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平,蔡 丹
(河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
貫徹群眾路線的法治思維培養(yǎng)價值
羅建平,蔡 丹
(河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在黨的任何工作中,都必須堅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歷史地來看,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是以政治思維、經(jīng)濟思維來落實的。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需要以法治思維來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因此,黨員領導干部乃至廣大人民群眾必須自覺培養(yǎng)法治思維,這不僅對于黨貫徹群眾路線有著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而且還能夠提高黨員干部貫徹群眾路線的現(xiàn)代能力,更能夠推動黨的群眾路線走向現(xiàn)代化。
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法治思維
堅持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必須研究貫徹群眾路線的新情況、新特點,創(chuàng)新開展黨的群眾工作方式方法,特別是在貫徹群眾路線的過程中要在慣常的政治思維、經(jīng)濟思維和倫理思維的基礎上,逐漸培養(yǎng)起習慣以法治思維來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對于在當今時代條件下貫徹好黨的群眾路線很是重要,頗有價值。
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過程中,通過一定的教育活動和文化氛圍建設,促使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黨政領導干部逐步樹立和形成依法辦事的思維和行為習慣,即所謂的法治思維培養(yǎng)。我國當今時代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因此對全體社會成員特別是黨政領導干部進行法治思維的培養(yǎng),是當今時代貫徹好黨的群眾路線的客觀要求。
“依法治國”方略是黨的十五大報告首次正式提出的:“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jīng)濟文化事業(yè),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xiàn)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盵1]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既是對我國法治建設經(jīng)驗進行的總結和升華,也是對我國社會歷史發(fā)展大勢的準確把握,更是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科學回應。在我國這樣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上,作為黨長期堅持的群眾路線無疑要與時俱進,要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進程相融合。也就是說,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更好地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而貫徹群眾路線也需要注入法治建設的新元素,即在貫徹群眾路線的過程中使全體社會成員特別是黨政領導干部都能培養(yǎng)起法治思維。
在貫徹群眾路線過程中培養(yǎng)法治思維有利于實現(xiàn)黨依法執(zhí)政。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在貫徹群眾路線過程中運用法治思維方式才能真正做到依法執(zhí)政,這在建設法治中國的當下更為重要?!包h自身只有嚴格做到了依法執(zhí)政,才能有資格擔任起依法治國的核心中樞,才能在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更好地統(tǒng)領人民、人大、政府、‘兩院’;才能有適度的壓力去提升自身的法治素養(yǎng)、法治思維、法治能力,堅定地樹立起執(zhí)政黨的法治權威形象,更好地肩負起領導主導依法治國進程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黨的依法執(zhí)政是依法治國的中流砥柱”[2]。如果領導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自身不具有法治思維,那么在一些具體問題的解決中可能采取形式上符合法治但實質上不符合法治精神的方法,難以真正達到依法執(zhí)政的社會效果。所以說,在貫徹群眾路線中培養(yǎng)法治思維,有利于提升黨的依法執(zhí)政能力和效果,從而實現(xiàn)黨依法執(zhí)政。
在貫徹群眾路線過程中培養(yǎng)法治思維有利于推動黨依法管理。從管理社會事務方面看,貫徹群眾路線過程中需要做大量的社會管理工作,而社會管理工作的方法是否得當、效果是否顯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黨員領導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在這個過程中能否自覺依照法律來從事社會活動。在貫徹群眾路線過程中培養(yǎng)法治思維,不僅可以使群眾路線貫徹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得以解決,實現(xiàn)依法管理的形式效果,更能在貫徹群眾路線的具體實踐中為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提供法治意義的貢獻和正能量的支持,這也是依法管理的實質效果。
在貫徹群眾路線過程中培養(yǎng)法治思維有利于推動黨依法服務人民群眾。貫徹群眾路線是為了更好得實現(xiàn)黨的根本宗旨——為人民服務。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過程中既要做到服務群眾,又要做到依法辦事,這就要求在貫徹群眾路線過程中依法服務。只有嚴格按照憲法和法律辦事,才能夠在做群眾工作時更令人民群眾認可,只有黨員領導干部自身培養(yǎng)了法治思維,并貫徹于服務過程中,自覺用法治思維改進服務方式,才會保證服務的真正落實。在貫徹群眾路線過程中,培養(yǎng)黨員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在推進依法服務群眾效果的改進上同樣具有不可比擬的重要性。因為只有首先培養(yǎng)了黨員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才能保證他們在工作中注意以法治的方式實現(xiàn)服務,進而保證各項服務工作都能在法治的軌道上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如果不能通過培養(yǎng)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引導他們在法治的軌道上進行服務,那么很可能因為未依法服務招致人民群眾的指責或者因為工作變動導致服務的不連貫。所以,在貫徹群眾路線過程中培養(yǎng)黨員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對提高黨依法服務人民群眾的效果有著重大意義。
所謂貫徹群眾路線的現(xiàn)代能力,是指符合社會歷史發(fā)展新階段及其未來趨勢要求的、有效開展群眾工作的能力,它是一個相對貫徹群眾路線的傳統(tǒng)能力而言的概念。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我們黨運用政治思維、經(jīng)濟思維、倫理思維形成了貫徹群眾路線的傳統(tǒng)能力,它包括群眾情感親和力、群眾政策執(zhí)行力、群眾覺悟動員力、群眾力量組織力、群眾智慧學習力、群眾意見聽取力、群眾德行表率力、群眾致富帶領力、群眾利益實現(xiàn)力、群眾關系協(xié)調力、群眾呼聲洞察力、群眾服務躬親力、群眾無欺公信力、群眾聯(lián)系自覺力、群眾友好溝通力等。正是這些傳統(tǒng)能力的作用,才使得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干部隊伍在推進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中總是能夠獲得來自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支持。
人民群眾的偉大社會實踐在不斷向前發(fā)展,社會文明前進的步伐在不斷走向新境界,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邁進了“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歷史發(fā)展新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之一就是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上已經(jīng)明確為實行“法治”,即實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進行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如此時代特點,對貫徹群眾路線提出了必須注入符合法治精神的新要求。這一點表明,在法治建設的進程中,要堅持并貫徹好群眾路線,就必須有符合時代新特點的現(xiàn)代能力。這種貫徹群眾路線的現(xiàn)代能力是怎樣的呢?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fā)展、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能力”[3]的明確要求。習近平針對法治建設又多次反復強調:“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4]由此來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就是貫徹群眾路線的現(xiàn)代能力的根本點。具體一點講,貫徹群眾路線的現(xiàn)代能力主要有群眾事務依法行政力、群眾意愿依法辦事力、群眾尊法守法榜樣力、群眾權利平等維護力、群眾利益依法實現(xiàn)力、群眾用法維權引導力、群眾合法訴求平臺搭建力、群眾法治文化氛圍營造力、群眾困難依法克服力、群眾呼聲合法渠道拓展力、群眾依法監(jiān)督支持力、群眾多元利益依法調解力、社會沖突依法化解力、群眾法律服務創(chuàng)新力等。從根本點上看,法治思維的培養(yǎng)是全部問題的關鍵。
所謂法治思維,是指運用法治的理性認識過程,即法治的思與想。也可以說是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運用法治的基本道理來認識、分析、思考和處理問題的基本方式和基本能力。就其學理內涵看,它包括這樣一些基本的思想元素:一是尊崇憲法和法律至上的權威,在判斷是非和處理問題時將法律作為根本的準繩,以合法性想問題、做判斷、行措施,要求做事情必須以法為據(jù),以法為尺,而不能以權壓法,以言代法,反對用“人治”思想和長官意志行事。二是反對特權思想,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認為權由法定,權要依法行使,更要受到人民監(jiān)督,要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三是主張權利本位思想,認為公民權利是權力的邊界,必須尊重和保障人權;法要為民而立,既要科學立法,更要實行民主立法。四是要求做事(諸如化解糾紛、形成政策、推動工作等)必須尊重和履行法定程序,服從技術理性和專業(yè)邏輯的法律結論?!坝纱藖砜?,對于一個社會來說,法治能否取得成功,直接依賴于決策者和廣大公民是否普遍接受與法治理念相適應的思維方式——法治思維”[5]。人們如果能夠培養(yǎng)和形成如此內涵的法治思維,就一定會自覺地習練依法思考和辦事的能力。這樣一來,在全黨和全社會必會形成一種法治風氣。所以,法治思維的培養(yǎng)能夠促使全體社會成員特別是黨政領導干部習得和掌握貫徹群眾路線的現(xiàn)代能力,即具有符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要求的能力。
黨的群眾路線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其各自的具體特點,都是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的。所謂群眾路線走向現(xiàn)代化,就是要根據(jù)當前的新形勢和新條件,在貫徹群眾路線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創(chuàng)新貫徹群眾路線的實踐方式和思維方式,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群眾路線理論,推動群眾路線的理論和實踐與時俱進。
3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建設,特別是近20年來的法治建設,使得我國社會各方面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從社會建設層面看,人們的公民意識在覺醒和增強,這一點主要表現(xiàn)為公民的自主意識、參與意識不斷地增強,對自身的各項權利日益重視,在自身的權利捍衛(wèi)與爭取上變得更為積極主動;人們的公民個體身份也隨之日益凸顯。公民和人民都包含了民眾當家作主之義,兩者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人民作為一個政治學的術語,更具政治性、抽象性和集體性,這一概念既包含了普通的民眾,又包含了杰出的領導人物,任何單獨的個體都不能稱為“人民”,而只能是人民中的一分子。公民則是屬于憲法和法律范疇的概念,公民具有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明確而具體的權利和義務。由此而言,群眾路線理論中的“群眾”概念在當今社會又有了“公民”的基本屬性。因此,在貫徹群眾路線時所面對的“群眾”既是“人民”的整體性概念,同時也是“公民”的個體性概念。這就要求在密切聯(lián)系群眾時,既要從“人民”的整體利益上去看問題,同時也要注意從“公民”的個體利益特別是合法權利維護上去處理問題。也就是說,在具體的貫徹群眾路線過程中需要實現(xiàn)從宏觀的“人民”身份向具體的“公民”身份的轉變,也就是將“人民”這一概念具體化,法治化。我們必須將“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政治理念落實于具體的法治理念,從而保證社會成員個體的各項公民權利落到實處;通過規(guī)定具體明確的權利義務,使公民的身份得以具體化,真正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在尊重和保障公民各項權利的基礎上,“為了群眾”“依靠群眾”,才能充分調動廣大社會成員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群眾路線的貫徹過程中?!肮瘛钡纳矸葙x予了群眾路線新的時代內涵,我們當前要更好地理解和貫徹群眾路線,除了必須實現(xiàn)從宏觀的人民身份向具體的公民的身份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還必須實現(xiàn)思維方式上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即在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基礎上培養(yǎng)法治思維。
在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下,群眾路線所強調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更多的是依靠領導干部自身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群眾路線貫徹得如何主要取決于領導干部的個人素質、能力和態(tài)度,這就使群眾路線的貫徹執(zhí)行具有極大的偶然性和很強的隨意性。即使有調查研究,大多數(shù)也會淪為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F(xiàn)實中發(fā)生的諸多官民矛盾表明,要實際解決群眾工作中的種種問題,不能僅停留在轉變對待群眾的作風、態(tài)度和方法層面上,必須轉換思維方式,必須在貫徹群眾路線過程中注重黨員特別是各級黨政領導干部,乃至全體公民的法治思維培養(yǎng),把“群眾”和“人民”的概念具象化到“公民”這個法治化的實體概念上,就能推進群眾路線貫徹方式方法的法治化創(chuàng)新。
堅持走群眾路線的實質是實現(xiàn)黨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lián)系,形成血肉關系和魚水關系,以保證黨立于不敗之地,始終和人民群眾一道去努力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密切聯(lián)系人民群眾是無產階級政黨最大的政治優(yōu)勢,脫離人民群眾是執(zhí)政黨最大的政治危險[6]。這一實質要求貫徹群眾路線的方式方法必須與時俱進,在法治建設的形勢下需要創(chuàng)造法制化的聯(lián)系群眾方式和運行機制,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中都要把公民合法有序參與的方式和機制作為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法治化渠道。“不管是決策還是執(zhí)行,都要征詢、采納群眾意見,將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愿望和訴求融進權力運作的范圍和模式之中,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以期實現(xiàn)‘為民所用’”[7]。如此就能夠使民意的表達與公民權利的維護得以法制保障,從而逐步消解人治的色彩而使群眾路線的貫徹更加長期持久穩(wěn)定徹底。
在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面臨著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 群眾工作也因黨的執(zhí)政地位和執(zhí)政環(huán)境變化、政黨政府博弈、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利益分化等因素面臨挑戰(zhàn)[8]。在此情況下,更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執(zhí)行黨的群眾路線。如此,就需要從法治的視角去重新認識和理解群眾路線的時代新內涵,在理解的基點上實現(xiàn)對群眾概念從只有“人民”一種屬性到既有“人民”也有“公民”兩種屬性共生共存的認識轉換,實現(xiàn)聯(lián)系群眾方式主要采取調查研究方式到調查研究與擴大公民合法有序參與國家事務和社會治理相結合的法治化機制轉換,逐步推進實現(xiàn) “人治”向“法治”的轉換。而這些都是建立在全體社會成員特別是黨政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得到了培養(yǎng)和形成的基礎上,所以,在貫徹群眾路線的過程中培養(yǎng)法治思維有利于群眾路線走向現(xiàn)代化的實現(xiàn)。
[1]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J].求是,1997(18).
[2]張書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關鍵在黨[J].黨政研究,2014(6).
[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
[4]習近平.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 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N].人民日報,2013-02-25.
[5]李佐軍,常紀文.在法治城市建設中提高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J].黨政研究,2014(6).
[6]施秀莉,張士海.中國共產黨聯(lián)系群眾動力論綱[J].理論與改革,2015(2).
[7]彭剛,黃敏俠.契合與依托:群眾路線在法治中國進程中的價值考量[J].理論導刊,2015(9).
[8]王思林.群眾路線與政黨認同[J].理論與改革,2014(2).
The Value of Developing the Idea of Rule of Law to Implement the Mass Line
LUO Jian-ping,CAI Da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The mass line should be implemented all along in any work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mass line of CPC has been implemented and practiced in the light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hink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rule of law, the mass line of CPC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the light of the idea of rule of law. Therefore, the leading cadres, party members and even the people should develop the idea of rule of law consciously, which has not only great time significance for CPC to implement the mass line,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modern ability of party members and the leading cadres to implement the mass line. Even it can drive the mass line of CPC to be modernize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mass line;the idea of rule of law
10.16366/j.cnki.1000-2359.2016.02.005
2015-09-19
D261
A
1000-2359(2016)02-0023-04
羅建平(1954—),男,河南沁陽人,河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