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
(合肥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合肥230601)
當下流行原創(chuàng)小說影視改編潮流的問題與思考
唐元
(合肥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合肥230601)
近年來,流行原創(chuàng)小說的影視改編成為中國影視領域的熱點現象,并影響著當下影視行業(yè)的格局與發(fā)展。文章著重分析在流行原創(chuàng)小說改編熱潮的背后,文學文本向影視文本的轉換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并探討了如何在改編中堅守創(chuàng)作良知;注重培養(yǎng)大眾審美;兼顧商業(yè)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統一的重要問題。
文本;創(chuàng)作;影視改編
2015年,《花千骨》《盜墓筆記》《何以笙簫默》《瑯琊榜》等電視劇的播出獲得大量關注并演化成為流行文化領域的熱門議題,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是當下影視領域普遍存在的流行原創(chuàng)小說改編熱潮。近年來,影視市場紛紛把目光投向擁有大量粉絲基數的原創(chuàng)小說,為傳統的影視創(chuàng)作思維方式帶來了新突破,一方面是改編概念的不斷升溫,另一方面是有關改編的爭議持續(xù)爆發(fā),流行原創(chuàng)小說在影視化過程中的種種隱患與風險,也逐漸浮出水面。
根據某傳媒影視網站2015年底的統計顯示,以電視劇為例,2016年,已經被改編或將要被改編(版權已被購買)的電視劇多達67部,題材囊括了穿越類、都市/校園類、古代/民國類等等,除此之外,還有99部以純網絡平臺播出的網絡劇,以及24部電影。[1]在這些制作方陣容中,華策影視、海潤影視、新麗傳媒、唐人影業(yè)、歡瑞世紀等國內電視劇制作巨頭紛紛在列。而這些影視改編的文學文本的發(fā)源地,基本上來自于晉江、起點、瀟湘等幾大文學原創(chuàng)網站。
為何這些影視行業(yè)巨頭紛紛對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領域趨之若鶩?從源頭上說,在文學文本向影視文本的轉換中,這些具有粉絲基礎的流行文學作品經過了市場的驗證和考量,證明了它們與大眾的審美取向和情感認同相契合,因而順應了大眾的消費需求。而影視投資的首要風險來自于劇本,一方面是劇本的質量,在已有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進行改編會大大降低了投資的風險;另一方面是劇本的開發(fā)周期,改編劇本已經具備了好故事這一要素,節(jié)省了大量劇本的開發(fā)周期,一般3~6個月即可改編完成。
從商業(yè)經濟的角度來說,一部由流行原創(chuàng)小說改編而來的影視作品相比于其他作品而言,無疑有著一些先天優(yōu)勢,譬如更好的粉絲基礎、更大的話題熱度和“造勢”空間。2015年,改編自海宴的熱門同名小說的電視劇《瑯玡榜》在版權成交伊始就引起了廣泛關注,2012年初,《瑯琊榜》制片方山東影視集團就發(fā)布了電視劇男主角人物投票,而后又通過官方微博、微信面向全球征集劇集所需主題曲及插曲,在與書迷的互動中完成了大量拍攝前的準備工作。
對于主投方來說,一部由知名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能夠吸引更多的有實力的跟投者加入,其中包括院線宣發(fā)方等等。阿里影業(yè)作為阿里巴巴集團文化影視娛樂領域的旗艦,自成立后先后推出兩個由原創(chuàng)小說轉化而來的電影項目,一個是著名暢銷書作家張嘉佳的《擺渡人》;另一個是唐七公子于2008年在晉江文學網連載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阿里影業(yè)相關負責人表示之所以選擇這兩部文學作品,是因為它們經過了各項大數據散文的準確分析和綜合比對,證明其有著巨大的讀者基礎和商業(yè)潛力。
因此,影視劇對于流行原創(chuàng)小說的改編熱潮之于中國影視行業(yè)來說,是一場資本的盛宴,它把各個領域的目光和資本吸引過來,是大眾文化與資本并行的一場運動,這一片富庶的土地上既有美好的愿景,又有問題叢生。
2.1 改編自嚴肅文學的作品較少中國電視劇史上較早的影視改編可以追溯到根據“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劇,《西游記》《三國演義》等經典劇目歷經三十年仍經久不衰,文學瑰寶的魅力功不可沒。曾幾何時,中國電影界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也曾經十分重視文學改編的力量,特別是第五代導演曾經格外重視在嚴肅文學中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例如張藝謀的《紅高粱》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同名小說改編,《大紅燈籠高高掛》則是根據蘇童小說《妻妾成群》改編。[2]“作家電影”是一個帶有鮮明知識分子趣味的印記,然而,在現今的影視行業(yè)中,小說改編開始更多地從暢銷小說、通俗文學中找尋藍本,市場上的改編題材大量集中在古典穿越架空類小說領域,而對于嚴肅文學的關注近乎是一個空白。2014年和2015年分別改編自莫言同名小說《紅高粱》的電視劇和改編自路遙同名小說的《平凡的世界》成為近年來鮮有的根據經典文學改編的電視劇。
客觀上說,經典文學的改編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是一項難度很大的工作,著名導演馮小剛曾多次表示《1942》的拍攝難度遠遠大于他票房更高的那些賀歲片。除了創(chuàng)作上的難度,很多制作方認為嚴肅文學是嚴肅的、說教的,是沒有娛樂性的,是不符合當下的文化環(huán)境的現實和大眾的審美需求的,因而沒有辦法迅速轉化為經濟效益。其實不然,很多經典文學的敘事結構清晰、人物角色鮮明、戲劇沖突激烈,揭示了深刻的人性和情感,具有厚重的文化內涵,是適合于改編成影視作品的題材。相比之下,美國影視行業(yè)更加熱衷從嚴肅文學尋找藍本。前不久,幫助著名影星萊昂納多斬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影片《荒野獵人》就改編自美國作家邁克爾·龐克的小說《復仇》。今年獲得奧斯卡獎提名的電影中,更有一大半都是根據嚴肅文學作品改編而來。
2.2 對改編的可行性缺乏預判當下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是,在文學向影視轉換的過程中,文學母本的價值流失現象十分普遍,原因在于并不是所有的熱門原創(chuàng)小說都適合做影視改編,很多制片人將原文學小說的知名程度和受歡迎程度當成“萬能鑰匙”,而對于文學文本是否是適合改編成影視作品這初始階段最關鍵的一步,并沒有做出科學而專業(yè)的判斷。
很多業(yè)界人士有一個認知上的誤區(qū),他們認為,小說的粉絲直接可以轉換成影視劇的粉絲,因而完全忽略了文本改編的可操作性有多大。個人認為,需要明確的一個問題是:小說的閱讀量是否可以直接轉化為影視劇的點擊率和收視率,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改編自韓寒小說《長安亂》的電影《喜樂長安》票房僅收184萬;由著名懸疑作家蔡駿小說改編的《謀殺似水年華》由當紅明星楊穎和阮經天擔綱主演,一千多萬的票房遠低于預期??梢姡≌f的受關注程度,包括主演的受歡迎程度,都無法決定一個影視作品最終的命運。
文學語言和影視語言的傳播媒介不同,文學語言以文字為載體,而影視語言憑借鏡頭語言。對于受眾來說,看小說是在看故事,而看影視劇是在看人物的活動,在大多數典型的關于情節(jié)的文學敘事中,情節(jié)的構成往往以“線性結構”或“封閉式結構”的形式存在,而電視藝術具有視聽兼?zhèn)洹⒙暜嫴⒚奶匦?,它以鏡頭為基本單位,以蒙太奇為表現手段,牽涉到場面調度、光影效果、敘事節(jié)奏、戲劇沖突等多重因素。文本的大眾傳播效果由能否移情決定,文學文本和影視語言在調動受眾的感情方式上并非完全一致,觀眾對于兩者的評判標準也有著很大的差異。譬如,韓寒的《長安亂》原著小說是一部非類型化的小說,邏輯性強、畫面感不強,敘事結構非主流,這一類作品在改編時面臨比一般類型化小說更大的挑戰(zhàn),改編過程中難以契合原著精神,往往無法體現出其文學母本的價值,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相比之下,《致青春》《左耳》等青春校園氣息濃厚的類型化小說,畫面感強,敘事結構簡潔,戲劇性強,又滿載人們青春年代的共同經驗和集體記憶,是容易成為能夠引起共鳴的題材。
2.3 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本質的消解20世紀三四十年代,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們對工業(yè)社會中文化產品藝術價值的消解表示了深深的憂思。他們認為,文化產品正在走入流水線,標準化、模式化的文化生產線先設計出許多固定的標準情節(jié)、人物和結構,之后便毫不費力地進行大規(guī)模的生產。這種標準化的文化藝術勢必是雷同的、個性泯滅的文化藝術,其藝術價值的低下是可想而知的。這就是標準化大規(guī)模生產帶來的文化,準確地說這是一種制作而非創(chuàng)作。[3]
影視劇具有商業(yè)和藝術雙重屬性,往往能將商品屬性發(fā)揮到最大,其藝術屬性卻因缺乏扎實的生活基礎與社會價值而被消解,主要體現在以點擊量為唯一指標,追求“爆款”,其機械化生產和快餐式消費,往往有內容沒思想,有迎合沒引領,有話題沒口碑。
即便是口碑收視俱佳的精品大劇《甄嬛傳》,其精良的制作也無法掩蓋戲說歷史所帶來的缺失,使本該厚重的歷史故事輕忽飄渺,缺乏像《北平無戰(zhàn)事》《雍正王朝》那種在獨特視角下對歷史嚴謹細致的書寫。偶像劇《何以笙簫默》則將一份抽離柴米油鹽家長里短的愛情,展現得過于完美浪漫而失真,缺少像《咱們結婚吧》對剩男剩女結婚問題的現實關懷,其反映生活廣度深度的力度則相差很多。[4]
影視劇是可以大批量復制和生產的,制作方可以批量生產出迎合粉絲趣味的快速消費品,而文化精品無法復制,只能“熬制”,只有深入生活、忠于藝術的積累和創(chuàng)新,才能獲得觀眾誠摯的認可和喜愛。如果用標準化、批量化的工業(yè)化程序和思路去加工影視作品,那么這個行業(yè)中兼具藝術特色和人文內涵的“經典”恐再難尋??v觀歷年來諾貝爾文學獎和奧斯卡金像獎的獲獎作品,從來沒有成功的范本,有的只是觸及人心的力量。
3.1 培養(yǎng)和引領觀眾的審美水平影視創(chuàng)作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受眾的審美情趣,不論市場環(huán)境如何變化,影視創(chuàng)作的初衷不能變。而大眾的審美需求不是天然形成的,是依靠媒介營造的文化氛圍去培養(yǎng)的。在西方大眾傳播研究興起之時,曾經流行過“受眾靶子論”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受眾是被動的,很容易被媒介射出的子彈所擊倒,而沒有任何還手能力。事實證明,如今的受眾不再是靶子,他們的自我意識、文化素質和審美水平在上升,他們不僅不會被動地不加思考地接受信息,而是具有辨別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主體。
英國著名媒介學者費斯克認為,大眾在消費文化商品的過程中不一定會按照傳播者希望的結果加以理解,相反,他們能進行富含文化意義的抵抗。[5]因而,如果制作方在改編過程中只做簡單機械的工作,不能運用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重建原著的精髓和情懷,不考慮觀眾的主觀感受,將觀眾當成“文化傻瓜”,其結果必然會遭到觀眾的冷遇甚至抵抗式行為。2015年,之前被業(yè)界看好的幾個文學原著基礎很好的電視劇《云中歌》《華胥引》《秦時明月》等等收視都不理想,其原因在于劇情改編和演員氣質都不能夠很好地還原原著的精氣神,為了趕超拍攝進度,在藝術處理上敷衍了事,劇情改編頗多硬傷,后期制作簡陋粗糙,視覺效果和原著相差甚遠,在演員造型、道具等細節(jié)上過于粗糙,因而導致其作品在網絡上廣受詬病,制作水平遠遠未達觀眾期待。很多制片方以為手握一個好的原創(chuàng)內容就擁有了通向電視劇點擊率和電影票房的橋梁,因而在求購小說版權的過程中用心良苦,卻不愿意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去孵化和鍛造它,孰不知你的作品究竟是用“良心”鑄造,還是想趁著原著的效應“撈金”?觀眾的口碑會給出答案——他們不會為原著的名氣買單,而只會被故事打動。
3.2 堅守內容再創(chuàng)作的文化底線影視改編的首要任務是劇本的改編,原著作者在文學價值上取得了市場認同,編劇和導演等創(chuàng)作人員的作用在于把文字轉換成有具備拍攝視角、有景別的運動鏡頭,在小說變成劇本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創(chuàng)作者不偏離原著的精神思想;另一方面,又要盡可能地發(fā)揮影視藝術的特點。改編絕不是簡單的情景重現和概念轉移,而是對文學作品的內容再創(chuàng)作,其難度不亞于原創(chuàng)。
在影視改編概念風靡的當下,編劇、導演和作家、書迷之間的硝煙一直未散,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由陸川執(zhí)導并擔任編劇的電影《九層妖塔》改編自作家張牧野的小說《鬼吹燈之精絕古城》,然而影片的故事內容和人物設置幾乎都與原著大相徑庭?!豆泶禑糁^古城》以盜墓為題材,講述的是幾名“摸金校尉”利用祖?zhèn)鞯娘L水方術知識到處探險尋寶的故事,但是在影片《九層妖塔》中,原著里的女主角Shirley楊的身份從美國華裔考古學家改成衛(wèi)生員楊萍,還經歷了生物變異,紅毛僵尸也變成了長毛的大怪獸。除此之外,導演陸川還加入了“鬼族”和“749局”兩個原著中沒有的分支劇情。網友對此頗為不滿,并總結出電影中故事情節(jié)散亂、邏輯不通、角色設定缺陷、演員表演功底差等“七宗罪”。
不可否認,影視改編必然會對文學內容做出更適應影視表達方式的轉換,但這不代表可以不尊重原著內容,毫無原則和底線的肆意改編。一部成熟的小說,本身就具有一個完整的世界觀和人物關系,改編者是帶著鐐銬的舞者,需要在一定的范圍之內發(fā)揮最大的能量去進行創(chuàng)作。如果制作方進入改編流程后,對于很多原著中的亮點確實無法進行視覺呈現,不妨聯合原作者一起參與改編的創(chuàng)作,共同探討影視劇如何與原著建立互文性,對素材如何取舍,敘事機制及容量怎樣轉換,用什么樣的新角度界定人物,如何將故事寫得讓人相信,如何體現對時代和人生的關懷和思考。
3.3 莫讓商業(yè)訴求綁架文化情感近幾年,大量跨界資本的涌入驅動了文學向影視的轉化,這個現象已經成為影視行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重塑了影視行業(yè)的創(chuàng)作力和生產力。誠然,資本在改編熱潮形成的過程中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但也會因為短期商業(yè)訴求而操之過急,讓制片方不再將主要資本與精力投向內容再創(chuàng)作,產生了弱化內容的傾向,讓原本具備一定價值的內容流失光彩。有些公司將大牌明星陣容作為影視改編成功的最大賭注,盲目在一部戲中堆砌拼湊有市場號召力的偶像演員,然而演員調性和原著角色性格、氣質的契合度產生一定的偏差,反而造成市場反響不佳。隨著資本的大量涌入,未來幾年這種現象應該會越來越多。
其實,與其將大手筆投入在明星上或是炒作花邊新聞上,削減制作費用,不如通過打造一部精品將一批有潛質的演員推向市場,或者采取大牌明星和新生代演員混搭的方式,秉持“內容為王”的理念,讓過度的話題營銷讓位于創(chuàng)作本身,讓創(chuàng)作意識去引領資本,而不應成為資本市場的奴隸。影視作為文化產業(yè)的重要形式,不僅具有經濟與市場的效能,同時,它也融入文化與情感,肩負文化傳播以至構建世界觀的責任。[6]
回望影視媒介還沒有橫空出世的時代,文學作品再膾炙人口,也只能是紙上的文字,當每個人心中的“哈姆雷特”從紙上躍然于熒屏中,所有對于角色的豐富幻想都在那一刻得以具象化,我們的精神需求的滿足得益于人類科技文化發(fā)展的成果。然而,文化和資本并行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深刻保持警醒,優(yōu)秀的影視劇沒有可以復制的樣本,更沒有快速成功的捷徑,正如著名編劇王麗萍老師曾說,它們所具備的共同素質是,“表現當下老百姓樸素的價值觀和生活狀態(tài),表達中國老百姓的精神境界和真善美的精神”。
[1]骨朵傳媒.骨朵獨家史上最全2016影視劇改編IP![DB/OL].(2015-12-23)[2016-04-29].http:// www.guduomedia.com/?p=5784.
[2]陳阿嬌.國產文學為何不重視嚴肅文學改編[DB/OL].(2016-03-29)[2016-04-29].http://cul.qq.com/ a/20160329/043107.html.
[3]何宇虹.簡析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J].安徽文學(評論研究),2008(9):107-108.
[4]貓小萌.IP大潮將把影視行業(yè)推向何方?[DB/OL].(2015-09-24)[2016-04-29].http://www.wtoutiao.com/p/J02awu.html.
[5]陳龍.媒介文化通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32.
[6]丁亞平.互聯網語境下電影IP轉化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當代電影,2015(9):4-8.
[責任編輯:劉躍平]
On the Trend of Movie and Television Adaptation of the Popular Original Novels
TANG Yu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nge and Literature,Hefe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movie and television adaptation of the popular original novels has become hot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and affect the patter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common problems behind the craze of literary texts adapted to movie and TV texts,and explores how to stick to the creative conscience in the adaptation,and cultivate public aesthetic so as to keep both commercial and artistic value a unity.Key words:text;creation;film and television adaptation
H053.5
A
2096-2371(2016)05-0086-04
2016-05-03
2016-07-15
唐元(1986—),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實驗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2016級博士生;研究方向:新媒介文化、影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