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犖
(泉州師范學院宣傳部,福建泉州362000)
閩南文化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路徑選擇
林偉犖
(泉州師范學院宣傳部,福建泉州362000)
閩南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閩南文化體現(xiàn)出來的教育價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在閩南地區(qū),把閩南文化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對于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義。
閩南文化;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閩南是指福建南部的泉州、廈門和漳州三個地區(qū)。在古代,中原戰(zhàn)亂頻繁,北方漢民大批南遷,從中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閩南地區(qū)的開發(fā)和發(fā)展。同時,他們從中原帶來的黃土文化,與當?shù)赝林}越人的海洋文化相結合,形成閩南文化的基礎。宋元時期,隨著海外貿易的深入開展,閩南地區(qū)的泉州成為當時的東方第一大港,頻繁的對外交流,使閩南文化吸收并融合了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歐洲文化和南洋文化等。近代以來,閩南文化繼續(xù)吸收融合了西方文化,不斷獲得進一步發(fā)展。
從閩南文化的形成過程可以看出,閩南文化是在傳承中華文化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具有共同思維意識、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區(qū)域文化。從特征上說,語言是文化賴以生存的基礎,閩南文化以閩南方言為載體,主要流行于使用閩南方言的社會之中。從地域范圍說,它發(fā)源于福建泉州地區(qū),逐步向閩南地區(qū)、臺灣地區(qū)、廣東潮汕地區(qū)、海南地區(qū)等國內地區(qū)擴展,并隨著閩南人的足跡,延伸至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外地方。從歷史角度說,閩南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經歷了2000多年,并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閩南人的變遷,不斷發(fā)展和豐富。[1]
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閩南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深刻影響著閩南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閩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濃烈的家國情懷、愛拼敢贏的開拓精神、重義求利的雙重性格等。
(一)濃烈的家國情懷
閩南文化中具有濃烈的家國情懷。閩南人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觀念,無論是在遷徙中,還是在對外開拓貿易中,閩南人一方面通過結社、建立會館等延續(xù)和發(fā)揚鄉(xiāng)土觀念,另一方面還通過修族譜、建祠堂、標“堂號”來凝聚家族血緣關系。同時,在外遷的閩南人中,重視興辦教育,特別注重閩南語的傳承,如祖籍福建省晉江青陽的華人僑領陳永栽,作為菲律賓商界傳奇人物,連續(xù)十幾年資助菲律賓華裔學生回閩南地區(qū)開展“尋根之旅”活動,表明了繼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理念。
(二)愛拼敢贏的開拓精神
閩南人愛拼敢贏的開拓精神是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賦予的。從自然環(huán)境來講,閩南地區(qū)的山地、丘陵較多,農田較少,號稱“八山一水一分田”,又面朝大海,自然環(huán)境比較惡劣。從社會環(huán)境來說,閩南地區(qū)是一個移民社會,為了生存,閩南人產生了拼搏精神,而且,閩南人不甘于現(xiàn)狀,敢于進取、冒險,造就了閩南人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品質。
(三)重義求利的雙重性格
閩南人重視教育、推崇儒學,泉州出現(xiàn)了“家詩書而戶弦誦”“泉郡學甲于天下”的盛況。自唐至清,泉州中科第者數(shù)以千計,甚至出現(xiàn)了三世進士、父子進士、祖孫進士和兄弟進士等許多極不尋常的現(xiàn)象,朱熹稱贊“滿街都是圣人”。同時,受閩南地區(qū)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閩南人從商的風氣頗重,福布斯富豪榜上有不少富豪祖籍都是閩南地區(qū)的。有數(shù)不清的海內外閩南商人通過捐資助學、筑路修橋、投資設廠等方式回報家鄉(xiāng),助力家鄉(xiāng)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
(一)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
閩南文化中不乏鮮明的愛國愛鄉(xiāng)教育素材,可以引導和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從歷史上來看,俞大猷在東南沿海抗倭十余年以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鄭成功等從荷蘭侵略者手里收復了淪陷38年的我國神圣領土臺灣。從近現(xiàn)代來看,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yè)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陳嘉庚等閩南華僑,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新中國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改革開放初期,又是許許多多的愛國華僑捐資出資為閩南民營經濟的發(fā)展提供前期資本,才有泉州民營經濟的大發(fā)展,甚至形成經濟發(fā)展的“晉江模式”。這些閩南地區(qū)名人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感人事跡,是閩南地區(qū)大學生了解社會、認識人生最直觀、有效的途徑,對促進大學生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道德觀
閩南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行為具有針對性很強的規(guī)范價值,使當代大學生從中得到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的規(guī)范啟迪。宋代泉州太守蔡襄為官造福百姓,主持建造我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的洛陽橋;明代閩南富商李五熱愛公益事業(yè),在家鄉(xiāng)修橋、造路、辦學堂、救助災民等,體現(xiàn)了崇高的慈善精神;明朝著名的理學家蔡清為人正直,不畏權貴,不趨炎附勢;明末杰出思想家李贄,具有思想解放、不迷信權威、不倒向權貴的錚錚鐵骨。而在近現(xiàn)代,像陳嘉庚、王永慶、陳水俊、呂振萬等一批愛國僑領,一邊過著儉樸的生活,一邊卻向家鄉(xiāng)、向祖國捐獻大筆資金用于振興教育、修路筑橋等公益事業(yè)。他們的高尚道德情操,是當代大學生學習的榜樣。
(三)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現(xiàn)在的大學生多為90后,這個群體身上存在著自私、缺乏團隊意識和拼搏精神等為人詬病的不良現(xiàn)象。閩南文化精神內涵可以歸納為“愛拼敢贏”,正是這種吃苦耐勞、拼搏開拓的精神,造就了幾代海外巨商和一大批杰出的華商僑領;而海納百川的胸懷,促進了宋元時期泉州的盛世繁榮,成為“漲海聲中萬國商”“市井十洲人”的東方第一大港,也造就了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美名。因此,閩南文化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包容精神、團隊意識、開拓拼搏精神等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強調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黨的十八大又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shù)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yǎng),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
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它們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要求,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層面的質的規(guī)定性,凝結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價值表達,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價值引領。[2]可以說,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內在上是統(tǒng)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基,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提供了豐沃的土壤。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植入了時代精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的延續(xù)。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大家庭”,閩南文化是這個家庭中的一個成員。閩南文化在其歷史變遷中,歷經蒼桑,但始終情系中華文化,保留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統(tǒng)一性、鄉(xiāng)土情誼、家族本位和崇儒重德等典型特征,在閩南文化中都有體現(xiàn)。因此,要利用好閩南文化蘊含的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使其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閩南文化歷經滄桑、兼容并蓄、積淀而成,它代表著閩南地區(qū)人民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閩南地區(qū)獨特的文化標識。為此,閩南地區(qū)的高校必須要把閩南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一)閩南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必要性
把閩南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從意識形態(tài)工作來看,西方敵對勢力通過各種途徑,借助各種高科技等手段,向我國輸入西方的社會思潮,影響我國人民群眾的思想。青年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棟梁,西方敵對勢力為此特別花了時間和金錢來加大對我國青年大學生的影響。閩南地區(qū)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是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區(qū),師生對外交流的機會多。從高校的工作來看,由于社會競爭的加劇,高校擔負的人才培養(yǎng)的任務越來越重。一些高校為了追求就業(yè)率等,只重視對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從大學生的情況來看,受市場經濟的影響,閩南沿海地區(qū)的大學生的經濟意識較強,一部分大學生樂衷于經商等活動,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
(二)閩南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可行性
把閩南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也是可行的。一方面,閩南文化易于被大學生所接受。閩南文化是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積淀的精華,如閩南地區(qū)的戲曲、音樂、歌舞、雕刻等,獨具地方特色,為大學生所喜聞樂見。另一方面,閩南文化是進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新載體。閩南文化包含的內容廣泛,其表現(xiàn)形式多樣,既有包含相應的專業(yè)技能,又包括思想觀念以及道德規(guī)范等方面的內容,對大學生的影響較為全面、深刻。因此,閩南文化本身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對大學生能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閩南文化在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以閩南文化為內容的教育活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的工作、學習、生活,有利于促進大學生樹立科學的政治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為此,要根據(j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要求,深入挖掘、開發(fā)閩南文化豐富的教育資源,利用閩南文化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并把閩南文化與校園景觀建設、高校教育教學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加強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
(一)深入挖掘豐富的閩南文化的教育資源
開發(fā)閩南文化的資源,為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支撐。閩南文化輝煌的歷史、豐富而獨特的內涵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愛國愛鄉(xiāng)、愛拼敢贏等閩南文化的精神內涵已為世人所公認。從歷史上看,閩南地區(qū)人杰地靈,自古至今造就了許多各種類型的故事,從古代到近代就涌現(xiàn)了俞大猷、鄭成功、施瑯、陳嘉庚等人物,當代以來,在閩南文化精神的鼓舞下,閩南出現(xiàn)了一批愛國愛鄉(xiāng)、愛拼敢贏的企業(yè)家,他們努力拼搏,造就了恒安、安踏、匹克、九牧王、富貴鳥等一批全國聞名的企業(yè),在功成名就之際,以各種形式回報家鄉(xiāng),支持家鄉(xiāng)經濟社會發(fā)展。他們都是閩南文化精神在不同時代的體現(xiàn),是當代閩南地區(qū)大學生學習的榜樣。因此,閩南地區(qū)的高校要充分發(fā)揮高校的專業(yè)優(yōu)勢和人才優(yōu)勢,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關的內容,根據(jù)本地區(qū)的實際,組織人員深入研究閩南文化,將閩南文化中蘊涵的教育資源提煉整理出來,有條件的話,編印成冊,作為大學生的學習材料。通過組織大學生學習這些材料,有利于加強本地大學生對閩南文化的認同,加深外地大學生對閩南文化的認識,從而為閩南地區(qū)高校培育大學生愛國愛鄉(xiāng)的情懷、愛拼敢贏的品質等提供教育素材。
(二)把閩南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景觀建設
在設計、規(guī)劃校園景觀時,閩南地區(qū)高校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閩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把最能體現(xiàn)閩南文化精神內涵的內容融入其中,集藝術性、教育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如建立“閩南文化長廊”,利用景觀、雕像、文化墻等,集中介紹和展示閩南人物及其先進事跡和精神、閩南先賢的學術思想、閩南民俗、閩南藝術、閩南民間信仰、閩南諺語、閩南文化古跡等。通過把閩南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景觀建設,讓師生在濃厚的閩南文化氛圍中深受感染和熏陶,深刻感悟閩南文化的精神、理念和特質,為閩南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奠定基礎。
(三)加強閩南文化的宣傳教育
輿論往往會對社會個體形成強大影響力,導致個體心理趨向認同,進而形成相應的社會風氣。要讓閩南文化深入人心,宣傳弘揚是抓手。因此,閩南地區(qū)高校要充分利用多種途徑加強對閩南文化的宣傳。一是要利用校園傳統(tǒng)媒體開展宣傳。校園傳統(tǒng)媒體有廣播電臺、電視臺、校報、宣傳欄等。要根據(jù)這些傳統(tǒng)媒體的特性,用更加深受大學生喜歡的視角宣傳和弘揚閩南文化,引導和教育廣大青年學生從閩南文化中感知、認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要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作用。當前,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在原有的網(wǎng)站、論壇等網(wǎng)絡新媒體的基礎上,QQ、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異軍突出,它們具有傳播方式新穎、傳播速度快捷、內容短小精悍等特點,特別深受師生的喜愛。而閩南文化提供了生生不息、創(chuàng)造不止的道德典范,其具有的精神特質為閩南地區(qū)高校提供了豐富鮮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因此,閩南地區(qū)高校要結合新媒體的特點,切實找準閩南文化在校園宣傳的切入點和結合點,積極開展閩南文化宣傳活動,讓更多大學生深入了解閩南文化,引導大學生投身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實踐。三是要利用手機媒體的作用。當代大多數(shù)的大學生的物質生活條件優(yōu)越,手機在高校的普及率相當高,基本上是人手一機。手機是大學生接觸頻率最高的電子產品。很多媒體也看中這點,紛紛開發(fā)了各種類型的手機媒體,如手機報、微信報等。因此,閩南地區(qū)高校要高度重視手機媒體的作用,把閩南文化的宣傳拓展到手機媒體中,讓大學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是加強與媒體的合作。閩南地區(qū)高校開展了許多豐富多彩的閩南文化活動,但缺少媒體的介入,影響力有限。當前,閩南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新華網(wǎng)特別開辟了閩南文化網(wǎng),其它一些媒體也開設了閩南文化專欄,宣傳報道與閩南文化有關的各種活動。為此,閩南地區(qū)高校要加強與這些媒體的合作,深入宣傳報道閩南文化活動,如與新華網(wǎng)閩南文化網(wǎng)合作,大力宣傳高校的閩南文化創(chuàng)意作品展、藝術節(jié)等活動,讓大學生了解閩南文化的魅力,擴大閩南文化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力,進而達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目的。
(四)融入課堂教學
閩南文化要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要做到閩南文化與高校教學活動相結合。根據(jù)高校教育教學的內容和要求,閩南文化要通過校級選修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兩個渠道融入教學活動。一方面要開設閩南文化相關的校級選修課程和專題講座,讓學生學習、了解閩南文化的基本知識。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結合大綱的內容和要求,將富含時代精神的閩南文化資源轉化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資源,引入教材,充實教學內容;同時,還必須增大實踐環(huán)節(jié),組織學生參觀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博物館、革命烈士陵園等,開展閩南文化保護實驗區(qū)的考察研究,觀看高甲戲、木偶戲、梨園戲、南音等表演,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和吸引力,豐富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對閩南文化精神內涵的理解和把握,進而提高學生閩南文化素質。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促使大學生比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閩南文化的精神內涵和社會價值,達到教育的目的。
(五)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
把閩南文化與校園文化活動結合,是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途徑。閩南地區(qū)高校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涉及閩南文化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活動,如舉辦弘揚閩南傳統(tǒng)文化的講座、閩南文化知識競賽、閩南語歌曲比賽等更為生動、更為活潑的形式,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和教育。同時,要通過深入挖掘教師節(jié)、重陽節(jié)、國慶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內涵,積極開展?jié)B透閩南文化的形式多樣又具有吸引力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寓教于文化活動之中。
(六)加強閩南地區(qū)高校之間的聯(lián)系與交流
閩南地區(qū)高校應借助于網(wǎng)絡等手段,建立一個平臺,定期開展交流與合作,介紹其他學校把閩南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一些典型經驗和先進做法,研究閩南文化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面臨的問題、困難,共同探討對策,并著力推進實現(xiàn)資源的共建共享。
[1]林華東.閩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內涵[N].光明日報,2009-11-17(10).
[2]劉云山.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E B/O L].(2014-01-02)[2015-08-10].http://www.q stheory. cn/zx dk/2014/201402/201401/t20140114_312677.htm.
(責任編輯:馮起國)
On the Path Choice of South Fujian Culture 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N Weiluo
(Propaganda Department,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Quanzhou,F(xiàn)ujian 362000)
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southern Fujian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In the south of Fujian,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e socialist caus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South Fujian cultur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path
G127
A
1674-2109(2016)08-0066-05
2015-10-28
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JAS150469)。
林偉犖(1980-),男,漢族,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中特理論、思政教育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