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愛凝結成的藝術
        ——論張曉風散文中的情感世界

        2016-03-16 01:21:22姜業(yè)雨
        關鍵詞:張曉風鄉(xiāng)愁散文

        姜業(yè)雨

        (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

        愛凝結成的藝術
        ——論張曉風散文中的情感世界

        姜業(yè)雨

        (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張曉風是臺灣當代著名散文家,被列為臺灣十大散文家之一,她的散文受到海峽兩岸讀者的喜愛。她是一位有著博大人文情懷的作家,在她的散文里到處流淌著溫情和感動。在她訴說人生百態(tài)中的情誼與關懷之中,表現(xiàn)出對世俗生活的體悟和熱愛,以及對人間真情的感恩與信仰;她擅長書寫蕩氣回腸的無盡鄉(xiāng)愁,濃厚的鄉(xiāng)愁之思和對故土的無限依戀,熔鑄于鄉(xiāng)愁意識中的傳統(tǒng)文化情懷,成為張曉風散文世界不變的主題;和平仁愛的人生態(tài)度,讓她對自然生命有著獨特的感悟和關照,于山光水色中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又用萬物平等的女性情懷歌頌和贊美大自然。她用溫柔浪漫的情懷、詩情畫意的文字和唯美動人的意境,將這些主題納入自己的散文抒寫范疇,展現(xiàn)了如春風拂面般醉人的情感世界。

        張曉風;散文;情感世界;人生百態(tài);鄉(xiāng)愁主題;自然書寫

        張曉風是20世紀臺灣文壇上極具影響力的散文家。她既擅長寫戲劇,又擅長寫小說和雜文,但真正被大家所熟知的應該是她的散文。張曉風的散文從生活中的尋常小事入手,描繪普通人的喜樂煩憂。她行走于凡世紅塵之中,既看到人間溫暖感人之景,又唏噓著人世的無常變化,大自然在她的眼里是生命奇跡的代表,她揮灑著手中時而溫婉、時而豪邁的文筆,傳遞著自然生命的可愛之處及勃勃生命力。她所描述的世界里既有大我,又有小我;既有歌頌祖國的宏大題材,又有微小的生活細節(jié)展示。張曉風創(chuàng)作散文數(shù)量眾多,付諸心力,篇篇精致。1966年她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出版,此書獲得中山文藝獎,并且一版再版,從此掀起“曉風熱”。之后她又陸續(xù)出版《步下紅毯之后》《你還沒有愛過》《星星都已經(jīng)到齊了》《細數(shù)那些叫思念的羊》等散文集,成績斐然。作為一個有著細膩情感的女性作家,她在文章中融合自己熱衷的傳統(tǒng)文化,以自己特有的視角和異于常人的思考方式,形成了一種屬于自己的、風格明顯且嶄新的散文書寫方式。

        余光中稱張曉風是一位不分行的詩人,她的散文“亦秀亦豪,淋漓健筆”[1]。此評價應該是中肯的。張曉風出身中文系,卻不自囿于所謂“舊文學”;她是女作家,文字卻有須眉氣。她擅寫日常,不敢輕忽小感情;她勇于探索宇宙和生命,尤能掌握大情懷。你可以用孩童的天真推翻她,因它是那么淺明。你可以用學者的深度讀她,因她又那么深切。[2]正如席慕蓉對她的評價:“曉風的智能是一種洞悉與悲憫的智能,她的愛是一種執(zhí)著與堅毅的愛,她的同情是一種無私與綿遠的同情,她的力量,是一種收斂自如的光芒。”[3]同為臺灣女性作家的席慕蓉與張曉風有相似之處,是能讀得懂她的。

        一、人生百態(tài)中的情誼與關懷

        每一位文學家的身上都具備一種對生活細膩的關懷和真切的體察,張曉風亦然。張曉風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這些寶貴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使她看待人生的心態(tài)也在逐漸成熟,更多呈現(xiàn)出一種平和坦然。張曉風的散文在探討人生的意義和人們情感的過程中,逐漸體現(xiàn)出一種深厚的人文關懷。張曉風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生活百態(tài)圖,鋪展開來,盡見精彩。平凡人間的歡喜憂傷、離分聚散,被一一展現(xiàn),又形式各異。在對這些世俗瑣碎生活的描摹中,張曉風總是能在平淡細節(jié)的描述中透露著真摯的情感。她尤其擅長寫人們熟識卻容易忽略的小生活和小情感,用女性細膩的體悟和獨特的觀察視角,挖掘出其內(nèi)含的深層智慧和情理。這種以小見大的寫法,最能引發(fā)讀者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一)對世俗生活的體悟和熱愛

        張曉風的散文創(chuàng)作始終堅持以美悅?cè)说脑瓌t,選擇讀者最熟悉的世俗生活作為寫作題材。女性所特有的細膩情感賦予張曉風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的能力。她在描寫世俗生活的同時,更樂于贊美生命的奇特與深刻,陶醉于生活的可愛和樂趣之中。生命于她,如上帝的恩賜。她曾在文章中這樣描述:“生命是一樁太好的東西,好到你無論選擇什么方式度過,都像是一種浪費?!盵4]189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她也曾這樣寫道:“人生苦短,各人還是照著自己的性格活下去比較好?!盵5]單單這幾句話,就足以讓人感受得到張曉風所具備的積極豁達的心態(tài)及對生活和生命的無限熱愛。

        張曉風的散文并不追求宏大的題材和驚心動魄的情節(jié)描述。她的筆下都是我們生活中最常遇見的一些人與事。平凡的生活里最簡單最原始的東西,卻最容易讓我們感受到真實與美好。她認為:“把我們遇見的小事當作生命中巨大經(jīng)驗,好好的、準準的、深深的、狠狠地把它寫出來……都能對我們的人生有所啟悟?!盵6]76我們身邊最容易忽略的一些微小事物、簡單樂趣、平凡人物,都被她納入寫作的范疇。她能夠從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瑣事中探索生命的意義,發(fā)現(xiàn)生活的樂趣所在,在她的筆端逐漸地流露出一種悟性與智慧。她的散文《一碟辣醬》,寫在朋友聚會中出于禮貌和善意品嘗了辣醬,結果廚子為了那份情誼送了她一整瓶辣醬,她從而得出這樣的感悟:“生命的厚禮,原來只賞賜給那些肯于一嘗的人。”[7]生活之中,失意之人眾多,自己的小小善舉卻能換得他人的信任與報答,這種互善互愛的情誼無疑是動人的。《飲啄篇》里,她感嘆:“一飲一啄無不循天之功,因人之力,思之令人五內(nèi)感激;至于一桌之上,念哺之恩,共箸之情,鄉(xiāng)關之愛,無不令人莊嚴?!盵8]寫她與丈夫在夜深人靜之時,懷著一顆虔誠感恩的心共同分享一只柚子的小事。兩個相愛的人在這樣一種溫馨的環(huán)境里,共同做著一件平常溫暖的小事,分享之物便產(chǎn)生了它的意義,從而發(fā)出這樣的感慨:人生就像一只柚子,可以如此豐盈完整,相互結合。這樣的生活細節(jié)和情感經(jīng)歷,在令讀者羨慕的同時也佩服于她對世俗生活細膩的觀察和感受。

        張曉風的散文并不僅僅把視角局限于寫自己及相關的生活感悟,一些世俗生活中各色各樣的平凡人物,在她眼里同樣充滿著人性的美好,張曉風對待他們也總有著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理解和關懷。在她看來,人與人之間并無高低貴賤之分,盡管出身與地位、遭遇和境地不同,但在生命的本質(zhì)面前都是平等的?!段蚁胱哌M那則笑話里去》中把一杯能暖身的茶視作幸福的樵夫,《那人在看畫》中為自己成為畫中人而萬分驚喜的老農(nóng)夫,《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里的賣柑者,雖然生活困頓,但并不妨礙他們對生命依舊充滿希望與熱情。張曉風的博愛情懷與平等觀念,使她具備作家本有的良知與善意。這些來自社會的普通平民階層,其實是最美好也是最真實平凡生活的代表者,靠近他們,傾聽他們的聲音,用最真誠的心把最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這契合她對世俗生活的熱愛和眷戀之情,也傳達著生活的情趣和人性的至善。

        (二)對人世真情的感恩與信仰

        在張曉風看來,人生短暫,活著便是一種福氣。因此,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才能在短暫的生命中得到它的恩寵,從而感受來自生活的幸福和美好。張曉風生性樂觀,對一些不夠美好的經(jīng)歷總是懷著一種反省和感恩的心態(tài),認為這是一種豐富人生的方式。人生苦短,要盡情去感受美好的情感,忘掉舊的傷痛,這是她散文弘揚的主題之一。親情、愛情與友情,在她的文字之中都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和清澈感人的情懷。張曉風寫過的愛情篇章,最為著名的是她初登文壇時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敘述的是她與丈夫林治平在東吳大學從相識、相知、相愛到牽手的經(jīng)過。這篇文章并沒有傳奇跌宕的情節(jié),她所描寫的愛情,是戀愛中大多數(shù)男女熟悉和經(jīng)歷過的,張曉風只是用她擅長的細膩筆觸,寫愛的點滴細節(jié),寫愛的平凡普通,把愛還原到最純真質(zhì)樸的狀態(tài),嘗試用愛情來喚醒愛情,用真實積極的情感給予當今年輕人愛的信心和勇氣。在張曉風看來,愛情應該保持一種互相依靠與守望的姿態(tài),不離不棄。這種愛情觀在后來的《愛情篇》中得到進一步驗證?!稅矍槠肥撬饺牖橐錾?,在對愛情產(chǎn)生新的理解之后寫的,文中少了濃濃的少女情懷,而多出一些理性的思考?!皭矍閷ξ业囊饬x是終夜守在一盞燈旁,聽車聲漲潮再退潮,看淡紫的天光愈來愈明亮,凝視兩人共同凝視過的長窗外的水波,在矛盾的凄涼和歡喜里,在知足感恩和渴切不足里細細體會一條河的韻律,并且寫一篇叫《愛情觀》的文章。”[9]162這些清新深摯的文字,既是當代愛情書寫的典范,也充分表達出張曉風的愛情觀。

        除對愛情的理解和表達,親情和友情同樣是張曉風散文的主題。在她關于親情和友情的文章里,既有詩性情懷,又有浪漫色彩。在《母親的羽衣》這篇文章中,已為人母的張曉風,對母愛有了更加全新又深刻的理解。她通過寫對母愛的過往記憶,審視如今的現(xiàn)實,用已經(jīng)做了母親的自己,與自己的母親形成對照。這種新穎的敘述方式,更能生動表現(xiàn)出對深厚無私的母愛的理解和贊美。在寫給弟妹的書信《綠色的書筒》中,滿是溫暖交心的私語。對于比自己年輕的弟妹,她更樂于給予鼓勵和贊揚,對于他們的缺點,也是用一種溫婉謙遜的語氣給出建議。她視讀者為知己,《雨天的書》是她專門寫給一個17歲如花年紀、生命卻提早落幕的女孩另芳的。這個女孩曾給過她許多鼓勵和自信,她卻因沒有回信而深感自責。在張曉風的散文世界里,“情”是最常見的一個字,情至深處便無聲,但無聲的文字卻因情顯得更加神圣感人。她對“情”的書寫不啰嗦,也不拖沓,鮮有鴻篇巨作那般的煩瑣章節(jié),而是簡單、簡單、再簡單,簡單至極便產(chǎn)生一種真實效果,因此,也最貼近人心,靠近生活。不論是絢爛至極歸于平淡的愛情、血濃于水的親情,還是肝膽相照的友情,都在她娓娓道來的追憶里,成為她生命里一段段緩緩走過的幸福,成為繼續(xù)走下去的信仰支撐。

        二、書寫蕩氣回腸的無盡鄉(xiāng)愁

        鄉(xiāng)愁作為一個永恒的文學母題,古往今來被文人反復吟誦。綜觀中國古代史,關于鄉(xiāng)愁主題的書寫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和企盼作為一種精神動力,撫慰著所有漂泊在外游子的心。臺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使得臺灣文學中鄉(xiāng)愁題材更加常見。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渴望重返故鄉(xiāng)的急切心情,使這種潺潺流淌的故國情思和漂泊落寞的鄉(xiāng)愁,在張曉風的散文中不斷得到體現(xiàn)和深化。張曉風內(nèi)心深處對中國故土和傳統(tǒng)文化的眷戀之情,不僅僅是一種鄉(xiāng)愁情懷,還上升為一種深入骨髓的精神之魂。

        (一)濃厚的鄉(xiāng)愁和對故土的無限依戀

        張曉風祖籍江蘇徐州,出生地是浙江金華,父親是國民黨的軍官。受戰(zhàn)亂和時局的影響,張曉風童年時就曾經(jīng)歷過跟隨父母顛沛流離、艱辛輾轉(zhuǎn)的生活。在她的記憶之中,往往都是“擁擠的火車和顛沛的海船”[6]102。早年的人生經(jīng)歷和長久以來與故鄉(xiāng)的隔海相望,對張曉風關于鄉(xiāng)愁主題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戴一片海雨欲來的天空,卻有這邊和那邊。同弄一灣漲落不已的潮汐,卻有那邊和這邊……天神,如果我能祈求什么,我不做鯨魚不做洞,單做一片悲澀沉重的云,將一身沛然舍為兩岸的雨?!盵10]

        張曉風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她對鄉(xiāng)愁的書寫。臺灣描寫鄉(xiāng)愁的作家眾多,如我們熟知的林海音、余光中、王鼎鈞、張秀亞、琦君等。這些人的鄉(xiāng)愁書寫往往都有著十分具體的指向,能夠憑著對故鄉(xiāng)舊人舊事的回想來撫慰思鄉(xiāng)之情。如張秀亞的文章中最常見的景象便是遼闊的華北原野、美麗多姿的重慶山城。琦君的鄉(xiāng)愁書寫也是對江南水鄉(xiāng)人情風俗的溫暖回憶。而張曉風離開大陸之時僅為孩童,故鄉(xiāng)這樣一個詞匯在她腦海中是遙遠而模糊的。因此,她筆下所描寫的鄉(xiāng)愁,沒有明確的指向,是寬泛而游離的,其散文意象也是非常廣泛,停留于精神世界的層次上。成年后的張曉風經(jīng)常游走在世界各地,每到一處,看到相似的場景和人事,總是會不自覺地聯(lián)想到遠在天邊的祖國。她筆下的鄉(xiāng)愁,或許可以說是自己想象出來的,卻又顯得那么真實。如在《遠程串門子》中她寫道:“想一山之隔,山的那一方是雅魯藏布流翠的西藏,接下去依次是千湖炫碧的孔雀開屏的青海,然后是全國的中心甘肅,是有著長安和咸陽一雙古城的陜西,以及故事里有著包公坐鎮(zhèn)政清如水的開封府的河南,然后是江蘇,以及我那項羽住過,白居易住過,蘇東坡住過的徐州古城,我的故鄉(xiāng)?!盵11]她的鄉(xiāng)愁情節(jié)明顯地體現(xiàn)為對故國家園的深情眷戀:長安城里青綠的柳樹,上海灘的輕柔波浪,素雅清麗的江南煙雨,長江黃河的蒼茫翻滾。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在她的筆端都充滿了溫婉的情意和纏綿的鄉(xiāng)思。“最初戀水,是在玄武湖”“第一次被植物的美所刺激,是在柳州的桃花林”[12]。在《花朝手記》里,張曉風曾寫到這樣一段自己的童年記憶。她受邀到同學家玩耍,邂逅一片桃花林。褐色的樹枝開滿粉色的花瓣,這是中國所特有的樹木、特有的花種。因此,便愛上這樣一種花,也與潛伏內(nèi)心的鄉(xiāng)愁有了隱隱的關聯(lián)。關于童年的記憶并不局限于此,她又曾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及“石榴”這一有著中國色彩的樹種。石榴皮呈現(xiàn)出陳紅的顏色,讓張曉風聯(lián)想到自己的故鄉(xiāng)。她說這是徐州的顏色,這種顏色像是提醒了她來自何處,提醒了她要記得歸去。她也曾在面對《清明上河圖》這樣一幅聞名中外的畫幅時,心生無盡感慨。她仿佛感受到江南的青青土阜、微醺日光、潺潺水流。這種想象中的鄉(xiāng)愁令她不禁感傷哭泣,“誰能故國神游而不愴然涕下呢?”[13]196思念如此之深,悠悠鄉(xiāng)思拂過高空原野,流過青山綠水,萬水千山、時序更迭都能引發(fā)濃重的中國情結。不論后來張曉風游走多少國家,經(jīng)歷多少白日黑夜,但凡與故國相似相連的景象和事物,都能使她的鄉(xiāng)愁變得復雜而劇烈。

        遠離祖國大陸,奔波在異國他鄉(xiāng),無法停止的思念之情,眼前寥落寂寞的漂泊生活,使她像一只落隊的大雁遲遲找不到回歸的方向。在《何厝的番薯田》里,張曉風描寫一個駐守金門的軍人思鄉(xiāng)心切,每天卻只能用望遠鏡癡望對岸的家鄉(xiāng)?!澳憧吹侥莻€紅磚房了嗎?那是我的家。我的媽媽還活著,每天早上她出來喂雞,在那顆老樹下。”[14]327這種咫尺天涯的親情和鄉(xiāng)情,張曉風感同身受,她寫得尤其悱惻動人。在看到田里的番薯苗時,她的思鄉(xiāng)之情便如潮水般漲滿心田,痛得讓人難以呼吸,這種感覺就像她的文字描述的一樣:“真是一種可怕的清晰,一種殘忍的清晰。你差不多覺得一伸手就可以擁抱他們了,他們卻遠在宇宙的洪荒里。”[14]328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張曉風逐漸明白這并不是一兩個家庭的悲劇,對漂泊臺灣的游子來說,故鄉(xiāng)只能夢中回,故人只合夢中見。在《十月的陽光》中,張曉風深情凝重地寫道:“中山陵的落葉已深,我們的手臂因渴望一個掃墓的動作而疼痛?!盵15]14這樣短短一行字,每一個詞語都帶著一種象征意味,都深深地戳痛了每一個臺灣同胞的心。這篇散文在臺灣不僅引起許多人的強烈共鳴,并且獲得大獎,當年看到這篇文章的評委都潸然淚下。懷鄉(xiāng)思歸,是華夏子女普遍的一種文化心理。鄉(xiāng)愁不僅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心理積淀。因而對故土的羈念、對家園的渴望,也成為臺灣同胞共同擁有的深沉情結。張曉風筆下的鄉(xiāng)愁越來越廣泛,宏觀卻不失具體,它不再局限于地域,也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讀她的鄉(xiāng)愁,觸碰到的是一種深切的情感涌動,看到的也是一種吶喊的姿態(tài)。從她的鄉(xiāng)愁主題寫作可以看出,她從未忘記自己身上流淌著的屬于中國人的熾熱血液。

        (二)熔鑄于鄉(xiāng)愁意識中的傳統(tǒng)文化情懷

        張曉風對鄉(xiāng)愁的表達并不只是體現(xiàn)在對故國的回憶和想念上,她的鄉(xiāng)愁其實從未離開過對精神家園的追尋。在這個尋求的過程里,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正是張曉風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渴慕和熱愛,使她的鄉(xiāng)愁寄情于此,找到一個明確的載體,也就是“文化中國”。張曉風畢業(yè)于東吳大學中文系,又在大學教授中國古典文學,加上少年時代對古典文學的閱讀,因此,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較深的感悟。在張曉風的心里,擁有著兩塊“故土”,一是廣闊又古老的中國大陸,二是幾千年來延綿不絕的傳統(tǒng)文化,這使得她雖然一直漂泊在外,心卻始終掛念著祖國。她在散文創(chuàng)作時注重對“文化中國”的書寫,總是有意識地融入中國古典文學和傳統(tǒng)文化因素,以充沛的激情,把自己的故國情結和鄉(xiāng)愁之思,把對家鄉(xiāng)和民族的熱愛,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起來,營造出古典的文化氛圍。她還將古典詩詞引入散文創(chuàng)作,字里行間散發(fā)著中國古典文化的氣息,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和形態(tài)。

        傳統(tǒng)文化對張曉風來說充滿著無限的吸引力,在她看來是美的,是深刻的。在傳統(tǒng)文化這樣一個大的環(huán)境背景下,古代一個個帶著傳奇色彩的文人,他們身上所具備的獨特魅力也深深地吸引著她?!皬垥燥L的身體在臺灣長大,可是她的心好像跟歷史的中國銜接,不管是到南京或者是西安,她覺得都是心靈的一個故鄉(xiāng)。好像李白、杜甫、李商隱這些文學前輩,隨時會跑出來與她相遇,所以不是地理而是心靈上能跟傳統(tǒng)銜接。”[16]她熱衷于古代文人的傳奇故事和豐富經(jīng)歷,對古代詩詞有著獨到研究,在古人的才華和詩意中抒發(fā)自己的鄉(xiāng)愁。她的筆下有秦少游的身影,飄雨的夜晚總是讓她想起寂寞多難的秦少游,為他唏噓感慨。這種情結也深深地扎結于她的日常生活中,她喜歡在應景的時刻動情吟誦白居易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蘇東坡的“人生到處何相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孔子、老子、莊子、屈原等這些帶有偉大傳奇色彩的人物,無一不令她欽羨與折服。唐詩、宋詞所營造出的精神世界,積淀成“美的家園”,讓她沉醉其中。她的筆下既有梅妃清麗的身姿,也有古戰(zhàn)場勇猛迎戰(zhàn)的將軍。歷史典故、詩詞歌賦,她總是能信手拈來,并用帶有哲理的詩意闡釋,極富古典韻味。張曉風的散文也隨處洋溢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氣息,她對民族風俗和風土人情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連她的審美傾向也帶著傳統(tǒng)文化色彩。在《云鞋》這篇文章里提到的遙遠的羌族,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云鞋,見證著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偉大創(chuàng)造力。張曉風的鄉(xiāng)愁意識包含著中國式的審美體驗,在對傳統(tǒng)文化追慕的同時更注重對中國古典文學精神的闡揚,具備基于民族自豪感的文化尋根意識。“要一間平房,要房外的亭臺樓閣花草樹木,要春風穿戶,下雨叩窗的野趣,還要空山幽壑,笙瑟溢耳?!薄拔蚁M腥藖砩w一間國文教室,在這自認為是中國的土地上,蓋一間合乎美育原則的,像中國舊式書齋的教室?!盵17]這是張曉風在《我有一個夢》中的詩意敘述。作為文人和學者的張曉風熱愛著中國文化,在對文化中國的重估和呼喚,對古代詩歌和傳統(tǒng)文化仰望和傳承之中,她的鄉(xiāng)愁得到釋放和慰藉,同時也道出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心聲,看到傳遞傳統(tǒng)文化的希望。

        三、對自然生命的獨特感悟和關照

        (一)山光水色中的審美體驗

        張曉風擅長描寫大自然,對山水草木都懷著虔誠的敬慕之情,把自然看作審美對象進行切身感受,也滲透著自己的宗教情懷。在她的散文世界里,描寫自然風光、田園景色的文章眾多,皆注入自己對大自然的深情與愛意。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感知力,碰觸一花一草,趟過一溪一河,切身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她用近距離的接觸,通過獨特的藝術視角和語言形式把自然萬物的鐘靈毓秀揮灑出來,描繪出不易被常人發(fā)現(xiàn)的自然美景,并通過繪景抒情表達人生感悟和生命哲思,給人心靈以慰藉和啟迪。

        面對和諧美麗的自然,張曉風說她愿意“站在朗朗天日下,為乾坤萬象作一次利落動人的簡報”[18]。“在她多情的眼睛里,她的散文世界簡直是一個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繁茂的花果、漫野的草木,幽美的青山綠水,悅耳的鳥叫蟲鳴等在她眼里都是珍貴可愛的尤物,這些自然現(xiàn)象經(jīng)過她‘慧心一照,彩筆一揮,宇宙大千,嫣然多彩多姿美不勝收’。”[19]在她的文章里讀到最多的是代表生命之美的花和樹,她對花與樹尤其癡愛,在散文集《花之筆記》中就足以看出,名字各異、姿態(tài)多樣的花和樹不僅顯示出大自然的神奇,也透露著無限的詩意。她寫紅蓮“漫天的雨紛然而又默然,廣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一株紅蓮,像一堆即將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傾潑的顏色”[13]114。她對樹的描繪也充滿著唯美詩意的境界,“有一天,當我不得不離開我曾經(jīng)熱愛過的世界,我愿有一雙手,為我栽兩株楓樹。春天來時,青綠的樹影里仍然蘊藏著使我癡迷過的詩意”[9]109。自然之于張曉風就是如此,一花一木仿佛具有人的生命,寫它們的同時像是在與老朋友經(jīng)歷著相逢與別離,一字一句足以看出作者的留戀和執(zhí)迷。

        自然之美在山水,張曉風擅長從多個角度展示山水之美?!赌Ъ尽分兴@樣寫參差分明的山:“相思樹是墨綠的,荷花桐是淺綠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綠的,剛冒尖兒的小草是黃綠的。還是那些老樹的蒼綠,以及藤蘿植物的嫩綠,熙熙攘攘地擠滿了一座山?!盵15]51山在常人眼中似乎都是一個模樣,顏色無外乎灰或綠,但在張曉風眼中,山就如穿上變色衣,每一種綠各不相同,墨綠、翠綠、淺綠、嫩綠等不同顏色,讓人感覺到生命的無限豐富與活力,這無疑來自她細膩的觀察力和靜謐的胸懷,更需要與萬物有敏感的靈犀,才能在更高的層次發(fā)覺自然的細節(jié)之美。張曉風寫自然景物往往是從人文精神的角度切入,伴隨著對自然感性的關懷和對人類理性的引導。她的文章中所描寫的大自然不再是純粹的自然,而是像人一般充滿著情意和靈性。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她的眼中也處于一種互尊互利、融合無間的狀態(tài)。在《愛情篇之兩岸》中她這樣描述人與自然的關系:“像一對真誠相愛的戀人,歲歲年年相向而綠,任地老天荒。”[20]《到山中去》融入了作者的自然感悟,“在那陰濕的山谷中,我們享受原始人的樂趣,火光照著我們因興奮而發(fā)紅的臉,照著焦黃噴香的烤肉,照著吱吱作響的清茗。德,那時候你會覺得連心也是熱的、亮的、跳躍的”[4]177。在《常常,我想起那座山》中她寫道:“我去即山,越過的是空間,平的空間,以及直的空間。但山來即我,越過的是時間,從太初,它緩緩地走來,一場十萬年或百萬年的約會?!盵21]自然萬物生生不息,是宇宙世界最恒久不變的生命所在。而人類作為這個世界上最具神奇性的生命之物,與大自然生存于同一空間,和諧共處之景也令張曉風感受到生命的趣味、生命流動不止的驚喜。在張曉風文章中,水更是常見的景物,是恬靜和靈性的代表。遠離城市喧囂和繁雜,悅耳的水聲更能給作者帶來心靈的陶冶與撫慰。在作者看來,長期處于城市之中,人際的復雜和名利誘惑,心常被困厄于陰暗天地,唯有回歸自然才能恢復人的本真狀態(tài)。站在氣勢磅礴的瀑布前,“即使當時你胸中折疊著一千丈的愁煩,及至你站在瀑布面前,也會一泄而盡了。甚至你會覺得驚奇,何以你常常會被一句話騷擾,何以常常因一個眼神而氣憤”[22]。水是洗滌心靈塵跡的妙藥,在自然山水的感召下連世俗的無奈和煩惱也被凈化。張曉風面對潺潺野流,既有人生如流水的感慨,也在短暫人生易老易逝的嘆息里,表達享受自然、及時行樂的豁然的生命態(tài)度。

        自然之美對張曉風來說極具誘惑力,她也甘愿折服于這種干凈純粹之美。山水花木,草木蟲魚,向往不盡,眷戀無限。張曉風用她細膩靜美的筆觸描寫自然,自然萬物都成為生命的奇跡,都是美的代表,生命和自然的姿態(tài)在她的筆下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二)萬物平等中的女性情懷

        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這一話題,歷來被許多有著平等和環(huán)保意識的作家所書寫。張曉風作為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在她寫大自然的散文中隨處洋溢著宗教關懷和人文主義情懷。張曉風用女性特有的柔軟心地和善美目光來體驗和審視大自然傳遞給她的一切。字句間充滿著對大自然生命的思考和探索,展現(xiàn)心靈與自然的溝通,用感恩和尊重向我們闡釋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應該具備的態(tài)度,以及人與自然和睦共處的平等狀態(tài)。

        在張曉風的散文世界里,眾生是平等的,草木蟲魚都是造物主的杰作。人應該看清自己在生命世界中的位置,與一樹一草應該沒有什么本質(zhì)區(qū)別,都應該努力維持平等和諧的狀態(tài)。每一個生命都有著生存的意義和各自的價值,彼此尊重是必須具備的態(tài)度,用平和善良之心來敬畏和愛護一切生命。這樣的觀點使她從未停止過呼喚對生命的愛惜。在散文《情懷》里,她寫自己正在研究室整理舊稿,一只藍蜻蜓穿窗而入的場景。看著這只蜻蜓慌張地亂撞,找不到出口,張曉風便一心想著指點它如何逃走。這樣一個短短的場景,平常的小事,卻被她描繪成極富詩意的畫面。這種于常人來說難以理解的做法其實合情合理,因為她始終相信“每一種生物都應尊嚴的活著”[9]81。她把自己當成一個小小的客旅,曾在橫穿山路時偶遇小青蛇,謙卑地為它讓路。她說道:“這條路又不是我的,我們兩個都只不過是偶然借道前行的過路人罷了。不要怕,我讓你,你是行人,你先過?!盵13]101天地萬物在她看來都充滿著靈性和情感,與其說這樣的行為源自張曉風童真童趣般的心境,不如說是她在用一份尊敬甚至愛惜的心情與它們親近和交流。更難得可貴的是,“張曉風在萬物平等的觀念中,達到一種物我合一的崇高境界,并由此上升到更高的生命哲學層面”[23]。例如她愛養(yǎng)花,曾經(jīng)在一家花店買下一盆聲稱會在過年時開花的水仙,可是水仙在買回家的當天下午就開花了。張曉風埋怨店主的欺騙和水仙的自作主張,可回頭一想又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自私之心,“人家水仙花難道就不能有自己的花期嗎?憑什么非要它按照我的日程規(guī)章行事不可?這又不是軍事演習,而我又不是它的指揮官”[2]67。一株水仙尚能善待如此,自然萬物在作者看來更應與人類一樣,具備選擇自己生命的權利,不應該任人支配。這種至善至美的情誼及對生物的仁愛之心令人動容。

        張曉風的散文獨具自我的心靈體悟,始終讓自己處于一個為善之人的角色。她用感恩與平等的宗教情懷來寫大自然,這讓她敘述的視角變得更為廣泛,讓她看到的大自然也充滿了趣味和生機,在山光水色中感受造物主創(chuàng)造的自然奇跡。在張曉風的眼里,大自然從來不存在強弱美丑之分,生命是不存在尊卑貴賤之別的,每一個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奇跡,都應該被平等對待。尊重和愛護生命,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素質(zhì)。平等、和睦、互愛的人文情懷是張曉風散文的情感世界里不可或缺的一頁。正如張曉風在散文《我在》中所說:“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你還要怎樣更好的世界?”[24]自然萬物,大到巍峨山峰和激流大海,小到一花一蟲、一草一木,都組成張曉風眼里最美麗動人也最生機勃勃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可以和山約會,與水唱和,與風為伴,與花竊語。所有的景色都有性格,都有生命,都可以發(fā)出悅耳的聲音。

        四、結語

        張曉風的散文創(chuàng)作完全融入個人的生命經(jīng)歷和體驗,并沒有沉溺于個人的情感世界,有著博大的胸懷和寬闊的視野。她始終從人道主義者的立場來對待生活,善待生命,熱衷于發(fā)現(xiàn)世間之美并熱愛其美,散文中到處流露著愛的情誼和溫暖的人文關懷。她不僅擅長寫發(fā)生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又感人的小事小物,更把筆觸伸向廣闊的人生百態(tài)和人間真情。平凡百姓的性格和生活,在她的筆下充滿人性和人情,并都具備“愛”的內(nèi)涵和意義。她的散文有一種深厚真切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情結,對文化中國的弘揚和對故土的思念都是熔鑄于鄉(xiāng)愁意識之中的。她熱愛大自然,用萬物平等和感恩敬仰的情懷善待自然,在大自然的溫情懷抱里感受生命奇跡、人生哲理。她的散文之所以能淡而有味,充滿溫情和感動,都無一例外地來自作家內(nèi)心深處的良善仁慈之心,所以看這個世界的眼睛里都充滿著干凈和純粹。張曉風的散文以溫厚的情誼、深邃的思想向我們傳達著對愛的理解、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生命的尊重。在嘈雜繁鬧的塵世,以平靜溫和的姿態(tài),向我們展示著對待生活和生命該有的積極態(tài)度??偟膩碚f,張曉風的散文歸結起來可以用“愛”這個字來概括,是“愛凝結成的藝術”。

        [1]余光中.分水嶺上[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4:222.

        [2]張曉風.細數(shù)那些叫思念的羊[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3.

        [3]吳軍英.張曉風散文論[J].當代文壇,2002(4):115-121.

        [4]張曉風.張曉風經(jīng)典作品[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

        [5]張曉風.張曉風散文精選[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1:106.

        [6]張曉風.從你美麗的流域[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6.

        [7]張曉風.張曉風精選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19.

        [8]張曉風.一一風荷舉[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147.

        [9]張曉風.張曉風經(jīng)典散文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10]葉茂樟.談張曉風散文的故土情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1):129-134.

        [11]張曉風.放爾千山萬水身[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5:133.

        [12]樓肇明.張曉風散文論[J].文學評論,1994(1):108-112.[13]張曉風.張曉風散文[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1.

        [14]張曉風.張曉風自選集[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0.

        [15]張曉風.色識[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16]佘樹森.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140.

        [17]張曉風.張曉風散文選:我有一個夢[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21.

        [18]張曉風.張曉風的國學講壇[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101.

        [19]方忠.張曉風散文創(chuàng)作[J].臺灣文學選刊,1992(3):76-81.

        [20]張曉風.張曉風散文集[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2:142.

        [21]張曉風.常常,我想起那座山[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69.

        [22]傅寧軍.張曉風:透視平常的慧眼[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11-08(09).

        [23]倪金華.臺灣散文新觀察[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87-92.

        [24]張曉風.白咖啡[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115.

        2016-03-02

        姜業(yè)雨(1990-),男,山東濟寧人,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寫作學。

        I207.67

        A

        1674-3318(2016)04-0073-05

        猜你喜歡
        張曉風鄉(xiāng)愁散文
        一座山,一杯茶(散文)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3:20
        永遠的鄉(xiāng)愁
        心聲歌刊(2021年5期)2021-12-21 06:33:28
        散文兩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兩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鄉(xiāng)愁
        科教新報(2021年24期)2021-08-25 02:37:19
        母親的羽衣
        紙上的故土難離——雍措散文論
        阿來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張曉風的羞愧
        如果我看不懂
        中外文摘(2019年22期)2019-11-13 08:50:40
        九月的鄉(xiāng)愁
        當代陜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9:06
        国产人妻精品无码av在线| 国语对白精品在线观看| 92自拍视频爽啪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98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蜜桃 成年女人18毛片毛片免费 | 国产中文三级全黄| 国产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成视频x8x8入口| 成 人免费va视频| 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禁hnn| 亚洲经典三级|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免费APP| 国产视频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1区2区3区AV| 麻豆成年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h视频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伊人av天堂有码在线|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在线| 一本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 性按摩xxxx在线观看| 国语对白做受xxxxx在线| 欧洲极品少妇| 国产成人77亚洲精品www| 国产成人亚洲合集青青草原精品| 亚洲性爱区免费视频一区| 亚洲中国美女精品久久久| 麻豆精品国产免费av影片| 免费观看人妻av网站|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免费网站| 色 综合 欧美 亚洲 国产| 国模精品二区| 视频一区二区不中文字幕|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女优在线| 午夜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软件|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电影 | 国产性猛交╳xxx乱大交| 女同性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