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文學·歷史·意義
        ——論新文學鄉(xiāng)土敘事研究的另一種可能范式

        2016-03-16 12:26:37
        關鍵詞:歷史研究

        晏 潔

        (海南師范大學 學報編輯部, 海南 ???571158)

        ?

        文學·歷史·意義
        ——論新文學鄉(xiāng)土敘事研究的另一種可能范式

        晏 潔

        (海南師范大學 學報編輯部, 海南 海口 571158)

        自新文學發(fā)生以來,鄉(xiāng)土文學就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故而其研究在新文學研究中也占有獨特和重要的地位。鄉(xiāng)土文學研究發(fā)展至今,已有相當豐富的成果與相對成熟的研究范式,但是也正因為此,使鄉(xiāng)土文學研究不能不囿于既定的研究范式之中,難有新的突破?;诖?,在利用西方文學研究方法的同時,結合中國的學術傳統(tǒng),以此拓寬鄉(xiāng)土文學研究的視野,為鄉(xiāng)土文學研究范式提供一種新的可能。

        文學;歷史;學術傳統(tǒng);鄉(xiāng)土研究

        在鄉(xiāng)土文學研究范式與成果都已經(jīng)較為完備的當下,想要另尋新路重述鄉(xiāng)土敘事,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在此應該注意到的是,無論是鄉(xiāng)土的發(fā)現(xiàn)、鄉(xiāng)土文學的發(fā)生以及近年來的鄉(xiāng)土文學研究,還是文學史研究、文化研究或者是敘事學研究,甚至于曾在特定的時期內占據(jù)主要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研究,都源于西方學術影響,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對于這個既定的事實,我們既無法回避,也無法繞行。但是如果我們在利用西方學術研究方式取得的成果基礎上,嘗試將研究方向移動至中國的學術傳統(tǒng),兩者結合之下,也許會有新的收獲。

        一、文史互為鏡像的學術傳統(tǒng)

        在中國舊有的學術傳統(tǒng)中,文學與歷史兩者之間沒有絕對的區(qū)分標準,在某個角度上看,基本可以說是我們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學與歷史相互重疊。首先從文學這一方面來看,在古代中國,“論語上的孔門四科之一的‘文學’,是‘博學’的意思,到了漢時書本上所謂‘文學’,那是一種官名,和清朝‘博學宏詞’差不多”①譚正璧:《中國文學史大綱》,上海:泰東圖書局,1925年,第1頁。,也就是說,文學并不是單獨的學科門類,甚至與現(xiàn)在所謂的文學概念幾乎沒有關系。正如《劍橋中國文學史》中所說的那樣,“文”先是指“作為文化的書寫”、“文化成就”,后來才指稱“書寫”,這種逐漸的變化“象征了文化核心從儀式性向文本性表達的整體遷移”,而這種書寫“不僅能夠表達人類的思想情感,而且能反思社會秩序、宇宙秩序的性質及狀況”②﹝美﹞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上卷,劉倩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第32-33頁。。因此,當文學作為一種書寫,就遠遠超越了我們今天所認知的文學范疇,而作為能夠提供借鑒和反思功能的歷史類書寫也從屬于文學之中,文學可以是歷史,反之亦成立,兩者不可能分開,這個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按照西方學術標準區(qū)分文學概念為止。古代最為重要的一部文論著作《文心雕龍》中所提到的“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者何哉”*[南齊]劉勰:《文心雕龍注釋》,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頁。中的“文”也不是文學之文,從此書的內容可以知道,“文”應為所有文體之總稱,于是我們也就看到了關于詩、樂府、賦、贊、誄碑等各種文體的討論,其中也包括了史傳,在《史傳》篇中,劉勰將《詩經(jīng)》與《春秋》相提并論,眾所周知,《春秋》首先是以一部編年體史書的意義而存在的,但劉勰并未區(qū)分它們之間的體例差別,只是由于它們都是針貶時政的重要工具,“于是就太師以正雅頌,因魯史以修春秋,舉得失以表黜陟,徵存亡以標勸戒;褒見一字,貴逾軒冕;貶在片言,誅深斧鉞”*[南齊]劉勰:《文心雕龍注釋》,第169頁。,從而都進入了《史傳》篇中。直到近代,文學基本等同于文體這個概念仍然在使用,例如晚清時期林傳甲所著的《中國文學史大綱》,在這本書中,文學仍然與《文心雕龍》相似,包含了文字、音韻、訓詁、詞章等,史書體例的討論同樣包含其中。魯迅1926年編寫了《漢文學史綱》,在名為“文學”的史著里,仍然可見文史的共論,例如第二篇為《〈書〉與〈詩〉》,《書》是《尚書》,是一部記錄歷史的書,將之與《詩經(jīng)》并列,實際上與劉勰將《詩經(jīng)》與《春秋》相提并論的做法是一樣的。同時,魯迅還將作賦大家的司馬相如與史家司馬遷都以“文者”這一標準歸為一類,“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蓋雄于文者,常桀驁不欲迎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文人”,在對《史記》的評價中,魯迅將想象性的詩歌《離騷》與之類比,認為《史記》“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魯迅:《漢文學史綱》,《魯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431-435頁。,這也是從文學的角度肯定《史記》的成就。魯迅對于《史記》的評價,得到了21世紀西方漢學家的積極回應,柯馬丁認為《史記》源自于作者“強烈的文學創(chuàng)作沖動”,這使《史記》“不僅僅是一部歷史敘事著作,而是如同其書中所記載的那些詩歌表演一樣,它本身也是受到歷史必然性驅動的文本”,更稱它為“西漢時期篇幅最長、聲名最著的敘事文學”*﹝美﹞孫康宜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上卷,第134-137頁。?!妒酚洝房梢钥醋魇俏膶W作品,而進行比較評價,同理可證,文學作品也可以以歷史著作等量視之,更有甚者直接將小說當作歷史,清代張竹坡評點《金瓶梅》時指出:“《金瓶梅》是一部《史記》”,雖然并不能認為《史記》不如《金瓶梅》,“然而《金瓶梅》卻全得《史記》之妙也”*[清]張竹坡:《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讀法》,[明]蘭陵笑笑生撰、王汝梅等校點:《張竹坡批評金瓶梅》,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第35-36頁。。文學與歷史交織糾纏的傳統(tǒng),也使文學理論往往在史學論著中出現(xiàn),在郭紹虞先生主編的的《中國歷代文論選》里,我們看到收錄的古代文論也包括《尚書》《左傳》《漢書》《史記》等各種體例的史書。

        我們再從歷史方面來看文史合一的學術傳統(tǒng)?!笆贰钡膫鹘y(tǒng)在中國由來已久,在《說文解字》中,“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16頁。。從此處來看,史指的是一種記錄的職業(yè),同時也指明了這種職業(yè)的特點,就是剛正不阿、直言不諱地來記事?!笆贰弊鳛橐环N職業(yè)和一種官名,可以追溯至黃帝時期,史官所記載的天子行動言論就是“史”,《禮記·玉藻第十三》中提到天子“動輒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楊天宇撰:《禮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62頁。?!笆贰钡膫鹘y(tǒng)可謂源遠流長,但是史官所記錄的統(tǒng)治者言行,如果只是為了記錄而記錄,那么只會成為必然湮滅的故紙堆,失去它存在的意義。因此,這些記錄的價值體現(xiàn)在經(jīng)過了總結與傳播,成為后世之鑒,就具有了不朽的生命。從《春秋》《尚書》開始,史書的編纂及其深刻的文化影響得到了官方與士人的重視,所以盡管朝代更迭時有發(fā)生,但史書的編寫卻從不間斷,后世的人要從這些史書對于朝代、事件或個人的臧否中,得到啟示與經(jīng)驗,進入史書的人或事由此得以世代留名,其文化生命得以無限延長??梢娋帉懯窌哪康模蛘哒f歷史書寫的意義除了留下較為準確的史料,供后世進行學術研究,更重要的是書寫者對史事的看法與評價。劉知己提出“史才三長”之說,“謂才也,學也,識也”*[后晉]劉昫等撰:《劉子玄·列傳第五十二》,《舊唐書》第3冊,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第1978頁。,在史才、史學與史識三者中,作為知識性的“史學”排在了“三長”標準的第二位,在它之前是屬個人天賦的“史才”,在它之后的是能辨善惡、分是非的“史識”,這三者并非隨便編排,在兼具了個人之才德與豐富的史學知識之后,才能有卓而不群的“史識”,三者缺不一可才有可能寫出一部傳世史著。可以看到,中國的史學傳統(tǒng)決定了歷史編寫者能夠從紛繁史料洞穿歷史的真相、具有超越時代的識見才是史書的靈魂所在,而不僅僅是史實的詳盡無誤。史書是史學家對歷史評價與寫作文采的綜合表現(xiàn),這也是《史記》能夠被歷代史學家所推崇,成為史學典范的重要原因。但是,重史識的史學傳統(tǒng)也不可避免地使史書編寫者對于史實的剪裁、選擇與敘述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從而使中國歷史的書寫帶有濃厚的個體性與文學性色彩,如果這一特點在史書里過于突出,走向極端的話,就會出現(xiàn)劉知己所批評的“文非文,史非史”*[唐]劉知己:《史通·敘事》,[清]浦起龍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80頁。的現(xiàn)象,這正是從反面證明了文史合一的史學傳統(tǒng)。著名史學家白壽彝對這一傳統(tǒng)持贊同的態(tài)度,他提出了歷史文學的概念,是指“真實的歷史記載所具有的藝術性的文字表述”,盡管文學與歷史“各為專業(yè)”,但“史書還是要講究文學修養(yǎng)的,史書中之有文學水平的表述仍是受到尊重的”*白壽彝:《史學概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89-191頁。。因此,好的歷史作品同時也是好的文學作品,這是中國傳統(tǒng)史學評價歷史書寫的標準之一。在周予同先生所編寫的《中國歷史文選》里,我們除了看到《尚書》《春秋》《左傳》《史記》《漢書》等史學著作之外,同樣也可以看到《詩經(jīng)》《世說新語》等以文學之名而流傳于世的作品。

        文史合一的學術傳統(tǒng)也使文學研究和歷史研究在某些方面也相互重合,史學著作可以成為文學研究的重要資料,例如史書中那些為文學家作做的傳記、記錄的言行和思想,“還有一些優(yōu)秀的詩文,是由于得到史書的記載才流傳下來或有更廣泛的傳播”,這些都是文學研究的重要資源,而對于歷史研究來說,文學作品是其史料來源的重要渠道,“在具體材料的運用上,史家往往利用文學作品以充實、豐富歷史著作的內容”,“文學作品中的材料,對于史書可以補缺、訂謬或佐證”。*白壽彝:《史學概論》,第196-198頁。文史互證也成為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文史大家陳寅恪先生采用“以詩證史”的方法進行歷史研究,例如《琵琶行》中一句“移船相近邀相見”,陳寅恪先生以此為依據(jù)考察到的是當時社會的風俗禮法,從而得到“唐代當時士大夫風習,極輕賤社會階級低下之女子”*陳寅?。骸对自姽{證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第54頁。的結論;從柳如是以及其與同時代詩人的詩文考證中,“披尋錢柳之篇什于殘闕毀禁之余”,追尋的是士人在改朝換代之亂世里身不由己的文化命運,除了抒發(fā)感同身受的“孤懷遺恨”之外,還有“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骸读缡莿e傳(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第4頁。的歷史使命。

        由此可見,對于中國文化傳統(tǒng)里所認知的文學與歷史概念而言,它們之間互為鏡像的傳統(tǒng),不僅是文學與歷史的敘事傳統(tǒng),更是文學研究與歷史研究的學術傳統(tǒng)。那些大多數(shù)新文學作家受到過西方文化影響,他們是否可以讓自己的鄉(xiāng)土文學創(chuàng)作脫離文史合一的思想文化傳?如果新文學作家們無法完全脫離舊有的敘事傳統(tǒng),那么我們鄉(xiāng)土文學研究是否需要拓寬原有的研究視域,重新考察新文學鄉(xiāng)土敘事?

        二、參與構建歷史的鄉(xiāng)土文學

        新文學的發(fā)生是以配合新文化運動為目的的,但實際上新文學并不是由《文學革命論》的倡導就突然發(fā)生了,而是有一個醞釀的過程。早在1902年,梁啟超對小說與啟蒙之間的關系就有了清楚的闡述:“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學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6頁。梁啟超將“新”小說作為啟蒙的手段,從而達到“新”政治、道德、風俗、國民的目的,因此,“新”既是方式,又是目的。到了陳獨秀,則對“新”有了更加明確與激進的要求,要“新”文學就必須排斥“貴族文學,古典文學,山林文學”,因為“此種文學,蓋與吾阿諛夸張?zhí)搨斡亻熤畤裥?,互為因果”,所以“今欲革新政治,勢不得不革新盤踞于運用些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學”。*陳獨秀:《文學革命論》,《獨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8頁??上攵?,新文學從一開始就有了人為設定的目標,被賦予了諸多非文學的任務,這是新文學得以生存與發(fā)展的條件,文學必須要依賴文學之外的因素發(fā)生和存在,不能不說這是一個悖論。在某種程度上,新文學的發(fā)展方向是由社會思潮或者政治思潮所掌控的,因此新文學必定受到某一特定時期的主導話語體系的影響,新文學的“新”是怎樣的一種“新”,又是如何去“新”,都是有前置規(guī)定性的。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注意的是,此時新文學所指向的“文學”是受西方學術傳統(tǒng)影響的、脫離了中國古代文章之學與文體之學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學”,指的就是“語言藝術”,特別強調的是“文學通過作家的想象活動把經(jīng)過選擇的生活經(jīng)驗體現(xiàn)在一定的語言結構之中”,所以“它是一種藝術創(chuàng)造,而非機械地復制現(xiàn)實”,那么文學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特征也就是“虛構性、想象性和創(chuàng)造性”。*《辭?!?,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第4冊第2384頁。從這個角度來看,鄉(xiāng)土文學也應該是新文學作家們對于鄉(xiāng)土社會虛構與想象的產(chǎn)物,是作家們個性化的思想活動。可是事實卻并非如此,雖然此時對文學的基本認知已經(jīng)由傳統(tǒng)轉向現(xiàn)代,但作家的創(chuàng)作思維是否已經(jīng)和文學概念一樣轉向現(xiàn)代,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作為白話文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倡導者之一的胡適先生,少時讀書研習皆以科舉為目的,參加留學選拔,“為??婆e后第一條生路”,而且這條生路還被“捷足者、強有力者早已鉆營奔走”*胡適:《胡適致胡近仁的信》,顏振吾編:《胡適研究叢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第205頁。,從中可見胡適最初的留學目的,并不是要用西方文化來改造中國,在給母親的一封書信里,胡適再次重申“現(xiàn)在時勢,科舉既停,上進之階惟有出洋留學一途”,同時“官費甚寬”*胡適:《致母親》,耿云志等編:《胡適書信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14頁。,既可補貼家用又可獲得學問,言語中間未見其有遠大的社會理想,反而似乎全部都是出于對現(xiàn)實生活的考量與光宗耀祖的文人理想。胡適的例子絕不只是個案,相信那個時代大多數(shù)深受傳統(tǒng)文化教育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人生觀的知識分子都是如此,“將西方的‘民主’與‘科學’當作意識形態(tài)唯一圭臬的‘五四’作家,卻始無法真正徹底擺脫中國傳統(tǒng)的誘惑”*倪婷婷:《“五四”作家的文化心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59頁。。事實上,不僅僅是“五四”作家如此,經(jīng)由新文化運動而成為作家的那一部分知識分子基本上都是來自傳統(tǒng),精神上有著無法去除的傳統(tǒng)印記。所以,文學概念的更新并不意味著文學創(chuàng)作思維就隨之更新,身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新文學家們,雖然無一批判傳統(tǒng)之惡,高呼人的自由與解放,但是當他們以文學作為開創(chuàng)新時代的手段時,實際上正是在踐行著“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魏]曹丕:《典論·論文》,[清]孫馮翼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頁。這一傳統(tǒng)文人的最高理想。因此,新文學不僅身處啟蒙話語體系中,還交織著改造社會的政治話語,也就不可避免地夾雜著解構傳統(tǒng)的歷史話語。盡管文學的特點是虛構與想象,正如伊瑟爾所說,“虛構化行為充當了想像與現(xiàn)實之間的紐帶。因為,受虛構引導的想像,或多或多地分享了對象的現(xiàn)實性或真實性”,所以“文本可以順理成章地看做是虛構、現(xiàn)實與想像相互作用和彼此滲透的結果”*[德]沃爾夫岡·伊瑟爾:《虛構與想像:文學人類學疆界》,陳定家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頁。。新文學的虛構與想象顯然是在以實現(xiàn)啟蒙理想與政治理想或者文化理想的前提下發(fā)生與進行的,新文學作家們擁抱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熱忱,決定了文學敘事與歷史敘事的并行不悖。作為新文學中重要組成部分的鄉(xiāng)土文學,也正是在多重話語體系的作用下,重新建構了傳統(tǒng)鄉(xiāng)土社會的歷史意象,從而參與到重寫鄉(xiāng)土歷史的行列中來。

        同時,眾所周知,文學創(chuàng)作這一具體行為本身是個性化的,按照這個原則,如何去創(chuàng)作也取決于作家本人的意愿。因此,某位作家的單獨作品都可以說是獨立的存在。但是對于新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來說,并不如此簡單。為了將新文學寄寓于社會改造運動之中,作家們傾向于成立文學社團,有名的如文學研究會、創(chuàng)造社等,使本來屬于個體的文學創(chuàng)作變成了群體性創(chuàng)作。這種群體創(chuàng)作也就不再是單純的文學創(chuàng)作,而是有著共同的目的文化行為或政治行為。就單部鄉(xiāng)土作品而言,如果只是某個作家書寫鄉(xiāng)村如何蕭條,鄉(xiāng)民如何愚昧,鄉(xiāng)紳如何偽善,鄉(xiāng)俗如何落后,那么這只是作家個人的行為與看法,但是如果當時的一批作家都集體性地描述鄉(xiāng)村的落后與愚昧,情況就不會那么簡單了,這種“共識”塑造與傳遞的就是歷史化的鄉(xiāng)土社會整體意象。特別是中國有著文史合一的學術傳統(tǒng),例如白壽彝在談及文學作品《孔雀東南飛》這樣一部詩作時,他就認為“這首詩寫出了封建禮教下婦女在家庭、婚姻和愛情上所受磨難”,“反映了兩千年來婦女在有關問題上的痛苦”。*白壽彝:《史學概論》,第194頁。即使在80年代所編寫的中國現(xiàn)代歷史中,我們也同樣可以看到將《阿Q正傳》的文學內容編入歷史敘事之中,“《阿Q正傳》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的社會面貌和農村階級關系,……揭示了中國農村埋藏的革命力量的深厚,也揭露了中國國民性中的劣點及其對中國歷史前進的巨大的消極影響”,《子夜》“形象地真實地反映了20年代中國社會現(xiàn)實和階級矛盾”,注意此處的“形象地真實地”,又再如《家》“反映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全面崩潰的現(xiàn)實。它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殘暴”。*王檜林主編:《中國現(xiàn)代史(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513-515頁。以虛構性與想象性為特點的文學作品成為了歷史形象的、真實的書寫和現(xiàn)實的反映,所以文學敘事不僅是歷史敘事的證據(jù),同時也成為了參與構建歷史的重要部分。

        三、多重文本敘述的鄉(xiāng)土意象

        羅蘭·巴爾特認為:“一位作家的各種可能的寫作是在‘歷史’和‘傳統(tǒng)’的壓力下被確立的。”*[法]羅蘭·巴爾特:《羅蘭·巴爾特文集——寫作的零度》,李幼蒸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2頁。對于新文學鄉(xiāng)土敘事來說,也是如此?!班l(xiāng)土”是一種歷史、傳統(tǒng)、文化、記憶與心理的集合體,它如同空氣一樣,無所不在,即便是那些離鄉(xiāng)進城、甚至留學的知識分子也無法擺脫,“鄉(xiāng)土”就像一個時刻跟隨的、無形的幽靈,揮之不去,“鄉(xiāng)土”于他們而言,是人生的起點,也是思想的底色。因此,無論是作為文學題材,還是創(chuàng)作的深層情結,“鄉(xiāng)土”都是顯性或者隱性的存在著。從理論上來講,作家們如何書寫鄉(xiāng)土,想要書寫怎樣的鄉(xiāng)土,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與自由。但是如前所述,新文學是以一種積極入世的姿態(tài)參與到民族國家的宏大敘事中來的,這一前提實際上是鄉(xiāng)土文學創(chuàng)作的無形制約,意味著社會思潮對于鄉(xiāng)土的形塑,也可以說,這種形塑的力量與結果在新文學作家集體性寫作中得以加強與實現(xiàn)。所以,新文學鄉(xiāng)土敘事遠遠超越了文學本身,它不僅影響了鄉(xiāng)土意象的反映與傳遞,并且還固化了這種意象,從而實現(xiàn)了參與鄉(xiāng)土歷史書寫的目的。在形塑鄉(xiāng)土的同時,鄉(xiāng)土的傳統(tǒng)意象實際上獲得了來自文學的糾正與重寫。這一現(xiàn)象正如藍詩鈴所說的,本來鴉片戰(zhàn)爭在當時,對于大多數(shù)中國人而言,并非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大事,而“不過是這個帝國其他邊疆地區(qū)的地方性騷亂這一宏大敘事中的邊角余料而已”,但是“從1920年代起,通過重塑,鴉片戰(zhàn)爭成了近代中國歷史的開端”。*[英]藍詩玲:《鴉片戰(zhàn)爭》,劉悅斌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年,第15頁。由此可見,歷史并非一成不變,它總是被后世以各種方式在進行重新地組合,甚至于根本性的重寫。對于鄉(xiāng)土,亦是如此。從新文學發(fā)生到今天,鄉(xiāng)土文學所營造的鄉(xiāng)村意象仍然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對于傳統(tǒng)鄉(xiāng)土社會的認知,塑造著我們的想象與記憶?!皻v史是瞬時性的過程,一旦發(fā)生之后,就會成為記憶或者遺忘的對象。如何記憶或者遺忘,既由行為主體的意志所主導,也受到具體語境乃至深層文學傳統(tǒng)的制約?!?李恭忠:《歷史三味:康熙帝與明孝陵的故事》,《新史學》第8卷《歷史與記憶》,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209頁。因此直到現(xiàn)在,一旦提及中國傳統(tǒng)鄉(xiāng)村,頭腦里總是浮現(xiàn)出來的景象不外乎以下幾種,啟蒙主義作家筆下的那廢墟般陰冷絕望的鄉(xiāng)村,麻木愚昧的鄉(xiāng)民;革命作家筆下充斥著鮮血與階級仇恨的黑暗鄉(xiāng)村,忘我戰(zhàn)斗、沖鋒陷陣的革命鄉(xiāng)民;自由主義鄉(xiāng)土作品中那些安靜詳和的武陵桃源,不問世事的自在鄉(xiāng)民。這些景象不僅是我們對于傳統(tǒng)鄉(xiāng)土社會的個人記憶,更是一種關于民族與國家歷史的集體記憶。另一方面,記憶與歷史的相互交織融合,集體記憶為歷史書寫提供了證據(jù),而歷史的正統(tǒng)地位又為集體記憶提供了合法性。

        對于鄉(xiāng)土的歷史記憶存在于每一個身處此文化語境中的個體頭腦之中,鄉(xiāng)土文學研究者也并不例外。這些前知識對研究實際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它們會使研究者不知不覺就在早已形成的鄉(xiāng)土意象與文學書寫中找到共鳴與契合,從而進入敘事語境之中,呈現(xiàn)出研究主觀意識化的特點。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找到新的研究方法與角度,在避免研究主觀意識化的同時,能夠剝離歷史與文學相互影響與纏繞,盡可能地還原一個完整的文學鄉(xiāng)土。要達到這樣的研究目的,我們還是需要回到中國的學術傳統(tǒng)和借鑒西方現(xiàn)代歷史學的方法,即借由文史合流這一方法最終完成文史敘事的獨立。

        作為單獨學科意義上的“文學”概念是近代源自于西方學術觀念,從而“文學”與歷史成為兩個單獨的概念,也可以說,這個意義上的“文學”(literature),其特點為虛構與想象,含義是指“用文字記錄下的作品的總稱。常指憑作者的想象寫成的詩和散文”*《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第10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第128頁。,不再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中的文章之學與文體之學。而作為獨立學科的“歷史”(history),其特點為史實或事件,“研究系年大事的文字記載的學科,大事則多為影響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重要史實;歷史學科對史實要批判地進行檢查,并提出對事件諸原因的解釋”*《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第8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第94頁。。如此可見,作為兩個不同的學科分類,文學與歷史涇渭分明,有各自的特點與范疇。

        中國的新文學的鄉(xiāng)土文學創(chuàng)作是屬于現(xiàn)代意義的上“文學”,是作家對于鄉(xiāng)土的想象與虛構。但是事實上,新文學作家的文化底蘊與思想傳承使他們不可能真正地從事西方學術意義上的“文學”,他們的創(chuàng)作或遠或近地,總是與社會思潮和國家命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他們既是在文學創(chuàng)作,也是在創(chuàng)作歷史文本,不僅用自己的作品,更是將自己的身心投入其中。文史不分的學術傳統(tǒng)在新文學作家們的創(chuàng)作中有著深刻的影響與體現(xiàn),因此如果只是對于新文學鄉(xiāng)土敘事作一般意義上的文學研究,顯然是不夠的。但是,文學終究是文學,新文學作家盡管不自覺地用文學在書寫歷史、參與歷史,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他們畢竟是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遵循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原則,因此我們看到到的仍然是文學作品,而非典型的歷史著作。作家們在使用規(guī)定性的虛構與想象去貼近和再現(xiàn)他們所理解的鄉(xiāng)土社會,這種規(guī)定性的存在使虛構與想象在一個可控范圍內彈性滑動,從而成為歷史書寫的鏡象,也使文史合流的研究方法成為可以使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同時,西方的現(xiàn)代歷史學的發(fā)展,對于歷史的看法從蘭克時期對史料史實的追尋轉向后現(xiàn)代的歷史敘事??铝治涞路裾J歷史建立在記憶與權威的基礎上,“歷史學家必須運用他的想象……而歷史想象力嚴格說來并不是裝飾性的而是結構性的”*[英]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增補版)》,揚·馮·德·杜森編,何兆武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38頁。,我們讀到的歷史并非單獨的歷史事件,而是由歷史學家添加了想象將這些事件聯(lián)系起來的故事,可以說是想象構建了歷史。而海登·懷特則是直接將歷史與敘事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使歷史成為敘事的一種類型:“從純粹形式的方面看,歷史敘事不僅是對其中所述事件的再生產(chǎn),也是指導我們在文學傳統(tǒng)中尋求那些事件結構之語像的一個復雜的符號系統(tǒng)?!?[美]海登·懷特:《后現(xiàn)代歷史敘事學》,陳永國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181頁。從這個角度來說,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學與歷史同屬于敘事文本,可以用王德威的一句話來對此作一個總結,無論是歷史敘事,或者是文學敘事,“敘事,或是書寫,是把記憶轉化為藝術,是用一個選定的形式把過去的殘片整合起來的努力”*王德威:《寫實主義小說的虛構:茅盾,老舍,沈從文》,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09頁。。

        因此,無論是對文史合流的學術傳統(tǒng)的回歸,還是運用后現(xiàn)代史學的研究理念,我們完全有理由將鄉(xiāng)土歷史文本與鄉(xiāng)土文學文本結合作為研究對象來加以考察,它們之間發(fā)生的偏差與重合以及偏差與重合的程度,都為我們重構鄉(xiāng)土文學敘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責任編輯:曾慶江)

        Another Possible Paradigm in the Study of Local Narrative in New Literature

        YAN Jie

        (EditorialDepartmentofHNUJournal,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Since the birth of new literature, local literature has been on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new literatun, so local literature research has also held a unique and key position in the study of new literature. Local literature has so far seen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 and mature paradigms in it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t just on account of that, local literature has,constrained by its fixed research paradigm,found it hard to make any new breakthrough. In view of this,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mploy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western literature.and integrate China’s academic tradition so as to broaden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o provide one possibility for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local literature.

        literature; history; academic tradition; local research

        2016年度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想象與形塑:新文學鄉(xiāng)土敘事的多元建構”(項目編號:HNSK(YB)16-126)

        2016-04-20

        晏潔(1975- ),女,四川成都人,文學博士,《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編輯,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I206.6

        A

        1674-5310(2016)-10-0061-06

        猜你喜歡
        歷史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国产成人啪精品| 狠狠噜狠狠狠狠丁香五月|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无码| 婷婷成人亚洲| 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 国产女同舌吻1区2区| а√天堂资源官网在线资源| 乱码午夜-极品国产内射|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 国产中文字幕亚洲国产| 国产精品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av色|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桃蜜| 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免费一级欧美大片久久网| 看国产亚洲美女黄色一级片|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超污|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大地资源网高清在线播放| 少妇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扒下语文老师的丝袜美腿| 亚洲人成网站色在线入口口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97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亚洲高清观看| 熟女高潮av一区二区| 久久人妻av一区二区软件| 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大全| 日本av亚洲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拍久久蜜AV| 极品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又猛又黄又爽|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日本精品女优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