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書滿
【寫作導引】
一篇記敘文,無論寫人記事還是狀物繪景,都離不開“六要素”,它們就像人的眼睛、鼻子、心臟一樣成為記敘文的必備“器官”。具體地說,“六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六個方面缺一不可。時間是指事件發(fā)生在什么時候,一般開篇就加以說明,比如某年某月某日,或者以節(jié)日和時令來表達。地點是指事件發(fā)生的位置或場所。地點確定了,那么,他(她)做了些什么?這時,人物就要粉墨登場了,因為只有人的存在才能促成事件的發(fā)生。與此同時,任何事件都是由因而起的,也就是說“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會發(fā)生”等,必須把原因說明白。在交代完原因以后,就需要敘述事件了,這是記敘文的主體,應該作為重點。此處,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真實性和新穎性,同樣反映一個主題,那些受人關注的作文往往在材料上取勝,可以選有代表性的、能打動人的事件來寫,也可以選富有時代氣息的新鮮事。行文時,還要注意詳細得當,哪些要詳寫,哪些要略寫,事先做到心中有數。一件或幾件事講完以后,要得出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可以對事件本身作結,也可以升華中心思想。
在寫記敘文的時候,我們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文章結構要嚴謹,事件與事件的排列要合理,比如先寫過去再寫現(xiàn)在,然后展望未來。第二,恰當地使用過渡段,使文章連貫、通順。第三,敘述方法得當。順敘、倒敘、插敘,這三種敘述方法可單獨使用,也可混合使用,根據實際情況來定。第四,確定一條線索,并圍繞其展開敘述。線索一般包括三種:①以事件為線索;②以物件為線索;③以人物為線索。如在《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中,作者就以“尋找和運送特效藥”為線索展開敘述,依次寫了求藥(矛盾發(fā)生)——找藥(矛盾發(fā)展)——運藥(高潮)——用藥(結局)。第五,合理地使用抒情、議論,使記敘更加生動。
蘇醒中的母親
張抗抗
那天清晨6點多鐘,書房的電話急促地響起來。一聽到話筒里傳來父親低沉的聲音,我腦子嗡的一下,抓著話筒的手都顫抖了。
年近80高齡的母親,長期患高血壓,令我一直牽掛懸心。2002年秋天的這個凌晨,我擔心的事情終于發(fā)生,母親猝發(fā)腦出血,已經及時送往醫(yī)院搶救,準備手術。放下電話,我渾身癱軟。然而,當天飛往杭州的機票,只剩下晚上的最后一個航班了。
在黑暗中上升,穿越濃云密布的天空,我覺得自己像一個被安裝在飛機上的零部件,沒有知覺,沒有思維。我只是軀體在飛行,我的心早已先期到達了。
飛機降落在蕭山機場,我像一粒子彈,從艙門里快速發(fā)射出去。子彈在長長的通道中一次次迅疾地拐彎,而我的腿卻綿軟無力,猶如一團飄忽不定的霧氣,被風一吹就散了。
走進重癥監(jiān)護室最初那一刻,我找不到我的母親了。我從來沒有想到,我竟然會不認識自己的母親——僅僅是一天,腦部手術后依然處于昏迷狀態(tài)的母親,整個面部都萎縮變形了??谇?、鼻腔和身上到處插滿了管子,頭頂上敷著大面積的厚紗布。
那時我才發(fā)現(xiàn)母親沒有頭發(fā)了,那花白而粗硬的頭發(fā),由于手術被完全剃光了,露出青灰色的頭皮。沒有頭發(fā)的母親不像我的母親了。
手術成功地清除了腦部表層的淤血,家人和親友們都松了口氣。然后是在重癥監(jiān)護室外的走廊上整日整夜地守候,焦慮而充滿希望地等待,等待母親從昏迷中蘇醒過來。
每天上午下午短暫的半個小時探視時間,被親友們分分秒秒珍惜地輪流使用。無數次俯身在母親身邊輕聲呼喚:媽媽,媽媽,你聽到我在叫你嗎?媽媽,媽媽,你快點醒來……
等待是如此漫長,一年?一個世紀?時間似乎停止了。母親沉睡的身子把鐘表的指針壓住了。那些日子我才知道“時間”是會由于母親的昏迷而昏迷的。
兩天以后的一個上午,母親的眼皮在燈光下開始微微戰(zhàn)栗。那個瞬間,腳下的地板也隨之戰(zhàn)栗了。母親睜開眼的那刻,陰郁的天空云開霧散,整座城市所有的樓窗,都好像一扇一扇地突然敞開了。然而母親不能說話,她仍然只能依賴呼吸器維持生命。
母親開口說話,是在呼吸機拔掉后第二天的晚上。
清晨奔到醫(yī)院,在媽媽床邊,我問:媽媽,認識我嗎?
媽媽用力地點頭,卻叫不出我的名字。
媽媽,是我呀,抗抗來了。
媽媽粗啞低沉地復述了我的話,卻變成:媽媽來了。
我糾正她,她卻固執(zhí)地重復強調:媽媽來了。
我的眼淚涌上來?!皨寢寔砹恕?,那個熟悉的聲音,從我遙遠的童年時代傳來,“別怕,媽媽來了”。在母親蘇醒后的最初時段,在母親依然昏沉疲憊的意識中,她脆弱的神經里不可摧毀的信念是——“媽媽來了”。
災難過后的母親,意識與語言的康復是十分艱難與緩慢的。有時她清醒得無所不知,有時她的思維卻像在空中悠然飄忽。但無論她的意識在哪里游蕩,她的思緒出現(xiàn)怎樣的混亂懵懂,她天性里的那種純真、善良和詩意,卻始終被她無意地堅守著。那是她意識深處最頑強最堅固的核,我能清晰地辨認出那里不斷地生長出一片片綠芽,然后從中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摘自《張抗抗散文》,有刪減)
【品讀】
這是一篇典型的記敘文,作者把“六要素”交代得十分具體。2002年秋天的某個清晨,一個急促的電話將作者帶入一場營救母親的“戰(zhàn)役”之中。年近80歲高齡的母親突發(fā)腦出血,在生命垂危的那一刻,作者的心情如何呢?急切不安、焦躁無奈、擔憂恐懼……當作者趕到醫(yī)院時,一句“媽媽來了”催人淚下?!皨寢寔砹恕?,這發(fā)自內心的呼喚讓我們找到了愛的依靠。在醫(yī)院里,作者守護著母親,直到她脫離危險期。在敘述母親的病情由壞轉好的過程中,作者抒發(fā)了對母親的崇敬之情。母親脫離了生命危險,讓整個家庭回歸到溫暖的幸福之中。
來不及說愛你
喬曉明
小時候,我和外婆接觸得比較少。外婆是一名人民教師,整天把心思放在學校。媽媽說,除去嬰兒期,我和外婆見面的次數不超過40次。比起外婆,我更熟悉奶奶,也許是奶奶經常接送我上下學吧。不過,我卻對外婆做的一道菜——炸魷魚圈,記憶深刻。這道菜奶奶也會做,雖然很好吃,可是其貌不揚;而外婆炸的魷魚圈,圓潤金黃,像一顆顆金黃的玳瑁一樣,酥皮完整光亮。外婆說:“菜做得漂亮,吃的人才會驚喜!”現(xiàn)在的我想起這句話,總覺得是出自哪部電影似的,呵呵……
當了一輩子教師的外婆,培養(yǎng)出了好多個化學狀元。在學校,外婆的名字人人皆知,即使退休后,她也不忘給學生們傳授知識,在家里辦了一個免費補課班。
?聽外婆的朋友說,外婆是一位嚴師呢!看見自己的學生答不對問題時,她會和學生一樣著急,然后憤怒地說:“打死得了!”而這時,其他的學生會笑著說:“老師,我們希望被打死呢!”外婆問:“為什么?”“因為以后就再也不會被打死了!”這時的外婆會轉怒為笑,是學生們的回答讓她感到不好意思。
?外婆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學生抄作業(yè)了。有一次,在批作業(yè)時,外婆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都做錯了同一道題。后來外婆發(fā)現(xiàn),是成績最好的化學課代表做錯了這道題,大家也跟著抄錯了。外婆抱著作業(yè)本回到教室,便叫化學課代表起立,批評道:“你看看你,干嗎要做錯這道題呢?你看看多少人都跟著你錯啦!以后沒有把握可不能這樣做了,影響一大片……”此時,教室內鴉雀無聲,學生們都慚愧地低下了頭。從此,抄作業(yè)現(xiàn)象在班里銷聲匿跡了。
?外婆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很強,連小孩子和她溝通都很容易。外婆喜歡看外國大片,甚至喜歡打電腦游戲,這使她多了一個綽號——老頑童。
?前些日子,外婆生了一場重病,后來,我才知道外婆已經是胃癌晚期,癌細胞已經轉移。那段日子,媽媽經常帶我去看外婆。外婆穿著紅色的羊絨衫,就像快要出院了似的詢問我的學習情況。和以前一樣,一點兒不差,外婆這些年根本就沒有老,像她這樣熱情、開朗的人怎么會衰老呢?但是,在那壓抑的病房里,我仍然能感受到幾許寒意。我的眼睛漸漸地濕潤了。此后,我每個周末都要去探望外婆。外婆看見我很高興,仿佛對自己的病情“一無所知”。其實,外婆早已清楚自己的病情,可她在短暫的啜泣后,只說了一句話:“死了也知足了。”
?外婆,你不可以那么早地離開我,因為我還沒有對你說:“我愛你,我喜歡和外婆在一起……”然而事與愿違,外婆還是悄悄地離我而去了。外婆走的那天,我還在上學,那埋藏在心底的那句話讓我遺憾終生。
?我很希望像外婆一樣度過一生,熱情、開朗,擁有一個“死了也知足了”的人生。
【評點】
作為一篇寫人的文章,本文同樣要素完備。外婆身上有很多值得勾畫的優(yōu)點,比如慈祥、嚴厲、博愛等,本文重點把落腳點放在熱情與開朗上。作者從小時候對外婆的印象寫起一直寫到外婆去世,她的樂觀讓作者終生難忘,她臨終前的一句話讓作者感慨良多。細細品讀這篇文章,你會發(fā)現(xiàn)作者的獨出心裁,即以傷懷的筆調向人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去世時積極肯干,離世后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