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協(xié)商民主:電視問政的合理性基礎

        2016-03-16 19:06:56何志武
        皖西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何志武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

        協(xié)商民主:電視問政的合理性基礎

        何志武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摘要:電視問政作為一種電視文化現(xiàn)象,其背后有著深厚的協(xié)商民主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一是伴隨著民主政治的推進、新聞傳播作用的增強、公民主體意識的喚醒,公共權力的運行日漸焦點化;二是在社會治理的實踐層面,協(xié)商過程日益強化;三是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公民和官員參與協(xié)商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電視問政的語境下,真誠、理性是公共協(xié)商對話機制的有效保障,真誠是基礎,理性是核心要件。

        關鍵詞:電視問政;協(xié)商民主;合理性基礎;電視文化

        從蘭州臺《一把手上電視》到武漢臺《電視問政》,進而蔓延至全國各地電視臺,一種被稱為電視問政的電視節(jié)目類型已走過10年。尤其是近3年,此類節(jié)目已成為一種電視文化現(xiàn)象,受到全國普遍關注。伴隨著此類活動的廣泛開展和節(jié)目的熱播,一系列爭議也相繼出現(xiàn)。比如,是問政平臺還是真人秀節(jié)目?是一時之需還是常態(tài)之舉?如此等等。這些爭議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電視問政的合理性基礎是什么?是否僅僅因為它滿足了公眾向官員問責的快感,或是作為政府治庸問責行動的配套措施而獲得了臨時的生存條件?還是有其深厚的理論基礎?這是亟待厘清的問題。

        一、從弱公共性到強公共性:權力運行焦點化

        公共性是以公共利益為核心,以公平、公正、公開為表征的一種價值取向。權力的公共性則是指權力運行以公共利益為核心,以公平、公正、公開、制約、高效為表征的一種價值取向。歷史地看,社會分化的結果必然是大多數(shù)人通過讓渡一部分權力而讓少數(shù)人行使公共事務管理之責,即公共管理。行使公共事務管理之責的公職人員只是公共權力的使用者,而非權力的所有者,其所管理的公共事務因事關公眾的利益而具有強烈的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應有之義,是公共管理的本質屬性和行為歸宿。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內涵包含在倫理價值層面、公共權力層面、公共部門運作層面、利益取向層面以及理念表達層面[1]。然而,公共管理并非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很強的公共性,其由弱到強的過程是民主政治的推進、新聞傳播作用的增強、公民主體意識的喚醒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弱公共性:權力的隱蔽運行與公眾的政治疏離

        公共權力是應公共利益實現(xiàn)的需要而產生的,它一開始就應以公開、公平、公正為前提,以公益性為目的,即以服務公共利益為出發(fā)點。按照社會契約論的觀點,公共管理所依據的權力是公民委托和授予的,行使公共權力的管理人員一切職務行為都不能違背公民的意志,必須向公眾公開,方便公眾參與,向公民匯報權力運行的目標、過程、結果,接受公民的監(jiān)督。一句話,公共管理的權力運行必須向公眾公開,保證權力運行過程的公開性和透明性,其結果必須得到公眾的認可。這既是權力運行的公共性內涵,也是維護其強公共性的保障。

        然而,公共權力的運行并非自始至終都以強公共性的面目呈現(xiàn)于公眾面前。當權力以隱蔽運行的方式保持其神秘性時,即使仍打著服務于公共利益的旗號,宣稱遵循著公平、公正的原則,由于沒有公開權力運行的過程如決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缺乏公眾對權力的有效監(jiān)督,其公共性仍大打折扣,至少難以保證其強公共性的特質。缺乏制度化設計的保障,公共權力運行的公正、公平屬性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僅靠權力行使者的自我覺醒和自我約束,要保證公共權力的運行必須以公共利益的最高目標和不違背公民的意志,無異于天方夜譚。

        與此同時,當本應公開運行并對人民負責的公共權力未能公開透明,保持著與公眾的距離,公眾無法獲知權力運行的真相,無法獲知自己讓渡出去的權力究竟怎樣在運行,反過來就會對公共權力持有一種神秘感和畏懼感。神秘感源于人們只能從權力運行的結果揣測權力運行的過程,權力運行過程始終處于黑箱狀態(tài)。它有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公眾利益,有時卻在更大程度上傷害了公眾利益,這種穩(wěn)定性缺乏使得人們對自己將權力委托給了誰產生嚴重的困惑。畏懼感源于人們對權力行使者如何運行本屬于公眾的權力無力掌控,既無法知曉權力運行的過程,更無法控制權力運行的結果。當人們對公共權力的這種神秘感和畏懼感加劇,起初還會產生一些怨氣或失望之情,久而久之,人們因無力改變而漸漸疏離公共權力,似乎它離自己很遠,抑或與己無關,公共權力的運行就逐漸失去了公眾關注度。

        (二)強公共性:權力的公開運行與公眾的政治參與

        隨著民主政治的推進,公共權力逐漸回歸其公開運行的本意。權力所有者有此呼聲,希望了解讓渡出去的權力究竟在怎樣運行,是否符合公眾的意志,權力使用者也意識到唯有公開權力的運行過程才能減少質疑,提高權力運行的效率和科學性,雙重權力主體的共識推動公共權力還原其公共性的本質。

        公民的民主意識推動公共管理的轉型,即公共權力的運行過程由隱蔽轉向公開。當人們強烈要求權力運行公開化,意味著公眾保持著對公共事務和公共權力的高度關注,這種關注是權力保持公共性的前提。因為公眾的關注,公共權力運行過程的公開才有了對象感和存在感。權力的公開不是為了給誰看,而是向權力所有者匯報權力是如何使用的。因其受到關注,匯報才有價值。這種匯報包括權力運行即公共管理的目標、公共管理的手段——公共政策的內容、依據及制定過程、權力運行的規(guī)范性、科學性及效率高低等內容。公眾通過諸如此類權力運行信息的公開,可以全面考察公共管理是否還原了公共性的本質屬性,即公平、公正、公開、制約、高效。當公眾的目光聚焦于權力的運行時,權力是否服務于公共利益、是否受到權力規(guī)則的制約、是否在正確的軌道上高效運行,即權力使用者是否廉政、勤政、善政,都在陽光下接受公眾的檢閱。這種檢閱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監(jiān)督。

        公眾的政治參與則是對權力運行的深度關注。公眾參與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投票,如選舉投票、政策方案投票,也可以是提意見或建議,如對政府部門某個政策動議發(fā)表意見或建議、對政府某項工作發(fā)表意見或建議,還可以通過媒體組織的問政活動以電話、網絡或面對面的方式對政府工作進行質詢等。這些從觀念到行動的政治參與行為使得權力所有者與權力使用者有了直接的交流,公眾不僅表達了對權力運行的期待,也在提出建議中貢獻了提高權力運行科學化水平的智慧,同時,在雙方的溝通交流中還加強了相互理解,從而實現(xiàn)權力運行的協(xié)商,為公共管理合力營造良好的氛圍。公眾參與的深度關注超越了圍觀式關注的“聚光燈”作用,民意的伴隨性、嵌入式表達不僅加深了權力使用者對民意的了解和理解,以便主動并及時修正權力運行的軌跡和進程,保障公共管理的公益性方向,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而且民智的主動性、常態(tài)化匯集給公共管理注入了科學性元素,增加了決策咨詢的廣泛性和決策方案的可選擇性,公眾理性地表達意見在一定程度上充當公共政策的“民間智庫”[2]。

        現(xiàn)代民主社會的權力運行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焦點化的權力運行要確保其公共性,必須加強協(xié)商民主的過程。官民協(xié)商加強了權力運行過程的規(guī)范性,確保權力運行的公共性,而且增強了權力運行的科學性,提高了公共治理的效率和水平,進而進一步提升了權力運行的公益性水平。

        二、從管理到治理:協(xié)商過程的強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其中在有些關鍵概念中,如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社會治理、政府治理等,將傳統(tǒng)表述“管理”改為“治理”,這是一個關鍵的理論創(chuàng)新。其實,“治理”這一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此后便逐漸在許多國家的政治、行政、社會管理改革中得到運用,一些國家直接提出了“更少的統(tǒng)治,更多的治理(Less Government,More Governance)”的改革口號或政治目標。從管理到治理,雖一字之差,但內涵則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最根本的變化在于協(xié)商過程的強化。

        (一)治理意味著合力與協(xié)商

        學者們對于治理的定義有很多,俞可平教授在《權利政治與公益政治》一書中對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梳理[3](P139-144)。如治理理論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詹姆斯·N·羅斯諾指出,與統(tǒng)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種由共同的目標支持的活動,這些管理活動的主體未必是政府,也無需依靠國家強制力量來實現(xiàn)[4](P5)。聯(lián)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于1995年發(fā)表了一份題為《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的研究報告,對治理做了這樣的界定: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lián)合行動的持續(xù)的過程。它既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制度和規(guī)則,也包括各種人們同意或認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5](P2-3)。

        近年來,隨著社會治理概念的提出,我國學術界對于社會治理的定義、治理與管理的區(qū)別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比較一致的觀點是,社會治理是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yè)單位、社區(qū)以及個人等諸行為者,通過平等的合作型伙伴關系,依法對社會事務、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進行規(guī)范和管理,最終實現(xiàn)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6]。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雖一字之差,卻是理念上的重大變化。這種變化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主體上,社會治理強調多元主體,政府和公民社會都是一方治理主體,二者平等合作對公共事務進行共同治理。第二,過程上,社會治理強調多元主體之間的多向度的協(xié)商與合作,從而達成對公共社會事務的有效治理。第三,內容上,社會治理首先強調公民對社會公共事務的自我管理與自治,同時也并不排斥政府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并強調政府與社會的合作共治[7]。

        可見,社會治理強調的是,不再由政府充當單一的社會治理主體,政府與公民(包括社會組織)共同成為社會公共事務治理的多元主體,任何單一主體都不能壟斷社會事務的規(guī)范和管理過程;多元行為主體之間不再是管理與被管理、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而是平等的協(xié)商合作關系,唯有合作方能形成社會治理的合力。只有多元主體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形成平等、協(xié)商、合作的良好關系,才能達成“善治”的狀態(tài)。

        善治(good governance,良好的治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其本質特征在于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一種新穎關系,是兩者的最佳狀態(tài)[3](P146)。簡單來說,善治就是政府與公民之間積極而有成效的合作[3](P146-150)。政府與公民之間的合作實際上就是協(xié)商民主制度健全完善的過程。

        (二)媒體問政是多元主體協(xié)商的平臺和渠道

        現(xiàn)代社會治理的多元主體合作、協(xié)商并非止于理念。從理念到現(xiàn)實,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徑就是媒體問政。

        多元主體合作并共同實行社會治理,基于某種形式的公共協(xié)商?!叭绻麤Q策不是強加給公民的話,他們之間的協(xié)商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畢竟,同意是民主的主要特征。”[8](P4)協(xié)商民主理論是推行社會治理的理論基礎。

        協(xié)商是一個內涵廣泛的詞語,包括溝通、對話、交流、討論等。其前提是分歧的廣泛存在。正是因為多元主體的存在,基于利益的立場、視角不同,認識、判斷、選擇的結果必然會各不相同。而良好的社會治理以共識為條件,協(xié)商正是尋求共識的最佳方式和途徑。

        按照哈貝馬斯提出的理想協(xié)商程序的特點,協(xié)商民主的規(guī)范合法性建立在以下標準之上:

        (1)協(xié)商程序的形式必須是信息和有依據的觀點交換的過程。

        (2)協(xié)商是包容的和公共的:原則上無人受排斥,所有受影響的人都有權參與協(xié)商。

        (3)協(xié)商不會受任何會削弱參與者平等地位的內外威脅的影響。

        (4)協(xié)商旨在達成理性推動的一致,并在原則上能無限期地延續(xù)或在任何時候都可恢復。多數(shù)人的統(tǒng)治可以使以下的假設成立:除非有進一步說明,即少數(shù)派使多數(shù)派相信少數(shù)派觀點是正確的,否則被采納的決定都被認為是全體可接受的。

        (5)政治協(xié)商也擴展到那些可以通過調整來保護所有人平等利益的問題中,如資源的不平等分配。

        (6)最后,政治協(xié)商包括對需求的解釋,對集體身份的表達,對先前政治的態(tài)度和偏好的轉化[9](P10)。

        遵循這些原則組織公共協(xié)商,多元主體會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達成共識,既充分表達利益訴求,又提出建設性意見,為實現(xiàn)良好的社會治理奠定輿論基礎。

        然而,這些協(xié)商的理念和原則要貫徹于實踐,首當其沖的是要搭建一個協(xié)商的平臺。而媒體有著搭建公共協(xié)商平臺的充要條件。這既是媒體的職能,又有履行其職能的便利。

        從媒體的社會職能來看,信息傳播是大眾媒體的首要職能,這一職能既包括媒體爭取并實現(xiàn)其采訪報道權而進行的各類事實信息和意見信息的采集和發(fā)布,也包括媒體搭建意見平臺,讓各方意見和建議匯聚,實現(xiàn)信息的交流和溝通。當媒體邀請社會各方人士就特定公共事務進行交流,發(fā)表各自的意見和建議,以達成共識,尋求良策,就是真正意義的公共協(xié)商。

        從媒體搭建協(xié)商平臺的便利性來看,媒體是宣傳員,又是組織者。媒體在動員多元主體參與公共事務的協(xié)商活動時,對協(xié)商主題、協(xié)商過程及協(xié)商結果的價值分析本身就是一種宣傳,意在引起公眾的強烈關注,也動員受邀參與協(xié)商的各方代表以主人翁的意識投身其中。當協(xié)商民主尚未得到充分發(fā)展時,這種啟蒙式宣傳就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讓普通民眾理解并懂得如何行使參與公共協(xié)商的權利,更重要的是,它讓政府官員理解主動參與公共協(xié)商不僅是行使公共權力的責任,也是實現(xiàn)善治的必要環(huán)節(jié),進而自覺參與到公共協(xié)商的活動中來。媒體的信息傳播功能為其扮演協(xié)商民主的政治文化宣傳員角色提供了充分的便利。與此同時,媒體又可能充當協(xié)商民主活動的組織者。媒體有其平臺優(yōu)勢,可以借助這個平臺,邀請各方代表參與。經過充分的宣傳和動員,一些協(xié)商主體會愿意主動參與到公共協(xié)商活動中來,那些不能主動參與卻是協(xié)商環(huán)節(jié)必需的主體,也會顧忌媒體的輿論影響所帶來的無形壓力,而參與到公共協(xié)商的活動中來。這樣,媒體作為協(xié)商活動的組織者,就可以盡可能廣泛地實現(xiàn)多元主體參與公共協(xié)商。

        三、從圍觀到建言:公民參與協(xié)商的兩種態(tài)度

        政治參與是衡量一個國家政治發(fā)展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恫既R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認為,政治參與是指“參與制定、通過或貫徹公共政策的行動。這一寬泛的定義適用于從事這類行動的任何人,無論他是當選的政治家、政府官員或是普通公民,只要他是在政治制度內以任何方式參加政策的形成過程?!盵10](P563-564)《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卷對政治參與的解釋是:“公民自愿地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與政治生活的行為。它反映公民在政治系統(tǒng)中政治活動的地位、作用和選擇范圍。”[11](P485)在這些定義中,政治參與主要指公民進行的影響政府決定的活動,無論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的過程,都指公民所進行旨在影響政府決策的行為。簡單地說,政治參與就是公民依法參政議政。參政包括參與選舉投票、政策方案投票、集會游行等方式,議政則包括參與對公共政治事務發(fā)表意見的諸種行為。

        (一)從旁觀到圍觀:公民政治參與的態(tài)度變化

        私下里對政治話題異常關注卻很少在公開的正式場合發(fā)聲,是多數(shù)人對待政治的基本態(tài)度。這是一種置身事外的冷眼旁觀。嚴格說來,這種旁觀主體參與感缺乏,算不上政治參與。

        梁啟超先生于上世紀初在《呵旁觀者文》中對旁觀者持批判態(tài)度。文章開頭就指出:天下最可厭可憎可鄙之人,莫過于旁觀者。他分析國民的旁觀劣根性時說:“中國尋常人有熟語二句曰:‘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此數(shù)語者,旁觀派之經典也,口號也。而此種經典口號,深入于全國人之腦中,拂之不去,滌之不凈。質而言之,即旁觀二字,代表吾全國人之性質也?!彼治隽伺杂^者作了6種分類,即混沌派、為我派、嗚呼派、笑罵派、暴棄派、待時派。梁啟超先生對國民性的剖析犀利透徹,直抵要害,揭示了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旁觀心態(tài)。

        現(xiàn)代社會以來,伴隨著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的發(fā)展,公民意識大大增強,加上大眾媒介的快速發(fā)展,尤其是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參與政治事務的態(tài)度發(fā)生積極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公開表達意見,對政府工作建言獻策,更多的人則借助網絡平臺以“圍觀”的方式參政議政。旁觀與圍觀,雖只一字之差,但時代背景不同其內涵也有天壤之別。旁觀只是站在旁邊觀望,并不參與,其行為對觀察對象不起任何作用,而圍觀的本意也是指很多人圍在對象旁邊觀望,但在互聯(lián)網時代,其內涵已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它指人們不僅要旁觀還要參與各種網絡活動,如點擊、轉發(fā)、評論等,最終引起群體社會的高度關注。

        旁觀者是典型的看客,始終保持著與觀察對象很遠的心理距離,認為事態(tài)無論如何演變都與自己無關,或者自己無能為力。旁觀者之所以對某事關注,多是受好奇心驅使,從未產生參與心理。而互聯(lián)網時代的圍觀更多地是以網絡圍觀的形式出現(xiàn),圍觀者并非純粹的看客,他們相信自己的關注即使只是轉發(fā)相關信息都會為解決問題貢獻一份力量,因而會伴隨著責任感而參與其中。在網絡時代,圍觀本身就是參與的一種方式。

        2010年1月13日,《南方周末》以《關注就是力量,圍觀改變中國》為題,論述了網民的微觀能夠產生強大的社會力量?!缎轮芸芬苍诋斈?1月第335期雜志上以《圍觀改變中國》為題推出封面報道,稱“圍觀,可能會改變中國,并注定改變我們自己”。也就是說,在互聯(lián)網時代,圍觀已從一個貶義詞而被賦予了積極的力量。胡泳在《圍觀的力量》一文中對圍觀的價值作了這樣的解析:“互聯(lián)網時代賦予圍觀新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意義,這是圍觀在互聯(lián)網時代的進化結果。這種進化,我稱之為一個‘圍觀即參與,分享即表態(tài)’的過程:新聞跟帖、博客轉帖、推特轉推、短信轉發(fā),乃至SNS(社會性網絡服務)上的文章、照片與視頻分享,形式有別,功能各異,但網民每一次簡單地按下按鈕,都等于一次民主投票。一兩個人一次兩次按鍵并不起眼,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輿論的力量卻可以經由‘網聚”’而產生?!盵12]具體說來,圍觀的力量體現(xiàn)在:一是見證,即總有網友“看見”那些被遮掩的事實,他們通過網絡記錄所見所聞吸引眾人圍觀,從而使得越來越龐大的人群見證那被遮掩的事實,變成眾目睽睽的事實了。只要涉及公共利益,越是有人拼命遮掩,越是被網友關注。這種以圍觀促公開的方式印證了一句成語:欲蓋彌彰。二是輿論,每一種圍觀的方式都有民意統(tǒng)計學上的重要意義,它們都會進入公眾態(tài)度指向的統(tǒng)計數(shù)據,形成公共輿論。這種輿論主體的數(shù)量規(guī)模將影響事態(tài)的走向和進程,影響公共政策的議程、內容等。

        公民參與政治的態(tài)度從旁觀到圍觀的變化,已然是一種富有積極意義的變化。這表明人們正以一種主動的姿態(tài)參與到公共事務治理中,已表現(xiàn)出較為強烈的參與愿望。一旦有了合適的機會,他們便會站到前臺,代表其所屬的群體發(fā)聲,為公共事務的社會治理建言獻策。

        (二)從圍觀到建言:公民政治參與深度的提升

        如果說圍觀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轉變,那么,建言則是公民政治參與深度的提升。圍觀也是一種表態(tài)方式,多以轉帖、點贊等方式進行,而建言則經歷和超越了質疑、批評階段而進入了提出建議和貢獻智慧階段了。

        當媒體紛紛搭建有形或無形的問政平臺時,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方式便趨于具體化,因而也得以落實,參與的深度也得到了提升。

        有形的問政平臺,主要是指媒體集中開展的問政活動,邀請公眾參與。這種集中的問政活動直接將公眾推向參政議政的前臺。報紙問政、網絡問政,其形式可以是面對面問政,也可以是在一個集中的時間段電話交流、網絡留言、在線溝通和交流等,面對面的問政交流直接將公眾推到問政一線,直接面對政府官員就政府管理和社會事務公共治理提出自己的意見、質疑、建議,電話及網絡在線交流或網上留言,雖然不與政府官員面對面交流,但問與答的過程同樣是對公共事務深度參與的過程。無論是哪一種形式,公眾理應都是有備而來。這個“備”,既指對問政目標即問題的了解、對政府職能的理解、對公民責任的認識等,也指情緒的把控,能理性地表達自己的聲音。一句話,這個“備”既指知識準備,也指心理準備。只有做好這些準備,才能在問政中問到實處,能夠在官員能言善辯中迅速捕捉問題予以追問,觸及問題核心實質,同時,也能對公共事務的社會治理提出合理的建議,實現(xiàn)雙向問政的目標。任何形式的問政實質都是一種交流和溝通,而要實現(xiàn)真正意義的交流和溝通,其前提必須滿足這樣一些條件:對話雙方本著溝通交流的目的進行對話,對話雙方對話題的關注能觸及問題的核心層面,對話雙方使用對方能明白的術語和理論,對話雙方有觀點交流的多次回合等。就媒體問政而言,就是要具備這樣一些條件,即參與雙方溝通交流的目的是真誠的,溝通交流的話題所觸及的問題不設禁區(qū),雙方擁有同樣的信息并采用對方能接受的表達方式,雙方形成有來有往的嵌入式對話的格局。這樣的對話關系的形成就使得公眾參與問政的深度得到了加強和提升。

        如果說報紙問政、網絡問政形式中的公眾參與可以與官員面對面交流,也可以以“隱身”的形式進行交流,那么,電視問政則直接將政府官員和公眾代表推到電視觀眾面前,他們在問政現(xiàn)場的一言一行不僅關系到問政質量和水平,而且關系到其作為問政代表的公眾認可度。因此,問政代表為了有效地參與電視問政,必然會進行更為充足的準備。這些準備包括對問政行為內涵的理解、對政府職能部門權力與責任的理解、對公民權利和責任的理解,也包括對問政目標對象的熟悉、所涉問題的全面把握、公眾意見和疑問的了解等,在此基礎上進行問題設計,制訂在問政現(xiàn)場打算要提出的問題。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是希望得到回答的,而且是高質量的回答。只有問得好,才可能有好的回答。問題的設計既要合理,又要觸及問題的核心實質。如果遇到官員外交辭令式回答,該如何追問,既不引起對方反感,又能得到準確回答,如果遇到政府官員主動向公眾代表尋求公共事務治理之策,如何能理性地表達自己對于問題的見解,奉獻自己的智慧,如此等等現(xiàn)場可能出現(xiàn)的狀況,都必須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因此,每一次參與問政的經歷,對于公眾代表而言,都是一種全方位的歷練,包括知識儲備、提問能力、溝通能力、識見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歷練。而對于問政現(xiàn)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而言,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提問或發(fā)表意見和建議,但關注也是一種參與,觀眾在收看問政節(jié)目的過程中,在對各界代表提問、官員回答的內容和方式進行水平評估的同時,心里也在盤算我若在問政現(xiàn)場會提什么問題、怎樣提問、怎樣回答官員提出的問題。實際上,每一次電視問政期間,許多觀眾會在家里、工作場所、朋友聚會討論收看電視問政節(jié)目的心得,包括對節(jié)目環(huán)節(jié)設置、主持人提問、各方代表提問內容和方式、官員表現(xiàn)、專家點評等進行分析和評價,其中就包含“如果我去問”會怎樣等內容。這表明,觀眾也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參與其中??梢姡娨晢栒τ谥苯訁⑴c問政的代表和觀眾都是政治參與素質的歷練和提升。

        我們之所以將這種由媒體集中開展的問政活動稱之為有形平臺,是因為這種活動是各方代表“坐”在一起,討論公共事務的社會治理之策。電視問政的參與代表處于同一時空進行交流,其問政平臺的有形無可爭議。報紙問政、網絡問政所搭建的各界代表面對面問政平臺與電視問政無異,其問政平臺的有形也無可爭議。而報紙和網絡媒體所開展的電話問政、網絡在線問政,雖然問政各方并非處于同一空間,但同一時間的在線對話如同各方代表坐在一起一樣保障意見交流暢通無阻,可以實現(xiàn)多回合的深入交流,因此,這種問政平臺同樣是有形的。

        無形的問政平臺,則主要是指專業(yè)媒體和政府網站設立的公眾問政留言平臺。之所以稱之為無形平臺,主要是因為這些平臺并非實時在線互動,網友發(fā)聲有時是純單向的,如公共政策網絡征集民意,網友的意見和建議是得不到回應的,只是單向的提供,這些意見和建議是否有道理、決策者對它的態(tài)度,無從得知,網友只是寧愿相信它會被讀到且會影響到最終決策;網友發(fā)聲有時雖不能得到實時回應但也會得到回應,如政府網站搭建的意見平臺,網友可以隨時反映問題、咨詢政策、提出建議,政府職能部門“發(fā)言人”會擇機回復,由于不是實時回復,所以無法進行多回合的深入交流。即使如此,無形的問政平臺對于公眾而言,仍是參政議政的重要渠道。在這一過程,他們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這本身就是一種積極參與的態(tài)度。

        無論是有形平臺還是無形平臺,相比于政府官員而言,公眾參與媒體問政的態(tài)度更顯積極。電視問政更是如此。其實質是公眾對參與協(xié)商民主的過程及其效果有更多的期待。

        四、從躲避到溝通:官員參與協(xié)商的兩種態(tài)度

        協(xié)商民主是多向互動的共議過程,其結果是多向共贏。每一方參與協(xié)商者都是獲利者,最終的結果社會治理更科學、更公正。然而,作為協(xié)商民主過程重要一方的政府官員并非態(tài)度積極,尤其是對于媒體搭建的協(xié)商平臺,他們的參與常常帶有“被裹挾”的意味。這種“被裹挾”既來自媒體搭建問政平臺公開邀請的壓力,也來自高層領導要求其參與的壓力。而真正讓政府官員產生“被裹挾”之感,緣于其內心對參與公共協(xié)商的不情愿。正因為內心不情愿,所以對于媒體問政活動采取躲避的態(tài)度,婉拒邀請便是其常用對策。當高層領導要求政府官員參加媒體問政時,這些被迫“出席”媒體問政平臺的官員仍時時露出躲避之態(tài):對問政活動主持人和現(xiàn)場代表的質詢只是頻頻躲閃,不敢正面接招,滿頭大汗、窘迫難堪是其寫照。隨著問政工作的持續(xù)推進,官員慢慢接受必須參與問政的現(xiàn)實,鏡頭前的狀態(tài)越來越好,對主持人和代表的提問不再發(fā)憷,回答越來越自如、老練,形成了與各方代表的多回合交流與溝通。官員參與協(xié)商的態(tài)度變化,表面上看起來是從不習慣到習慣的過程變化,實質上是對協(xié)商民主或媒體問政的認識進而對公共權力運行規(guī)則的認識發(fā)生了變化。

        (一)躲避:官員婉拒參與媒體問政的權力封閉運行慣性

        一切權力來自于人民,是我國政治的法理基礎。雖然各級黨政會議都會反復提及這句話,但其真正內涵是否被廣泛理解,尤其是否被政府官員所理解,倒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這里的權力指的為全體公民共同所有的公共權力。既然權力屬于人民,其運行過程和結果理應向人民負責。媒體問政實際上就是媒體搭建一個平臺,讓權力行使者公開匯報權力行使的過程和結果,接受人民的質詢和監(jiān)督,同時也聽取權力所有者的解釋,以確保權力運行更科學、更公正、更高效。

        然而,長期的權力封閉運行機制使得行使公共權力的政府官員沒有養(yǎng)成公開權力運行過程、公開接受公眾質詢或者向公眾征求意見和建議的習慣,甚至沒有形成這樣的觀念。當媒體搭建問政平臺時,即使公眾有高漲的熱情,官員的情緒也沒有被調動起來。即使這種問政活動是高層領導的倡議,職能部門的官員仍未做好準備。有的不愿出席,有的雖然人在問政現(xiàn)場但心理仍有排斥,以一種與問政代表博弈的心理參與問政,面對提問,或自我辯解、推卸責任,或避實就虛、套話連篇,有的則寡言少語,以沉默保護自己。這些表現(xiàn)實際上都是躲避的態(tài)度,只是具體方式不同而已。

        政府官員之所以對參與問政采取躲避的態(tài)度,其原因無外乎幾種情況:(1)擔心參與問政削弱了權力的威信。持這種想法的人往往認為權力的神秘性是確保其權威性的前提。在他們看來,權力運行過程一旦暴露在公眾面前,就在公眾眼中失去了它的神秘性,這種神秘性的減弱意味附著其身上的光環(huán)消失,因而靠神秘光環(huán)維持的權威就不復存在。如果不參加問政活動,即使制度規(guī)定要權力公開、信息公開,但至少權力行使者的一言一行尚未暴露在公眾面前,無論權力行使科學與否、水平如何,只要職能部門負責人不用通過視聽媒介向公眾匯報權力行使的理念和具體方式,權力的神秘性仍然存在。我們經常聽到官員們感慨如今官員不好當了,其意一是指反腐力度大,權力受到制約,二是指媒體問政力度大,官場不好混。當政府官員寄望于通過保持權力的神秘性而維護其權威性時,不愿參與問政尤其是電視問政活動就不言而喻了。(2)擔心問政會暴露官員行使權力時的庸政問題,影響仕途。媒體問政之“問”,其內涵之一是質詢。公眾質詢的問題往往是針對權力運行不規(guī)范、不公正、不科學的問題,而這類問題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公共事務的管理過程之中,任何部門都不可避免。問題在于,政府官員敢不敢直面公眾的質詢,是否經得起各方問政代表的連番追問。當政府部門服務不到位、權力濫用、管理效率低下等問題較為嚴重時,各方代表的問責式問政會在不斷追問中直達問題要害,任何辯解都無濟于事,反而令被問責官員更顯難堪。更有甚者,一些官員還可能在問政現(xiàn)場、在電視鏡頭的聚焦中被撤職。如果不參與電視問政活動,至少不會在公眾面前“丟人現(xiàn)眼”。(3)不習慣接受公眾質詢,向公眾承認權力行使中的失職。由于官本位文化根深蒂固,權力使用者自視為權力擁有者,權力如何行使基本由上級說了算和“我”說了算,對權力行使的評價也基本采取“表揚與自我表揚相結合”式的自評,腦子里沒有向公眾匯報、接受質詢的意識,自然沒有養(yǎng)成接受問政的習慣。當協(xié)商民主理念指導下的媒體問政開始推行時,政府官員顯然還沒有做好接受質詢的心理準備,還不習慣在電視鏡頭的聚焦中匯報權力行使的過程、坦承履職的失誤、失當,還做不到在問政代表的追問中對答如流。(4)不愿公開向公眾征詢意見,尋找民間智慧。即使問政活動已全面鋪開,仍有許多政府官員并不了解問政的真正內涵。一些政府官員仍把媒體問政等同于公眾向政府官員問責,不了解問政的內涵還包括政府官員問計于民。這里的“計”,既包括公眾的意見,也包括民間智慧。作為公共決策的重要依據,民意表達不僅體現(xiàn)在決策前的咨詢階段,也體現(xiàn)在政策執(zhí)行中的效果評估階段,媒體問政過程中的公眾質詢主要集中對政策執(zhí)行效果的評估。而民間智慧作為對專家智慧的補充,對于提高公共決策的科學化水平也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在權力封閉運行的傳統(tǒng)體制之下,官員們尚未形成公開征集民意和民智的觀念和習慣,尤其是對在電視鏡頭面前與公眾代表面對面交流,傾聽一針見血的意見和飽含真知灼見的建議,尚未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正因為沒有做好參與問政的準備,所以有官員公開表示被問的問題“真是防不勝防”,私下表示“不愿來、不敢來”[13]。

        權力封閉運行的慣性讓政府官員未能做好參與電視問政的心理準備,因而常采取躲避的態(tài)度婉拒媒體邀請。這不是個別現(xiàn)象,而是權力文化引導下的共同現(xiàn)象。

        (二)參與:官員接受問政邀請的權力公共屬性回歸

        從目前各地鋪開的電視問政節(jié)目來看,雖然基本仍屬當?shù)刈罡咧髡侔l(fā)起各職能部門官員被要求接受問政,但從問政活動持續(xù)推進的情況來看,官員們已逐漸走出初始的窘迫,面對主持人、記者、人大代表、公眾代表、專家學者的質詢,也慢慢變得有些自如,并能與問政代表進行對話和交流,如希望聽到意見和建議。與此同時,一些討論交流型的問政欄目,更是邀請官員與各界代表一起討論和交流,體現(xiàn)了“雙向問政”的問政內涵。

        無論主動還是被動,政府官員已逐漸接受電視問政這一問政形式。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武漢市紀委宣教室副主任吳忠新表示,電視問政會讓政府官員意識到自己是個被監(jiān)督的對象,應該對老百姓負責,“這對官員的執(zhí)政理念和執(zhí)政方式都會有所改變”[13]。

        當媒體聚焦官員鏡頭前臉紅、流汗、尷尬的神情時,媒體和觀眾多以“看熱鬧”的心態(tài)“消費”官員的窘態(tài):電視以特寫的方式放大官員接受質詢時的尷尬,似乎要將這一個個瞬間定格為“永恒”,報紙則故事化地記錄下官員們接受質詢時的尷尬,便于人們廣泛而迅速地傳播,而公眾更是將這一幅幅特寫、一個個故事,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作為生活中的一個個笑料。而官員們能夠在面對各界代表質詢時臉紅、流汗、尷尬,背后的權力本質回歸意味卻被忽略了。如果官員們依然認為權力是自上而下授予的,就不會對各界代表的質詢產生敬畏感,就會把電視問政視為過場,自然也就不會出現(xiàn)被質詢時的窘迫。相反,正是因為他們已認識到權力的所有者是人民,各界代表就是代表人民監(jiān)督權力的運行理念和運行狀況,接受質詢是科學權力觀和權力管理制度的應有之義,他們才會誠惶誠恐地面對問政代表的質詢,才會在行使權力未能取得人民滿意的結果時感到羞愧、緊張和不安。這也正說明,權力正向著它本來的屬性回歸。

        隨著電視問政活動的推進,政府官員越來越多地受邀參與到問政過程中來。他們逐漸擺脫了最初的緊張、慌亂,轉而從容地回答各界代表的質詢。面對管理工作失誤和低效的指責,一些官員能夠公開承擔責任,并對其成因作出解釋。面對問政代表的追問,官員們逐漸改變抵觸的態(tài)度轉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回答,雖然其間仍有人對問題及責任采取回避態(tài)度,但面對追問,還是能夠直面問題,對問題形成和累積過程中的權力失位能夠承認并進行客觀分析,還能夠當場表態(tài)盡快解決相關問題。這其中仍不免有一些官員的表態(tài)屬于外交辭令式的套話,但也有一些表態(tài)以及隨后采取的措施讓公眾看到了真誠。這種真誠實則是權力屬性的回歸。即權力的行使必須向權力所有者匯報、解釋、表態(tài),以求得理解、促使權力行使更規(guī)范、更科學、更高效。

        五、真誠與理性:公共協(xié)商對話機制的保障

        電視問政的目的不在于追求熱熱鬧鬧的場面和引人注目的話題,不在于各方代表咄咄逼人地向被評議單位“開炮”和政府官員被追問時的難堪,而在于建立和完善公共協(xié)商的對話機制。電視問政既是協(xié)商和對話,就必須遵循協(xié)商對話的規(guī)則。真誠與理性是建立公共協(xié)商對話機制的前提和保障。

        (一)真誠:公共協(xié)商的信任基礎

        公共協(xié)商是并非一定是面對面的交流形式,但它注重理性對話和說服,反對操縱和欺騙。協(xié)商主體參與對話的目的和態(tài)度的真誠性是實現(xiàn)有效協(xié)商的前提。無論何種形式的電視問政,參與問政的各方都必須自始至終抱以真誠的目的和態(tài)度,任何程度的撒謊、敷衍都對公共協(xié)商是一種嚴重的傷害。

        問政主體參與問政的目的真誠既指政府官員,也指各方問政代表。

        就政府而言,參與問政的目的既是為了回應公眾了解權力行使狀況的訴求、接受公眾監(jiān)督的需要,也是為了了解民意、搜尋民智以更好地行使權力實現(xiàn)善治。不管是主動匯報權力行使狀況還是被動接受質詢,政府官員在參與問政的過程中都應懷揣向公眾匯報權力運行狀況和聽取民意的真實目的,保持對權力和民意的敬畏,誠懇地匯報如何履行職責、解釋出現(xiàn)權力失位和失當?shù)葼顩r的原因、提出保障權力規(guī)范和科學運行的措施,不會出現(xiàn)任何程度的遮掩、推諉、說謊。就時下最主要的問政形式——質詢式問政而言,面對各界代表的頻頻問責,政府官員首先要勇于直面問題,對于問政代表反映的問題,要認真加以分析,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問題,理應承認失職、失當,虛心接受批評,誠懇道歉;如果代表們指出的問題主要不是政府管理失誤所致,一味地攬責就顯得并不真誠,有應付之嫌。真誠意味著是非分明,問題是什么、問題出在哪兒、原因有哪些、打算怎么辦都有準確的分析和認識,讓各界代表感受到政府官員的認識能力,進而增強對政府的信心。一味地攬責與一味地諉過實質是一樣的,都是沒有誠意的表現(xiàn)。其次,政府官員應認真傾聽問政代表的意見和建議。無論是質詢還是溝通,傾聽都是懷揣誠意的表現(xiàn)。面對問責,傾聽公眾的意見是反省政府履職狀況、水平是否讓人民滿意的前提,粗暴地打斷或輕慢地應付提問,都顯示出對參與問政缺乏誠意。問政代表在感受到官員缺乏誠意之后,或憤怒,或失望,進而對問政的真實性和問政的價值產生懷疑,繼而漸漸遠離此類活動。而觀眾在見證到政府官員的此類表現(xiàn)后,也會產生同樣的情緒,進而對收看此類活動的電視直播也失去興趣。而溝通類問政活動中,面對各方建議,耐心傾聽并適時予以回應,既是對民意和民智的尊重,也是增強問政實效的保證。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公眾的意見和建議能體現(xiàn)在公共政策的修訂和完善之中,這才是對民意和民智的最大尊重,也是吸納和匯集更多民意和民智的最大鼓勵。如果問政現(xiàn)場各方代表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不能體現(xiàn)在公共政策之中,即使得到官員的肯定,至多也只是走過場的形式而已。

        就問政代表而言,他們參與問政同樣存在目的和態(tài)度的真誠問題。他們參與問政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公共事務信息、對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職能提出質詢、對公務事務管理表達意見和建議,以促進公共權力規(guī)范而科學的運行,實現(xiàn)社會善治。問政代表對政府管理中濫權、不作為等行為進行監(jiān)督和批評可以很尖銳,提問可以很犀利,但目的在于通過批評和提問弄清問題的癥結和根源,而不是追求和滿足于讓政府官員在鏡頭前流汗、語塞、手足無措。有的問政代表包括專家學者對政府官員譏諷挖苦,常出驚人之語,看到現(xiàn)場官員面露難色,現(xiàn)場和電視觀眾快意狂歡,問政代表和專家學者也竊喜不已。問政過程及結束之后媒體的焦點對準了“麻辣專家”、被問得“下不來臺”的官員時,似乎電視問政演變成了一場電視表演秀,有的問政代表和專家學者似乎是來展示個人口才和智慧的,渴望被觀眾記住,一些嘉賓還通過問政培養(yǎng)了一批“粉絲”,似乎忘了參與問政的真正目的。節(jié)目喧鬧之余難以實現(xiàn)有效的對話和溝通,雙向問政的目的更是無從談起。由于目的沒有理清或者沒能堅守,態(tài)度也會走形。本應理性表達意見和建議的問政代表(包括節(jié)目主持人),卻常常容不得問政對象——政府官員的解釋,頻頻打斷對方的陳述,一味地指責和質問,不能真誠地傾聽對方的分析和解釋,同樣缺乏協(xié)商的誠意。

        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問政代表,只要有一方參與問政的目的和態(tài)度不夠真誠,就是缺乏對協(xié)商對象的信任,因而也就缺乏協(xié)商的基礎。

        (二)理性:公共協(xié)商的核心要件

        公共協(xié)商離不開對話。真正的對話必須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這里的理性主要是指經過縝密思考的非情緒化表達。既指政府官員,也指問政代表。

        無論官員還是主持人、人大代表、專家學者、普通公眾代表,參與電視問政節(jié)目都必須自問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為何而來?這是一個關系到參與問政的多元主體表達方式的重要問題。我們常??吹诫娨晢栒?jié)目中,主持人站在質詢的公眾代表一方,以咄咄逼人的問話方式對政府官員步步緊逼,政府官員難以招架犀利的提問和壓迫式追問滿臉尷尬,點評專家對官員表現(xiàn)冷幽默式調侃更令其窘態(tài)畢現(xiàn),他們有時也反戈一擊,反唇相譏,問政現(xiàn)場“攻”“防”雙方唇槍舌劍,“火藥味”十足。這種帶有“火藥味”的問政過程,從節(jié)目的傳播元素來看是豐富的,但與以對話交流為目的的公共協(xié)商并不協(xié)調。作為公共協(xié)商的核心要件,理性應當是第一位的。

        首先,理性是指一種心態(tài),即寬容和尊重的心態(tài)。羅爾斯在闡述公民能力表現(xiàn)時首先就提及公民理性:“出于政治的正義觀念的目的,我賦予理性的理念以一種更具限制性的意義,并把它首先提出和尊重公平之合作項目的意愿聯(lián)系起來。”“理性乃是作為公平合作系統(tǒng)之社會理念的一個要素,而它為所有人接受的理性的公平項目,也是其相互性理念的一部分?!盵14](P50-51)作為公共協(xié)商的電視問政實際上可以被看做一個多方合作的項目,無論是咨詢、交流還是質詢、問責,所有問政主體都是平等的,問政過程理應以寬容和尊重為前提。無論官員還是問政代表,只有獲得充分的寬容和尊重,才可能暢所欲言,實現(xiàn)有效對話和溝通。當然,這里所說的寬容并非是要求主持人和問政代表不追究政府及官員的失職瀆職行為,而是通過對話以弄清問題所在、原因及對策,而不必一遇到自認為不合理之處便一味指責政府和官員,在理清職責的同時反省一下作為政府服務對象的公眾是否也存在問題,致使科學的制度無法得到有效的貫徹和落實。

        其次,理性是指一種思維方式,即全面了解和掌握情況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得出結論的思維方式。問政是一項嚴肅的政治活動,每一方都必須以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參與其中。無論是問政代表向官員質詢問責,還是政府官員向問政代表征集民意和民智,都必須是充分了解情況基礎上的深思熟慮,而不是情急之下的脫口而出。問政活動的主持人不只是活動組織者、議程設置者、話語權分配者、氛圍營造者,他們更直接充當了向參與問政各方代表提問的人。主持人的提問自然是要設計的,其問題設計的依據是對相關議題非常熟悉,對與之相對應的現(xiàn)實問題有充分的把握,能準確地發(fā)現(xiàn)問題的實質,只有這樣,主持人的提問才可能是準確的。如果不全面了解相關議題,不能把握事實背后的總體環(huán)境和諸種因素,就貿然發(fā)問甚至強勢問責,就可能陷于判斷不準、質詢乏力的境地。這是違背理性原則的。問政代表包括點評專家也是如此。

        再次,理性是指一種表達方式,即有理有據、有條不紊地表達而不是情緒化地表達。問政的過程理應是對話和交流的過程,且不說對以征集民意和民智為目標的政府向公眾問政,政府官員會謙和地傾聽公眾代表的意見和建議,即使是公眾就某一問題向政府官員提出質詢,也應以對方能接受的方式提問、批評、交流。只有以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提出問題,表達意見,雙方的交流才能維持下去。如若只顧自己痛快的激情宣泄,全然不聽對方的解釋,對方或憤怒、或無奈,無論是否離場,良好的對話關系已很難形成和維系。在時下的質詢式問政現(xiàn)場,主持人、各方代表、點評專家多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抓住現(xiàn)場播放的暗訪短片所暴露出的問題,強勢地拋出諸如“你感覺如何”“你當初是怎么承諾的”“你覺得做到了嗎”“你的責任是什么”“你現(xiàn)在做出的承諾會不會又落空”等問題,并以追問、逼問的方式讓官員大汗淋漓,專家們還不忘調侃官員一番,令官員在鏡頭前羞愧難當。顯然,這種表達方式已讓官員們產生了反感情緒,他們在心理上很排斥參與問政,因而也可以說非理性的表達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公共協(xié)商關系的建立。

        六、實時與同場:電視問政的媒介優(yōu)勢

        多種形式的媒體問政已成為常態(tài),各類媒介的特點和優(yōu)勢已充分顯現(xiàn)。而電視問政的媒介優(yōu)勢——實時與同場,是其他媒介所無法比擬的。

        (一)同場展開嵌入式對話挖掘了問政的深度

        與報紙和網絡問政不同,電視問政必須是面對面的問政。多方主體處于同一時空,就公共事務進入嵌入式對話和交流。所謂嵌入式對話,主要是指一種多方主體就某一主題進行實時互動、呈現(xiàn)高密度、多回合交流的對話形式。與報紙、網絡所搭建的問政平臺不同,電視問政必須是問政雙方同時空交流的形式,參與問政的各方同處于一個空間,圍繞某一話題進行問詢、問責或討論,問與答之間“無縫對接”,沒有問政對象不在場或不在線的回應等待期,因而增加對話和交流的密度,進而挖掘了問政的深度。

        同場對話能激發(fā)對話者的表達熱情。有回應的對話才能得以延續(xù),及時回應的對話才有活力。如若問話得不到回復,或表達得不到回應,參與對話者談興大減。而不在場和不在線的對話雖然也能得到回應,但因回應時間滯后,對話感減弱,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參與者的對話熱情。電視問政將問政各方置于同一空間進行同場對話,提問者、提問對象都很明確,因而都能得到及時的回應。不管回應是否真誠,只要能得到及時的回應,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問政者的熱情。即使回應模棱兩可,提問者也可以通過不斷追問使回應變得具體,進而離提問的目標越來越近。無論問詢、問責還是討論,同場對話所營造的交流氛圍激發(fā)了問政者的熱情,因而你來我往的問與答環(huán)環(huán)相扣,時時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公眾代表機智的提問需要政府官員坦誠的應對予以配合,專家學者精彩的點評需要問政各方的喝彩才能體現(xiàn)其價值,同樣,政府官員對民意和民智的誠懇征詢也需要得到公眾代表的積極回應予以支持,同場對話為這些支持環(huán)節(jié)提供了保障,使得多回合的對話順利推進。在電視問政現(xiàn)場,由于面對面的同場對話將每一個參與者都置于話語場中心,無論提問還是回應,每個人都必須以積極的態(tài)度保持對問政主題的高度關注,一旦分心,就會暴露無遺。這種對問政主題的高度關注使得對話者思維活躍,思想激蕩頻繁,保證了電視問政成為信息豐富的對話平臺。

        同場對話能激發(fā)問政者的深度探討。對話意即信息交換,信息在交換中增值。問政代表就公共事務同場展開協(xié)商對話,無論是提供事實,還是表達觀點,都會在對話的碰撞中實現(xiàn)增值。首先,問與答的過程就是事實和意見不斷補充的過程。經過提問—回應—追問—回應的多輪回合,事實越來越豐富,觀點越來越明確,觸及的問題層次越來越深入,因而同場對話的電視問政更有利于深度探討。無論是問責還是問詢,政府官員與公眾的雙向問政都是如此。其次,問與答的過程也是觀點碰撞和思想激蕩的過程。對話和交流中的事實陳述和意見表達對于聽者而言并非單純的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不斷受到啟發(fā)的過程,雙方都會在交流中產生新的想法,從而使問題討論更深入,對問題的分析更接近核心實質,解決問題的方案更科學。

        (二)實時直播問政過程豐富了信息的真實性

        電視是立體呈現(xiàn)過程信息的傳播媒介,鏡頭里記錄的一切信息都可能直觀地呈現(xiàn)于受眾面前。作為一種客觀記錄和呈現(xiàn)的媒介,電視直播能還原事實過程,保證了問政過程的真實性,并豐富問政真實性的內涵。

        首先,電視直播的信息“零損耗”特質完整地記錄并呈現(xiàn)了問政現(xiàn)場的真實過程。在電視問政現(xiàn)場,每一位參與問政的主體,無論政府官員還是公眾代表、專家學者,不管是提問還是傾聽和回應,每個人的每一句話都被完整記錄,并完整地呈現(xiàn)于電視觀眾面前,不會有任何疏漏。即使是一個表情、一個手勢、站姿或坐姿,電視鏡頭都不會放過。電視鏡頭對問政現(xiàn)場的忠實記錄讓觀眾見證各方代表面對公共協(xié)商的態(tài)度和表現(xiàn),是否有誠意,是否有能力,是否有擔當,是否有智慧,問政過程中每個人的表現(xiàn)都一一顯現(xiàn)出來,因此,電視直播見證著公共協(xié)商的過程和結果,確保問政過程信息的真實性。

        其次,電視直播的聚焦效應促使協(xié)商主體謹言慎行,確保事實信息和意見信息的真實性。電視鏡頭是一部監(jiān)視器,而且是一部公開由社會監(jiān)督的監(jiān)視器,鏡頭里的人講述的每一件事實、表達的每一個觀點,其真與假、對與錯,都受到公眾的監(jiān)督和評判。基于此,無論政府官員還是各界代表,包括坐在旁聽席上的普通民眾,每個人都深深意識到必須對自己每一句話的真實性負責。對事實的陳述、原因的分析、經驗或教訓的介紹、對策性建議的提出等,都建立在完全真實的基礎之上,經得起檢驗。這種壓力之下的參與問政,每個人都保持對問政的敬畏之心,認真履行職責,以保證公共協(xié)商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樂夫,陳干全.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礎和核心[J].社會科學,2003(4):67-74.

        [2]何志武.網絡民意與公共政策的“民間智庫”[J].現(xiàn)代傳播,2012(11):101-104.

        [3]俞可平.權利政治與公益政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4]J N Rosenau:沒有政府統(tǒng)治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Order and Charge in World Politics)[M].(英)英格蘭劍橋鎮(zhèn):劍橋大學出版社,1995.

        [5]全球治理委員會.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Our Global Neighborhood)[M].(英)牛津郡: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6]陳家剛.從社會管理走向社會治理[N].學習時報,2012-10-22.

        [7]周紅云.從社會管理走向社會治理:概念、邏輯、原則與路徑[J].團結,2014(1):28-32。

        [8]詹姆斯·博曼.公共協(xié)商:多元主義、復雜性與民主[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9]毛里西奧·帕瑟林·登特里維斯.作為公共協(xié)商的民主:新的視角[M].王英津,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10](英)戴維·米勒,(英)韋農·波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11]中國大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

        [12]胡泳.圍觀的力量[N].中國青年報,2010-12-27.

        [13]王晶晶.“電視問政”直播現(xiàn)在開始[N].中國青年報,2012-08-22.

        [14]約翰·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M].萬俊人,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 Foundations of Rationality of TV Politics

        HE Zhiwu

        (Journalismand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chool,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As a kind of TV cultural phenomenon, there are profou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ory and practice foundations behind TV politics. First, along with the advance of democracy, enhancement of the effec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nd the awakening of citizen consciousness, the operation of public power is becoming focus. Second, on the practical level of social governance, the negotiation process is strengthened day by day. Third, in the course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attitude of citizens and official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ultation have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terms of TV politics, sincerity and rationality are the effective guarantee of public consultation and dialogue mechanism. Sincerity is the foundation, and reason is the core element.

        Key words:TV politic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 foundations of rationality; TV culture

        中圖分類號:D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735(2016)01-0087-11

        作者簡介:何志武,男,湖北鐘祥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與新媒體、公共政策與大眾傳播。

        *收稿日期:2015-11-30

        欧美亚洲h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 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片久久久天堂中文字幕| 用力草我小逼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麻豆日韩| 丰满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视频| 久久久精品久久波多野结衣av| 女同成片av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 国产产区一二三产区区别在线| 国产黄页网站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美女黄性色av网站| 国产亚洲91精品色在线| 亚洲人成77777在线播放网站| 亚洲综合欧美日本另类激情| 亚洲精品尤物av在线网站 | 女人下面毛多水多视频| 好爽受不了了要高潮了av| av在线网站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免费无码| 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美女黄色av|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久久久 | 国产精品久色婷婷不卡| 男人进去女人爽免费视频 | 成人久久黑人中出内射青草| 激情内射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视频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最新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av秒播在线观看| 婷婷五月综合缴情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日本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一区| 一级呦女专区毛片| 国内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夜夜性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 久久免费精品视频老逼|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