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芳
老百姓對政府有種天生的不信任感,在經濟糟糕時,這種不信任感會普遍散開。如果經濟持續(xù)糟糕,這種不信任會更長久,以至于到了經濟好轉時也不一定能扭轉過來。因此不少學者認為在政府間引入競爭,尤其在地方政府間引入競爭,這樣一來有助于提高政府績效,因為它們像私人公司一樣競爭,會提高整體的效率,最終老百姓獲益;二來有助于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因為政府歸根到底要靠老百姓支持才行,而提高政府透明度有助于贏得民心。
中國地方政府間的競爭被張五常等經濟學家認為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張五常指出中國的縣與縣之間的競爭,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的“秘訣”。各個縣招商引資,縣長表現(xiàn)得像個企業(yè)家,大家相互“別苗頭”,就把經濟搞上去了。這一地方競爭推動經濟增長的思路引發(fā)了諸多議題,例如地方政府的經濟增長目標要如何設定、地方行政長官之間是不是一個錦標賽,以及地方競爭如何處理跨區(qū)域合作治理難題等。總體而言,對于地方競爭的評價是相對正面的,不管是從促進經濟增長角度,還是從提高政府透明度增強老百姓對政府的信任感來看,都是如此。
但政府間競爭帶來的不那么美好的一面,往往被忽視了:就是競爭導致的結構性失衡。在現(xiàn)實世界中,由于各種各樣的實際約束,完全競爭的市場其實是被束手束腳的,也因此很容易出現(xiàn)在競爭條件下導致的失衡,例如分配完全不公、貧富差距擴大等。
政府間競爭也可能是中國城鄉(xiāng)之間和東西部之間差距擴大的一個原因。城鄉(xiāng)之間差距擴大,是因為遵循經濟增長邏輯,城市相對而言獲得的政府資源更多,也吸引了更多的市場資源。而農村相對而言,就被擠壓。同時大規(guī)模的勞動力從農村流動到城市,也使得城市更具競爭力。結果上,自然就是城鄉(xiāng)差距越拉越大。東西部差距的擴大邏輯與此類似,只不過是在更大的區(qū)域范圍內,表現(xiàn)出這種失衡而已。
政府間的競爭到底不同于市場主體之間的競爭,也不遵循價格機制。事實上,你在政府間競爭中很難發(fā)現(xiàn)價格機制的作用。從省一級層面來講,經濟搞得好壞與否與行政長官之間的晉升也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從縣一級甚至更基層的層面來講,盡管地方經濟增長確實與長官晉升之間有關,但或許更多要歸功于縣長的自身能力。也就是說不是經濟增長導致了縣長晉升,而是縣長有能力,不僅搞好了地方經濟,而且還在官僚系統(tǒng)中獲得了晉升。
在經濟發(fā)展是硬道理的情況下,縣長向上負責搞經濟,恰好與底層老百姓的訴求吻合,并不意味著縣長受制于基層民主。因此,政府間競爭導致的失衡也就很難糾正。也許更糟糕的是,老百姓現(xiàn)在更不信任政府了。
作者為本刊特約學術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