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小娣
(阜陽師范學院 文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
論何桂清的《使粵吟》
翁小娣
(阜陽師范學院 文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使粵吟》是何桂清創(chuàng)作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的一部集杜詩集,不僅記錄了作者赴粵典試的行蹤,而且歌詠了沿途風光,同時對社會現(xiàn)實也有所關(guān)注。該集雖然全部使用杜句而成詩,但卻是以杜詩寫己事,并且達到如出己手的水平,是清代集杜詩中的重要成果。
何桂清;使粵吟;集杜詩;以杜詩寫己事;如出己手
《使粵吟》是何桂清創(chuàng)作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的一部集杜詩集。何桂清(1816—1862),字根云,云南昆明人。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官終兩江總督。在晚清集句詩發(fā)展繁榮的背景下,何桂清能夠左右逢源,靈活出入杜詩,創(chuàng)作出了這本藝術(shù)價值較高的集杜詩集。由于目前學界尚未有人關(guān)注何桂清及其集杜詩,因而筆者擬就此問題作一初步探討。
道光二十四年(1844),何桂清奉命典試廣東。他由京城出發(fā),舟車南下,所到之處皆有題詠,《使粵吟》便創(chuàng)作于此途中。該集一共三卷,有詩103首,是一部紀游性較強并且兼具思想性的集杜詩集,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內(nèi)容:
(一) 《使粵吟》記錄了何桂清的行蹤
《使粵吟》創(chuàng)作于何桂清赴粵典試的旅途之中,記錄了其由京城到廣東的行蹤。由題名可知,作者經(jīng)過了山東、江蘇、安徽、湖北、江西、廣東六個省份,共有40多處地點,其中《入兗州見東山》《過運河(山東德州)》《東阿道中》等5首,是作者經(jīng)過山東時所寫;《利國驛(入江南境)》《渡黃河(江南徐州境)》《徐州懷古五首》等7首,是作者經(jīng)過江蘇時所寫;《題何氏別墅(安徽固鎮(zhèn))》《臨淮關(guān)(渡淮)》《護城驛道中(兩月無雨)》等9首,是作者經(jīng)過安徽時所寫;《過江(江西九江府)》《陶淵明故里(在九江柴桑山)》《安義道中書所見》等10首,是作者經(jīng)過江西時所寫;觀音巖(距英得五十里)》《過佛山鎮(zhèn)》《泊花埭》等13首,是作者經(jīng)過廣東時所寫。這些詩歌不僅從大處記錄作者的行蹤,還交代了許多細節(jié)。例如《題何氏別墅(安徽固鎮(zhèn))》:
養(yǎng)拙更何鄉(xiāng),應(yīng)耽野趣長。喜無多屋宇,且復(fù)過炎涼。農(nóng)務(wù)村村急,風吹細細香。雜花紛映戶*“紛映戶”三字,杜甫《李監(jiān)宅二首(一作李鹽鐵)》原作“分戶映”。,丘壑道難忘[1](卷中)。
如詩中自注所體現(xiàn)的,此處描寫的是作者途經(jīng)固鎮(zhèn)時,看見固鎮(zhèn)農(nóng)民收割的場景。涼風陣陣、稻香細細,令人陶醉。又如《入廬州》:
向晚尋征路,千門立馬看。徑添沙面出,瓜嚼水精寒。正是炎天闊,何曾夜色闌?;鹪谱坦改?,對食不能餐[1](卷中)。
這是作者經(jīng)過廬州時的生活情境,這里正值“炎天”,詩人已不能忍受酷熱,無法正常飲食了。這兩首五律都是作者經(jīng)過安徽時,對路途中城鎮(zhèn)和村莊的敘述。作者除了關(guān)注諸如“江水流城郭”“水深魚極樂”等客觀景物之外,還有主觀情感的表達。總之,從《使粵吟》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何桂清的整個行程。
(二) 作者在《使粵吟》中歌詠了沿途所見的風光
此次赴粵典試,作者由北向南,經(jīng)歷數(shù)省。在長途跋涉的過程中,作者難免會因自然條件之惡劣而有所訴苦,但總體來說他始終是心情舒暢、興致高昂的。因此,《使粵吟》中不乏對所經(jīng)之處風光的題詠之作。如《大峽關(guān)》:
窈窕一林麓,清無沙土痕。下根蟠厚地,絕壁上朝暾。酒肆人間世,牛羊嶺上村。美花多映竹,妙絕與誰論[1](卷中)。
詩人所寫的峽谷風光異常優(yōu)美:樹林深邃清幽,樹葉上沒有一點灰塵,峭壁上日影曈曈,牛羊在山嶺之上悠閑踱步,翠竹深處還有酒旗招展……此情此景,無怪詩人贊嘆其“妙絕與誰論”。再如《陶淵明故里(在九江柴桑山)》:
回首大江濱,臨江卜宅新??椿S節(jié)序,嗜酒見天真。愚意會所適,先生藝絕倫。謝庭瞻不遠,(九江廬山,謝康樂曾結(jié)白蓮社。)但是避風塵[1](卷中)。
此詩寫于作者行經(jīng)九江淵明故里之時。詩中贊賞陶淵明“看花隨節(jié)序,嗜酒見天真”的真性情,并將謝靈運的“避風塵”與陶淵明的“天真”相對比,突出了淵明任真自得的隱士形象。
此外,《使粵吟》中還有許多指向不明的寫景詩,多是對路途之中尋常景物的描繪,如《即景十二首》。作者在這組詩中,或?qū)戵A路所見之景,或?qū)戵A館留宿之景,或?qū)懲局杏旰蟪跚缰啊瓕⒙L的旅途點綴得五彩繽紛。
(三) 《使粵吟》還表現(xiàn)了作者對社會現(xiàn)實的關(guān)注
正如白從瀛所作序言所云,《使粵吟》還表現(xiàn)了作者“忠君愛國之忱,仁民愛物之隱”[1](序)。道光二十四年(1844),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剛剛結(jié)束不久,正值“宇內(nèi)望治孔殷,圣主求賢若渴”[1](序)之際,此時何桂清奉命為國家選拔人才,這無疑會激起其心中的愛國熱忱。如《道光甲辰奉恩命典試粵東恭紀十首》其七:
即今漂泊干戈際,訓練強兵動鬼神。各使蒼生有環(huán)堵,數(shù)通和好止煙塵。釣竿欲拂珊瑚樹,濟世宜引英俊人。大水淼茫炎海接,不教鵝鴨惱比鄰。[1](卷上)
在這首詩中,作者先寫國家于危難之際訓練強兵,然后指出朝廷與強敵和好乃是為天下蒼生著想,接著表達對朝廷開科取士、選拔人才的贊賞,最后暢想美好的未來。詩中所寫件件都是國家大事,洋溢著作者對改變國家現(xiàn)狀的熱切期望。
除關(guān)心國家大事外,何桂清還表現(xiàn)出了對百姓生活的關(guān)切。在途中看到百姓飽受干旱無雨之苦時,作者也非常痛苦,如《護城驛道中(兩月無雨)》:
南國旱無雨,吁嗟呼蒼生。雷霆空霹靂,涓滴就徐傾。谷者命之本,籬邊水向城。(居民引水積塘,今亦竭矣。)開懷慰枯槁,那得易為情[1](卷中)。
此詩寫作者行經(jīng)廬州(今安徽合肥)時,目睹了當?shù)匕傩账芨珊抵?,發(fā)出了“吁嗟乎蒼生”的感慨,表達了作者對于勞苦大眾的同情。當風調(diào)雨順、糧食豐收時,作者也跟著老百姓一起高興,如《山中早稻已獲喜而有作》:
獲稻*“獲稻”二字,杜甫《刈稻了詠懷》原作“稻獲”??赵扑?,秋來興甚長。翠屏宜晚對,野露及新嘗。列郡謳歌惜,柴門古道旁。農(nóng)人望歲稔,獻壽更稱觴[1](卷中)。
作者欣于早稻豐收已獲,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見,作者時刻關(guān)注著國計民生。
以上分析表明,《使粵吟》中作品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內(nèi)容卻較為廣泛。其中不僅有作者行蹤的完整記錄,還有對沿途風光的歌詠和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兼具紀實性和思想性。
《使粵吟》是何桂清在杜詩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再度創(chuàng)作,本質(zhì)上是一種創(chuàng)新。這是作者以自己的方式賦予了杜詩新的生命,有其新的特點和藝術(shù)價值。
(一)皆集杜句而成詩
《使粵吟》是一部專門的集杜詩集,其中有詩103首,共920句,全部出自杜詩。如《即景十二首》其十:
歌舞歲時新, 乘槎動要津。市喧宜近利,謀拙竟何人。掌握有權(quán)柄,光輝參席珍。連城為寶重,手自與金銀[1](卷中)。
此詩共8句,皆出自于杜詩。其中,“歌舞”句出自《謁先主廟(劉昭烈廟在奉節(jié)縣東六里)》,“乘槎”句出自《奉贈蕭二十使君》,“市喧”句出自《自瀼西荊扉且移居東屯茅屋四首》其二,“謀拙”句出自《太歲日》,“掌握”句出自《太子張舍人遺織成褥段》,“光輝”句出自《贈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韻》,“連城”句出自《送趙十七明府之縣》,“手自”句出自《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璡》。不僅篇幅短小的近體詩如此,就連一些長篇的古體詩也不例外。如《飛來寺》:
江濤萬古峽,蘭若山高處。霧里仙人來,回風起清曙。金銀佛寺開,盤錯神明懼。(相傳,此寺梁時自舒州飛來。)宮闕通群帝,靄靄生云霧。客從西北來,蘊真愜所遇。水色含群動,好靜心跡素。(寺門大書“群動皆靜”四字額。)遠謁云端僧,洞門盡徐步。危階根青冥,崩石依*“依”字,杜甫《重題鄭氏東亭》原作“欹”。山樹。兩崖崇墉倚,木石乃無數(shù)。交橫集斧斤,猶含棟梁具。及觀泉源漲,西南萬壑注。高蘿垂飲猿,畏我復(fù)卻去。(山頂有歸猿洞。)相去四五里,乾坤莽回互。古者三皇前,避世常此路。(舊傳,黃帝二少子隱此。)崷崒增光輝,永與奧區(qū)固。側(cè)身下煙靄,蕭蕭風色暮[1](卷下)。
此詩長達32句,亦分別出自杜甫的32首詩。另外還需指出的是,據(jù)何桂清跋中所云,《使粵吟》中“凡一事、一物、一情、一景,非耳目真見聞,句雖佳不用,每首中亦無兩句出一詩者”。由此可見何桂清創(chuàng)作時態(tài)度之嚴謹及其對杜詩精研之深。
(二)以杜詩寫己事
《使粵吟》本質(zhì)上是何桂清在杜甫身上尋找心靈共鳴之處的作品。它雖使用杜甫的詩句,體現(xiàn)出了與杜甫相通的一面,但更有價值的還是呈現(xiàn)了何桂清以杜詩寫己事的特點。這首先表現(xiàn)在《使粵吟》對杜詩主題的擴展。如《闈中即事八首》其七:
宗匠集精選,提攜頗在綱。馬嘶思故櫪,鵬路觀翱翔。時見文章士,出游翰墨場。燈花何太喜,每夜吐光芒[1](卷中)。(定榜)
這首詩作于定榜之時,表達了作者激動喜悅之情。作者不負圣恩,完成了為國家選賢舉能的使命。這與杜甫一生“愿展丈夫雄”(《送重表侄王砅評事使南?!?但卻不能如愿的心境是大不相同的。又如《七夕宿廬陵感懷》:
今夕復(fù)何夕,秋來為客情。涼風起天末,高枕遠江聲。只作披衣慣,愁連吹笛生。斗斜人更望,萬慮傍檐楹[1](卷中)。
詩中敘述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情真意切,雖有愁思但已沒有杜詩的郁悶愁苦。這兩首詩,雖然全部出自于杜詩,但又表達出了作者自己的真情實感。
此外,《使粵吟》雖集自杜詩,但已不全是沉郁蒼涼的老杜風格,與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2](P673)精煉蒼勁、深刻精警的用語風格有所不同,何桂清追求的是通俗自然、清新流利的情感表達。如《即景十二首·野寺》:
野寺殘僧少,逶迤白霧昏。幽花欹滿樹,小徑曲通村。更是無人處,空余見佛尊。禪枝宿眾鳥,正閉小蓬門[1](卷中)。
作者描繪了野寺的環(huán)境,寂靜幽僻,人煙罕至,營造出“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之意境。詩中所述已非杜詩沉郁頓挫的聲情風貌,而是體現(xiàn)了作者細膩婉轉(zhuǎn)的主觀情感。如程矞采所言“此不徒襲浣花之貌,實能得浣花之心”[1](跋),這也是《使粵吟》難能可貴之處。
(三)如出己手的藝術(shù)境界
《使粵吟》是何桂清在杜詩基礎(chǔ)上的再創(chuàng)作,其精湛的技藝主要表現(xiàn)為詩句暢達流利,無生硬、造作之弊。一方面,語言流暢、一氣呵成。例如《過佛山鎮(zhèn)》:
古鎮(zhèn)峰巒集,居人有萬家。郁紆騰秀氣,富貴任生涯。舟鹢排風影,茅檐覆地花。篙師暗理楫,細細酌流霞[1](卷中)。
詩人描繪了一派靜謐悠遠、古樸秀麗的小鎮(zhèn)景象。詩中八句雖取自八首不同的杜詩,但是,經(jīng)何桂清重新組合之后,卻并無艱澀之感。其中既有遠近視角的變換,又有動靜狀態(tài)的結(jié)合,而且語言非常流暢。又如《度大庾嶺(上有梅關(guān),為五嶺之一。南即粵東界)》:
蕪絕大庾嶺,經(jīng)時冒險艱。丈夫貴壯健,老馬怯關(guān)山。(過嶺,馬不能自行。)冠冕通南極,風云暗百蠻。重岡北面起,緩步有躋攀[1](卷中)。
詩中結(jié)構(gòu)緊湊,銜接緊密。作者首先敘述大庾嶺的險峻以及過嶺的艱難,進而以丈夫貴在自健、馬怯不能自行等突出了梅關(guān)的“荒絕”,無奈最終只能緩步攀爬過嶺了。
另一方面,情感飽滿真摯。如《曉發(fā)贛州》:
我往日華東,樵聲個個同。五云高太甲,(過五云山。)匹馬逐秋風。農(nóng)事空山里,(四山皆田。)江流宿霧中。飄搖接*“接”字,杜甫《送長孫九侍御赴武威判官》原作“按”。城堡,將欲倚崆峒。(崆峒山在府南,周回數(shù)百里。)[1](卷中)
作者清晨從贛州出發(fā)行至五云山,山林深處樵夫的砍柴聲此起彼伏,良田環(huán)山,江水東流,漸逝于茫茫的霧氣之中……此情此景,詩人于快馬之上,不由得要發(fā)出“欲倚崆峒”的豪邁之聲了。作者信筆拈來,采用了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營造了如夢如幻的場景,從而使得想象空間無限擴大,尤能體現(xiàn)出其對杜詩的精通與熟練。另外,詩中的一些對仗也很有特色,例如“五云高太甲,匹馬逐秋風”句,此處“五云”本為作者所經(jīng)的“五云山”,作者卻將其數(shù)量化與“匹馬”相對,這種對仗往往形式獨特,為作品增加了活潑的色彩。
《使粵吟》所有的詩句皆出自于杜詩,因此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杜甫的影響。但由以上分析可知,何桂清的集杜詩已與杜甫原作拉開了距離,呈現(xiàn)出自身獨特之處。這與何桂清對杜詩的個人偏好,憂國憂民的情懷,及時代文風等多方面的原因密切相關(guān)。
(一)何桂清對杜詩的個人偏好
《使粵吟》藝術(shù)特征的形成,與作者對杜詩的個人偏好是直接相關(guān)的。集杜詩寫作的基本前提就是背誦杜詩,對杜詩必須爛熟于心。何桂清早年喜讀杜詩,張維屏就于序中云:“是蓋平日讀杜詩時早與老杜心心相印,故能溫故知新,食古而化,左宜右有,資深逢原?!盵1]《使粵吟》“每首中亦無兩句出一詩者”,涉及大量的杜甫詩作,這正是出自于作者對杜詩的喜愛。
何桂清之所以偏好杜詩,是因為杜甫的愛國精神直接給了他豐富的思想營養(yǎng)。杜甫的“致遠雄心和疾惡剛腸”以及“對漂泊流離的悲傷,對生靈涂炭的悲憫,對物力衰竭的惋惜,對博施濟眾的贊美”[3](P141),反映在《使粵吟》中的便是詩人的“忠君愛國之忱,仁民愛物之隱”[1](序)了。此外,集杜句以成詩,這一方面會令何桂清的詩歌在表達上更加出眾,擴大詩歌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會提高其自身的知名度,從而在清代集句詩壇上受到更多的關(guān)注。
(二)憂國憂民的情懷
對杜詩的偏好是形成《使粵吟》風格的直接原因,憂國憂民的情懷則是何桂清創(chuàng)作風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不同于李白的治世之音,杜甫的詩歌是亂世的呼喚,它與社會現(xiàn)實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何桂清所處的境遇與杜甫是相近有關(guān)的,他生活于晚清時期,正值國家處于內(nèi)憂外患之際:外有西方列強發(fā)動的鴉片戰(zhàn)爭,民族危機加深;內(nèi)有苛捐雜稅,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創(chuàng)作于此時的《使粵吟》,難免會因何桂清“遭逢類杜”[4](P134)的影響。集中那些關(guān)注社會現(xiàn)實的詩作便是作者“忠君愛國之忱,仁民愛物之隱”的流露。
杜甫關(guān)心政治,關(guān)心國家命運,他的詩比較真實廣闊地反映了當時政治局勢和社會面貌。在晚清社會各方面矛盾突出的情況下,杜詩更符合于當時社會的需求。動亂的社會需要,作為有著強烈愛國情懷的何桂清同樣也需要。因此可以說《使粵吟》是何桂清“亦借以寫其心之所欲言而已”[1](跋),它的創(chuàng)作是有其特定思想根源的。
(三)時代文風的影響
集句詩在清代發(fā)展到高潮,集杜詩也在此時走向了頂點。清代有多少單篇的集杜詩現(xiàn)在難以統(tǒng)計,但可以考出的集杜詩專集至少有70種[4](P131)。由此可見,當時尊杜、集杜的詩壇風尚。在學習杜詩時,集杜詩人又進行了再創(chuàng)作,顯示出自己的特點。他們從題材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上對集杜詩創(chuàng)作進行探討和創(chuàng)新,這種風氣也影響了何桂清《使粵吟》的創(chuàng)作。以杜詩寫己事,并且能夠達到如出己手的藝術(shù)境界,在清代的集杜詩壇上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事情。不僅如此,集杜水平的高低也是作為判斷一個人的學識和才華的重要標志。
乾隆中期至嘉慶道光年間,是清代詩歌的解放時期,也是清代詩歌特色形成時期[5]。何桂清生在嘉慶朝(5歲之前),長在道、咸朝(6~45歲),死于同治元年(46歲)。一生中的主要時光都是在道光、咸豐兩個朝代度過的。這個時期傳統(tǒng)儒學占據(jù)社會思潮的主導(dǎo)地位,砥礪道德、培植氣節(jié)、積累學識、積極入世的“經(jīng)世”哲學,成為此時期學術(shù)追逐的潮流。在此種思潮的影響下,《使粵吟》中也就處處顯現(xiàn)出觀世道、通經(jīng)濟有益于國家民眾的詩歌內(nèi)容了。正如張書璽等人在序中所云:“其于經(jīng)國體野之要,無不厘然、洞然,然后知弦歌可達諸事業(yè),經(jīng)濟即寓于扢揚,與政相通,立言為不朽矣。又豈僅能文章、嫻吟詠已哉!”[1](序)
綜上所述,何桂清《使粵吟》不僅記錄了作者赴粵典試的行蹤,而且歌詠了沿途風光,同時對社會現(xiàn)實也有所關(guān)注。該集雖然全部使用杜句而成詩,但卻是以杜詩寫己事,并且達到如出己手的水平,是清代集杜詩中的重要成果。它既是對杜詩的繼承,又是一種開拓和創(chuàng)新,在清代集杜詩的發(fā)展中具有重要價值。
[1](清)何桂清.使粵吟[M].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
[2](唐)杜甫.杜詩詳注[M].(清)仇兆鰲,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
[3]張忠綱,等.中國新時期唐詩研究述評[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4]張明華.文化視域中的集句詩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5]嚴明.清詩特色形成的關(guān)鍵—論康、乾時期的詩風轉(zhuǎn)變[J].蘇州大學學報,1998(2):56-62.
On He Guiqing’sShiYueYin
WENG Xiaodi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FuyangNormalUniversity,Fuyang236037,China)
ShiYueYinis a collection of poems based on Du Fu’s pomes, written in the 24th years of Emperor Daoguang of Qing Dynasty (1844) by He Guiqing. The collection depicted the author’s whereabouts on the way to Guangdong to host imperial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sang about the scenery along the way, and also focused on the social reality. Although the poems in the collection all come from Du’s poems, he used Du’s poems to depict his own deeds and reached the level similar to his own.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collections of Du Fu’s poems in Qing Dynasty
He Guiqing;ShiYueYin;collections of Du Fu’s poems;using Du’s poems to depict his own deeds;just as written by himself
2016-06-26
翁小娣(1990-),女,安徽六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學。
I207.2
A
1009-9735(2016)04-0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