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暉
金祖稠:嵊州紫砂孤獨的堅守者
李 暉
紫砂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顆明珠,歷來就有陶瓷之精華的美稱。嵊州紫砂,雖沒宜興紫砂的歷史悠久,但也有著深厚的陶文化歷史底蘊。嵊州小黃山遺址出土的夾砂紅衣陶器群,足以證明嵊州的先民在9000多年前就開始制作陶器技藝。嵊州紫砂一度輝煌,后因各種原因,日漸式微。但慶幸的是,紫砂工藝大師金祖稠幾十年如一日堅守著這項傳統(tǒng)工藝,終于使嵊州紫砂重新贏得世人的青睞。
操著一口地道嵊州話的金祖稠并不是地地道道的嵊州人,他出生在義烏,并在那里度過了二十來年的時光。紫砂是金祖稠的心頭愛好,他的一生與紫砂休憩與關。
上小學時,金祖稠便對美術特別感興趣,放學回家就喜歡在家涂涂畫畫。十二歲那年,父母在嵊州工作,他就寄讀在義烏伯父家。那年暑假,他經(jīng)常隨伯父去村頭一家小窯廠,伯父在那做陶,做的那些盆、缽罐、茶瓶、尿壺,金祖稠看得十分起勁。有一天伯父有事出去,他就偷偷地拿起一只尿壺,卻不小心打碎在了地上。他一想反正要挨罵,不如自己動手捏一個試試,不到半小時,就捏出來一個大小差不多的壺。這一幕被伯父看在了眼里,但伯父沒有怪他,還笑著對金祖稠說:“不錯,不錯,不打緊,以后小心點?!贝蛩橐话涯驂?,卻給他留下了一生的記憶,陶癡也就此萌芽。后來,伯父見他對制陶很有天賦,就給他講了很多制陶的方法。那時的他對制陶什么都很新鮮,捏、拍、打、雕、刻,什么都想學。
1973年從學校畢業(yè)后,父親見他對制陶工藝美術感興趣,就專門給他請了東陽木雕師父,跟著學畫畫、學木雕技藝。因當時師父沒有固定單位,師父到哪里他就跟著到哪里,一去就是三年,先后到過嵊縣黃澤木雕廠,諸暨、東陽、義烏等木雕廠。后來又去江西鉛山工藝美術廠做竹雕。三年的走南闖北,讓他懂得了手藝的艱辛,也學到了不少的技藝。
1975年10月,嵊州紫砂因發(fā)展需要,他應聘進了紫砂廠,自此,與嵊州、與紫砂永遠拴在了一起。當時嵊州紫砂廠還是家國企,設備有粉碎機、球磨機、壓榨機、真空機等,還有一座古老的龍窯、倒焰窯。進了廠,他覺得特別興奮,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娘家,找到了實現(xiàn)夢想的地方。他勤奮好學,思路開闊,進廠以后就向領導提建議,要求成立一個創(chuàng)新組,把廠里的主要骨干和老師傅聚在一起,研究探討發(fā)展的新思路。進廠的五年,他對原料、制坯、雕刻、燒成等紫砂陶藝的生產(chǎn)過程有了全面的了解。三年的木雕經(jīng)歷使他懂得了藝術的相通,木雕的雕、鑿、刻、鏤等工藝,在紫砂的造型和裝飾上都派上了用場。
金祖稠的第一件作品是葫蘆茶具,以自然體為造型、半立體騰葉的浮雕為裝飾。其參加了在香港舉行的國際藝術品博覽會,以及秋季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并獲得紫砂產(chǎn)品出口的第一批訂單,在選送的十一件產(chǎn)品中他設計的就有八件。
1980年,因?qū)φ憬仙鞍l(fā)展有貢獻,省勞動廳發(fā)文招他為全民所有制正式工,葫蘆茶具又獲得了浙江省輕工藝廳、輕紡產(chǎn)品優(yōu)秀設計獎,而后又在《中國陶瓷》雜志上發(fā)表,并為鄧穎超出訪日本設計制作了魯訊筆筒、龜?shù)茸髌?。同年,他又參加了輕工部在浙江召開的“全國陶瓷設計工作會議”,有幸參加了古陶瓷組,和顧景舟、徐秀棠、徐朝興大師、鄧白教授等一同學習、研討,受益匪淺,進一步提高了業(yè)務水平和技藝。
1983年,金祖稠作為廠里的“核心技術人才”被送進中國美院培訓。正是從那時起,他開始從制作紫砂日用品向工藝品轉(zhuǎn)變。
培訓后,金祖稠進一步提高了創(chuàng)作設計能力,創(chuàng)作的作品《什錦壺》、《養(yǎng)生壺》、《六方如意》、《哈哈彌勒》、《隔窗賞竹》、《雅趣》、《方圓八式》等分別獲全國金獎兩個、省金獎五個和深博會、義博會銅獎各一個。作品多次在《浙江日報》、《紹興日報》、《中國陶瓷》雜志、《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薈萃》、《瞭望》海外???、《世紀名人》、《中國工藝美術師精品集》、《新中國國禮藝術大師》等刊物發(fā)表,還出口美國、俄羅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0多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qū)。
與此同時,金祖稠也收獲了一系列榮譽:1974年被評為工藝美術師;2009年被評定為“紫砂燒制技藝”浙江省代表性傳承人,同年評為省首屆民間文藝優(yōu)秀人才;2012年被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2014年被評為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
金祖稠和妻子錢小英原來同是嵊州紫砂廠的技術員,隨著工作接觸的增多,兩人因為紫砂而走在了一起,并于1981年牽手紅地毯。在嵊州紫砂廠破產(chǎn)后,金祖稠夫婦成了嵊州紫砂孤獨的堅守者。
1988年,改革浪潮開始席卷全國,錢小英決定辭職創(chuàng)業(yè)。金祖稠開始并不贊同,認為國營企業(yè)呆得好好的,而且兩個人一個是設計骨干、一個是管理中層,一家人生活過得寧靜穩(wěn)定,何必自擔風險創(chuàng)業(yè)呢?但是看著妻子決心已定,且沒有回頭的意思,他不忍心妻子太過勞累,思慮再三,也從企業(yè)辭職,正式辦起了“夫妻作坊”。
金祖稠夫婦的紫砂事業(yè)可謂曲折坎坷。嵊州紫砂一度輝煌,與嵊州竹編齊名。那時,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遠銷美國、日本、法國等地,十分暢銷。然而,紫砂壺向來屬于“小眾”藏品,長期以來市場關注度不是很高。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由于種種原因,嵊州紫砂漸漸沉淪,在隨后幾年里,連連遭受銷售“滑鐵盧”,東南亞金融危機更是給了他們致命的打擊。但在危機中,夫妻倆并未放棄從事了一輩子的紫砂事業(yè),而是選擇堅守,并改變經(jīng)營策略,圖東山再起。
哪里失去,就在哪里尋找。金祖稠決心借文化探索嵊州紫砂的突圍之路,在這個風生水起的紫砂江湖中,重振昔日雄風。“紫砂品不僅僅是商品,更是一種藝術品,適合送禮和收藏。”進軍禮品市場,讓金祖稠夫婦在絕望中看到了曙光?!白屆恳患囆g品都成為完美的藝術品?!苯鹱娉砗推拮渝X小英作了精準的定位。在選料上,講究“泥色”與“成色”的結(jié)合,追求紫砂藝術品形式之美;在制作上,講究立意和創(chuàng)作,將詩情畫意雕刻在紫砂藝術品上;在燒制上,嚴格掌控窯位,掌握火度,做到溫差適度,恰到好處。
實踐證明,金祖稠的思路是對的。近年來,他們在禮品市場中大展宏圖,產(chǎn)品銷量大增。更為難得的是,影響力日益增加,嵊州紫砂重新為世人熟識和喜愛。
金祖稠紫砂壺作品
當嵊州紫砂的影響力像枝蔓一樣日復一日地伸展開來時,金祖稠清楚地意識到,嵊州紫砂要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就需要體現(xiàn)個性化。因此,他一直堅持技藝創(chuàng)新和產(chǎn)品創(chuàng)新。
嵊州是書畫圣地,1978年,著名書法家沙孟海見了嵊州紫砂后連聲叫好,欣然題寫了“嵊縣紫砂”,使得嵊州紫砂名聲日盛。對于那些舞文弄墨之人,更講究飲茶之雅境,金祖稠便想到了將書法、紫砂共一壺,兩者相映生輝,使得飲茶佳境由心而生,紫砂、茗香、書法三者相融,賞心悅目,美在其中。
而最讓金祖稠自豪的是,夫妻倆運用嵊州元素創(chuàng)造出了“養(yǎng)生經(jīng)濟”。麥飯石是嵊州特產(chǎn),含有多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且具吸附和殺菌作用,被廣泛應用于飲水凈化。為證實麥飯石的功效,金祖稠特地委托在浙大當老師的一位同學進行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有14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但難點在于如何把紫砂與麥飯石的有機結(jié)合。
循著這一思路,金祖稠夫妻經(jīng)過一年多的摸索實踐,終于研究出一種新方法:將麥飯石磨成300目以上細度和紫砂原料配制而成,研制出了麥飯石紫砂養(yǎng)生杯(壺) 。“把紫砂和麥飯石兩樣物質(zhì)結(jié)合起來,既防腐,又有保健養(yǎng)生功效?!逼匠2璞莶瑁绻坏沟?,過兩三天里面的茶葉就會出現(xiàn)白色的菌毛,但是麥飯石紫砂壺就不會。如今,加入麥飯石的紫砂禮品杯(壺)已成為嵊州紫砂最走俏的“香餑餑”,還專門注冊了商標,申請了專利,吸引了很多國內(nèi)外客戶上門訂貨。
利用民間的傳統(tǒng)工藝,“紫砂夫妻”還開發(fā)出了保健養(yǎng)生壺系列產(chǎn)品,既可以煮茶,又可以燉煮菜品、補品。在養(yǎng)生之風盛行的今天,這些產(chǎn)品既不失傳統(tǒng)的外觀設計,又起到了養(yǎng)生保健的作用,特別受人歡迎,已遠銷海內(nèi)外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四十多年的紫砂生涯,讓金祖稠明白了什么叫傳統(tǒng)。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嵊州紫砂,在形、質(zhì)、色、神、氣等方面都顯示著一種獨特的儒雅風韻,如何將這一神韻保存下來,并為當代人所接受并走向世界,成為傳承者的一道必做題。
對此,金祖稠認為,“紫砂壺既是實用品,又是藝術品,它的獨特魅力在于把精湛的陶藝技術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有機結(jié)合,且離不開市場的認可度。因為對任何藝術來說,有市場才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才有傳承下去的可能?!?/p>
然而,榮譽的取得并不意味著嵊州紫砂事業(yè)可以繼續(xù)傳承、發(fā)揚,甚至做出更大的產(chǎn)業(yè)。作為紫砂陶藝浙江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金祖稠深知身上肩負的重擔?!跋矚g這行的年輕人不多?!睘檎业絺鞒腥?,金祖稠可謂費盡心思。但讓他高興的是,隨著嵊州紫砂元氣的漸漸恢復,主動上門要求學藝的人越來越多。
金祖稠紫砂壺作品
收徒是傳承紫砂技藝的一個好方法。金祖稠說,“收徒與招收職工不一樣,要求更高,不但要掌握紫砂技藝,還要有創(chuàng)新。作為一門藝術,從事的人要有天賦和靈氣,只要有這方面的資質(zhì),我們都愿意傾情相授。”其中,金祖稠夫婦收的一個女徒弟,還被傳為佳話。這個叫李曉樂的女徒弟本在嵊州一家洗腳房工作,一次金祖稠因腿抽筋去泡腳碰到了她。聊起紫砂,李曉樂很感興趣,對紫砂的歷史和相關知識也相當了解。后來李曉樂提出學藝,金祖稠看她有靈氣,便同意收她為徒。
為了傳承和發(fā)揚嵊州紫砂民間手工藝,金祖稠和錢小英的龍鳳胎孫子和孫女,也成了爺爺奶奶的關門弟子,像玩泥巴一樣與紫砂親密接觸。他們說,從小培養(yǎng)激發(fā)孩子的興趣愛好,讓他們用自己的童心發(fā)揮想象力,制作各種紫陶泥工藝品,這樣以后就后繼有人,可以代代相傳?,F(xiàn)在,兩個孩子都能獨立制作茶杯了。
如今,這項曾經(jīng)一度步入黃昏的傳統(tǒng)工藝,在“紫砂夫妻”的苦苦堅守之下,已在工藝界東山再起。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嵊州紫砂做的是產(chǎn)品,傳承的是文化,未來仍然“任重而道遠”。對于未來,金祖稠很有信心,“與輝煌時期的嵊州紫砂相比,現(xiàn)在或許還有差距,作為紫砂人,我們必定會重塑嵊州紫砂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