代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理念格格不入。部分教師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影響,教學中仍然固守過去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等陳舊教育觀念,把傳授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將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而忽視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化發(fā)展。第二,教學內容過時,不能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大多選用一般本科高校的通用教材,所選用的教材和授課內容與學生實際脫節(jié),甚至一些教師的講授內容還是自己當學生時獲取的老掉牙的知識,既脫離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實際,也缺乏實用性;課程設置不科學,教學內容重復現(xiàn)象嚴重;內容選擇不合理,重理論知識、輕實踐內容的問題普遍存在。第三,教學方法落后,不能適應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多數(shù)教師仍然沿襲傳統(tǒng)的授予式、注入式教學方式,課堂上教師“滿堂灌”的現(xiàn)象相當普遍,學生成為被動地知識接受器。多數(shù)教師仍是憑借一張嘴、一支粉筆、一本教材傳授知識,教學中少見啟發(fā)式、研討式、探究式等教學形式,教師照本宣科、照屏宣科的現(xiàn)象相當普遍,有的教師脫離講稿、課件和屏幕就不能從容講課,教學效果差,嚴重影響了課堂的教學質量,遠不能實現(xiàn)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意識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第四,考試形式單一,不能調動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積極性。在教學評價上,地方本科院校大多采用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方法,對教學的診斷性、形成性評價重視不夠。如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無論是同行評教、督導評教還是學生評教,所依據(jù)的評價指標體系均是按照本科教學所謂的“標準化”要求設計的,側重于從語言表達、板書設計、課件制作、師生雙向交流、任務完成情況等方面進行評價,而對教師教學的科學性、藝術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不夠關注;對學生學業(yè)的評價主要采取課程考試的方式進行,重知識輕方法,重統(tǒng)一輕個性,重結果輕過程,考試方式單一,考試內容缺乏科學性和先進性,“一考定成績”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
就學生的學習而言,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少數(shù)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對大學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放松了對學習的要求,不能正確處理學習與交友、娛樂、休息的關系,甚至沉迷于網絡,把時間消磨在上網玩游戲上,嚴重影響學習;少數(sh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考試成績不及格,學習積極性受到打擊,出現(xiàn)厭倦學習的現(xiàn)象;少數(shù)學生不能正確地認識和對待所學專業(yè),總是覺得所學專業(yè)沒有前途,放松了對專業(yè)的學習,只求能夠通過考試,直接導致學習不安心,成績不理想;個別學生在思想觀念上產生錯誤的認識,對“為什么學習”和“怎樣學習”都比較茫然,不能形成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正確的價值取向;少數(shù)學生面臨就業(yè)的壓力,忙于找工作,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產生消極情緒,上課遲到、早退、玩手機、睡覺、甚至逃課、曠課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平時學習不努力,學業(yè)完成不好,考試違紀、作弊的情況屢禁不止;課余時間貪圖玩樂,較少學習專業(yè)知識,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的情況大有人在,等等。
地方本科院校當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上述問題,與其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和使命是極不相適應的,必須找到有效辦法予以解決。分析地方本科院校教學實踐中存在問題的原因,雖然有教學管理不到位的問題,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兩個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沒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而開展研討式教學,正是解決地方本科院校教學實踐中上述問題和實現(xiàn)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有效手段。首先,研討式教學以“問題”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選擇學科重要問題、前沿問題或直接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相聯(lián)系的實際問題進行教學,并可以根據(jù)教學實際和學生的現(xiàn)實需要生成新的問題,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在課堂上得以充分發(fā)揮;同時,教師給學生留出思維、想象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題研究,引導學生獨立地思考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fā)揮。其次,研討式教學以“探究”為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運用啟發(fā)式、研討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通過問題解決、自主研究和課題參與等方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知識講授與能力培養(yǎng)、結論介紹與過程探究結合起來,促使學生積極探究,親身實踐,并廣泛采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從而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認真學習,增長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第三,研討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在課堂課外建立起民主合作、和諧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創(chuàng)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yōu)橹鲃?,在積極參與中去學習、去探索、去實踐,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第四,研討式教學強調運用發(fā)展性評價方法,重視對教學的診斷性、形成性評價。在對教師的教學評價時,將本科教學的“標準化”要求與教師課堂教學的科學性、藝術性和創(chuàng)造性結合起來,重視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規(guī)范和知識傳授、理論講解情況的評價,更重視對教師的課堂設計指導和實踐訓練、能力培養(yǎng)情況的評價,重視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更重視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的評價,從而有利于調動教師進行教學改革、探索教學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積極性;在對學生的學業(yè)評價時,將本科教學的統(tǒng)一要求與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個性發(fā)展結合起來,重視對學生的課堂學習紀律和掌握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情況的評價,更重視對學生的課程學習計劃和研究意識、研究能力情況的評價,重視對學生的課程考試成績的評價,更重視對學生的課程學習過程的評價,從而調動學生主動參入研究、自覺探索實踐、積極培養(yǎng)實踐應用能力的積極性。顯然,開展研討式教學是地方本科院校解決當前教學問題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曾憲皆.試析郭漢民教授的研討式五步教學法[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28(5):121-126.
[2]樊樹鑫.“研討式”教學方法芻議[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4 (6):57.
[3]彭婷.大學本科課堂研討式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4]謝京力,曹穩(wěn),何江鴻.感悟研討式教學[J].教育探索,2003 (4):28-30.
[5]劉偉.研討式教學模式建構[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10):65-67.
[6]黃梅.高等教育研討式教學現(xiàn)狀述評[J].廣東教育(教研版),2008(3):36-38.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03-0031-03
作者簡介:楊舜清(1989-),男,湖南懷化人,懷化學院經濟學院教師,金融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區(qū)域經濟學、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