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龍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大學
高莉敏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
翻譯書評標題寫作:特征與模式*
劉金龍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大學
高莉敏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翻譯書評標題根植于翻譯書評內容之中,高度概括翻譯書評的內容、特色甚至學術價值,依托翻譯書評內容而為讀者接受。翻譯書評標題對讀者的閱讀具有導引性,能幫助讀者甚至不看書評內容就能快速便捷地獲得書評信息,并準確了解書評內容。作者認為,翻譯書評具有切題、簡練和新穎三大特征,探討其三種寫作模式,即“無標題”寫作模式、單標題寫作模式和雙標題寫作模式。同時,還探討了翻譯書評寫作模式對翻譯書評標題寫作、翻譯和投稿帶來的啟示。
翻譯批評,翻譯書評標題,標題寫作模式
翻譯書評指對一切譯學圖書的內容與形式進行評論的一種翻譯批評和翻譯研究活動。譯學圖書指包括除譯作之外的譯學教學與研究相關圖書,如譯學專著、翻譯教材、譯學工具書(包括譯學辭典、年鑒等)、譯學期刊、譯學論文集等。故翻譯書評不同于狹義上的翻譯批評,即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以譯作為中心的翻譯批評(亦即譯評)。翻譯書評和譯評都屬于廣義的翻譯批評研究范疇(劉金龍 2014;2015)。
翻譯書評文章由四部分組成,即標題、導語(開頭)、正論(正文)和結論(結語)。翻譯書評標題根植于翻譯書評內容之中,總是依托翻譯書評內容而為讀者接受。唐代賈島說:“題者,詩家之主也;目者,名目也。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則全其人之相,足可坐窺萬象”(二南密旨·論題目所由)。賈島所言“題目”,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標題。由此觀之,標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標題應揭示全文內容,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所以必須醒目與優(yōu)美。許多書評研究者對書評標題的重要性發(fā)表過真知灼見。例如,我國現(xiàn)代最早將書評作為一門學問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蕭乾曾指出,“書評若欲抓到讀者,首先應在標題上用些功夫。”“書評標題應剝開那層皮,揭曉它的內容,所以應來得分外醒目動人。在評者方面,一個恰當?shù)臉祟}本身就已是詮釋或評價了。它代表一個觀察點。像一個天窗,它展示了原書的某一重要部分”(蕭乾、文潔若 2010:75)。我國20世紀80年代八位公認書評專家之一的徐召勛(1994:137)也指出:“讀者看書評文章,首先接觸的是標題,好的標題能夠一下子把讀者吸引住;好的標題應當恰當?shù)胤从硤D書的內容及其優(yōu)劣,并有畫龍點睛之妙”。例如,馬克思和恩格斯都寫過不少書評,對書評理論也有一定的認識。有一次,他們之間為《福格特先生》一書的書名,有過多次通信,反復討論。又如,列寧的《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一書,最初曾打算叫做《論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問題(關于大工業(yè)的國內市場及其在俄國的形成過程)》,后來有人認為書名太長,列寧還想過要改為《論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問題》(吳道弘 2010:114)。可見,標題的確立實非易事,可謂“一名之立,旬月躑躅”。
翻譯書評標題是一篇翻譯書評的“題眼”,高度概括該書評的主題、內容、特色、學術價值等,并能表達書評者的立場、態(tài)度及價值判斷。翻譯書評標題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吸引讀者,更重要的是幫助讀者快速便捷地獲得翻譯書評信息,準確了解翻譯書評內容,甚至是書評作者的態(tài)度和對譯學圖書的價值判斷。
“好題一半文”就是講標題的重要性。翻譯書評標題如果太過宏大,則言過其實;太過細微,則不能概括書評及圖書內容,都是不合適的。要使翻譯書評吸引讀者,制作一個讓人“見之則喜,欲罷不能”的標題是必要的,即翻譯書評標題不僅要有內容和思想性,還應頗具可讀性和藝術性。翻譯書評標題應對讀者充分發(fā)揮強信號刺激作用。
3.1 切題
切題是任何文章標題的基本要求,對翻譯書評文章更是如此。翻譯書評標題的切題,可從兩方面來解讀:一是對讀者而言,標題要意義鮮明,不讓讀者產(chǎn)生理解困難;二是對作者而言,要求標題與書評內容高度切合,不能不確切。比如,有的翻譯書評標題既看不出書評作者對所評譯學圖書持有的態(tài)度,更看不出其理性的判斷,難免會引起讀者懷疑書評作者對所評譯學圖書的駕馭能力,甚至懷疑所評譯學圖書是否質量優(yōu)良,是否有評論的必要,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切題并不排斥翻譯書評標題制作過程中采用任何修辭手段。相反,凡是能合理運用的任何寫作技巧、方法或修辭手段,都是用以達到切題的必要手段。
例1 中國特色的翻譯學:誤區(qū)還是必然?——兼評《中西翻譯思想比較研究》(魯偉、李德鳳,《中國科技翻譯》2010年第2期)
書評作者采用設問修辭手法,加強讀者對所評譯學圖書主題思想的思考,也在了解中西翻譯思想比較之后,問題的核心聚焦在建設中國特色翻譯學,更能引起讀者的深入思考。
3.2 簡練
任何標題都受字數(shù)限制,都應簡練,但簡練并不等于簡單。翻譯書評標題也應具有簡約、醒目、概括等特征,用凝練的文字揭示原書的主要內容。“簡明扼要的標題能讓讀者及時看出評論者思考問題的核心所在。只有簡明扼要的標題才能吸引讀者的興趣,使之產(chǎn)生閱讀沖動”(趙秀明 2011:237)。
例2 學好中文,做好翻譯——翻譯專業(yè)本科生《中文讀寫教程》評介(王冬梅,《上海翻譯》2013年第3期)
從所評圖書題名很難知曉該書的使用對象,該書評標題簡潔明了地將其表現(xiàn)出來,是供翻譯專業(yè)本科生之用,目的是教授學生如何學好中文,繼而做好翻譯。
3.3 新穎
一個好的翻譯書評標題,應該具有鮮明個性和富有新意,這就要求書評者調整自己的思維和評論角度,使之具有個性特色,不同凡響。尤其對于一些質量較高的圖書,如果書評者評論水平高,但因制作的標題太過平淡而讓讀者覺得毫無新意,甚至放棄閱讀,將非常遺憾。
例3 探索翻譯研究的新視野(謝天振,《東方翻譯》2014年第5期)
例4 論《小句中樞全譯說》的邏輯力量(余承法,《中國科技翻譯》2010年第4期)
例3是謝天振為其新作《翻譯研究新視野》(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4)所寫自序。序跋也是一種特殊的書評形式。該書評標題使用了單句,所評圖書題名未在書評標題中出現(xiàn)。以這種方式寫作書評標題對讀者也是一種吸引。例4標題將圖書題名鑲嵌在書評標題當中,避免使用主副標題模式,不僅簡潔,也更揭示所評圖書的特點。
翻譯書評標題的寫作是一種藝術,需要書評作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
4.1 “無標題”寫作模式
“無標題”的標題寫作模式指以所評圖書的題名為書評標題,這類標題寫作模式不多見,主要出現(xiàn)在早先的翻譯書評中,或出現(xiàn)在報刊的書評欄目中。或許是因為這類標題毫無新意,難以引起人們的興趣,所以不常見。
但有意思的是,國外的翻譯學研究雜志卻喜歡使用這種標題,同時伴有書名、著者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圖書總頁碼、售價、國際標準書號(ISBN)等著錄事項,多維度地把所評圖書的相關信息在突顯位置告訴讀者。
例5 中國譯學大辭典[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by Fang Mengzhi et al.,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xxxv + 699 pp., RMB120 (hardback), ISBN 978-7-5446-162205(許建忠,Perspectives:StudiesinTranslatology,2013年第1期)
例6 Community Interpreting.By Sandra Hale,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320 pp., £74.00 (hardback), £74.00 (paperback), ISBN 978-1403940681 (hardback), ISBN 978-1403940698 (paperback) (Clara Pignataro,Perspectives:StudiesinTranslatology,2013年第1期)
標題中將所評圖書題名用粗體顯示,并將其基本著錄信息悉數(shù)涵蓋進來,讓讀者對該圖書有個感官認識??梢钥闯觯蹆r會因裝幀不同而不同,國際標準書號也因此而異,如例6。還值得一提的是,在該雜志的每期目錄中,書評文章的標題只出現(xiàn)圖書題名這條著錄信息,且不出現(xiàn)書評作者名字,與同期其它論文著錄方式不同。著錄方式分別如下。
中國譯學大辭典[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Community Interpreting
例7 Religious transactions in colonial South India: language, translation, and the making of Protestant identity, by Hephzibah Israel,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xv +269 pp., US$90 (hbk), ISBN 978-0-230-10562-1(Harish Trivedi,TheTranslator,2014年第1期)
例7和例5、例6的著錄方式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在該雜志的每期目錄中,書評文章的標題著錄信息包括著者項、書名等信息,在標題下出現(xiàn)書評者名字,這一著錄方式與同期其它學術論文無異。著錄方式如下:
Hephzibah Israel, Religious transactions in colonial South India: language, translation, and the making of Protestant identity
Paola Brusasco
例8 Eliana Franco, Anne Matamala, Pilar Orero.
Voice-overTranslation:AnOverview.2011.Peter Lang.
Hochfeldstrasse, CH-3012 Bern, Switzerland.248 pp.ISBN 978-3-0343-0393-4.Price: 42.50 (Heidi Aojer,Babel, 2012年第3期)
該書評標題和例5、例6和例7有點不同,是著者項在先,價格在最后,書名用斜體。在該雜志的每期目錄中,書評文章的標題著錄方式如下:
Eliana Franco, Anne Matamala,PilarOrero:Voice-overTranslation:AnOverview
Reviewed by Heidi Aojer
例9 Xu Jianzhong.《翻譯地理學》(TranslationGeography)
Harbin: Heilong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0.260
pp.ISBN 978-7-207-08693-8
(Zhu ling,Target,2012年第2期)
該書評標題著錄方式和以上其它書評標題著錄方式略有不同。另外,在該雜志的每期目錄中,書評文章的標題著錄信息包括著者項、書名及書評者等信息,著錄方式如下。
Xu Jianzhong.《翻譯地理學》(TranslationGeography).Reviewed by Zhu Ling
從以上例子,不難看出外國翻譯研究期刊的書評標題著錄方式大同小異,雖不華麗,卻盡量客觀報告圖書所包含的基本信息。不過,筆者認為其不足在于,讀者僅從書評標題無法知曉書評者對該書的價值判斷,須讀完整篇書評后才能獲得對該書的整體認識。這或許是中外翻譯書評標題寫作的一個重要區(qū)別。
4.2 單標題寫作模式
單標題寫作模式,指作者為書評文章所擬定的唯一書評標題。單標題的擬定方法多樣。
4.2.1 按是否含有所評圖書題名劃分
按是否含有所評圖書題名劃分,單標題寫作模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直述書名寫作模式。指在標題內含有被評圖書的題名。往往在所評圖書題名前加“評”、“讀”、“初評”、“簡評”、“小評”等,或在所評圖書題名后加“簡評”、“評介”、“述介”、“讀后”、“介評”等。這類標題讓人一看便知是書評,且知道所評何書。這類標題雖言簡,但未必意賅。
例10 《馬賽克重構——翻譯研究的構式語法途徑》述介(楊子、王雪明,《上海翻譯》2014年第3期)
例11 簡評《翻譯寫作學》(郭建中,《上海翻譯》2012年第3期)
例12 《英漢翻譯中的漢語譯文語料庫研究》介評(李德超,《中國翻譯》2013年第2期)
例13 讀《電力招投標工程英語閱讀與翻譯》(侯濤,《中國科技翻譯》2008年第1期)
不過,這類標題寫作特色不鮮明,對讀者的吸引力會打折扣。何況“這種類型的標題本身也的確是有缺點的:既看不出書評者對所評書的態(tài)度,看不出理性的判斷,也看不出書評者對所評書的愛憎,看不出感情的流露。它像一杯溫吞水,既不是開水,也不是冰水”(徐柏容 2005:23)。
另一種是隱藏圖書題名寫作模式。這類書評標題具有一定含義,但不含所評圖書的題名。
例14 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林克難,《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2期)
例15 翻譯與跨文化交流:主題·視角·方法(譚載喜,《東方翻譯》2012年第4期)
例14中,作者在標題的下面列出作者名、書名、出版社和出版年等信息。例15是譚載喜讀完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四屆海峽“兩岸四地”翻譯與跨文化交流研討會論文選集》之后所寫的一篇書評,主要從主題、視角和方法三個角度論述了該文集的特色和品質。這兩個例子的共同點是,讀者僅從標題難以知曉圖書的具體研究內容。
4.2.2 按是否給出價值判斷劃分
按照書評標題是否對所評圖書給出價值判斷,單標題模式可分以下兩種。一種是揭示圖書所評論內容或角度。直述書名這類書評標題雖不失簡潔,但較老套,難以引起讀者興趣。這類書評標題僅告知讀者這是一篇書評,以及所評圖書的題名,至于評論角度、特色、價值等相關要素,均未提及。其實,我們不妨在書評標題中揭示所評論圖書的具體對象、內容、特色,讓讀者有個更直觀的了解。
例16 論《史氏漢英翻譯大詞典》的釋義(曾東京、丁青,《上海翻譯》2007年第2期)
例17 《中國科學翻譯史》的特色(李亞舒,《中國翻譯》2007年第1期)
例18 《中國譯學大辭典》的四大特色(卜愛萍,《中國科技翻譯》2012年第2期)
以上書評標題的共性在于開門見山指出了書評的側重點是評論圖書的內容、特色或角度,而非全面展開評論。
另一種是聲明圖書優(yōu)劣基調。指書評者在書評標題中就聲明自己對該圖書的價值判斷,是認同,是商榷,是質疑,還是否定。這類書評標題較為直接,明確表達書評者觀點。
例19 《商務英語翻譯》的失范與誤譯(梁雪松,《上海翻譯》2013年第4期)
例20 新版《中國翻譯文學史》質疑(張振輝,《中國翻譯》2006年第6期)
例19中,梁雪松(2013:77)對該教材基本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該書“在商務翻譯、語義轉換、譯語表述等方面存在大量誤譯,另有諸多謬誤涉及專業(yè)定義、教材編排、文意表達等方面”,“難以體現(xiàn)一部國家級骨干教材應有的規(guī)范與示范性”。例20中,張振輝(2006:71)通過對諸多史實進行分析舉證后指出,該書“把以上這么多重要的情況全部疏漏,豈不貽笑大方。”綜觀之,他對該書的完整性、全面性持保留意見,而這種觀點在書評標題中已經(jīng)表露無遺了。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應把書評者批判、否定的譯學圖書與書評者雖存疑但肯定的譯學圖書區(qū)分開來對待。
例21 《中國翻譯簡史:五四前部分》(增訂版)疏漏考(張婷、夏婉璐,《中國翻譯》2011年第1期)
從書評標題,讀者即知道該書評是對圖書的疏漏進行考辨。書評作者對書中的“一些瑕疵做些考證和闡釋,以期能為完善翻譯史盡一份綿薄之力”,并認為“如此浩繁的史著,瑕疵卻如此之少,而且邏輯嚴明,論證充分”(張婷、夏婉璐 2011:82-84)??梢?,作者對該圖書是認同的,雖有瑕疵,卻屬正常。
4.3 雙標題寫作模式
雙標題指由正(主)副標題構成的標題寫作模式,目前這類標題寫作較為常見。這類標題中,正(主)標題往往概括或闡發(fā)書評的中心思想,對所評圖書進行價值判斷,其制作方式較為靈活,可采用修辭、詩句、成語等元素,一般不含所評圖書題名;副標題一般加在正標題后面或在下面另起一行,副標題前加破折號。副標題列出被評圖書題名及作者名,有的也不列舉圖書作者名。
例22 時體及其翻譯問題研究的全方位思考——《英漢時體類型與翻譯策略》述評(潘震,《上海翻譯》2016年第3期)
例23 探索翻譯教材建設,促進翻譯專業(yè)教育——《我國翻譯專業(yè)教材建設:理論構建與對策研究》述評(張美芳,《上海翻譯》2015年第2期)
例24 叩問翻譯之門,探尋內部規(guī)律——龔光明《翻譯思維學》評介(劉金龍、安全勇,《中國翻譯》2006年第1期)
當然,也有的書評標題用正標題表述被評圖書題名,副標題則進一步解釋正標題。
例25 《思考漢英翻譯:翻譯方法課程》評述——一本別開生面的漢英翻譯教材(何雯婷,《東方翻譯》2012年第3期)
例26 《英漢-漢英應用翻譯教程》被大幅剽竊——析剽竊者的卑劣手法(王冬梅,《上海翻譯》2014年第2期)
一般來說,正標題較為抽象、含蓄,讀者難以看出所評圖書真面目,故采用副標題加以說明,其作用“在于補標題之不足”,“也有是對標題作解釋的,但仍是一種解釋性的補充”(徐柏容 2005:277)。正副標題使用得當,能大大吸引讀者眼球,滿足其閱讀心理訴求。
4.3.1 判斷式
就是用對所評圖書的判斷語來制作標題,這類標題旗幟鮮明,愛憎自現(xiàn),不僅揭示所評圖書內容,更揭示書評的本質——價值判斷。
例27 承前啟后 高瞻遠矚——評《中國譯學大辭典》(陳飄平,《上海翻譯》2010年第3期)
例28 高屋建瓴,譯以致用——《應用翻譯學》介評(成昭偉,《中國科技翻譯》2013年第3期)
例27中,陳飄平認為所評圖書能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較為全面地收錄譯界不斷涌現(xiàn)的新譯學術語,同時對譯學研究的發(fā)展趨勢進行探討,展示了高度的科學性和前瞻性,故用“承前啟后 高瞻遠矚”八字加以肯定。例28中,成昭偉認為該書順應了我國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是“應用翻譯學的奠基之作”,它對我國翻譯學科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故用“高屋建瓴,譯以致用”加以肯定,以表認同?!皩ε行詮姷臅u和爭鳴性的書評來說,這種標題法具有更高的價值,也更有力量。如果所作的判斷是不同于流俗的,或者是與既有定論相悖的,以之作為書評的標題就更有吸引讀者的魅力”(徐柏容 2005:285)。
另外,使用這類標題,對那些較新的研究主題、領域,或者對于人們可能有不同見解的研究領域,更能引發(fā)書評讀者的關注,因為這類判斷式標題也往往會對所評圖書定基調,判斷圖書的優(yōu)劣。
例29 具有開拓意義的翻譯文學研究新著——評謝天振著《譯介學》(朱徽,《中國翻譯》2000年第1期)
朱徽在標題中就旗幟鮮明地指出該書的學術價值。事實上,該書是我國譯學研究和比較文學研究領域中的一項極具開拓意義的新成果,它豐富了中國特色翻譯文學研究體系的構架。讀者從書評標題不僅了解圖書的研究內容和屬性,更知曉其學術價值。
4.3.2 含蓄式
有的標題開門見山,有的則含蓄、悠長,甚至是纏綿。僅看主標題,可能看不出所評圖書具有何種面目,以及其鮮明特色和價值。
例30 象牙塔外的翻譯世界——《譯者實用指南》(第5修訂版)評介(呂奇,《東方翻譯》2014年第1期)
該書評標題著實含蓄,文學色彩濃厚,耐人尋味。其實,該書是一部極具實用性和時效性的讀本,為翻譯從業(yè)人員提供全面而操作性極強的指導,也為翻譯研究與教學者提供了看問題的新途徑。
4.3.3 揭示所評圖書特點/特色
如今,翻譯研究雖量大面廣,但不乏同質化研究。面對琳瑯滿目的譯學著作,讀者要找到一些獨具特色并適合自己研讀的譯學圖書,著實不易。這時,可借助翻譯書評的導向和導讀功能,因為這些要素能在書評標題中得以體現(xiàn)。這類標題“往往不全面概括書評內容,也不一定是對全書的判斷,而只揭出所評書的某個特點、某方面的特點,或者某種作用、某方面的意義等等”(徐柏容 2005:286)。
例31 破解譯學七大難題——評許鈞教授的新作《翻譯論》(伍小龍、王東風,《中國翻譯》2004年第4期)
該書由七個章節(jié)組成,即翻譯本質論、翻譯過程論、翻譯意義論、翻譯因素論、翻譯矛盾論、翻譯主體論、翻譯價值與批評論。翻譯研究涉及問題眾多,難題也很多,而該書的七個章節(jié)僅探論了翻譯研究中的七大基本問題,也是難題。該書評標題凸顯了該書特色,能吸引讀者注意,有助于其選書。
例32 應用翻譯研究的理論化與體系化——《應用翻譯研究:原理、策略與技巧》評述(程敏、劉金龍,《上海翻譯》2013年第4期)
應用翻譯研究的著作不少,而該著作的特點是將應用翻譯研究進行“理論化與體系化”,書評標題凝練,能起到導讀作用。
4.3.4 揭示所評圖書題材/體裁
有時僅從書名,很難得知圖書所研究對象與內容,以及它所屬題材或體裁。
例33 書寫中國翻譯史——評王宏志教授的《翻譯與文學之間》(唐欣玉,《東方翻譯》2012年第5期)
對于王宏志的《翻譯與文學之間》(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1),讀者從書名可能知道該書研究的內容與文學翻譯有關。但是,文學翻譯研究的題材非常廣泛,而該書評標題就揭示了所評圖書的體裁(文學)和題材(翻譯史),這對喜歡翻譯史的讀者起到很好的導讀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雙標題中的主標題寫法靈活多變,方式多樣。例如:
(1) 單句式。即主標題用一個單句,對所評圖書內容、特點、價值等進行揭示。
例34 視聽翻譯的理論體系及話題拓展——《視聽翻譯:理論、方法與話題》評介(林娜、席紀新,《中國科技翻譯》2016年第2期)
例35 全球視野下翻譯理論的建構與重構——《比較文學、世界文學與翻譯研究》評述。(劉貴珍,《中國翻譯》2015年第2期)
(2) 復合句。復合句的意義容量比一般單句大,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小句/單句組成。
例36 方法之集粹,資源之整合——《口譯研究方法:實用資源》評介(邢星,《中國翻譯》2015年第3期)
例37 關注行業(yè)發(fā)展 開拓譯學領域——《機器翻譯的譯后編輯:過程與應用》評介(張慧玉、馮全功,《中國翻譯》2016年第2期)
(3) 三詞組合:用三詞組合寫作,中間加圓點、逗點或頓號。
例38 多維視角·理性闡釋·文化透視——孫藝風《視角 闡釋 文化——文學翻譯與翻譯理論》評介(栗長江,《中國翻譯》2005年第3期)
例39 多視角、多學科、多文化——翻譯學研究刊物Perspectives(《視角》)介紹(李運興,《中國翻譯》2002年第4期)
此外,還可通過對圖書題名進行衍化,或靈活使用標點符號等方法來寫作書評標題。
例40 科技英語:文體、范式與翻譯——方夢之《英語科技文體:范式與翻譯》評述(劉金龍,《中國翻譯》2012年第4期)
總之,“雙標題要使正題、副題互相呼應、照顧,結合得好,便于滿足閱讀的心理要求(吳道弘 2010:17)。
5.1 對翻譯書評標題寫作的啟示
不同的刊物有不同的辦刊理念和宗旨,“一本雜志的不同欄目的論文或者研究報告,很可能在標題的使用上有所不同。所以,寫作標題時,作者要把自己所寫的論文的類別考慮在內”(姜亞軍 2010:31)。如以上Perspectives:StudiesinTranslatology,Babel,Target等雜志,不僅這些翻譯研究刊物的書評標題寫作風格不同,就是同一本刊物,其刊載論文的標題與書評的標題寫作風格也不盡相同,甚至大異其趣。
另外,論文標題也應該“量體裁衣”,不僅應該因刊物和欄目而異,也應體現(xiàn)刊物的理念和宗旨(姜亞軍 2010:31)。通過對《中國翻譯》、《中國科技翻譯》、《上海翻譯》、《東方翻譯》、《外語與翻譯》等雜志歷年刊發(fā)翻譯書評標題的觀察,似乎沒有特別要求。但《外語教學與研究》的“書刊評介”欄目中,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其書評標題寫作風格較為固定,多用含圖書題名的單標題,較為樸實,以2016年第3期和第2期為例:“Amacker校注本索緒爾《語言科學——論語言的二元本質》述評”、“《翻譯:跨學科研究》述介》”、“《分布式形態(tài)學近況》介紹”、“《二語時體研究設計與方法論》述評”、“《語言與時間:認知語言學方法》評介”。此外,《現(xiàn)代外語》《當代語言學》《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等期刊,也基本使用這種寫作風格的書評標題。至于其原因,到底是書評作者投稿時就使用這種書評標題的,還是編輯部對其進行加工處理過,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這些刊物的書評標題風格較為統(tǒng)一,與其他幾個期刊略有差異,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刊物的某種辦刊理念或宗旨。
如今,我們習慣的書評標題寫作模式或方法往往和國外出版的翻譯學期刊書評標題寫作差異較大。書評作者應對所投期刊的標題使用習慣有所了解。所以,“標題作者要了解自己研究領域的刊物,特別是自己要投稿的雜志對此類標題的使用情況。這一點對希望在國際刊物發(fā)表論文的人而言更為重要”(姜亞軍 2010:31)。
5.2 對翻譯書評標題翻譯的啟示
標題的翻譯和其他翻譯一樣復雜,不僅涉及其語言和學科傳統(tǒng)問題,也涉及到作者投稿心理和刊物的辦刊理念等問題(姜亞軍、趙瑋 2011:93)。翻譯書評標題翻譯中,處理最為麻煩是的主標題。通過對各刊物書評標題翻譯的觀察,發(fā)現(xiàn)多用以下幾種翻譯方法。
(1)直譯。指“以原文形式為標準,依樣畫葫蘆”,“譯文形式與內容都與原文一致”,這樣做的好處是“在表達形式上無須另辟蹊徑即可達到忠實于原文內容”(方夢之 2011:101)。當翻譯書評標題能高度概括圖書內容,或者是書評作者揭示圖書特色或評論,若能直接翻譯過來而不損標題之意,即可直接譯出。例如:
例41 從翻譯的視角研究文學和從文學現(xiàn)象考察翻譯——讀《比較文學、世界文學與翻譯研究》(劉麗艷,《山東外語教學》2016年第2期)
譯文:A Study of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nd an Exploration of Translation from Literature Phenomena: a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orld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例42 語言的形式和功能匹配理論——評《英漢功能翻譯理論與實踐》(張梅崗,《中國科技翻譯》2013年第2期)
譯文:The Theory of Pairings of Form and Function-A Review ofTheoryandPracticeofFunctionTranslation
另外,對那些圖書題名未能充分揭示圖書研究內容的圖書,而書評標題又能準確表現(xiàn)圖書研究內容、特色和價值的圖書,我們可對書評標題采用直譯法,有助于讀者對圖書的理解。
例43 翻譯研究的社會學進程與闡釋學方法——《翻譯改變一切:理論與實踐》述評(劉佳全,《東方翻譯》2014年第3期)。
譯文:Sociological and Hermeneutic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tudies——A Review ofTranslationChangesEverything:TheoryandPractice
例43中,從書名很難看出該圖書具體研究內容,但從主標題可知該圖書是從社會學、闡釋學角度來研究翻譯的,補充了有助于讀者理解的信息。
(2)意譯。指“以原文形式為標準,譯文表達形式上另辟蹊徑”,“譯文內容一致而形式不同”, 譯者“需要改變形式才能忠實地再現(xiàn)原文內容”(方夢之 2011:101)。有些翻譯書評標題會用詩化、抽象的語言,或者使用同義疊詞擬題,或者使用過于宏大而只起到烘托作用的書評標題,如照直譯出未必達意,則可采用變通的意譯。
例44 道器共彰 指迷糾枉——曹明倫著《翻譯之道:理論與實踐(修訂版)》評介(焦鵬帥,《語言教育》2016年第2期)
譯文:A Masterpiece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in Translation Studies——Review ofTheWayofTranslation:TheoriesandApplications(Revised Edition) by Cao Minglun
例45 開放·多元·動態(tài)·選擇:建構性的翻譯批評新探索——評肖維青新著《翻譯批評模式研究》(劉金龍,《山東外語教學》2011年第6期)
譯文:A Constructive Study on Multifold and Dynamic Translation Criticism——A Review of Xiao Weiqing’sTranslationCriticismandItsModels
例44中,標題中的“道器共彰 指迷糾枉”意思不明確,如果將其變通,只譯意思,就好理解。例45中,“開放·多元·動態(tài)·選擇”則是套用書中對翻譯批評模式建構特征的描述,翻譯時用“multifold”和“dynamic”即可。
(3)省譯。省譯包括兩種情形:(1)書評欄目文章標題和摘要英文全省略。以《外語教學與研究》為例,該刊2015年第6期共發(fā)文14篇,其中論文12篇,書評2篇,但在期刊末頁的“Abstracts of papers in this issue”中,只有12篇論文附有英文摘要和標題,2篇書評則無英文信息。(2)期刊只選取少數(shù)幾篇論文附有英文標題和摘要。以《中國翻譯》為例,該刊2016年第2期共發(fā)文22篇(2篇英漢、漢英翻譯實踐文章未計算在內),其中包括1篇書評。在期刊末頁的“英文摘要”(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中只有3篇論文附有英文標題和摘要,其他論文的英文標題和摘要全省略,自然包括了書評在內。筆者對該刊近5年的過刊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其附有的英文標題和摘要基本保持在3-5篇,多為4篇。
(4)改寫。這里的改寫和文化學派所說的改寫不同,與黃忠廉(2000)主張的變譯類似,主要是對書評標題原文的形式或內容作一定程度的修改、變化以突出重要信息,達到信息交流目的。
例48 西方翻譯社會學研究的最新進展——《翻譯與社會導論》述介(覃江華,《上海翻譯》2015年第1期)
譯文:Comments onTranslationandSociety:AnIntroduction
例49 《英漢-漢英應用翻譯教程》被大幅剽竊——析剽竊者的卑劣手法(王冬梅, 《上海翻譯》2014年第2期)
譯文:Exposing a Case of Plagiarism
任何一部新書出來,里面總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點,例48的主標題中,關鍵詞為“最新進展”,若將詞照直譯出,讀者會覺得多此一舉,因為在讀者的潛意識里,能被評論的譯學圖書都是可評應評之作,故將主標題省略不譯,保留副標題即可,以示對該書的評論。例49這篇書評的目的就是要揭露一起惡性剽竊事件?!柏飧`”一詞在學術界極為敏感,讀者若看到此類字眼定會關注。故而,標題進行改寫,突出主題信息,達到了吸引讀者關注的目的。
改譯的好處在于客觀展示圖書,因為標題最好是告知,而不是說理,故能避免主觀因素干擾。
至于標題翻譯問題,有的直譯,有的意譯,有的則改譯,不同的刊物做法不同,同一刊物的做法也不固定。但通過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刊物在英文標題擬定時有一定傾向性,例如《上海翻譯》多用改寫法,《山東外語教學》多用直譯法,《東方翻譯》多用直譯法,《中國科技翻譯》則混合使用,等等。
當然,我們也需要注意,有的中文標題特色鮮明,英文反而不明確。
例50 《中國譯學大辭典》的四大特色(卜愛萍,《中國科技翻譯》2012年第2期)
譯文:A Critique onA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inChina
書評標題原文中已交代是評論該辭典的四大特色,但譯文卻用了“critique”一詞進行籠統(tǒng)概括,反倒讓讀者對書評內容不那么明確?!皹祟}的翻譯,不應該只是論文作者或者英文編輯的事,它涉及到一種刊物的辦刊理念和辦刊宗旨”(姜亞軍、趙瑋 2011:95)。所以,書評者要盡量了解所投稿期刊是否對論文/書評標題有特殊要求,可對該刊之前所發(fā)書評的標題使用情況進行一番研究。
本文通過探討翻譯書評標題的特征與寫作模式,比較中西翻譯書評標題,揭示中西翻譯書評標題寫作的某些異同。這給我們帶來了諸多啟示,如翻譯書評標題寫作不能太過隨意化、公式化、空洞化,也不應太過冗長、主題不突出,等等。
不管是單標題,還是雙標題,都要講究切題、簡練,切不可為了追求所謂的新穎而言過其實,以辭害意,反倒愚弄了廣大讀者。“書評標題要在切合書評內容的范圍內去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而不能不顧書評內容去吸引讀者,更不能不顧書評內容而故作聳人聽聞的標題”(徐柏容 2005:276)。
書評標題可先擬定,再寫文章;也可先寫文章,再擬定標題,這樣可能更切題。不論是采用哪種程序,書評標題的擬定一定要根據(jù)書評的風格來確定,要新穎別致,但不顯得矯揉造作?!皶u標題創(chuàng)新的道路是寬廣的,問題在于書評者要眼界寬廣”(徐柏容 2005:291)。
總之,翻譯書評標題寫作是一門藝術。認真研究這門藝術,研究讀者的閱讀心理,才能充分發(fā)揮其作用,最終提高傳播效果。翻譯書評標題寫作只是翻譯書評寫作的一個側面。翻譯書評寫作是一個有待開發(fā)且富有意義的研究新領域。而翻譯書評或許就是翻譯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傅敬民 2014)。
方夢之,2011,《中國譯學大辭典》[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傅敬民,2014,談談翻譯研究的創(chuàng)新與規(guī)范[J],《上海翻譯》(4):8-12。
黃忠廉,2000,《翻譯變體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姜亞軍,2010,復合式論文標題之爭:評述與啟示[J],《外語教學》(6):29-32。
姜亞軍、趙瑋,2011,科技論文標題的翻譯研究:現(xiàn)狀與翻譯[J],《外語教學》(3):92-96。
梁雪松,2013,《商務英語翻譯》的失范與誤譯[J],《上海翻譯》(4):77-80。
劉金龍,2014,翻譯書評:地位與作用[J],《中國科技翻譯》(2):56-59。
劉金龍,2015,翻譯書評類型芻議[J],《中國科技翻譯》(4):58-61。
吳道弘,2010,《書評例話新編》[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蕭乾、文潔若,2010,《書評·書緣·書話》[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徐柏容,2005,《現(xiàn)代書評學》[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徐召勛,1994,《書評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張婷、夏婉璐,2011,《中國翻譯簡史:五四前部分》(增訂版)疏漏考[J],《中國翻譯》(1):82-84。
張振輝,2006,新版《中國翻譯文學史》質疑[J],《中國翻譯》(6):68-71。
趙秀明,2011,《譯學評論概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劉金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生;高莉敏: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外語學院講師,博士)
通訊地址:201620上海市松江區(qū)弘翔路281弄24號902室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翻譯書評:理論建構與任務研究”(項目號:15YJC74004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H059
A
2095-9648(2016)04-0008-08
2016-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