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龔小萍
(西華大學,成都 610039)
?
讀者反應(yīng)論視角下政府工作報告縮略語英譯研究(2010—2014)
李曉燕,龔小萍
(西華大學,成都 610039)
摘要:縮略語形式簡單而內(nèi)涵豐富,中西文化差異致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難以實現(xiàn)語義等效??v覽2010—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發(fā)現(xiàn)其英譯中存在死譯、譯名不統(tǒng)一、文化內(nèi)涵丟失及用詞不當?shù)葐栴}?;谧x者反應(yīng)論提出了約定俗成、譯名統(tǒng)一、文化等效等翻譯原則,以期提高政府工作報告中縮略語英譯文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
關(guān)鍵詞:政府工作報告;讀者反應(yīng)論;縮略語英譯原則
引言
縮略語源自于國內(nèi)發(fā)生的非常重要的事,因其強烈的號召性和影響力,被廣泛使用在反映國家方針政策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縮略語具有極強的權(quán)威性和實效性,其譯文不僅要貼近原語的語義,還要準確地傳達出所蘊含的文化背景信息。
原語與譯語讀者背景信息的差異導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縮略語信息接受存在著鴻溝,如何處理譯語讀者背景信息的缺失問題是翻譯實踐者和研究者需要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先前的學者對該問題進行過積極的探索并指出政府工作報告英譯中存在如用詞不當、語法錯誤、冗余現(xiàn)象、中式英語、譯文晦澀難懂[1]等問題影響目的語讀者對中國文化信息的正確理解。學者們提出的順應(yīng)英語讀者思維方式,提升譯者翻譯技能及對特色縮略語加注等策略的研究對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縮略語英譯有一定的啟示和局限性。本文站在翻譯實踐者的立場,在既有研究的基礎(chǔ)上,分析了政府工作報告中縮略語英譯的不足并提出其建議性翻譯策略,以提高譯文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
一、讀者反應(yīng)論
讀者反應(yīng)論是美國翻譯學家尤金·奈達(Eugene Nida)功能對等理論的核心,即要求目的讀者對譯文的反應(yīng)要與原語讀者對原文的反應(yīng)對等,重視讀者反應(yīng)是實現(xiàn)譯語文本讀者和原語文本讀者在理解和欣賞上盡可能一致的前提。同時奈達指出翻譯即交際,對譯文的評價不宜拘泥于其相對應(yīng)的詞匯轉(zhuǎn)化、語法類別和修辭手段,而是目的語讀者所獲得的信息量、準確度及對譯語文本的接受程度[2]。翻譯的宗旨是以譯文讀者為中心,讓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獲得大致相同的感受。譯文讀者對譯文做出的反應(yīng)和原語讀者對原文做出的反應(yīng)大致相同,若不能實現(xiàn),則需對譯文進行不斷的修改。
翻譯過程中,譯者是第一讀者。他的閱讀習慣、理解能力和闡釋過程與大多數(shù)讀者類似。在閱讀原文本之前,譯者處于一種先在的理解或知識的狀態(tài),閱讀過程中它積極地向文本開放,與文本交流、對話, 文本的理解、意義的產(chǎn)生便成為可能[3]。因此,翻譯過程中,譯者首先應(yīng)對原語文本充分理解,在考慮譯文讀者的反應(yīng)、接受能力及文化背景的基礎(chǔ)上,靈活應(yīng)用各種翻譯技巧,實現(xiàn)文化信息的正確傳遞與無縫融合。
二、政府工作報告(2010—2014)英譯文存在的問題及不足之處
查閱2010—2014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英譯文,筆者發(fā)現(xiàn)縮略語翻譯技巧主要為直譯、意譯、解釋性翻譯。然而,文化及思維方式差異致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難以實現(xiàn)完美譯文。近五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英譯中存在著死譯、譯文不統(tǒng)一、中國文化內(nèi)涵丟失、用詞不當?shù)葐栴}。
1.死譯
所謂死譯即譯者試圖保留原文獨具文化特色的語言形式,因譯文缺少對歷史背景和文化內(nèi)涵的闡釋,勢必會導致譯文晦澀難懂。報告中的縮略語如“五緩四減三補貼”,其中文內(nèi)涵是為應(yīng)對國際金融危機,有關(guān)部門于2008年底出臺的一系列減輕企業(yè)負擔、穩(wěn)定就業(yè)局勢的措施。其英譯文為:the five-four-three employment support policies。由于文化背景差異,這些詞匯在英語中缺乏與之對應(yīng)的詞語表達,報告中譯者采用了直譯策略。Five, four, three英文讀者只能聯(lián)想到相應(yīng)的數(shù)字或者設(shè)想到大概有三、四或五種就業(yè)政策,文化“真空”狀態(tài)下,英文讀者難以把該譯文與穩(wěn)定就業(yè)及應(yīng)對企業(yè)負擔相聯(lián)系。
字對字直譯,目的是忠實原文,實則虛置原文,丟失了原文信息。曾劍平曾指出漢語縮略語英譯時容易實現(xiàn)字面上的形式對等, 但這種簡單的字面對等不能傳達縮略語所含的信息,因而不具有可理解性[4]。
2.譯名不統(tǒng)一
同樣的中文縮略語在不同年份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其英譯文存在多個版本。養(yǎng)老保險是指國家依據(jù)相關(guān)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解除勞動義務(wù)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而退出勞動崗位后而建立的一種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險制度。但在歷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存在多種譯文如:pension planning system; old-age pensions; rur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old-age insurance。此外,同一縮略語在同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存在多種譯文。譯名不統(tǒng)一易造成信息混亂,影響目的語讀者對信息的接受度及我國對外文化交流[5]。
3.中國文化內(nèi)涵丟失
文化內(nèi)涵丟失是指縮略語英譯過程中,大量背景信息被省略,未能準確地傳達出其蘊含的完整信息致使譯文讀者難于跨越語言文化障礙。如中國文化背景下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包括三類:第一類是保障性住房建設(shè),包括廉租住房、經(jīng)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限價商品住房;第二類是棚戶區(qū)改造,包括城市棚戶區(qū)、國有公礦棚戶區(qū)、林區(qū)棚戶區(qū)、墾區(qū)棚戶區(qū)和煤礦棚戶區(qū);第三類是農(nóng)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工程。2010年報告中其對應(yīng)的英譯文為:low-income housing。Low-income housing英文讀者只能聯(lián)想到西方國家低收入家庭或群體的居住環(huán)境卻未能設(shè)想到此類房屋價格優(yōu)惠且政府為改善低收入者居住條件所作出的成績。
譯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翻譯策略無疑誤導了英文語讀者,扭曲了中國的國家形象,阻礙文化之間的交流。
4.用詞不當
用詞不當主要是指在英譯過程中,詞語的選擇與縮略語的中文文化語境不相符。政府工作報告隸屬于政治文獻,用詞嚴謹,翻譯過程中必須根據(jù)上下文語境字斟句酌,既不丟失信息,又不曲解原意[6]。比如譯者將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熱錢”譯為hot money.熱錢又稱游資或叫投機性短期資金,熱錢的目的在于用盡量少的時間以錢生錢,是只為追求高回報而在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金?!癏ot” means having a high temperature, producing heat[7]991。金錢與熱量沒有直接聯(lián)系,因此譯者一時疏忽釀下錯誤,不禁被行家所恥笑。
逐字直譯、譯名多樣化、文化內(nèi)涵丟失、選詞不當?shù)葐栴}影響著中國文化信息的正確傳遞,有損于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譯者作為“文化傳播大使”,如何處理譯語讀者背景信息的缺失問題是譯文質(zhì)量的關(guān)鍵,也是翻譯實踐者和研究者需要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讀者反應(yīng)論視角下政府工作報告(2010—2014)縮略語英譯原則
形式簡單的縮略語蘊含了社會現(xiàn)象、文化知識等多方面內(nèi)容,其內(nèi)容比一般詞語更為復雜。英譯過程中,僅字面上對等難以讓目的讀者理解。因此,翻譯中只有充分理解原文,忠實于原語,時刻關(guān)照目的語讀者思維方式、文化背景及語言表達習慣,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目的語讀者對譯文的反應(yīng)與原語讀者對原文的反應(yīng)對等。
1.約定俗成原則
按照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和語言使用習慣,已經(jīng)沿用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語言不能輕易更改。近年來,我們政府工作報告中使用較頻繁的縮略語“三個代表”,早期將其直譯為“three represents”,雖有學者曾質(zhì)疑其語法結(jié)構(gòu),但它符合英語do’s and don’ts 的語言規(guī)律[8]。經(jīng)過多年的話語實踐,該譯文已成功移植于西方文化中且被英文讀者所接受和理解,因此沿用耳熟能詳?shù)淖g文更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最近五年報告中的“十八大”“科學發(fā)展觀”都一致沿用約定俗成的譯名Eighteen National Congress,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由此可見,一些譯名雖然在學術(shù)界存在爭議,但一經(jīng)流傳且被讀者接受,一般不再進行改動。
2.譯名統(tǒng)一原則
政府工作報告縮略語的單一性決定其英譯名的唯一性,因此其英譯文也應(yīng)與之相對應(yīng)而不是多個不同譯文。
養(yǎng)老保險:pension planning system; old-age pensions; rur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old-age insurance。Pension plan refers to a system in which you, and your employer, pay money into a fund while you are employed. You are then paid when you retire[7]1471. Insurance: something you do to protect yourself against sth bad happening in the future[7]1060.綜合其英文解釋義,pensions 包含了old-age信息,因此譯文“old-age pensions”顯得累贅。Insurance和pension相比,pension更加符合中國國情。因此,pension planning system既符合中國文化,也更加容易被讀者所理解和接受。
3.文化等效原則
翻譯不僅是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還是跨文化的交際。鑒于中西文化差異及中西語言體系的獨特性,縮略語轉(zhuǎn)換成英語的過程中,應(yīng)注重中西思維方式、歷史文化及語言習慣差異,契合異域文化,縮小文化鴻溝,實現(xiàn)“文化等效”。
如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米袋子工程”“菜籃子工程”,這樣的縮略語讀起來朗朗上口,具有較強的節(jié)奏感,若直譯為“rice bag program”和“vegetable basket program”,讀者勢必會誤解。相關(guān)資料表明“菜籃子”與我國副食品供應(yīng)密切相關(guān),“米袋子”則關(guān)系到我國糧食的供需平衡和糧價的相對穩(wěn)定。因此翻譯過程中譯者增加了grain supply,non-grain food信息以對其進行詳細闡釋。翻譯實踐中,不免會遇到中文詞匯在英文中缺乏對等表達的情況,這時采用增譯或加注或解釋性說明的手段進行處理,并闡釋出其具體含義來契合目標讀者的文化知識從而化解文化交流上的矛盾。
結(jié)語
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縮略語雖言簡意賅,但卻涉及社會、文化、歷史等多方面知識,具有百科知識性質(zhì)。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是導致目的語讀者與原語讀者信息接受差異的主要原因。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僅要進行語言之間的對等轉(zhuǎn)化,更要促進文化間的順暢交流。緊扣原文語義,遵循約定俗成原則、譯名統(tǒng)一原則、文化等效等原則,盡可能地使用貼近目的語文化和思維方式的表達方式,有利于拉近目標讀者與原語文化之間的距離,從而盡可能地實現(xiàn)文化之間的無障礙交流。
參考文獻:
[1]武光軍.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英譯本中的遷移性冗余:分析與對策[J].中國翻譯,2010,(6):64—68.
[2]范祥濤.奈達“讀者反應(yīng)論”的源流及其評價[J].外語教學,2006,(6):86—88.
[3]陳志杰.動態(tài)的讀者反應(yīng)論對翻譯的指導意義[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2):89—92.
[4]曾劍平.漢語縮略語及其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3,(2):58—61.
[5]楊明星.中國外交新詞對外翻譯的原則與策略[J].中國翻譯,2014,(3):103—107.
[6]王弄笙.十六大報告漢英翻譯的幾點思考[J].中國翻譯,2004,(1):58—61.
[7]A.S.Hornby.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7版)[M].北京: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991—1 471.
[8]王振南.對“Three Represents”及數(shù)字式略語譯法的探討[J].中國翻譯,2008,(2):61—65.
(責任編輯:劉東旭)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in Government Work Reports (from 2010 to 2014)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der-response Theory
LI Xiao-yan, GONG Xiao-ping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9, China)
Abstract:Chinese abbreviations are various in meaning but simple in their forms, thus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translators to convey the equivalent meaning due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Reading Chinese Government Work Reports (from 2010 to 2014),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disunity of terms, omiss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impropriety of choosing words in translation and so on. Based on the reader-response theory,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principles, such as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vention, unity of terms, and cultural equivalen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adability and acceptability of Chinese abbreviations in Chinese Government Work Reports.
Key words:government work reports; reader-response theory;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abbreviations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6)03-0114-03
作者簡介:李曉燕(1988—),女,四川巴中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英語筆譯研究;龔小萍(1971—),女,四川三臺人,教授,碩士,從事英語筆譯理論與實踐及澳大利亞文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5-04-26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6.0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