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審視
        ——兼論對策性研究該何去何從

        2016-03-16 10:56:21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15期
        關鍵詞:理論對策方法

        李 思 遠

        (中國政法大學 刑事司法學院,北京100088)

        ?

        【社會與法律文化研究】

        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審視
        ——兼論對策性研究該何去何從

        李 思 遠

        (中國政法大學 刑事司法學院,北京100088)

        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jīng)歷了以階級分析法、注釋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和實證研究法為主要方法的發(fā)展歷程,并逐漸形成多元共存、相競繁榮的景象。在多種研究方法并存的情況下,刑事訴訟法學也面臨著社科法學與法教義學孰優(yōu)孰劣的爭論,但對策性的研究方法也為學者所質(zhì)疑,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還應“預見問題”,它是對策性研究方法走向理性的重要途徑。由此可見,在社科法學與法教義學的爭論中,刑事訴訟法學也并未缺席,而是在發(fā)展中演繹,其多元化的前進趨向便是最好的詮釋。

        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多元化;對策性研究;社科法學;法教義學

        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是刑事訴訟法學理論體系構(gòu)建與完善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下我國法學研究呈現(xiàn)社科法學與法教義學分化合作的同時,刑事訴訟法學雖然沒有出現(xiàn)類似于刑法中教義學的經(jīng)典著作,但也從未置身于外。在經(jīng)歷了階級分析、注釋研究、比較研究和實證研究為不同重心的發(fā)展階段以后,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擺脫了一元化的束縛,開啟了相對獨立、資源互動和方法多元法學研究模式,在社科法學與法教義學孰優(yōu)孰劣的爭論中,刑事訴訟法學雖較少正面回應,但注釋研究和比較研究在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中仍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實證研究在推動立法完善與司法改革方面意義和價值凸顯,說明對于法學研究方法何為“正宗”或“主流”的爭論中,并非一定要一分高下,多元共存的研究方法是推動刑事訴訟法學理論體系建構(gòu)的最佳途徑。

        一、方興未艾的多元化演進:刑事訴訟  法學研究方法的發(fā)展審視

        刑事訴訟法學在我國之所以能夠成為“顯學”,與近年來我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不斷發(fā)展以及刑事訴訟理念的不斷進步完善是分不開的,這其中,注釋研究法學幫助我們精細化地理解法條,比較研究法學帶領我們追逐現(xiàn)代法治理念,實證研究法學則解決了理論和實踐脫節(jié)的重要問題。以上多種研究方法雖有著大概的先后順序,但并非是此消彼長不能共榮的關系。在擺脫了階級分析或政治法學的桎梏之后,20世紀末期,我國法學界開始展開“法學研究范式該如何轉(zhuǎn)型”或者叫作“中國法學該何去何從”的法學研究方法論的反思與討論,如果說“刑事訴訟法學理論體系構(gòu)建是刑事訴訟法學逐步走向成熟的標志”[1],那么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演進必然是刑事訴訟法學理論體系構(gòu)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一)注釋研究:研究方法轉(zhuǎn)型的探索

        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的發(fā)展始于1979年刑事訴訟法的頒布實施,在逐漸走出階級分析“把法單純視為統(tǒng)治階級進行專政的工具”[2]的過程當中,刑事訴訟法典的起步所推動的理論研究方法探索。注釋研究或叫作詮釋研究的方法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簡單說來,注釋研究方法就是從文字上、邏輯上對法律條文作出正確的解釋。[2]對于刑事訴訟法法典誕生后的首個重要研究方法,有學者對注釋研究做出如下定義:“作為一門科學,要從文字上和邏輯上對法律條文本身做出正確的解釋。刑事訴訟法學應當以研究我國現(xiàn)行法律為重點,總結(jié)立法和司法工作經(jīng)驗,從理論上分析解決實踐中提出的問題,為司法實踐服務,為政治服務。同時,為了更好地研究我國刑事訴訟的理論和時間,還應當對歷史上的和外國的刑事訴訟法律制度的理論和實踐進行比較研究,從正反兩方面批判地加以借鑒?!盵3]7

        我國法學的繁榮與分化同樣始于20世紀80年代。一般認為,社科法學與法教義學的爭論與該時期的法學研究的整合與分化有著承前繼后的關系,同樣,法教義學雖然帶有濃厚的法律移植色彩,注釋研究的方法對于法教義學在我國的產(chǎn)生有著基礎性的作用,“法教義學則是曾經(jīng)被稱為‘概念法學’、‘法條主義’、‘注釋法學’、‘詮釋法學’、‘法解釋學’等對法律進行規(guī)范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4]。但隨后法教義學的發(fā)展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對法條的注釋,“不但其分析技術(shù)更為精湛,而且也不再是封閉的,而是廣泛地從其他學科知識中尋找解釋資源”[5]。注釋法學的研究方法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起到的積極作用不僅體現(xiàn)在對于法教義學的貢獻上。在刑事訴訟法典剛剛確立、相關配套的制度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通過精細化地分析、解釋法條,有利于刑事訴訟法的貫徹與實施,且這種對于刑事訴訟法學的解釋一般都是直接針對我國的實際問題所做出的,因而通過這種注釋法學的研究方法對刑事訴訟法進行解釋,無論是對于司法者依法裁判,或是執(zhí)法者有法可依來說,都能使得刑事訴訟法更好地發(fā)揮著其依據(jù)來源的重要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注釋研究的方法對于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應成為一種最基本的方法,也正是如此,與后期出現(xiàn)的比較研究相比,有學者認為:“比較法學的特長在于發(fā)現(xiàn)問題,但真正解決問題主要還是需要依賴規(guī)范注釋法學?!盵6]

        但是,這種嚴重依賴于既有法律規(guī)定的解釋性研究方法,一方面模糊了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學之間的界限,刑事訴訟法的條文規(guī)定直接決定了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內(nèi)容和范式,另一方面刑事訴訟立法的完善與否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方向。以我國的刑事證據(jù)立法的解釋為例,證據(jù)是刑事訴訟的核心與基石,因此該如何解讀我國的刑事證據(jù)規(guī)定對于刑事訴訟法學中證據(jù)制度的研究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歷經(jīng)1996年和2012年兩次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對于刑事證據(jù)的條文規(guī)定也有所增加,但“理論界習慣于從事注釋法學研究方法的情況下,我國刑事證據(jù)法學研究因為缺乏足夠豐富的注釋對象而陷入比較凌亂的狀態(tài)之中”[7]。因此,“我國刑事證據(jù)法學往往成為一個比較自由、開放的研究體系,即如同在一張白紙上作畫一樣,不同的學者根據(jù)自己的偏好、水平、學術(shù)背景或者資料掌握等情況,自由自在地對刑事證據(jù)法學的理論體系進行描述”[7]。

        (二)比較研究:研究方法多元的萌芽

        作為研究方法多元化的重要體現(xiàn),比較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的興起意在迅速打破注釋法學普遍化的困局,同時也是為了解決1996年刑訴法修改時面臨的理論缺失的問題。為此,學者們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國外。據(jù)中國政法大學樊崇義教授在2006年做的統(tǒng)計,刊載于國內(nèi)權(quán)威期刊《法學研究》和《中國法學》有關刑事訴訟法學的學術(shù)論文中,1994年有20%采用了比較方法,1995年該比例迅速增至50%,此后除1997年該比例較低外,1998年至2005年該數(shù)據(jù)基本在40%以上,2001年甚至達到了77%。[2]西學東漸背景下,“言必提英美、歐陸”甚至成了一個時代的標記。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發(fā)展,在刑事訴訟法學中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介紹、引進制度概況和書面法律的層面,學者逐漸將視角轉(zhuǎn)向域外制度或法律產(chǎn)生的歷史淵源、變革歷程、生成環(huán)境以及其他綜合性的要素,研究者們的視野越來越開闊,對于比較研究后的借鑒也變得更為理性。

        時至今日,比較研究方法推動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學前進過程中的作用仍是不可忽視,這也是刑事司法國際化的大勢所趨。但移植法帶來豐富的刑事訴訟法學理論范疇的同時,“南橘北枳”或是“水土不服”的問題也成為刑事訴訟理論本土化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我國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期,有學者斷言,“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比較研究將會繼續(xù)是我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8],也應當在比較研究法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反思和完善。一方面,對于域外制度或是法律的照搬照抄或是簡單比較的現(xiàn)象,研究任何一個問題都首先關注國外的情況,從國際公約或是他國規(guī)定上尋找淵源,而對該問題在我國產(chǎn)生的根源、環(huán)境等缺乏切合實際的分析,使得這種法學研究方法與法律或是學科的發(fā)展都有所偏離;另一方面,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應避免產(chǎn)生新的工具主義傾向,一個較為明顯的現(xiàn)象是,在對域外制度或法律研究時,直接引進的多,批判反思的少,進而難免會出現(xiàn)“重復西方國家故事”[9]的情況,比較研究法應同解釋研究以及實證研究的方法相結(jié)合,更加注重中國的實際情況。

        (三)實證研究:多元趨向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多元化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在注釋研究和比較研究之外實證研究方法的逐漸凸顯,無論是固守中國特色,進行封閉性研究,還是言必稱歐美,照搬照抄西方國家的經(jīng)驗,都會導致研究方法的兩極化。實證研究在社會科學領域并不是新興的方法,但伴隨著刑事訴訟法逐漸成為“顯學”,實證研究不僅越來越引人注目,而且也逐漸成為刑事訴訟法學研究范式的重要擴展,更成為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國外聯(lián)系國內(nèi),反對照抄和僵化地學習運用理論,從而發(fā)展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刑事訴訟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guī)е鴨栴}的基礎上,實證研究在實踐中分析問題,積累經(jīng)驗,從而形成并檢驗解決問題的辦法或?qū)Σ?,是實證研究的基本研究路徑。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西方國家實證研究的特色,比如在美國許多學者都十分重視量化、定量研究,雖然定量研究具有精確捕捉數(shù)據(jù)和準確性描述的優(yōu)勢,但該實證研究模式在中國未必能發(fā)揮同樣的功效。

        近年來,實證研究中最為復雜但同時也被認為是最為科學的研究方法——實驗研究開始步入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的舞臺。所謂實驗研究,是指修正一個情境下的某種事物,然后將其結(jié)果與未做任何修正的情境下所得的結(jié)果作比較,實驗方法的基本邏輯或者說運用原理在于通過橫向或縱向比較來驗證各類因果關系。[6]實驗研究需要科學預設、精心布置、大力推進才能在實踐中完成證實或是證偽的任務,需要立足于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生態(tài)現(xiàn)狀,在實驗開始前要進行充分論證,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進而將研究對象限縮至試點或一定時期的司法實踐中,充分準備并有效實施,是實驗研究這種方法的基本要求,也只有這樣得出的最終結(jié)論才是理性、科學并經(jīng)得起檢驗的。

        在實證研究有形成風潮之勢的情況下,為了追逐時髦而追風逐浪的現(xiàn)象也應當及時引起我們的反思。在實證研究愈演愈熱的背后,不乏功利主義者對簡單、固定的方法冠以“實證研究”的名號,簡單堆砌定量研究的數(shù)據(jù),這樣產(chǎn)生的結(jié)果確實很難避免引起人們的疑慮。據(jù)此,有觀點認為,通過堆砌數(shù)據(jù)或是作報告的形式得出“經(jīng)驗”的真實性似乎難以保障,進而認為,越來越多的掛職鍛煉才是法學研究的“田野”。但是,諸如此類的掛職鍛煉往往遭遇閑置于虛職或是接觸面限于特定范圍的尷尬,很難保證掛職鍛煉的“原汁原味”,事實上,有些碩士生、博士生掛職鍛煉甚至與普通的實習生無異,遠不如法院、檢察院新進人員接觸的案件面廣,掛職是“流水的兵”,哪怕接觸到了實質(zhì)問題,也很難在掛職結(jié)束后形成優(yōu)勢意見被實務部門聽取。反之,準備充分、實施嚴密的實證研究方法,則是重在制度構(gòu)建,帶著問題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從局面上推動刑事訴訟法理論和立法的進步,這一點,在2012年刑訴法修改時吸收了錄音錄像制度便是例證。

        二、研究方法多元化背景下 對策性研究該何去何從

        注釋研究、比較研究和實證研究的方法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地位和重心的差別,但隨著這種多元化趨勢的不斷演進,目前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呈現(xiàn)出多種方法相競共存、繁榮發(fā)展的局面。誠然,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對于法學學科的發(fā)展十分有益,但法學研究的本質(zhì)是以實踐為導向,甚至可以說是一門“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學科,規(guī)范性的法學知識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并在檢驗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因此,“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成了法學研究主要的范式,刑事訴訟法學也不例外。不管采用哪種方法對問題進行理論或?qū)嵶C分析,如何解決問題似乎成了最終目的,“對策法學”或叫作“對策性研究”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有學者通過對《法學研究》上2000—2012年間所發(fā)表的刑事訴訟法學方面的論文進行分析后認為,“現(xiàn)有的刑事訴訟法學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出‘對策法學’的特點”[1],進而認為,“所謂‘對策法學’,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著‘意識形態(tài)法學’的色彩。更有甚者,‘存在即合理’的簡單公式套用,使得一些研究甚至放棄了刑事訴訟中的基本價值追求”[1]。對策性的研究方法,究竟為何而產(chǎn)生,為什么遭到學者反對卻又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又該如何完善,恐怕這些才是研究該問題的關鍵。

        (一)對策性研究的價值作用

        對策,即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辦法,問題的產(chǎn)生及存在是對策性研究方法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礎。我國目前正處在轉(zhuǎn)型期,政治體制扁平化、經(jīng)濟體制多元化的社會現(xiàn)實導致社會矛盾不斷增多,近40年的改革開放也正是在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中“摸著石頭過河”的,刑事訴訟法學的改革和進步也不例外,也需要不斷地解決問題,才能適應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對策性研究正是針對現(xiàn)實中產(chǎn)生的問題、立法及司法制度的改革問題,通過一種或多種方法進行觀察、分析、實踐甚至是實驗,進而提出改革方案的一種研究方法。對策性研究的方法之所以在我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中能夠占到幾乎于壟斷性的地位,與這種立法修改、司法制度改革的不斷完善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這種針對問題提出對策的研究方法,也不斷地推動了律師辯護制度的完善,律師會見難、閱卷難等問題基本得以解決,被告人的人權(quán)司法保障制度不斷完善,非法證據(jù)排除制度也有很大進步,防范刑事冤假錯案產(chǎn)生的環(huán)節(jié)也越來越緊密等等,諸如此類,應當是對策性研究的積極作用之體現(xiàn)。因此,對策性研究不僅在實證研究中大量出現(xiàn),在比較研究或是注釋研究中也多有體現(xiàn),可見對策性研究是有其存在的合理依據(jù)乃至現(xiàn)實需要的。刑事訴訟法學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對于實踐問題的解決,理應是其重要內(nèi)容之一。

        (二)對策性研究為何屢遭批判

        對策性研究雖然在推動刑事訴訟立法和刑事司法改革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近年來卻引來不少批判,究其原因,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雖提出了對策,實踐中卻失靈。陳瑞華教授在多本教材及多篇論文中都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對策法學所面臨的尷尬境地,如“中國刑事證據(jù)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并沒有隨著證據(jù)立法運動的發(fā)展而自動地解決。過去曾經(jīng)困擾立法者的證據(jù)問題,如‘證人不出庭作證’、‘刑訊逼供屢禁不止’、‘法庭審理流于形式’、‘定罪缺乏明確證明標準’甚至‘冤假錯案屢屢發(fā)生’等問題,如今依然存在。這說明,立法者通過制定成文證據(jù)法來解決問題的努力遭遇了挫折”[10]3。很顯然,針對上述的證人出庭、刑訊逼供以及庭審虛無化等問題,我國刑事訴訟領域的專家學者提出了許多的對策,但困境似乎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原因在于對策研究在某種場合成了價值判斷,而沒有通過實證研究或理論創(chuàng)新對問題進行精確研究,如證人出庭率低幾乎為所有學者批判,但是所有案件都有證人出庭的必要嗎?即使強制所有案件中證人都出庭,但出庭后的證人緘口不言或說不記得了,就能夠?qū)崿F(xiàn)庭審實質(zhì)化了嗎?如果不是,那么建立在提高證人出庭率基礎上的對策就是主觀乃至隨意的,更缺乏生命力和可實施性。

        二是缺乏理論性、制度性的建設,碎片化研究現(xiàn)象嚴重。對策性研究遭到學者們批判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種對策注重“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忽視法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反映在立法領域,“成熟一個,立法一個”成了通行的做法。進而有學者以刑事證據(jù)學領域的研究為例,指出:“以推動刑事證據(jù)立法和刑事司法改革為主要目標的研究模式已經(jīng)淪為一種空洞的說教,它只能帶來刑事證據(jù)法學研究的表面繁榮,而無法推動刑事證據(jù)法學研究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知識增長?!盵7]實事求是地說,處在轉(zhuǎn)型期的中國無論是立法領域、司法領域還是執(zhí)法領域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也亟待去研究、去解決,對策性研究有其實用性的作用所在,但同時,也要警惕這種能夠推動立法修改、司法改革所帶來的功利風氣。在我國目前刑事訴訟體系、刑事證據(jù)制度體系都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對策法學的及時性、應對性有余,但持續(xù)性、全局性、整體性不足,需要不斷地改革創(chuàng)新,但同時更需要深層次的理論研究和制度建設。

        (三)對策性研究該何去何從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轉(zhuǎn)型中的中國刑事訴訟法學在困境探索中也面臨著各種契機,無論是注釋研究、比較研究還是實證研究,都可能或多或少需要提出對策以解決問題,這本身無可厚非,因為對于理論探討的一般邏輯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問題是進行思辨的前提,分析問題是關鍵,解決問題是目的但不是終點,如果僅以解決一個個案中的問題為研究的終極目的,那無論是注釋研究、比較研究還是實證研究都可能會喪失真正的價值判斷和理論創(chuàng)新。在此基礎上的升華則應當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預見問題”,之所以增加“預見問題”,是為了針對對策性研究中出現(xiàn)的“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現(xiàn)象,顧此難以及彼,全局性、前瞻性不強是對策性研究的弊端所在。

        從注釋研究、比較研究還是實證研究的輪替主導到目前的多元共存、相競繁榮的發(fā)展歷程中可以看出,刑事訴訟法學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會確立不同的研究對象和目標。而同時作為應用型的法學學科,實踐問題的解決和理論制度的創(chuàng)新是貫穿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兩大主線。這也是最基本的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對策性研究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基礎,沒有對實踐問題的正確認識和回應也就談不上理論認識的深化和理論主張的創(chuàng)新,同時,理論的創(chuàng)新能夠加深對實踐的深刻認識,從而引領實踐的改進”[11]。對策性研究在解決實踐問題的同時應當加強對理論創(chuàng)新的研究,同時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也應當接受實踐的檢驗?!按嬖诩词呛侠怼彪m然有強詞奪理之嫌,但對于刑事訴訟法學研究范式的審視與反思,并不意味著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也不能全盤抹殺對策性研究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從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發(fā)展的曲折歷程可以發(fā)現(xiàn),任何否定其他一切走極端路線的方式都是行不通的,重理論創(chuàng)新也重問題解決,才能為多元化研究方法奠定理想與現(xiàn)實的根基。

        [1] 熊秋紅.從《法學研究》看刑訴法學研究之轉(zhuǎn)型[J].法學研究,2012,(5):3-7.

        [2] 樊崇義,夏紅.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的轉(zhuǎn)型——兼論在刑事訴訟法學研究中使用實證研究方法的意義[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6,(5):3-10.

        [3] 張子培.刑事訴訟法教程[M].北京:群眾出版社,1982.

        [4] 謝海定.法學研究進路的分化與合作——基于社科法學與法教義學的考察[J].法商研究,2014,(5):87-94.

        [5] 李波.社科法學與法教義學共生論——兼論刑事政策與刑法教義學之關系[J].刑事法評論,2015,(1):21-45.

        [6] 陳衛(wèi)東.從刑訴法修改看刑訴法學研究方法的轉(zhuǎn)型[J].法商研究,2012,(5):14-16.

        [7] 王超.中國刑事證據(jù)法學理論體系的科學建構(gòu)[J].法學評論,2013,(1):44-52.

        [8] 孫長永.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之反思[J].法學研究,2012,(5):10-14.

        [9] 王超.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再次轉(zhuǎn)型——從價值表達到精確解釋[J].政法論壇,2014,(1):138-147.

        [10] 陳瑞華.刑事證據(jù)法的理論問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11] 塔娜.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困境與反思——兼論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9-23.

        【責任編輯劉蓉】

        Review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riminal Procedure Law—On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LI Si-yuan

        (Criminal Justice School,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0088, China)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riminal procedure law have experienced the class analysis, the annotation research, the comparative study and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t present,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coexistence and prosperity. In the case of the coexistence of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also faces the debate between social science of law and legal dogmatic. But the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method is also questioned by the scholars. Thus, in the debate between social science of law and legal dogmatic,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is not absent. The forward trend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riminal procedure law is the best explanation.

        research methods of criminal procedure law; diversification;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social science law; legal dogmatic

        D915

        A

        1009-5128(2016)15-0037-05

        2016-03-05

        李思遠(1986—),男,河南漯河人,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2011 計劃”司法文明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刑事訴訟法學與證據(jù)法學研究。

        猜你喜歡
        理論對策方法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診錯因 知對策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對策
        面對新高考的選擇、困惑及對策
        防治“老慢支”有對策
        可能是方法不對
        用對方法才能瘦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02:42:52
        日本一区午夜艳熟免费| 蜜桃视频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一区二区| 台湾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毛片无码久久|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专区|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久久| 亚洲av久久久噜噜噜噜| 抽插丰满内射高潮视频| 午夜爽毛片| 国产精品久久av高潮呻吟| 亚洲午夜av久久久精品影院色戒| 自慰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YP| av一区二区三区有码| 一边捏奶头一边高潮视频| 日日噜狠狠噜天天噜av|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v在线| 蜜桃av在线播放视频| 欧美a级在线现免费观看| 伊人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本道无码一区二区久久激情 | 福利在线国产| 亚洲av永久综合网站美女|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区别在线观看| 高清破外女出血av毛片|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2020| 亚洲伊人av综合福利| 豆国产96在线 | 亚洲|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国产精品国产午夜免费福利看|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蜜桃| 日韩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色| 亚洲国产毛片| 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久青草影院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精品久久国产高清情趣图文| 国产极品视觉盛宴在线观看|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极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