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征和
肥褲子、破禮帽、小胡子、大頭鞋,再加上一根從不離手的黑漆拐杖,一代電影大師卓別林曾用他的經(jīng)典表情和動作將美國無聲電影帶到最高峰。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有聲電影出現(xiàn)了,并逐漸成為新的時尚。許多圈內(nèi)朋友建議卓別林應(yīng)該與時俱進,拍攝有聲電影??勺縿e林根本接受不了這些意見,固執(zhí)地認為有聲電影不是主流電影藝術(shù),電影不能靠聲音的轟炸來吸引觀眾,而是要靠人物的動作、表情來贏得人心,無聲才是電影的正道,才是真正的電影藝術(shù)。因此,卓別林一直拒絕拍攝有聲電影,拒絕時尚。
然而,到了1936年,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在洛杉磯上映后,他突然宣布,這是他的最后一部無聲電影,他的下一部電影將是有聲電影。
朋友圈的敬酒不吃,為何不聲不響地自愿罰酒呢?
原來,卓別林有一個習(xí)慣,他每拍一部電影,朋友圈的評價他都不怎么放在心上。他想,朋友要么會礙于他蜚聲影壇的地位說恭維話,要么就是沒有藝術(shù)主見讓他追潮流。所以,他會在他的電影放映時,待影院大廳燈光熄滅后,進入觀眾席,觀察、聆聽觀眾的反應(yīng),這才是他上心的,才是他不斷改進并精益求精的源泉。這一次,當《摩登時代》在洛杉磯幾家影院上映時,他都一如既往地觀察聆聽,結(jié)果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既成的事實:一批兒童不知“無聲電影”為何物,好奇地發(fā)問,電影里的人物為什么有嘴不說話,而是光靠打手勢和臉部做表情?看不明白??!
雖然成人觀眾都給予了《摩登時代》極高的評價,但卓別林還是十分看重洛杉磯新一代兒童的反應(yīng),他說,兒童才是電影的未來,為了未來,他的下一部電影將是對白片。
同樣是對待有聲電影,待朋友圈與待兒童卻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何故?只能說,電影大師卓別林對兒童對未來充滿著溫暖的責任感。
(編輯/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