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海南師范大學 教育與心理學院,海南 海口 571158)
?
杜威教育思想的經驗自然主義解讀
王鑫
(海南師范大學 教育與心理學院,海南 ???71158)
摘要:在杜威那里,經驗是關于自然且發(fā)生在自然以內的,二者相互關聯,密不可分。杜威在批判性的繼承和發(fā)展以盧梭為代表的前人自然主義的基礎上形成了其經驗自然主義,內容主要包括感覺經驗論、教育生長論與兒童中心論。這三個方面分別從不同層面詮釋了杜威的經驗自然主義。
關鍵詞:杜威;經驗;自然主義;兒童中心
杜威在談到盧梭的自然主義時指出:“沒有人比盧梭在《愛彌兒》開頭那幾句話說的更好的了”,“可見,杜威極為贊賞和肯定盧梭的這句話。在《民主主義與教育》的第九章中,杜威用了大量篇幅去談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在《經驗與自然》一書中,發(fā)現杜威寫到的經驗、自然和盧梭的自然主義有一些共同的部分??梢姡磐慕涷炞匀恢髁x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繼承和發(fā)展起來的。
一、杜威眼中的經驗與自然
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杜威指出,經驗包含主動和被動兩個因素,在主動方面,經驗就是嘗試,在被動方面,經驗就是承受結果。在杜威看來,經驗就是一種主動而又被動的事情,它是有機體與環(huán)境之間交互作用的結果。[1]109杜威眼中的自然是指哲學上關乎人類生活的整個情境,他認為自然是宏大的,它包含經驗,經驗是關乎自然且寓于自然之中的。
杜威在《經驗與自然》一書中明確指出:“本書題名為‘經驗與自然’,就是想表明這里所提出的哲學或者可以稱為經驗的自然主義,或者可以稱為自然主義的經驗論。經驗既是關于自然的,也是發(fā)生在自然以內的。被經驗到的并不是經驗而是自然——巖石、樹木、動物、疾病、健康等等。在一定方式之下相互作用的許多事物就是經驗,它們就是被經驗的東西。經驗到達了自然的內部,它具有了深度”[1]108。因此,在杜威那里,經驗是關于自然且發(fā)生在自然以內的,且二者相互關聯,密不可分。
二、自然主義教育的內涵
自然主義顯然和自然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而一提到自然主義教育,第一個想到的或許就是盧梭。盧梭認為教育要引導兒童天生的器官和能力獨立地、自發(fā)地發(fā)展。自然主義教育的本質特征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強調個人自由。自由是一個復雜而永恒的主題,在不同的學科里有著不同的意蘊。密爾直截了當的指出,自由就是按照自身的道路去追求屬于自己好處的自由。[2]人是自然之子,也理所應當是生而自由的,不應該受到各種人為因素的影響,以損害其原有的天性。杜威指出,教育不是強加給兒童的鎖銬,而是引導其自由發(fā)展的工具。在他看來,教育就是要尊重兒童的自然本性,促進其自由成長。
第二,遵循兒童自然本性,因材施教。兒童的自然本性,即他的身心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在杜威眼中,教育最重要的是要使上天賦予人們的天賦秉性得以健康發(fā)展,決不能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去教育孩童。為此,他遠見卓識地提出了“兒童中心論”的教學原則,主張教學應以兒童為中心。杜威認為兒童都有異乎他人的天賦能力,如果不加以區(qū)別對待,便會導致千篇一律、死板的事情出現。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經驗自然主義意蘊
杜威在批判傳統哲學經驗觀的基礎上對經驗進行了改造,他認為經驗和自然是聯合在一起的,經驗是關于自然且發(fā)生在自然以內的。[3]杜威很好地結合了經驗和自然,由此形成了其自身的經驗自然主義。其內容包括感覺經驗論、教育生長論與兒童中心論。
(一)感覺經驗論
1.教育是經驗的持續(xù)不斷地改組和改造
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杜威指出,教育過程就是一個經驗不斷改組、改造和轉化的過程,并且教育目的就是教育過程本身,教育在它自身之外無其他目的可言。[4]25估量經驗的價值標準在于人們能否認識經驗所引起的種種關系和連續(xù)性。[4]25而教育就是與人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教育就是經驗的積累和傳授,就是經驗的持續(xù)不斷地改組和改造。
2.教育與個人經驗之間有著密切聯系
杜威指出,在教育活動那些未知的狀況中,存在著一些值得重視的東西,即“教育與個人經驗之間的有機聯系”。在杜威看來,社會生活作為兒童經驗積累和能力鍛造的外部環(huán)境,是他們一切鍛煉和成長的最佳條件。為此,杜威提出,經驗是寶貴的,尤其是兒童的經驗,開展教育活動應遵循兒童的先天稟賦和經驗。
(二)教育生長論
杜威“教育即生長”淵源于盧梭的自然教育觀?!敖逃瓷L”,即通過教育來促進兒童的身體、心理、經驗、智力等諸多方面的變化發(fā)展。
1.教育的個人性目的
杜威認為教育在其自身之外別無其他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獲得更多、更優(yōu)質的教育,就是兒童們專心致志的去研習,去獲得成長、成功。杜威認為,教育的個人性目的就是契合兒童的理解能力,發(fā)揮指導兒童的力量,以促使兒童持續(xù)不斷地生長。
2.教育的社會性目的
杜威曾對民主社會進行了論述,他認為在民主社會中才可以制定出真正的教育方針,實現真正的教育目的。所以,杜威認為教育的社會性目的不僅是要使人們適應當前的環(huán)境,把自身鍛造成一個優(yōu)良公民,而且要能跟上持續(xù)不斷前進的時代步伐,以適應日新月異的民主社會。其途徑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讓人們有感而發(fā),愿意為社會盡一份自己的義務,而不是被強迫的。第二,學習和訓練對社會有用和社會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三)兒童中心論
杜威于1900年在《學校與社會》一書中將“兒童中心論”的提出比作哥白尼對傳統黑暗教會勢力的抗擊而提出“太陽中心說”。他認為,兒童是一切教育的中心,教育的措施要圍繞兒童組織起來?!倍磐ㄟ^這段話對傳統教育發(fā)出了挑戰(zhàn),提出了其“兒童中心論”的莊嚴宣告。
1.主張以兒童為教學活動中心,強調師生互動
杜威的“兒童中心論”突出強調了兒童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學活動要始終圍繞兒童展開,對他們進行因材施教。兒童的天賦如同潛在的花骨朵,要利用好教育讓兒童綻放這些花朵。他批判傳統教育忽視兒童的內在潛力而一味向他們灌輸知識,這種忽視兒童內在潛力和先天秉性的做法顯然是不可取的。杜威提出,如果以兒童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從兒童的現實生活中進行教育,同時教師加以引導,多進行師生互動。這樣就有助于培養(yǎng)兒童的興趣和樂趣,提高他們好學的熱情,這種教育乃是真實的,生動活潑的。
2.教育要遵循兒童的自然本性,以培養(yǎng)其天然興趣
兒童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著變換色彩的世界,里面包含著他們無盡感興趣的人和事,要引領他們去追尋本性,去發(fā)掘他們的本能。杜威認為兒童本身具有其內在的、本質的身心發(fā)展特征。新的課程必須根據兒童的生理特征、興趣和經驗來開展,這樣的課程才能夠讓兒童釋放其自然天性,才能夠讓兒童在自由的世界里盡情地生長和發(fā)展。
四、杜威教育思想的經驗自然主義評析
(一)繼承并發(fā)展了近代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
杜威在繼承了以盧梭為代表的近代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同時,又超越了前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經驗自然主義。首先,杜威肯定了前人提出的“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教育方法”的理念,然后進一步將其發(fā)展為“教育即生長”“兒童中心論”理論。再次,杜威將經驗和自然聯系起來,他認為自然是宏大的,包含著經驗,而經驗既是關于自然的,也是發(fā)生在自然以內的。在杜威看來,教學活動要圍繞兒童本性的發(fā)展需要來展開,教材的編訂和撰寫,課程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應用,這些都要依據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來進行。
(二)在教育目的上,突出強調要培養(yǎng)優(yōu)良公民和構建民主社會
杜威批判前人的個人本位只注重兒童發(fā)展而忽視了社會的外在作用,社會本位只重視社會需要,看不到個性發(fā)展的重要性。杜威強調這兩者要有機地結合起來。杜威生活的時代,美國社會還廣受傳統教育的煙霧籠罩,杜威極力倡導其實用主義教育,實用主義教育的一個理論基礎便是經驗自然主義。杜威看到當時的美國社會急需改善傳統教育,急需優(yōu)良公民,這都遠離不開一個民主和諧的社會作鋪墊。因此,他提出教育要培養(yǎng)優(yōu)良公民和構建民主社會。
(三)杜威的兒童觀增添了許多新的合理內核
第一,杜威指出“未成熟狀態(tài)”是兒童生長的首要條件,這就是杜威極為贊賞盧梭在其著作《愛彌兒》開頭說的那幾句話的原因。“未”不是指一無所有,而是指能量和潛力。所以,要理性地看待兒童期,要將兒童看做一個不斷生長、不斷成長的個體。第二,杜威闡釋了“本能”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他認為兒童的本能是一切教育的首要基礎,揭示了兒童生長的內部動力。為此,“兒童中心論”便應運而生。[5]其三,杜威揭示了生長是兒童成長發(fā)展的基本特征,認為教育的過程就是兒童生長、成長的過程。所以,教育就是兒童持續(xù)不斷地生長,沒有終極目標??傊?,杜威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是從兒童生長的內在條件、生長的內部動力、生長的表現、生長的特征和生長的價值取向來論述兒童觀的,是新穎獨特的,它有力地彰顯了兒童生長的意蘊。
參考文獻:
[1]劉黎明.“本能”與“生長”:杜威的自然教育思想[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3(2).
[2]約翰·密爾.論自由[M].許寶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Ⅳ.
[3]劉華初.實用主義的基礎:杜威經驗自然主義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48.
[4]葉春英.杜威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2:25.
[5]劉黎明.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130.
責任編輯:仲耀黎
收稿日期:2016-05-06
作者簡介:王鑫(1989-),男,河南信陽人,海南師范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教育學原理專業(yè)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
中圖分類號:G40-0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275(2016)04-00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