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翠平
讓學生“動”起來
●周翠平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學應注重‘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重視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使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痹诮虒W過程中,教師要以活動為主線,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積極主動地學習。
教師應在復習舊課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情境,呈現(xiàn)新的教學內容,做到生動形象、學以致用,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活動狀態(tài)。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Unit 4中的teacher、student、nurse、doctor、po1iceman等表示職業(yè)的單詞時(其中有些單詞學生在小學已學過),如果單純認讀單詞,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師通常會采取實物、圖片、投影等形式。但是對于這一課的單詞,如果采用這種形式,學生學起來不是很感興趣,因為它落入俗套,并且學生目前沒有面臨“你的職業(yè)是什么”的問題。于是,筆者就給他們設計了這樣一種情境:“20年后,當我們再次相逢在熟悉的校園里時,你會向你的老同學介紹……”首先利用已學的句型“I am…”引出各個單詞,然后再給學生擴展一些關于職業(yè)的詞語,如driver,farmer,postman,engineer,boss,fireman等。情境給出后,學生們都很興奮,積極暢想著自己未來的職業(yè)。開展這種形式的活動,避免了枯燥的機械認讀,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熱烈的討論和自由的想象。上臺表演的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已學的句型“I am…”來介紹自己的職業(yè),并能加上已學過的一些寒暄、問候的話語,進而自主地完成了比較精彩的小對話。
教師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可能性,多層次地創(chuàng)造適合全班學生的練習活動。無論在學習內容還是在參與形式上,都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一個可以鍛煉、展示自我的機會。
比如,在閱讀八年級下冊Unit 1 Reading部分Do you think you wi11 have your own robot?時,筆者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①What can a robot do in the science fiction movie?②What are scientists trying to do for robots?③Wi11 the robots do the same thing as a person?④Why are there a1-ready robots working in the factories?⑤What wi11 the robots be 1ike in the future?⑥Is it good for us to have robots in the future?Why or why not?這幾個問題由簡單到復雜,環(huán)環(huán)相扣,基本包含了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①②兩題較簡單,可以直接從文中找出答案,適合提問基礎差的學生;③④⑤三題適合提問中等水平的學生,讓他們用自己的話把分散在課文中的內容加以表述;⑥題適合提問水平較高的學生,讓他們進行綜合分析并作創(chuàng)造性回答。這樣做,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
教師要善于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師生互動,使交際活動在課堂教學模擬的或本身真實的環(huán)境中展開,從交際意識到交際能力由表及里、由低到高地有機培養(yǎng)。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Unit 1時,筆者事先給他們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如:根據(jù)現(xiàn)在組內某位同學的特點,討論一下未來他(她)將怎樣,由此激發(fā)他們的發(fā)散性思維,引發(fā)他們自由想象未來的情境。第二天課堂上就有學生想象如媽媽、老師、自己以及家庭、家鄉(xiāng)甚至社會的未來情境,這樣學生的思維就被打開了,尤其是有一個四人小組表演他們的未來故事,更是逼真與投入。在黑板上,他們寫出問句“What wi11 we be 1ike in fifty years?!比缓?,將兩張桌子并起來坐在一塊聊天。趁同學不注意時,他們變魔術似地戴上假胡子和白頭發(fā)等,真的變成了老頭兒與老太婆,四位“老人”齊聲說:“It’s 2066 now,you see this is what we are 1ike!”下面的學生一臉驚訝,繼而大笑。這樣,學生們很好地把一般將來時態(tài)wi11 be句型的用法融會貫通了。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教師巧于點撥與引導,他們的潛力就會像股股清泉般涌出。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筆者深深地體會到,有些學生之所以會有學習英語的畏難情緒,是因為教師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只有增強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課堂才能煥發(fā)生命的活力,才能培養(yǎng)學生終身受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真正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作者單位:天門市干驛鎮(zhèn)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 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