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思想

        2016-03-16 06:45:57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16年6期
        關(guān)鍵詞:老子

        李 媛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論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思想

        李媛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80)

        [摘要]老子的哲學思想意義深遠,文章旨在以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思想作為一個切入口,結(jié)合老子哲學“道”的深刻內(nèi)涵以此來探究老子哲學中的自然本真的智慧以及“無為”與“無不為”的人生哲理,而這超越“物我”的自然無為的思想值得人們學習和借鑒。

        [關(guān)鍵詞]老子;自然;無為;有為

        春秋末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出一套以“仁、禮”為核心的理論,通過對人之品性的教化為統(tǒng)治階級培養(yǎng)人才,希望重建禮樂制度,這是一種積極的入世行為。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卻采取了避世的態(tài)度,即“無為而無不為”的處世原則,強調(diào)崇尚自然、回歸自然。在老子看來,禮崩樂壞的局面是因為社會文化的發(fā)展使人失去了生命的本真與自然,所以要通過道的自然無為之法來喚醒人們天真質(zhì)樸的狀態(tài),實現(xiàn)社會的安定與和諧。人也要效仿道之自然法則,超越物與我的對立,實現(xiàn)物我同一之境界,“復(fù)歸于樸”?!盁o為”的處世法則是老子哲學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們學習、研究老子哲學的關(guān)鍵之一。

        一、老子哲學中的“道”之“無名”“自然”“無為”

        老子哲學提倡“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那么什么是“無為”?這種“無為而為”的理論依據(jù)又是什么呢?

        “無為”一詞并非老子原創(chuàng),據(jù)現(xiàn)存文獻記載,“無為”最早出自《詩經(jīng)》。《詩經(jīng)·王風·兔爰》中有:“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盵1](P146)這里“無為”意為安寧、平定、清凈之意。另外,在《詩經(jīng)·陳風·澤陂》中有“寤寐無為”,這里“無為”有無所事事之意。在此之后,孔子、老子都提過“無為”。《論語·衛(wèi)靈公》中有:“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盵1](P34)儒家這種無為是說統(tǒng)治者以仁德為政,就像北極星居其所,眾星圍繞一樣。這層意義上的“無為”是以德治為基礎(chǔ),強調(diào)了統(tǒng)治者的個人德行修養(yǎng)。正是在此基礎(chǔ)上,才能得以實現(xiàn)儒家之“無為”。老子的“無為”與孔子的“無為”在對“無為”含義的解釋上不同,但其實現(xiàn)的政治目標,即通過“無為”這種方式實現(xiàn)社會穩(wěn)定的理想是相似的。在老子看來,“無為”并不是不作為,而是指順從事物自然而然的變化。老子保留了《詩經(jīng)》中無為的“無所為”之意,并將其賦予了自然而然的道的法則。老子講無為,是建立在“道”這一哲學基礎(chǔ)概念之上的。所以,要想透徹的理解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必須明確老子對“道”這一概念的把握。只有我們明確了道的含義,才能正確把握道之無為。

        《老子》一書開篇論道,“道”是老子提出的一個概念,具有本原的意義及宇宙化生的意義,是貫穿老子哲學的樞紐。老子開創(chuàng)的“道”這一思想體系不同于西周以來認為的天有意志的觀點,老子將“道”提升到了“天”的高度。“道”是玄妙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盵2](P2)老子即便論道,說的也是高深莫測。對于前十二個字的解讀,學者如陳鼓應(yīng)、任繼愈、傅佩榮,所理解的大致無差別,即道,如果可以用語言表達,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可以用名稱界定,用文字表達,就不是永恒的名。這就是說,道本來是沒有名的,我們將這種沒有稱謂的本體稱作道。道到底是指什么呢?這里“天地之始”與“萬物之母”都是指事物的本原,由此,我們可以說“無名”與“有名”都是指道?!坝忻迸c“無名”“同出而異名”是通過“觀”來實現(xiàn)的。一方面,“常無欲,以觀其妙”,這種角度的觀是從“無欲”出發(fā),這里的無欲指人心回到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是復(fù)歸于嬰兒那樣無知無欲的狀態(tài),并不是簡單的扼殺了一切的欲望,違背了人的真性情。在這樣無欲的狀態(tài)下觀道之妙,就是體會這種道的不可言說性。簡而言之,這種妙,只有你知道。另一方面,“常有欲,以觀其徼”,這種角度是從“有欲”出發(fā)?!坝杏迸c“無欲”相對,指人作為有思想的存在對道有自我的認知。徼,邊界的意思。就是指人在欣賞、在觀道的時候,要做到心與物的統(tǒng)一,但這種觀又以距離為前提。對于道的玄妙,我們要經(jīng)過后天的逐步探索,我們無法得知“道”的外延、內(nèi)涵、性狀,所以說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除了有不可言說、難以把握的玄妙外,老子還將“道”賦予了一些特性。第一,道是無狀無象的。人們對于道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人們的感官無法感知“道”,道卻又是無聲無息的存在,通過萬事萬物來體現(xiàn)。第二,道是永恒存在,處于永恒的運動之中?!独献印范逭拢骸坝形锘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盵2](P63)第三,道的最顯著的特點為“自然”?!独献印范逭抡f:“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盵2](P63)這里并非是說在道之上還有一個自然,這里的自然不是自然界的自然,而是自然而然。道效法自然,即是道遵循事物本有的原則不加以干預(yù),順其自然,隨處成就,所以說道是無為的。道的無為法則,即自然而然的法則。

        關(guān)于“無為”一詞的確切含義,老子在其五千言中并未明確給出,但是道家的其他著作對“無為”一詞有明確解釋。老子的學生文子在《文子·自然》中引用老子的話這樣解釋“無為”:“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去,迫而不應(yīng),感而不動,堅滯不流,卷握而不散?!盵3](P157)漢代道家著作《淮南子·修務(wù)訓》對無為也有明確的解釋:“吾所謂無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術(shù),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盵3](P157)這兩種對“無為”的解釋可謂思想比較一致,都是說“無為”就是不對他物加以干涉,順應(yīng)事物規(guī)律而為。

        二、道之“無為而無不為”

        掌握了“無為”概念的確切含義及“道”之無為的依據(jù)后,我們來探討一下道之“無為而無不為”的內(nèi)涵。勞思光在其《新編中國哲學史》中明確提出無為的觀念是《老子》思想的中心,伴隨道之“無為”的是“無不為”。老子是如何闡述道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呢?

        無為,即自然而然,是與“人為”“有為”相對而言的?!独献印啡哒拢骸暗莱o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盵2](P90)這里的“無為”并非指無所作為,而是在于任物自化。說“道”是無為的,因為道并非有目的的去生成、生化萬事萬物;說道是“無不為”,是由于道是構(gòu)成萬事萬物的始基?!盁o為”是“無以為”的先決條件,即先要做到無為,方能無以為?!独献印肺迨徽掠小暗乐?,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2](P123)道與德之所以重要、尊貴,就在于道不干擾萬物,讓萬物自己生長、發(fā)展。道具有“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特性,故老子所謂的道之無為,是指萬事萬物不以他物意志強加于自身,而是任使事物由自己的本性生長、養(yǎng)成。所以道之無為是指自然而然隨處成就,沒有外物的干預(yù)。將道“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貫徹于人道,就是人以道為法則,即是學習自然而然的法則。

        老子認為,無為即是不執(zhí)念于某事。《老子》二十九章中有:“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2](P74)這里的無為有心不受任意外物所干擾的含義。老子之所以講“無為”“無執(zhí)”,是因為老子講“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法。由于事物皆在向相反的方向運動,所以不可偏執(zhí)、沉溺于事物中。所以人在效法道的無為時,要了解事物的先后、緩急與強弱,做到清靜無為,順應(yīng)自然,除去極端。圣人是領(lǐng)悟了“道”的奧妙,所以能做到“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2](P5)那么,“無為”是不是就什么都不去做了呢?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王弼在《老子道德經(jīng)注》中對“道常無為”給了這樣一個解釋:“順自然也。”所以,這個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加外在欲望的為,是順其自然的為,即“不妄為”。陳鼓應(yīng)先生對道之“無為而有為”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如果不妄為那就沒有甚么事情做不成的了?!盵4](P252)

        老子講“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里“無為”的實質(zhì)就是“無不為”?!独献印钒耸徽拢骸笆ト瞬环e,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2](P192)這一段是講“為而不爭”的道理,圣人之道是“不為”“不爭”,但圣人所獲得的卻是越來越多。換句話說,即圣人不自私,總是盡力的幫助他人,給予他人,而且,越是幫助他人,自己擁有的越多。在我們既定的觀念里,認為占據(jù)了才是擁有,去爭取了才會得到,這和圣人的境界相差甚遠。在老子看來,所謂“有為”“爭取”,都是背離了人自然純真的本性,因為外在欲望的增長使人失去了內(nèi)在的淳樸。圣人不同于常人,能做到“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2](P155)這種以“無為”為處世原則的結(jié)果即是有所作為。這種有所為不一定是實際的利益,也可能是獲得精神上的愉悅。由此可見,老子“無為”的處世原則實際上是獲得“有為”的一種方法。但是,若是為了“有為”而使自己假裝“無為”,這種帶有私心的偏執(zhí)的“無為”,仍就是與道家“無欲無為”的思想相違背的。

        但是,如果老子所說的“無不為”包括了能做到所有的事情,那么,道在“無不為”的時候,或者說,圣人在效法道之自然無為而取得“無不為”之結(jié)果時,這些結(jié)果是否是善惡不辯的呢?從老子其人來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的人格特性是“隱君子”,其思想的內(nèi)涵是“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從《老子》這本書來看,書中的表述無不是樸實無華、返璞歸真,復(fù)歸于自然,雖然老子并沒有明確地說人性是善的,但是老子講“無為”就是在講回歸于自然的,回歸于最原本的清凈的人性。由此可見,老子提倡的“無為而無不為”不是不分是非善惡的為所欲為,而是順其自然的,合乎于人的本真狀態(tài)的“為”。有些人把老子“無為而無不為”這一思想誤解成為一種陰謀詭計,認為這句話是說表面上什么都不做,背地里什么都做得出來。這樣的理解歪曲了老子的樸實純正的品性。

        老子這種“無為而無不為”的處世原則也是老子政治思想的一種理論依據(jù)?!独献印啡轮杏校骸暗莱o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盵2](P81)樸,就是自然生命的整體性,自然而然的一種狀態(tài)。這句話的意思是道永遠無名,處于質(zhì)樸的狀態(tài)。它雖然微小,天下沒有誰能夠收服它。老子將道這樣一種質(zhì)樸的特性貫徹于人事,認為侯王若能堅守道的“樸”,萬物將會自己臣服。老子以道治國,以道治天下,正是運用“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理念。統(tǒng)治者要永遠保持嬰兒般質(zhì)樸、無欲的品德與境界,同時能夠知人之智,更要有自知之明。這樣清心寡欲、見素抱樸的境界必然使處世之道成為“無為”,從而擁有“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2](P18)“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2](P161)的收獲。同時,老子反對一切加諸于人本真生命存在之上的權(quán)謀、作為、倫常,老子認為這些外在的原則和規(guī)范破壞了人的自然純樸,所以老子有“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2](P93)故老子提倡政治上的無為,統(tǒng)治者以“上善若水”的無為不爭之道治國,實現(xiàn)“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2](P138)在老子看來,天下戒律禁令越多,百姓就越貧窮;人們多權(quán)謀,國家就會越混亂;人們技巧變多了,奇事就會發(fā)生;法律條文越詳細,盜賊反而增多。所以老子采取了不同于禮法治國的方案,希望百姓通過復(fù)歸于樸、自我教化而實現(xiàn)國泰民安。

        三、如何做到“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而無不為”不僅是道所具有的特性,廣而推之,將道的這種精神應(yīng)用在個人的人生哲學中,意義仍為深遠。那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去效法道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高度呢?

        “無為”是一種處事的方法原則,達到“無不為”的高度,堪稱是一種極高的境界了。人如何效仿天道的自然無為,重在修身。老子強調(diào)“致虛”和“守靜”?!独献印肥轮校骸爸绿摌O,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夫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盵2](P40)“致虛”就是人心達到空靈無欲的狀態(tài);“守靜”就是堅守清靜,順物之意不強求,自然而然。這是道自然無為的法則體現(xiàn)在修身上的要義。心靈達到了寧靜的狀態(tài),方能觀萬物。萬物的“復(fù)”,就是世間萬物各自回歸根本的狀態(tài)。在老子看來,紛繁復(fù)雜的萬物“歸其根”,就是指萬事萬物最后的歸宿,就是靜?;貧w于靜,才是回歸于恒常的道理。朱自清曾有一句話:“我赤裸裸的來,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比藦某錾阶罱K的復(fù)歸于自然是事物發(fā)展的必然道理和結(jié)果,我們要從瑣碎的日子中跳出來,要對自己的追求做一個區(qū)分,不能為了一些物欲的增長陷入不必要的困擾之中。一頭扎進世俗的生活中,每日從早到晚忙忙碌碌,到頭來覺得我好像什么也不曾做過一樣??此剖巧钪小坝兴鶠椤?,實際則是“碌碌無為”。老子不以世俗的眼光看待世界,他看透萬物的結(jié)局,所以達到“明”的高度。故老子提出“復(fù)歸于樸”的境界,達到這種境界,就是物我合一的境界。[5]

        《老子》四十八章提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盵2](P117)在老子看來,學習文化知識,構(gòu)建社會文明的過程,都是日積月累的過程,但是從事于道,卻要每天減損。因為人們在學習、積累知識的過程中,都會受到既有知識框架的影響,使心靈始終處于既定的模式中,失去了原本自然的獨特,變得僵化,就像帶上了有色眼鏡一般,所見事物都變成了眼鏡的顏色。我們以往所掌握的知識也會成為我們創(chuàng)新的枷鎖,以至于不能有所作為。所以老子提倡的“為道日損”的損,就是解構(gòu)掉“學”所給人帶來的“偽”的成分。既然“為學益”“為道損”,那么為學與為道是不是相對立的呢?老子雖講絕圣棄智,并非是反對為學。就《漢書·藝文志》給道家的定位來看:“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shù)也?!盵6](P127)由此可見,為道之人并不是不為學,如果不為學,沒有一定功底的積累,又如何蓋出于史官?只是為道之人清虛自守,想要消解人文社會中的條條框框,恢復(fù)人心的樸實無華。這是一種“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的境界。達到這樣的境界,處事的方法、原則自然流露出無為之質(zhì),所獲必是“無不為”。

        人們通過日損的功夫為道,達到清心寡欲、致虛守靜的境界。老子把這種人與物一體的境界稱作“玄同”。老子指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2](P136)老子的玄同境界是破除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親疏利害,排除外在私欲的誘惑。因為道不可言說,所以,這里所說的“不言”“不知”皆是指道而言。而堅守“道”必須做到合理的控制感官欲望,因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尤其是在現(xiàn)代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之高,物質(zhì)生活之豐富,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人們很難達到清心寡欲這樣的境界。所以堅守“道”的這樣的自然的狀態(tài),要“塞其兌,閉其門”,當然,這樣做并不是適合每一個人。人人都有私心、欲望,做到不被外物誘惑,不被功利所累,并不是勉強自己不去做什么,而是懂得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懂得節(jié)制,順著自己的心去為,順著物自然而然的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效仿道自然無為的境界。

        “無為”是老子哲學的方法論,老子之所以提倡處世要順物而為,因為在老子看來,事物運動有自己的規(guī)律。所謂“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2](P100)老子認為就事物的存在狀態(tài)而言,有一事物存在,必然有與其相反的對立面的存在。而當事物發(fā)展到某一極致時會向相反的方向運動?!独献印肺迨苏掠校骸暗溬?,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彼悦鎸κ挛镞@樣的規(guī)律,老子提出,要做到柔弱,處下,即自然無為?!独献印匪氖轮姓f:“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盵2](P107)守弱,處下之道就是無為。在老子哲學中,水能處下、不爭,嬰兒柔弱純真。人要學習水、學習嬰兒柔弱、不爭的狀態(tài)。人都是趨利避害、好榮惡辱、求福避禍的,所以人們一直在追求利益、榮譽、幸福,一直勞累奔波,使自己活的疲憊,不能實現(xiàn)自由。所以我們要盡量使自己超越利欲的局限,超越榮辱的束縛,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愉悅。這種超越對待事物的心胸,是一種復(fù)歸于自然,復(fù)歸于樸的狀態(tài)。

        當然,人是一種社會存在,人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在這樣一個錯綜復(fù)雜的社會中,要想保持老子所說的“樸”或是“自然”的本性其實是很難的。即便如此,我們?nèi)詰?yīng)從老子哲學中學習人生這種自然隨性的智慧。凡事不要斤斤計較,努力做好自己應(yīng)該做的事情,然后讓生命的進程順其自然的發(fā)展。當然,也不要采取消極的生活態(tài)度,若是真心喜歡什么,便去做,自然就好,開心就好。

        [參考文獻]

        [1]四書五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饒尚寬.老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張松輝.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陳鼓應(yīng).老子注釋及評價[M].北京:中華書局,1984.

        [5]高雪.哲學反思中的現(xiàn)實思考[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5,(7).

        [6]班固.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責任編輯:思動

        Laozi:The Philosophy of “Doing Nothing is Doing Everything”

        LI Yua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Laozi’s philosophical thought is profound. Taking the idea that “doing nothing is doing everything” as the cutting point,it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nature in Laozi’s philosophy and the idea of “doing noting” and “doing everything” with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Taoism. It is of great value of reference for people to learn from the idea of “beyond things and self”.

        Key words:Laozi;nature;doing nothing;doing everything

        [收稿日期]2015-10-22

        [作者簡介]李媛(1991-),女,黑龍江尚志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哲學研究。

        [文章編號]1004—5856(2016)06—0011—05

        [中圖分類號]B22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6.003

        猜你喜歡
        老子
        你好,老子
        中國漫畫(2022年10期)2022-10-27 07:20:48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安居樂業(yè)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漫畫
        讀書(2018年9期)2018-09-05 03:30:16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論老子處世哲學中的智慧
        尋找老子【三】
        國學(2014年2期)2014-02-13 20:02:11
        老子說
        免费高清日本中文| 啦啦啦中文在线观看日本| 东北老女人高潮疯狂过瘾对白| 亚洲天堂中文| 亚洲国产精品午夜一区|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日韩| 国产三级久久久精品麻豆三级| 97超级碰碰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美女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偷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天天摸夜夜摸摸到高潮|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手机麻豆| 日本老年人精品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软件| 国语自产偷拍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 丝袜美腿国产一区二区| 欧美人与禽zozzo性伦交| 首页动漫亚洲欧美日韩| 女同国产日韩精品在线| 国产一级一级内射视频| 国产国拍精品av在线观看按摩 | 亚洲av国产大片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在线 |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 亚洲AⅤ无码国精品中文字慕|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精品aaaaaa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中文| 国产一区二区长腿丝袜高跟鞋 |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少妇在线播放999|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蜜臀AV | 国自产偷精品不卡在线| 国产在线看不卡一区二区| 野花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青青草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亚洲一二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