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在紐約
美國人,可能是世界上使用語言最隨便、最浮夸、最虛偽、最言不由衷的一群人。
表現(xiàn)之一,是對形容詞的濫用。關于這一點,看一看蘋果歷年來的產(chǎn)品發(fā)布會就知道了。
在英語里,表示“好”的形容詞不勝枚舉,隨便一張口就可以羅列出很多:great, cool, nice, excellent, wonderful, phenomenal, extraordinary, awesome, magnificent, fantastic, brilliant, incredible, unbelievable, remarkable, priceless, superb, superior, magical, gorgeous, marvelous, fabulous, tremendous, divine, aweinspiring, terrific, unheard-of, amazing, outstanding, stunning, startling, admirable, astonishing ……
這些詞大多鏗鏘有力,讀起來的確能給人帶來某種微妙的快感。喬布斯大概是太迷戀這種快感了,他還在世的時候就喜歡在發(fā)布會上反復使用這些詞對全世界狂轟濫炸。這一點很多媒體都曾經(jīng)寫文章嘲諷過,有新聞網(wǎng)站還把喬布斯說過的所有形容詞剪輯在一起做成搞笑視頻。
蘋果的員工深受喬布斯的影響,上至庫克下至掃地工茶水妹,各種大而無當?shù)男稳菰~也是張口就來,所以現(xiàn)在蘋果的發(fā)布會也延續(xù)了這樣的語言風格。
不管什么都是incredible, unbelievable, brilliant, everything is awesome……有時候光用形容詞還嫌不夠,還會加上“really”強調(diào)一下: really awesome, really great……或者把兩個形容詞連在一起使用,比如庫克最愛說的unbelievably great ...或者把兩個比較級連在一起,比如那句著名的bigger and bigger……
其實一開始蘋果并不是這樣的。1998年喬布斯在發(fā)布iMac時是這樣說的:“It looks like it’s from another planet. And a good planet. A planet with better designers.” 沒有那些華麗的形容詞,只有最樸素的“good”, 可是給人留下的印象卻要深刻得多。
在語言的使用上,名詞和動詞才是最有力的,形容詞只是調(diào)味品,用多了只會顯得虛弱無力。一篇真正的好文章是可以不用任何形容詞的,美國新聞寫作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要避免使用形容詞。
當然,大多數(shù)人不會像蘋果那樣把這些夸張的形容堆砌在自己身上,但他們會把這些詞用來贊美別人。
這就要說到第二點,不要相信美國人的贊美。因為美國人個個都是正能量爆棚的小超人,隨時準備著跟隨美國隊長拯救世界,他們從小被教育不要抱怨、不要批評別人、不要對別人品頭論足。
所以,除了職場和某些特定場合,在日常社交場合要美國人表達負面的情緒、作出負面的評價、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是一件困難的事。
在餐館里吃飯,即使是非常普通的菜,他們吃完以后都會夸張地說,“It’s so good, so delicious, I love it.” 即使菜有點難吃,他們也會說:“It’s not bad”。 如果一個美國人說“I was a bit disappointed”,那程度其實已經(jīng)非常嚴重,他快忍無可忍了。但是你看,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也不會用“難吃”這樣的詞,而只是說“我有一點點失望”。
所以美國人使用的語言,和他們所真正要表達的程度之間,通常是存在著一個落差的。就像在星巴克里,小杯叫tall, 中杯叫grande,大杯叫venti,這就是美國式思維方式的一個反映。
這樣客套和委婉的例子到處都是。在反駁別人前,他們會說“with the great respect”,其實他們內(nèi)心的意思是“我他么聽不下去了”。如果他們說“I almost agree”,其實他們心里想說的是“你這個白癡快別胡說八道了”。
所以一個美國人贊美你“You look great”,并不是多么值得高興的事,因為他的意思是“你穿得還算正常,沒有像昨天那樣打扮得像個小丑”。
美國人對語言使用隨便的第三個表現(xiàn),是他們把“一起吃飯”、“一起喝咖啡”當成口頭禪掛在嘴邊。
在派對上認識了一個人,你們談得很投機,但是如果對方說“We should have lunch together”,千萬不要當真,他只是隨口這么一說而已。遇到很久沒見的熟人,如果對方說“Let’s have coffer sometime”,也不要當真,他很可能也就只是這么隨口一說而已。
如果你誤會對方真的要約你,回答說,“好啊,什么時候”,那就會有一點小小的尷尬,對方會很快言語閃爍地回避。不要問我怎么知道的,血淚教訓。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把各種文化分為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越是高語境,“約咖啡”之類的話就越是隨口說說,不代表真實含義。但是不知道為什么,他把美國文化劃分為低語境……
那漢語呢?漢語是高語境文化,程度僅次于日語。所以美國人隨口約飯約咖啡這一招在中國也很常見,只不過換了個說法,叫“改天”:“改天一起吃飯”,“改天見個面吧”,“下次聊聊”,“找個時間聚一下”……
這些話,你對無數(shù)人說過,也有無數(shù)人對你說過,可是又有多少時候是真正地兌現(xiàn)過?大概,下次是人生中最遙遠的一次,改天是世界上最忙碌的一天。
可是有的時候,對于那些真正在乎你的人來說,“改天”其實還挺傷人的。比如說中秋節(jié)快到了,你給一直牽掛你的父母打電話,說“改天回去看你們”;或者給已經(jīng)很久沒有見的老朋友發(fā)了節(jié)日祝福,說“改天一起聚聚”;或者給幫助過你的師長寄去一盒月餅,說“改天一定去拜訪”……你有沒有想過,雖然他們笑著答應,但其實內(nèi)心會有失望和遺憾?
也許他們更期待的是你能出現(xiàn)在他們的面前,和他們一起聊一聊,吃個月餅。
所以,不要再改天了,就現(xiàn)在吧,買盒月餅,然后約個時間,和你在乎的人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