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曄
做學困生的知音
●袁曄
正確對待兒童的挫折心理。學困生在生活與學習中碰到障礙或困難,其愿望一時不能實現,需求得不到滿足,于是心理失去平衡,行為上發(fā)生轉變(好的或壞的方面),這種現象就是兒童挫折心理反應。從積極一面看,它可以增強學困生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迪他們以更佳的方法去實現需求;從可能導致的消極方面看,遭受挫折過多或過大,則會產生抵制情緒,甚至出現反常行為。如,一名平時愛貪玩的學困生在期末考試中成績拉了班級的后腿,受到班主任的訓責后便逃學出走。所以,學困生受到挫折后,應該怎樣幫助他們朝積極心理方面轉化呢?筆者認為,首先要深入細致了解學困生受挫原因,再針對他們受挫后表現的不同心理活動,適時、適宜進行正面引導。比如,倔強性格的學困生受了挫折,思想情緒大,心里不服氣,這時,教師就要多肯定他,指導他設定切合實際的目標,使其通過主觀努力來達到目標;意志薄弱的學困生受了挫折,精神萎靡,這時,教師就要多鼓勵,培養(yǎng)其樂觀個性,幫助其調整受挫狀態(tài),使其重整旗鼓;好勝心強的學困生受了挫折,內心極度痛苦,情緒不能自抑,教師則要多安慰,多談心,教給他對待挫折的方法和技巧,切忌埋怨、斥責。此外,在平時的教育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讓他們有應付挫折的心理準備。一旦學生遭遇打擊,教師要和學生一起認真分析,冷靜思考受到挫折的原因,幫助學生減輕壓力,使其盡快、盡早地走出困境。
積極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自尊心,人皆有之。在平時生活、學習中,不管屬于哪類氣質、性格的學困生做錯了事或出現過失行為,都會表現出種種復雜心理:要么是怕人家嘲笑、諷刺,沒有進取勇氣,失去自信心;要么是怕人家看不起自己,產生自卑感,得過且過;要么是期盼得到師長、同學的理解、信任,在集體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針對學困生的這些心理特點,教師應選擇正確的教育方式,特別是要善于撫慰他們的自尊心。隔壁班上有一名學困生,一旦犯錯或是成績滑坡,任課教師不是向他的家長告狀,就是無情訓斥。該生自尊心受損后,便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該生轉到我班后,筆者采取親近、談心式的教育方法,幫他分析原因,鼓勵他走出困境,該生自尊心得到保護,有了自信心,后來成為品學兼優(yōu)的班干部。因此,面對學困生,教師要抱著理解、信任的態(tài)度去引導,要冷靜地幫助他們查找原因,給予鼓勵,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在對學困生的思想進行轉化教育的工作中,教師切莫損傷學困生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而應像保護破土的嫩芽一樣去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人格。
給學困生一個應有的“位置”。由于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有不少教師只重視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對學困生則表現得比較冷淡,有的甚至是漠不關心,使學困生在學校里沒有應有的位置。如,課堂上不給發(fā)言的機會,集體活動不讓參與,統(tǒng)一考試不許參加,在教室的座次老是后位、邊角等等。殊不知,這樣對待學困生,不僅剝奪了學困生在學校學習的合法權益,而且對其身心發(fā)展是一種嚴重摧殘,這種做法的教育效果必然是適得其反。
教師要促進學困生努力學習,首先就要考慮和安排好他們應有而且合理的位置。對一般學困生而言,他們大多膽小、孤僻、性格內向,學習上有了困難,既不敢去請教老師,又不愿去問同學。面對這類學困生,教師就應該以高度的責任心,傾注更多的關注和關心。比如課堂上讓其有充分發(fā)言的機會,鼓勵其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當他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擠點時間給他們開“小灶”;舉行學科競賽要鼓勵他們大膽參與……教師要成為學困生的良師益友,主動親近他們,多找他們談心。學困生在學校得到了應有的位置,享受到了優(yōu)秀生的“待遇”,他們的思想就會不斷進步,學習興趣就會濃厚,學習成績就會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恩施市舞陽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 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