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弟
博學奇才 家國情懷
——王獻唐先生事功述略
陳德弟
自古以來,在齊魯大地上產生過許多風云人物,將相迭出,俊彥屢見。這里是孔子出生的地方,這里是軍事家孫臏的故里,這里是“稷下學宮”的所在地,這里是儒家學派的發(fā)祥地,這里是一代儒宗鄭玄的桑梓……泰山腳下,滄海之濱,培育出無數(shù)的優(yōu)秀人才,他們的英名流芳千古,代代傳誦,19世紀末誕生于照邑的王獻唐先生名列其間,實至名歸。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家國情懷,對保藏、承傳華夏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偉大事功將永載史冊。
王獻唐先生,初名家駒,后改名琯,字獻唐,號鳳笙,以字行。1896年10月出生于山東日照韓家村。父親王廷霖,為當?shù)孛t(yī),秉治病救人宗旨,給人醫(yī)病,不收錢財,并資助無錢購藥者,頗得美名。與此同時,他喜好金石之學,師從著名小學家許瀚(字印林)先生,搜集有關書籍,邊醫(yī)病,邊治學,并行精進,著有《泉幣圖釋》《說文札記》等書。
獻唐先生幼承家學,博覽群籍,聰慧苦讀,為以后治學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在其父影響下,他不僅心地善良,而且較早立下志向,一定要在學術上做出成就,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譽于后。他悟性極強,父親看他是一棵讀書治學的苗子,于是在他七歲那年,便把他送入私塾讀書,以開其心智。在這里,他與私塾先生讀“三(《三字經》)、百(《百家姓》)、千(《千字文》)”。十歲時,他已能背誦《唐詩三百首》,偶爾也模擬作一些短句練習。除此之外,他也學習書法、繪畫等技能,久之,獻唐先生成了村里有名的小書畫家。
十一歲時,他離開家鄉(xiāng),只身到青島禮賢書院求學。因家道逐漸衰落,生活日益艱辛,為了繳納學費和購置圖籍,減輕父母負擔,他白天讀書學習,晚間不得不到一家報社去打零工,依靠做一些簡單的排字、校對等工作賺點錢,以維持學業(yè)。1913年,獻唐先生從禮賢書院畢業(yè),徑考入青島德華高等專門學堂預科。是時,正值德、日為爭奪青島控制權而開戰(zhàn),故而獻唐先生不得不休學。1915年,獻唐先生重返禮賢書院讀文科,翌年畢業(yè)。經濟窘迫,生活艱難,繼續(xù)求學深造是不可能了,從此以后,獻唐先生再沒能在學校學習。1916年,他只身來到濟南,做起了《山東日報》的編輯工作,以掙錢糊口。1917年,他應天津《正義報》相約,奔赴天津,從事翻譯德文小說工作。由于種種原因,獻唐先生未干多久,便重返濟南,這次他擔任了《山東日報》和《山東商務日報》兩報編輯兼記者。工作盡管有些辛苦,好在年富力強,精力充沛,加之獻唐先生勤學善思、滿腹經綸,所任工作比較得心應手,更重要的是收入增多了,他可以飽腹、購書、治學,不再為此發(fā)愁擔憂了。
1920年至1926年,獻唐先生以山東兩報記者身份,長期居住于青島。其間,他撰寫了《公孫龍子懸解》一書,這是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1927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從此他名望大起,蜚聲學界。1923年,他還與禮賢書院校長德國人蘇保志、劉衡三、尹莘農等人,發(fā)起成立了民間社會團體“中德學社”,相互翻譯并發(fā)表了一些中、德文藝及哲學方面的文章。
1926年6月,獻唐先生來到北京,結識了當時著名學者羅振玉、王國維、葉恭綽、傅增湘等人,與他們切磋學問、探討學術,由是學識大有長進,大有“脫胎換骨”情狀。1927年3月,獻唐先生到江西九江,和表兄丁惟汾學習《說文解字》《方言》,這是他研治小學和音韻學的開始。旋到南京任職,公務之余,撰寫了《兩周古音表》和《幽宵古韻考》二書。1929年8月,獻唐先生擔任山東省立圖書館館長,這是他最喜愛、也最適合的工作,他為圖書館的建設做了大量工作,四處奔走,利用各種關系籌措錢款,購置圖書、文物,合理調配人員以加強管理,很快使該館享譽海內,成為北方文化重鎮(zhèn)。與此同時,他參與了在濟南發(fā)現(xiàn)的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的勘查和發(fā)掘工作;和傅斯年、董作賓等著名學者成立了“山東古跡研究會”;籌辦了《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整理出版了一系列歷史文獻;雄心勃勃匯編山東先賢著作,計劃出版《山左先賢遺書》二十種(后因抗戰(zhàn)爆發(fā)未能如愿);搶救近代四大藏書樓之一聊城海源閣的書籍,撰寫了許多考證著作,其中最具代表的是《炎黃氏族文化考》,這部著作充分體現(xiàn)了他研治歷史的理念。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獻唐先生為了保護館藏大批珍貴書籍和文物,不顧個人安危,毅然與同事屈萬里、李義貴將這些書籍和文物裝箱,親自押運,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長途跋涉,克服種種困難,終于來到四川重慶大后方,保住了這些國寶,為保護、傳承中國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重慶期間,獻唐先生擔任國史館總纂修,撰寫了《國史金石志稿》二十卷,之后又撰寫了《中國古代貨幣通考》和《古文字中所見之火燭》等,并編輯了《那羅延室稽古文字》四卷。
抗戰(zhàn)勝利后,獻唐先生返回濟南,滿懷壯志欲恢復和擴建原省圖書館,將運往重慶之書籍、文物再運回來。由于解放戰(zhàn)爭開始,山東戰(zhàn)事較為激烈,獻唐先生計劃暫時不能付諸實現(xiàn),直至1950年,那些珍貴書籍和文物才重返故地。而此時,由于獻唐先生因操勞過度,患上了腦疾,不得不放下工作,赴北京就醫(y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獻唐先生擔任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等職,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建設抱病努力工作,并多次向國家捐獻國寶級文物和古籍,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贊揚和獎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十年中,雖工作繁忙,宿疾難愈,但只要好轉,他便手不輟筆,耕耘不止,撰寫了許多論著,較為著名的有《山東古國考》《黃縣 器》《山東古代姜姓統(tǒng)治集團》等。
1960年10月,一代學術大師王獻唐先生不幸與世長辭。據(jù)其親屬講,他一生著述逾三千萬字(2013年10月19—20日,在日照舉行的“王獻唐學術研討會”上,其家屬宣布)。獻唐先生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多才多藝,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全部貢獻給了國家、社會和學術,是當今知識分子的楷模。
獻唐先生在歷史學、考古學、音韻學、古文字、古錢幣、古印璽、目錄、版本、校讎諸學術領域均有研究,造詣頗深,成就卓著。不僅如此,他于詩詞、書法、繪畫方面亦有深厚的功力,多有佳品流行。
因為獻唐先生博覽群書,記憶超強,學術功力極佳,加上獨具慧眼,所以他能將各種史料聯(lián)系起來,綜合進行研究、分析,發(fā)前人之未發(fā),常有獨到見解。頗能代表他史學成就的著作是《春秋邾分三國考》《山東古國考》和《炎黃氏族文化考》等,其所用考證方法十分科學,因此所獲結論之正確,一再為后來所發(fā)現(xiàn)的文物所證實。
獻唐先生深知,研治上古史,流傳下來的先秦文獻十分稀少,必須結合考古發(fā)掘材料如甲骨文、銘文等進行,這就需要認識古文字,而欲識古文字,必懂上古音韻,獻唐先生于此頗有天賦,他與表兄丁惟汾僅學了三五月,便通曉了,于是利用之而著出《兩周古音表》和《幽宵古韻考》;而其《炎黃氏族文化考》更是多賴識古文字之技能,以助其成的,書中所持“中國文化雖屬炎黃二族,但主要是炎族文化即夷族文化。欲求遠古夷族文化,其中心就在山東”的觀點,有理有據(jù),曾對著名考古學家董作賓啟發(fā)甚大,董稱“前所未聞,茅塞頓開”。
獻唐父廷霖對古代錢幣酷好研究,曾著《泉幣圖釋》一書,獻唐決定將這項研究繼續(xù)下去,以弘揚光大之,于是他在古錢幣方面用力甚勤,不僅多方搜集,而且精心探研,著出了《中國古代貨幣通考》成名作,該書五十萬言,詳細考證了先秦、秦漢鑄錢技術的演變情況,從歷史、制度、思想、物質等方面,考述這些錢幣的歷史文化內涵,對研究我國上古時期的貨幣史和社會史大有裨益。
古代璽印有多種功能,所刻文字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因此可以用來研究古文字、探討古代典章制度等項目。由于獻唐先生有很好的古文字功底,又有豐富的歷史知識,所以他對古璽印文字持續(xù)關注并潛心研究,據(jù)李勇慧博士講,獻唐先生“印學之題跋及編著達51種”[1],由此可見獻唐先生對古璽印文字研究之深、所獲成果之巨,其代表性著作有《國史金石志稿》《五燈精舍印話》《那羅延室稽古文字》等。
獻唐先生擔任山東省圖書館館長期間,整日與書籍打交道,耕耘書圃,又好收藏,手摸眼觀古籍無算,因此諳熟古籍版本、目錄之學。齊魯大學文學院院長林濟青力邀獻唐先生為學生講授,由于全身心投入館藏建設,工作繁忙,他初并不欲,林再三邀請,無奈答應下來。獻唐先生一旦允諾,便一絲不茍,認真對待,他撰寫了《目錄學講義綱要》,于“導論”中言:“今講授此學,亦含版本、??眱煽?,冶為一爐,遵中壘之義法,泯歷代之成見?!保?]由是而知,他在教授目錄學時,也講了版本學和校讎學。1933年9月至1934年5月,獻唐先生為齊魯大學學生義務講授版本目錄學近一年時間[3]??梢灾v,獻唐先生在古典文獻學方面的造詣,于時亦為名家之一,他留下了大量的閱讀古籍的題跋,這些題跋涉及古籍的方方面面,成為我們今天研究獻唐先生古典文獻學成就的寶貴資料。
獻唐先生是一位酷愛收藏的大家,尤其在收藏古籍和文物方面,更是不遺余力,他收藏古籍和文物的目的不是用來賞玩,而主要是備研究之用。他無比熱愛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熱愛自己的事業(yè),幾乎達到癡迷的程度,除維持正常生計外,剩余錢財多用于購買古籍和文物,在他的收藏中,個別書籍和文物屬于國寶級,如宋版書《大方廣佛華嚴經論合刻》、越王勾踐劍、闖王李自成政權官印等。他是十分開明的藏書家,對于藏書有很正確的認識,他說:“藏書而不能研讀,如不藏;讀書而不能流通,但供一己之受用,與人群何豫?刻書而無學識以濟之,則斠校不精,鑒別不明。故善藏書者必能讀書,善讀書者必能刻書,善刻書者必能著書。以自身求書之不易,推及他人,故能藏者必能刻。以自身探討之心得,啟示他人,故能讀者必能著?!保?]本著這樣的理念,他亦藏亦刻,除主持刊刻《山左先賢遺書》外,還影印了《穆天子傳》《春秋左傳》《通鑒綱目》等一批古籍,選拓了山東金石保存所庋藏的系列金石珍品,傳播了祖國的優(yōu)秀文化。
截止目前,據(jù)張書學教授介紹,獻唐先生共有著述54種[5]。一個人一生中有這些學術成就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但獻唐先生才華橫溢,于詩歌、書法、繪畫等方面也有深厚的功力,就拿他的詩為例,他每有所感,便賦詩一首,以記當時情狀,他所寫的詩具有史詩性質。比如1917年,他到天津從事翻譯德文小說工作,有詩云:“譯書旁索瀛寰秘,縱筆欲窮鬼域情。”1918年,他復歸濟南,有詩云:“越歲文壇益征逐,烏鵲南飛明湖曲?!?919年,他父親客死吉林,有詩曰:“芒鞋雪夜賦北征,麻衣扶櫬滄海行。咫尺人天成代謝,沉沉萬劫見死生。”[6]1929年秋,他主政省圖書館,有詩云:“朅來濟上心私喜,柱下守書師老耳?!爆F(xiàn)存獻唐詩詞六百余首,由張書學、李勇慧夫婦收集編為《王獻唐詩詞輯存》一書。由獻唐先生的學術成就和才藝,可見其真乃曠世奇才,一代宗師。
王獻唐先生的偉大之處,在于他既是一位胸懷正義感、民族自豪感、歷史使命感的學者,同時也是一位勇于追求真理、具有獨立思想與精神、舍命保護“國粹”、積極傳承華夏文明的先鋒,他與時俱進的踐行是學者的榜樣,他家國情懷的品質足為學人楷模。
獻唐先生僅活了65歲,在這65個春秋里,前后治學時間不過三十余年,中間又經歷了主政省館事務、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可他成就卓著,留下了三千多萬字的著述,他的聰慧和勤奮超乎尋常,這在發(fā)達的研學設備能輔佐學者治學的今日也是不多見的。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如此勤奮呢?我們以為是民族的自豪感和歷史的使命感促使他竭力做為。
獻唐先生是一位知識淵深的歷史學家,他對祖國的歷史諳熟于胸,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令他自豪,使他欽佩,深深感動著他,他把這種感動化作努力探研的力量,他惜時如金、一日并作二日用,著書立說,“興亡繼絕”,他要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盡最大力量弘揚中華文明、傳承華夏文脈。他一生都在搜集、整理、保護古籍和文物,深知它們的文化價值,經常思慮如何使這些優(yōu)秀物質文化不至于亡佚、被毀或流落異邦,所以他不僅效法周朝老子做“守藏史”,還以漢代劉中壘(向)自居,既藏亦校亦著亦傳,他曾以詩歌形式表達過這種觀點,表達自己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和承傳:“我非嗜古愛腐朽,玩物喪志人所丑。又不欲以鑒藏名,身外陳陳復何有?寥落千秋字字金,字中能見古人心。生也有涯知無盡,欲從此處鉤深沉。”[7]他還說:“吾國固有文字中,中華民族之文化,所以寄存、滋息者在此,所以溝通、推進者亦在此?!保?]在他擔任山東省館館長的頭幾年,不辭勞苦、四處籌款,多渠道、多方法購置書籍和文物,“自1929年至1937年抗戰(zhàn)前八年間,王獻唐請政府增加經費,聯(lián)系藏家,出入坊肆,或搶救,或購買,或沒收,幾年之間搜羅宏富,蔚為大觀。濰縣陳氏萬印樓藏印、滕縣等地新出土漢畫石、濰縣高氏藏絕世磚瓦、歷城馬國翰收藏泉幣、聊城楊氏海源閣藏書、曲阜孔氏微波榭藏書等山左文獻和文物,大多網(wǎng)羅館中,所收善本即達1700種35000冊”[9]。很快使省圖以庋藏富贍名揚全國,時任國立北平圖書館編委會委員、著名圖書館學家王重民先生致函說:“貴省圖書館得先生經營,收藏之宏富、建筑之良善,駕蘇、浙而上,在省立圖書館中,屈一指矣!”[10]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1931年參觀山東省圖書館后記道:“聞王館長主持此館二年,搜羅昔人著作底稿已近百種。近為海源閣藏書事,奔走各方,至為勞勚。室中所懸書畫,亦多搜得之鄉(xiāng)先達作品。以王館長之勇猛精進,數(shù)年以后,此館必將巍然為北方文化重鎮(zhèn)矣!”[11]顧先生之預言,在1933年就成為了現(xiàn)實,而此時獻唐先生本人藏書也達十余萬卷。他校書、著書、刻書在上面的“學術成就”中已述過,此不贅述。
他自覺給自己負上了使命,并且勇于擔當。當1930年“中原大戰(zhàn)”爆發(fā)后、晉軍即將進入濟南城時,他“以忝長省立圖書館,負有保守圖書之責,一旦隨而他去,則損失毀壞乃意中事耳,職責所系,將何以對桑梓父老”之精神,“自率館中同仁監(jiān)守圖書,效死弗去”[12]。由于他的努力,最終使館藏圖書得以保全,完好無損。他還曾截獲過不法日人騙買濰縣高鴻裁所藏的絕世磚瓦,也曾托朋友在異域查訪、回購中國珍籍孤本……獻唐先生這種以國為家的偉大情懷,視傳統(tǒng)文化、祖國珍籍、歷史文物如生命的偉大情操,在抗戰(zhàn)時期不懼艱辛和犧牲、保護國家珍籍和文物的壯舉完全彰顯了出來。對此,李勇慧博士有詳細地描述,道:
1937年日寇侵華,王獻唐毅然舍妻別子,冒敵機轟炸,載山東數(shù)十載搜集圖書文物精品萬余件31箱南下,保存到曲阜孔府,后再抽運5箱至四川樂山大佛寺保存,流離西南隅十余年。在南下與四川護書期間,基本得不到政府經費支持,他與一同護書南下屈萬里、李義貴等人不得不多方想法籌措南下旅費、運工費、存書處租金與生活費。1948年9月離職后,仍極力協(xié)助政府,使南遷文物于1949年、1950年“完璧歸趙”。在這期間,王獻唐勞累致病,左髀與腦部皆做了手術,他自己四個兒子中的兩個死在四川,與他一同南下護書的屈萬里、李義貴的親屬亦天各一方,可謂“十年一瞥成桑海,惆悵王郎萬劫心”。但他在1946年11月20日致山東省教育廳廳長李泰華函內表示:“此項物品已為山東文物之精華,獻唐既為山東從敵機轟炸中搶運而出,亦當負責使其歸還山東,雖勞病至此,無懟也?!眲诓∪绱硕鵁o恨,是其畢生愛國之最好體現(xiàn)。
王獻唐南遷保護的文物,是山東省圖書館與山東金石保存所成立30年來收藏之山東金石古物、書籍珍本及字畫精華。內有:商父乙鼎、商五戈足形鼎、商甲骨、周明我鼎、周五敦、秦二世元年詔版、宋贛州州學刊本《文選》、宋寶祐趙節(jié)齋刊本《通鑒紀事本末》、劉塘小楷五福頌、鄭板橋行書堂幅、石濤山水堂幅等及全份山東歷代方志等。而當時留存濟南圖書文物因日軍入侵損失慘重,僅存7600冊件,存量不及戰(zhàn)前原藏量百分之四。王獻唐保存山左文物精品于炮火之中,其功績無法估量,這是山東文化史、山東乃至中國抗戰(zhàn)史上一段不能被忘記的故事。[13]
正因為獻唐先生有家國情懷,所以他才能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毅然“拋棄”小家,舍生忘死地保護屬于全民族的珍寶,獻唐先生的這段傳奇經歷,真乃可歌可泣,值得大加頌揚。不僅如此,他還有開明的思想和超前意識,能夠與時俱進,當他意識到自己的珍藏捐獻給國家更有意義時,便毫不吝惜地捐獻出來,垂范藏家,成為學界楷模。
關于文化遺產藏用關系,他有正確的認知和論述。1931年他闡釋了自己的觀點,道:“中華民族四千年來自筑之寶庫——圖書——如開礦然,日日掘之,愈掘而寶藏愈富,迄今現(xiàn)在,尚不能測其究極。吾人對此民族精神寄托之圖書,不能以‘保藏’二字了卸責任,更當薈萃全力,繼續(xù)發(fā)掘。以發(fā)掘之所得,公諸世界。”[14]他十分推崇梁啟超“學問天下公器”之說,并身體力行,在省館多次搞展覽,將館藏珍貴古籍和文物展示出來,并親寫展覽說明。他一反將珍貴材料秘而不宣的傳統(tǒng)做法,把秘籍珍寶公之于世,讓天下人知曉使用,他的這種思想和實踐活動,很有現(xiàn)實意義。
關于向國家捐獻書籍文物,獻唐先生亦有超前意識和正確認知,并且有很高潔的捐獻行為。早在1930年,他就認為“向國家捐獻藏品是社會福祉”,因此他要盡力為之,向山東省圖捐獻書籍《丁守存編年自記》《魏王顯貴造像拓本附考釋》《韻字鑒》,與人合贈《鈔本書經直解》,這些皆為善本。他不僅自己向國家捐贈書籍古物,還號召親屬和社會各界人士向國家“獻寶”,他的伯父王廷枟在他鼓勵下,獻出了在日照出土的兩塊漢朝大吉昌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獻唐先生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心向人民政府,緊跟時代步伐,積極為人民工作。1951年,他將無比珍貴的宋刻經折本《大方廣佛華嚴經論合刻》捐獻給了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1953年,又將珍藏多年的越王勾踐劍和明末李自成“闖王印”捐給了北京歷史博物館;1959年,再捐22片帶有卜辭的甲骨給中科院歷史所。1960年他去世后,在他生前高潔捐獻舉動的影響下,其子王國華將獻唐先生遺物1690種包括書籍、碑帖、手稿、墨跡等全部捐獻給山東省博物館。
獻唐先生在學術與現(xiàn)實關懷、學術與獨立精神、學術與治學方法、學術與史料關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論述,他的這些思想和在此類理念指導下所取得的學術成就,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前瞻性,這說明他既是學者,又是具有遠見卓識、要求進步、與時俱進的思想家。他的偉大事跡,他對國家、民族文化的巨大貢獻與他的英名將永載史冊。
注釋:
[1]李勇慧:《一代傳人王獻唐》,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412—414頁。
[2]見《齊大旬刊》四卷1期,1933年9月。
[3]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未刊稿。
[4]見《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1集1期,1931年。
[5]張書學:《探幽索賾,還原真實——〈王獻唐年譜〉編撰手記》。
[6]以上三首詩均見王獻唐《訪碑圖詩》。
[7]王獻唐:《訪碑圖詩》。
[8]王獻唐:《評高田忠周之古籀篇》,《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1集1期,1931年。
[9][13]李勇慧:《王獻唐:齊魯文脈守望人》,《大眾日報》2013年1月18日。
[10]安可荇、杜澤遜等整理:《王獻唐師友書札》(下冊),青島出版社,2009年版。
[11]顧頡剛:《辛未訪古日記》,見葉圣陶《開明書店二十周年紀念文集》,中華書局,1985年版。
[12]王獻唐:《守書日記?題記》“1930年7月7日”,未刊稿。
[14]見《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1集1期“引言”,1931年。
作者通訊地址: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古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