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巴赫金學派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觀和批評話語分析

        2016-03-14 21:40:45
        外語學刊 2016年1期
        關鍵詞:巴赫金學派話語

        辛 斌

        (南京師范大學, 南京 210097)

        ●語言學

        ○引進與詮釋

        巴赫金學派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觀和批評話語分析

        辛 斌

        (南京師范大學, 南京 210097)

        意識形態(tài)批評始終是任何社會批評理論,包括批評話語分析的基本組成部分。目前,大多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理解基本遵循馬克思和恩格斯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傳統(tǒng),同時也深受法蘭克福學派等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后結構主義影響。但是,經(jīng)過兩百多年的歷史演變,目前意識形態(tài)這個概念的含義已經(jīng)變得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文通過審視巴赫金學派的意識形態(tài)觀,提出從批評話語分析角度理解和闡釋意識形態(tài)的一些建議。

        意識形態(tài);巴赫金學派;話語批評

        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簡稱CDA)旨在通過語言和語篇分析揭示語言、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其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理解基本遵循馬克思和恩格斯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傳統(tǒng),同時也深受法蘭克福學派等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后結構主義的影響。但正如Williams指出的,鑒于“意識形態(tài)”這一概念的曲折歷史和其所要闡明的社會過程的復雜性,“要想無爭議地確立唯一‘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定義是不可能的”(Williams 1977:56)。本文通過對巴赫金學派(the Bakhtin School)語言意識形態(tài)觀的介紹和討論來幫助理解意識形態(tài)的性質(zhì),澄清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并表明對話性意識形態(tài)批評的必要性。

        1 巴赫金學派的意識形態(tài)觀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TheGermanIdeology)里將意識形態(tài)視為一種理想主義,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虛假表征。資本主義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統(tǒng)治階級的物質(zhì)利益和對勞動大眾的剝削之間存在著緊密聯(lián)系,它往往把自己偽裝成客觀普世的。在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意識形態(tài)在社會科學各領域內(nèi)始終是核心概念,但人們在使用這個概念時經(jīng)常帶有貶義。例如法蘭克福學派基本上從“虛假意識”的角度來理解意識形態(tài),認為全部的意識形態(tài)都是為鞏固和強化現(xiàn)存秩序服務。Marcuse在批評人們被工業(yè)社會中政治和文化多元主義的外觀所迷惑、看不到其極權主義的實質(zhì)時指出:“這種多元的實在成為意識形態(tài)的、騙人的東西”(Marcuse 1964:51)。Althusser肯定意識形態(tài)為人們理解和解釋自己的經(jīng)驗和生存狀況提供框架,但同時指出意識形態(tài)表達的是人們“與其生存條件的真實關系和虛構關系的(由多種因素決定的)統(tǒng)一體。在意識形態(tài)中真實關系不可避免地為虛構關系所掩蓋,這種關系表達一種意愿(如保守的、尊奉的、改良的或者是革命的),一種希望或一種懷舊,而不是描述一種現(xiàn)實”(Althusser 1969:233-4)。

        雖然意識形態(tài)經(jīng)常被用于否定意義,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另一種趨勢,即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中性化”(neutra-lization)。例如,列寧在分析本世紀初俄國兩極分化的政治形勢時號召詳細系統(tǒng)地闡述一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以抵御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Lenin 1969: 41)。意大利馬克思主義者Gramsci(1971)在總結西歐工人階級運動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時深刻認識到意識形態(tài)問題在無產(chǎn)階級奪取政權斗爭中的重要地位。他既反對把意識形態(tài)看作經(jīng)濟基礎的附帶現(xiàn)象,也不同意把意識形態(tài)當成一堆錯誤的觀念,而是主張將其視為一種思想體系、一種世界觀。他認為馬克思只是在論戰(zhàn)的意義上把意識形態(tài)看作一些虛幻顛倒的錯誤觀念。馬克思實際上也看到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現(xiàn)實的力量,是一個戰(zhàn)斗的領域,“在這個領域里,人們活動著,斗爭著,并獲得關于他們自己地位的意識”(同上:377)。Gramsci強調(diào)意識形態(tài)的實踐性,人們一方面在社會實踐中必然會在觀念上進入意識形態(tài)領域,因為人正是在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中成長并獲得世界觀的;另一方面,人們又在已獲得的世界觀的支配下行動。意識形態(tài)作為具有實踐意義的世界觀并不是“任意的意識形態(tài)”(arbitrary ideologies),即個人的成見,而是一定社會團體的共同生活在觀念上的表達。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中性化意味著它既可用于否定意義又可用于肯定意義。

        Gardiner認為,巴赫金學派學者的主要興趣和思想基本上屬于西方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不太關注政治和經(jīng)濟結構之間的因果關系,而是聚焦于上層建筑現(xiàn)象,例如工業(yè)化對人類價值觀的破壞和商品形式對現(xiàn)代社會文化和民生各領域的不斷侵入(Gardiner 1992:5-6)。他們都譴責資本主義把人異化為生產(chǎn)工具,把人與人的關系“物化”(reify)。他們認為自己的研究是批判性的,不屬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科學”,其目的是理解和反思那些壓制性的社會結構和貧乏枯竭的思維方式。巴赫金學派把意識形態(tài)當作一個中性的甚至積極的概念,指各種社會意識的總合,是一種基本的社會現(xiàn)象:意識形態(tài)“被Volosinov等巴赫金學派成員用來指任何表意活動”(同上:71)。

        巴赫金學派堅持意識形態(tài)的符號性和物質(zhì)性,因為它涉及社會和歷史中的具體符號交際:“任何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都具有意義,它表征、刻畫或代表外在于其自身的事物。換言之,它是一種符號,沒有符號就沒有意識形態(tài)”(Volosinov 1973:9)。Volosinov如此定義意識形態(tài):“說到意識形態(tài),我們想到的是人們大腦中對社會現(xiàn)實和自然現(xiàn)實的反映和折射的總和;人們通過詞語、繪畫、圖表或者其它形式的符號來表達意識形態(tài)”(同上:9)。意識形態(tài)的物質(zhì)性以其符號性為前提。一切人類行為和認知都體現(xiàn)在某種符號中,這樣的符號會產(chǎn)生真正的社會效果。每一詞語都會透露其使用者的意識形態(tài),因此每一說話者都是意識形態(tài)的,每一話語都代表一種意識形態(tài)。在選擇說什么的時候,說者首先考慮話語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而不是僅僅作為語言表達的話語的局部意義。正是因為意識形態(tài)植根于各種各樣的社會和文化實踐中,因此它不僅僅是一種觀念、一種附帶現(xiàn)象,而是一種客觀事實、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意識形態(tài)反映和折射外在現(xiàn)實,它或者忠實于現(xiàn)實,或者通過另一視角來看現(xiàn)實,它具有歪曲其表征的潛力。不同的文化和藝術領域都以不同的方式折射現(xiàn)實,但所有領域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它們都使用共同的物質(zhì)符號,因此“每一個意識形態(tài)符號都不僅是現(xiàn)實的一種反映、一個影子,它本身就是現(xiàn)實的物質(zhì)成分”(同上:11)。

        巴赫金與Volosinov一樣反對把意識形態(tài)視為抽象意識的產(chǎn)物,認為意識形態(tài)自身就構成一種物質(zhì)力量。他同樣試圖從語言學和符號學的角度把意識形態(tài)理解為源于具體社會語境中的表征實踐,一再強調(diào)意識形態(tài)符號和意指過程與廣闊的社會斗爭密切相連,它們自身就構成斗爭的領域或者沖突的場所:“思想是活生生的事件,產(chǎn)生和作用于兩個或數(shù)個意識之間相遇和對話的那一刻”(Bakhtin 1984:88),“個人的言語既反映又生產(chǎn)其在階級社會中的立場,并由此進入階級關系的對話中”(Bakhtin 1986:52)。當具體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受到主流話語或機構話語的滲透之后便會在維持不對稱的權力關系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Gardiner將巴赫金學派的意識形態(tài)觀總結為以下幾點:(a)意識形態(tài)并非對現(xiàn)實的被動(歪曲性)反映,而是其本身就構成一種強大的物質(zhì)力量;(b)任何人類活動和主體性本身都離不開社會關系的符號表征,意識形態(tài)參與構成這種表征;(c)意識形態(tài)具有這種作用是因為它是表義過程蘊含的核心成分;(d)如果意識形態(tài)主要是一種符號現(xiàn)象,是話語或語篇的產(chǎn)品,那么要抓住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zhì)就要去理解和分析其在口頭語和書面語中的具體表達。(Gardiner 1992:66-67)

        2 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

        巴赫金學派的意識形態(tài)觀表明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當代意識形態(tài)批評一直試圖探索意義或觀念如何影響現(xiàn)實社會中個人和群體的思想和行為方式。雖然探索的角度、方式和目的各不相同,但似乎有一點越來越清楚,即在這種探索中語言和話語分析必須占據(jù)優(yōu)先地位。Volosinov指出,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基礎與語言哲學問題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Volosinov 1983:113)。馬克思和恩格斯寫道,“語言和意識一樣古老,語言是為他人而存在的實踐性意識,它因此也為自我存在;語言跟意識一樣產(chǎn)生于與人交往的需求和需要”(Marx, Engels 1978:158)。

        20世紀對語言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的認真思考始自以索緒爾為代表的結構主義語言學:“正是結構主義幾乎壟斷在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打造聯(lián)系的嘗試,至少在發(fā)現(xiàn)Bakhtin, Volosinov和Medvedev之前是如此”(Gardiner 1992:143)。Lévi-Strauss在其結構主義的文化分析中將意識形態(tài)和語言文化聯(lián)系起來,指出文化分析的目標應該是那些人們往往意識不到的基礎結構或深層結構,表層現(xiàn)象正是由它們產(chǎn)生的。Lévi-Strauss尤其感興趣的是部落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那些神話體系,認為必須通過重構產(chǎn)生具體神話的那些深層轉化規(guī)則才能認識神話的重要性。神話思想并非前工業(yè)化社會所特有,現(xiàn)代政治意識形態(tài)已經(jīng)成為神話思想的滋生地(Lévi-Strauss 1968:209-210)。Lévi-Strauss關于神話和意識形態(tài)的思想對Barthes產(chǎn)生巨大影響,后者認為現(xiàn)代社會中的意識形態(tài)主要以神話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Barthes指出,神話屬于二級意指系統(tǒng)(second-order signifying systems),被資產(chǎn)階級用于強化具體的內(nèi)涵或意指聯(lián)想網(wǎng)絡,以表達和強化處于支配地位的世界觀:“神話其實屬于一種一般科學的領域,它與符號學中的語言學具有同樣的涵蓋范圍”(Barthes 1973:111)。

        巴赫金學派對語言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的關注源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之后知識界對語言在文化和政治中作用的爭論。當時的形式主義強調(diào)語篇結構的重要性,認為語篇中的思想內(nèi)容或意識形態(tài)只是服務于語篇的形式結構。但是,馬克思主義者反對把語言與社會和意識形態(tài)割裂,把語言形式獨立于思想內(nèi)容。不過當時的馬克思主義者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例如他們基本上將語言或語篇僅僅視為傳遞思想內(nèi)容的媒介。正是巴赫金學派試圖克服這種形式和內(nèi)容的二元論,強調(diào)話語的形式結構本身實質(zhì)上就是一種社會結構,語言表達方式和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一樣影響意識形態(tài)信息的生成和接受。意識形態(tài)不僅“反映”(reflect)現(xiàn)實,也可能通過語言表征來“折射”(refract)現(xiàn)實,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生產(chǎn)領域都因各自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切而以不同的方式反映或折射現(xiàn)實世界。因此,意識形態(tài)符號不僅是表征現(xiàn)實的外殼,而且是社會斗爭的賭注和場所:“話語從來都不僅反映或表達已知和確定的存在之物,它總是創(chuàng)造此前從未有過的絕對新鮮的不可重復的事物,它尤其總是與價值(真假、好壞、美丑等)相關”(Bakhtin 1986:119-120)。人類生產(chǎn)和使用的任何東西,包括工具和食物等,都可以轉化為超越物體本身的具有意義的符號,因而符號具有歪曲其所表征的現(xiàn)實的潛力,或者忠實于現(xiàn)實,或者通過另一視角來看現(xiàn)實。不同的文化和藝術領域都以不同的方式折射現(xiàn)實,但其共同點是它們都使用共同的物質(zhì)符號:“意識形態(tài)領域與符號領域重疊,它們相互等同。有符號的地方就有意識形態(tài)”(Volosinov 1973:10)。意識形態(tài)要發(fā)揮作用并產(chǎn)生社會效果必須依賴物質(zhì)符號。

        人類任何形式的認知和實踐活動都是符號過程,意識和文化必須通過具體的媒介形式來傳播,媒介難免影響傳播的內(nèi)容及其接受:“意識形態(tài)符號對存在的這種折射取決于什么呢?它取決于同一符號共同體中具有不同傾向的社會利益群體的交織重疊,即取決于階級斗爭”(同上:23)。巴赫金一再強調(diào)沒有中性的符號:“每一話語都有關于正義、美好和真理等的主張”(Bakhtin 1986:123)。而Volosinov精辟地道出符號或語言的意識形態(tài)性質(zhì)和起作用方式:“不同的階級會使用同一語言,從而每一種意識形態(tài)符號中都交織著不同傾向的重音。符號變成階級斗爭的舞臺。意識形態(tài)符號的這種多重音性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統(tǒng)治階級力圖賦予意識形態(tài)符號以超越階級的永恒特點,撲滅或內(nèi)化其內(nèi)部各種價值觀之間的斗爭,使之成為重音單一的符號。其實,每一個意識形態(tài)符號都像雅努斯(Janus)一樣具有兩面性。任何當下的咒語都可能變成贊美之詞,任何當下的真理在許多其他人聽上去都會不可避免地像是最大的謊言。符號的這種內(nèi)在辯證性只有在發(fā)生社會危機或變革時才會徹底展示出來。在正常生活狀態(tài)下各種意識形態(tài)符號所包含的矛盾并不會充分顯露,因為在已經(jīng)確立起來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支配下的意識形態(tài)符號總是有一些反動的性質(zhì),似乎總是試圖穩(wěn)定社會生成過程這一辯證潮流中的以往因素,也因此總是強調(diào)昨天的真理,使之看上去像今天的真理。這導致占支配地位意識形態(tài)里的意識形態(tài)符號的折射和歪曲特性”(Volosinov 1973:23-24)??梢姡枷氩粫l(fā)生于構成它的符號體系之外,意指本身就是意識形態(tài)的;意義并非發(fā)生在真空中,詞語總是各種意義斗爭的場所,而這些意義也是各種社會沖突的反映。思想不僅反映被觀察的客體,也反映觀察主體自身及其社會存在:“思想是一雙面的鏡子,兩面都可以并應該明亮清楚?!?Volosinov 1976:26) 這種觀點把我們引向作為意識形態(tài)符號的語言或話語與主體性建構之間的關系問題。

        Althusser運用弗洛伊德的“下意識”(subconscious)和拉康的結構主義心理分析理論提出通過“招呼”(hailing)或者“意識形態(tài)質(zhì)問”(ideological interpellation)來解釋主體性的建構。巴赫金學派則另辟蹊徑,認為主體性或心理并非自主先在的東西,而是通過不同聲音或話語之間的相互對話和斗爭形成。巴赫金認為全部社會和文化現(xiàn)象在本質(zhì)上都具有深刻的主體間性或對話性,這種與他者、與自我(內(nèi)部話語)或與外部世界之間不斷的對話建構人的主體性,并成為任何創(chuàng)造性思維或行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巴赫金看來,自我并非統(tǒng)一意義的最終保證者。巴赫金筆下的自我從來不是完整的,因為它只存在于對話關系中。它本身并非一種物質(zhì)或本質(zhì),而是存在于與所有其他事物尤其是與他者自我的彈性關系中”(Clarke, Holquist 1984:65)。因此,主體性是一種由社會決定的內(nèi)部復合體,主體之間總是處于對話關系中,它們具有不可預知性和不可量化性:“主體永遠不會變成一個概念(他自己說話并回應)”(Bakhtin 1986:169)。在巴赫金學派看來,個人意識必定是異體語言性質(zhì)的,因為一個人掌握的語言中的任何一種具體的‘語言’不可避免地相對于總是存在于那里的所有其他語言。不同體裁、不同職業(yè)、不同時代的話語,甚至是不同個人的話語,以及官方語言、文學和政治運動語言都是不同的語言,都是紛繁世界中的“異體語言”(heteroglossia):“語言在自己歷史存在中的每一具體時刻,都是雜合言語同在的;這是現(xiàn)今和過去之間,以往不同時代之間,今天的不同社會意識集團之間、流派組織等之間各種社會意義相互矛盾又同時共存的體現(xiàn)”(巴赫金 1998:71)。其結果,“異體語言中的所有語言,無論其背后的原則和獨特之處為何,都有其觀察世界的特殊視角、表達世界的特殊形式和特殊的世界觀;每一種語言都有其自己的對象、意義和價值觀”(Bakhtin 1981:291-292)。巴赫金這里所說的視角和世界觀對每個主體而言顯然是一種潛意識中的、背景化了的意識形態(tài)。

        3 意識形態(tài)的語境性和對話性

        既然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如此相互依賴,那么意識形態(tài)研究就必須包括對表達它們的符號系統(tǒng)的分析。Volosinov指出,意義和形式、能指和所指之間的結合不是自然的,這種聯(lián)系可能比較穩(wěn)定,但“語言形式和價值觀判斷之間的聯(lián)系是出于理所當然的教條信念,這種信念不容討論”(Volosinov 1976:101)。Volosinov的觀點既在某種意義上修正索緒爾關于能指和所指關系的任意說,又應和沃爾夫關于意識形態(tài)內(nèi)在于語言并構成人們言語交際的背景化常識的觀點(Whorf 1956:220)。巴赫金學派的另一位重要成員Medvedev(1985)在談論言語體裁時也指出,“每一體裁都有明確的選擇原則、明確的觀察與認識現(xiàn)實的方式和明確的探究范圍和深度”(Gardiner 1992:22)。這種體裁構成某種意識形態(tài)框架或者文化“格柵”(grid),在此框架內(nèi)話語形成各自具體的語義和形式特征。如果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如此相互膠著,那么任何話語里都存在含而不露的意識形態(tài),它們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思想意識,而當代話語批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揭示這一事實及其含義,例如“批評話語分析是關于事物如何被自然接受的理論。經(jīng)常提到的觀點是我們的許多信念和表征可能看上去很自然,但它們是被自然化了”(Stubbs 2002:208)。意識形態(tài)意義在不被察覺時才最有效,它作為背景知識一方面引導語篇生成者以特定方式來描繪世界,另一方面引導讀者以特定方式來理解語篇:“語篇通常并不是向外‘噴發(fā)’意識形態(tài),而是通過提供線索引導讀者將意識形態(tài)帶入對語篇的理解過程——并在此過程中對其再生產(chǎn)”(Fairclough 1989:85)。

        意識形態(tài)意義有自然化、固定化的一面,但也有相對的、隨語境變化的一面。巴赫金學派充分注意到意識形態(tài)的語境特性,即其功能不僅是其形式結構問題,也與在什么語境條件下說什么和如何解讀具體語篇密切相關。因此,意指機制和語篇的語境對于意識形態(tài)批評同等重要:“一種語言中的詞語在詞典里的中性意義表明其一般特征并確保某一語言的所有使用者能相互理解,但在實際言語交際中使用的詞語總是帶有個人和具體語境的性質(zhì)”(Bakhtin 1993:88)。詞不屬于任何人,它們本身并不評價任何事情,但它們可以服務于任何說話者,被用于表達說話者各種有時明顯矛盾的評價意義:“感情、評價和情態(tài)是語言之詞所沒有的,它們只是在詞語實際用于具體表述的過程中才能產(chǎn)生”(Bakhtin 1986:85 )。

        巴赫金認為意義由詞語的所指功能、說者意識以及相關話語與他者“陌生話語”(alien utterances)之間的對話關系3方面構成,缺一不可:“當我們試圖理解話語時,重要的不是詞語賦予物體和情感的直接意義——這是詞語的假面具,而是該意義的實際使用以及說者表達意義的方式,這種使用取決于說者的立場(職業(yè)、社會階級等)和具體的情景。由誰說和在什么條件下說才是詞語實際意義的決定因素。所有直接意義和直接表達都是虛假的,情感意義的表達尤其如此”(Bakhtin 1981:401)。巴赫金指出,任何一個詞對于說話人而言,都存在于3個層面上:“一是中態(tài)的不屬任何人的語言之詞;二是他者之詞,充滿他者表述的回聲;三是我的詞,因為既然我同他者在一定情景中打交道,并有特定的言語意圖,它就已經(jīng)滲透著我的情態(tài)”(巴赫金 1998:174)。沒有“語言之詞”在詞典里的中態(tài)意義,語言就失去其至關重要的共同性,也就無法保證所有使用該語言的人們的相互理解。如果把詞在第一層次上的存在叫作“語言之詞”,那么它們在第二和第三個層次上的存在就可以叫作“言語之詞”,它們是言語交際中實際使用的詞,總是帶有個人和具體語境的性質(zhì)。

        巴赫金學派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帶有明顯的社會學和歷史學傾向,他把語言視為總是處于具體的社會和歷史語境中的一種社會實踐,強調(diào)以往語篇的“再語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而話語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則源于語言與符號體系在更加廣闊的權力斗爭的社會語境中是如何被運用的。話語和外部世界之間沒有直接關系,只有被語言中介或調(diào)節(jié)的關系,任何話語都不是自給自足的:“沒有話語是第一的或最后的。任何話語都只是鏈條中的一環(huán),沒有話語能離開這個鏈條而被研究”(Bakhtin 1986:136)。因此,話語的意義至少部分地依賴于其他(過去的和現(xiàn)在的)同樣是獨一無二的各種話語構成的網(wǎng)絡。在言語和物體或事件之間圍繞或穿插著由各具自己價值觀和重音的其它話語構成的充滿對話和張力的環(huán)境。沒有話語能自絕于與他者話語的接觸和互動,所有話語都參與社會對話。對話總是產(chǎn)生獨特全新的東西,正是在這些對話中人們不僅表達自己并相互展示各自的內(nèi)心世界,而且也塑造相互之間和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在這種對話活動中,人們一點一點地改變著經(jīng)常是不露痕跡地支撐和制約他們相互之間和與環(huán)境之間作用方式的那些現(xiàn)存的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

        既然語言活動主要是對話性的,那么人類的思維基本也是對話性的,并因此具有內(nèi)在復雜的兩面性。如果每一話語都既是對他者話語又是對語境的回應并自身又會引起他者的回應,那么每一話語都是由他者話語塑造的。因此,在言語實踐中,話語的意義不能從個體說話者的內(nèi)部心理去尋找,而是必須根據(jù)其說話時的特定對話語境加以理解。個人說出的每一個詞不僅是各種社會力量現(xiàn)實交往的結果,其本身也具有內(nèi)在的復雜性:“我們知道,每一個詞都是取向不同的各種社會聲音相互沖突和交叉往來的場所”(Volosinov 1973:41)。每一個詞都反射和折射其他詞,“我們”的詞不僅反映“我們”的思想,也反映“我們”可能與之有分歧的“他者”的思想:“所有詞都帶有職業(yè)、體裁、年齡段、那一天那一刻的‘色彩’,每一個詞都帶有其存在于其中并獲得社會意義的語境的‘色彩’”(Bakhtin 1981:293)。

        4 啟示與問題

        結構主義者對語言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的思考主要存在兩個問題。首先,他們預設一種“主導意識形態(tài)”(dominant ideology),指主要屬于統(tǒng)治階級的、滲透并凝聚整個特定社會的、在一定程度上被支配者認可的信念或價值觀體系。但正如Gardiner指出的,很少有證據(jù)證明從屬階級會主動機械地接受或內(nèi)化統(tǒng)治者的價值觀,而廣泛的價值觀分歧似乎才是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常態(tài)(Gardiner 1992:149)。Thompson(1984)認為,更為可信的是主導意識形態(tài)催化現(xiàn)代社會的分裂和碎片化而不是其和諧。巴赫金學派并不認可和諧統(tǒng)一的意識形態(tài),認為各種社會語言和相應的意識形態(tài)體系總是隨著社會群體之間的分割而處于分裂狀態(tài)。其次,Lévi-Strauss 和Barthes關于神話的分析始終與意識形態(tài)生產(chǎn)和消費的實際社會條件相脫節(jié)。其實,重要的不是語篇意指什么,而是它們?nèi)绾我庵浮arthes傾向于從起源上演繹意識形態(tài)效果,視符號體系為自給自足的實體,理論上與現(xiàn)存的社會文化實踐沒有關系。他忽視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實踐力量,只專注于其形式結構分析。神話如何內(nèi)化于語言和日常社會行為中,它以何種方式幫助霸權統(tǒng)治或者抵制這種霸權?Barthes對這些問題從沒有充分的研究。巴赫金學派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語境特征和其對話性的強調(diào)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結構主義的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觀的修正與補充。

        巴赫金學派關于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對我們今天的話語研究和意識形態(tài)批評有如下啟示。第一,如果意識形態(tài)意義并非詞語自身內(nèi)在固有的,而是隨語境而變化,那么同一個詞語或者詞匯語法均相同的兩個話語在不同的語境中就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辛斌 2004),能指和所指的結合就不自然。這一思想從一開始就扎根于批評話語分析:“語言中的意義不是自然產(chǎn)生的而是約定俗成的。當語言學家說意義的表達是任意的時,他們的意思是任何聲音或字母可以用于表達任何意義。但是什么樣的意義最終得以表達卻不是任意的或者偶然的”(Fowler 1987:31)。

        第二,如果語言實踐的相關語境內(nèi)嵌于人類交往的歷史,那么理解和解讀本質(zhì)上也具有歷史性,它們必須建立在觀察者自己的歷史與社會關系的基礎上,這就排除對語篇材料超然中立的思考。巴赫金認為,感知者和被感知者無可避免地處于經(jīng)由語言中介的有意義的對話關系中,社會“事實”并非先前給定的,而是至少部分地由感知者帶入解讀行為中的那些理論或概念所建構的:“觀察者在被觀察的世界之外沒有立場,他的觀察參與建構被觀察的客體”(Bakhtin 1986:126)。在巴赫金看來,我們的大部分言語涉及對他人話語的表征和傳遞,這其中包含著對他人話語的評價、判斷和回應,在這種不間斷的表征和傳遞過程中建立起一種闡釋框架、一種活的闡釋學,以便我們?nèi)A聽、語境化、理解和回應他人話語。這種吸收和消化他者話語的過程對于發(fā)展批評性的反思和解放封閉的思想和行為至關重要。只有通過他者語言和文化的視角才能真正反思和理解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本質(zhì)。

        第三,上述第二點意味著,任何人文研究都必然涉及與先前的和同時代的語言實踐的對話,任何這樣的實踐都在意指鏈條中發(fā)生,都構成這一鏈條中的一環(huán)。如此一來,意義就是相對的和不穩(wěn)定的:“對象征結構的解讀被迫陷入象征語境意義的無底洞中,使之不可能像精密科學那樣地科學”(Bakhtin 1986:160)。但這并不意味著巴赫金及其同伴陷入極端后結構主義的虛無主義中,他們要強調(diào)的是關于意義的共識應該通過對話達成,而不是強加于人。在他們看來,社會文化研究成功與否只能由處于對話中的主體之間所取得的相互理解程度來衡量,其最終目標是豐富自我而不是強制或枯竭他者。傳統(tǒng)語言文化的歷史性意味著沒有任何一種解讀是終結性的或不會出錯的,每一后來的時代都會體現(xiàn)新的經(jīng)歷和視角,每一歷史階段都會以不同的方式來解讀以往的語篇。因此,意義是開放的、不完整的,處于不斷的變化中。

        第四,巴赫金學派的對話性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試圖打破作者視角的一統(tǒng)天下,挑戰(zhàn)任何認為一種表征方式就能代表真理或者就能充分反映現(xiàn)實的妄想:“真理既不產(chǎn)生于也不存在于某一個人的頭腦里,它誕生于共同探索真理的人們之間,誕生于他們的對話互動的過程中”(Bakhtin 1984:110)。巴赫金在論述異體語言時也指出,“各種異體語言就像相互對照的鏡子,每一面都只以自己的方式反映世界的一點,一個小角落,使得我們?nèi)ゲ聹y和探尋其相互反映的背后的更加寬廣和更多層次的世界,這個世界要比一種語言或一面鏡子所能反映的包含更多樣的可能性”(Bakhtin 1981:414-415)。巴赫金這里試圖把讀者的注意力不僅引向社會中語言形式的多樣性,也引向各種語言之間不平等的關系。巴赫金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各種聲音和意識之間的互動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在話語和意識形態(tài)這一綿密網(wǎng)絡中的位置,而獨白則會阻礙或遮蔽這一過程。

        巴赫金學派的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理論對當今話語批評理論產(chǎn)生重要影響,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些理論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首先,巴赫金夸大對話性的語言文化把人的意識從獨白專制下解放出來的作用,他對此往往抱有過于理想主義的樂觀態(tài)度:“今天我們是在一個自由民主語言的世界中生活、寫作和說話;曾經(jīng)遍布整個官方語言和語言意識體系中的話語、形式、意象、風格的復雜的和多層次的等級結構被文藝復興的語言革命一掃而光”(同上:71)。然而,今天人們從事批評話語分析的主要目的依然是探索社會政治語境中話語是如何被實施、復制和合法化的,如何被用于制造或者抵制社會中的支配、控制和不平等(van Dijk 2001)。其次,Thompson將意識形態(tài)定義為特定情況下幫助確立和維護不對稱權力關系的意義:“意識形態(tài)就是服務于權力的意義”(Thompson 1990:7)。雖然巴赫金學派也認識到話語的政治性以及語言、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但他們強調(diào)意識形態(tài)貫穿于意指過程,幾乎等同于意義。這樣就很難再把意識形態(tài)視為維護特定社會群體利益或統(tǒng)治的一種特殊的意指實踐。另外,他們也從未認真探討符號是如何被實際調(diào)動來服務于社會權力斗爭的,其對獨白的表述也沒能告訴人們多少關于現(xiàn)代資本主義自由社會中權力關系的實際情況,而這樣的研究顯然需要涉及支配階級如何在各種教育、媒體、文化和政治實踐中利用話語來強加某種價值觀或世界觀,并使之自然化。最后,巴赫金本人對狂歡文化的理解也過于理想化,缺乏歷史性,其“人民”的概念十分模糊,缺乏社會內(nèi)容??駳g實際上并非一種天然的抵制不平等權力關系的實踐,也不是管理社會的工具,它既可支持或維護也可破壞或瓦解現(xiàn)存社會秩序:“狂歡并非本質(zhì)上是激進的或者保守的。狂歡活動可能只是沒有任何明顯政治效果的穩(wěn)定的周期性儀式,也可能是實際符號斗爭的催化劑和場所”(Stallybrass, White 1986:14)。巴赫金把狂歡與暴力或權力相對立的思想顯然值得商榷。與任何其它文化實踐一樣,狂歡本身并不自然導致自由和解放,其重要性和效果取決于其所處的或發(fā)生時的具體社會文化歷史場景。

        5 結束語

        Thompson (1984)提出,任何合理的意識形態(tài)批評都必須指出什么是真的或者什么是假的,以及真假的標準;在此基礎上批評現(xiàn)存的權力關系,提出更好的替代方案以滿足人類正當?shù)男枨蠛鸵?。意識形態(tài)批評始終是任何社會批評理論的基本組成部分,20世紀70年代以來興起的批評語言學和批評話語分析,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分析語言和語篇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及其與社會中權力結構的關系。本文對巴赫金學派意識形態(tài)批評理論的介紹和討論至少能使批評話語分析者認識到以下幾點:(1)意識形態(tài)基本是一種符號現(xiàn)象,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往往構成人們常識的一部分;(2)雖然意識形態(tài)屬于上層建筑,但它卻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是物質(zhì)社會過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3)意識形態(tài)并不一定是虛幻或虛假的,它是一種物質(zhì)力量,介入社會過程并參與社會主體和身份的建構;(4)意識形態(tài)并不一定只是統(tǒng)治者或占支配地位的階級自上而下強加的思想觀念,而是社會斗爭的賭注或場所;(5)意識形態(tài)批判不僅要批判或審視他人的意識形態(tài),也應反思我們自己意識形態(tài)的局限性。

        巴赫金. 文本、對話與人文[M].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辛 斌. 論意義的合法化、習慣化和語境化[J]. 外語學刊, 2004(5).

        Althusser, L.ForMarx[M]. London: Allen Lane, 1969.

        Bakhtin, M.M. Discourse in the Novel[A]. In: Bakhtin, M.M.(Ed.),TheDialogicImagination:FourEssays[C].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1.

        Bakhtin, M. M.ProblemsofDostoevsky’sPoetics[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esota Press, 1984.

        Bakhtin, M. M.SpeechGenresandOtherLateEssays[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6.

        Bakhtin, M. M.TowardaPhilosophyoftheAct[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3.

        Barthes, R.Mythologies[M]. London: Granada Publishing, 1973.

        Clarke, K., Holquist, M.MikhailBakhtin[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Fairclough, N.LanguageandPower[M]. London/New York: Longman, 1989.

        Fowler, R. Notes on Critical Linguistics[A]. In:Steele, R., Threadgold, T.(Eds.),LanguageTopics:EssaysinHonourofMichaelHalliday[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87.

        Gardiner, M.TheDialogicsofCritique:M.M.BakhtinandtheTheoryofIdeology[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Gramsci, A.SelectionsfromthePrisonNotebooks[M].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1971.

        Lenin, V. L.WhatIstoBeDone?BurningQuestionsofOurMovement[M].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69.

        Lévi-Strauss, C.StructuralAnthropology[M]. London: Allen Lane,1968.

        Marcuse, H.OneDimensionalMan[M]. Massachussettes: The Bacon Press, 1964.

        Marx, K., Engels, F.TheMarx-EngelsReader[M].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78.

        Schultz, E. A.DialogueattheMargins:Whorf,Bakhtin,andLinguisticRelativity[M].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0.

        Stallybrass, P., White, A.ThePoliticsandPoeticsofTransgression[M]. London: Methuen, 1986.

        Stubbs, M.W. Whorf’s Children: Critical Comments 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 In: Ryan, A., Wray, A.(Eds.),EvolvingModelsofLanguage:BritishStudiesinAppliedLinguistics[C].Clevedon: BAAL/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

        Thompson, J.B.StudiesintheTheoryofIdeology[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4.

        Thompson, J.B.IdeologyandModernCulture[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0.

        van Dijk, T.A. Multidiscilinary CDA: A Plea for Diversity[A]. In: Wodak, R., Meyer, M.(Eds.),Methodsof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C]. London: Sage, 2001.

        Volosinov, V.N.MarxismandthePhilosophyofLanguage[M]. New York: Seminar Press, 1973.

        Volosinov, V.N.Freudianism:AMarxistCritique[M]. New York & London: The Academic Press, 1976.

        Volosinov, V.N. Literary Stylistics[A]. In: Shukman, A.(Ed.),BakhtinSchoolPapers:RussianPoeticsinTranslation[C]. Oxford: RPT Publications., 1983.

        Williams, R.MaxismandLiteratur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TheBakhtinSchool’sConceptionofIdeologyandContemporaryDiscursiveCriticism

        Xin Bi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Ideological criticism has been an essential part of any critical social theory, includi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 At present, most of the understandings of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are still largely in line with Marx and Engel’s theory of ideology;however, having traveled through a long and complicated history since it was introduced into European languages two centuries ago,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has become notoriously controversial, and there are dozens of definitions of it each of which makes some claim to primacy.Through a fairly in-depth introduc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Bakhtin School’s conception of ideology, this paper suggests several lines along which we need to understand ideology from a CDA point of view.

        ideology; the Bakhtin School; discursive criticism

        H030

        A

        1000-0100(2016)01-0021-7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1.004

        定稿日期:2015-06-17

        【責任編輯孫 穎】

        猜你喜歡
        巴赫金學派話語
        兒童游戲的異化與歸真——以巴赫金狂歡理論為視角
        玩具世界(2024年2期)2024-05-07 08:16:20
        現(xiàn)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對話與距離:《踩影游戲》的巴赫金視角解讀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闡釋
        創(chuàng)建梵凈山學派 培育梵凈山學
        法蘭克福學派自由觀的探析
        試析子思學派的“誠敬”論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巴赫金與圣經(jīng)對話
        97日日碰人人模人人澡| 亚洲国产丝袜美女在线|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区| 97人伦影院a级毛片|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 呦泬泬精品导航| 精品人妻午夜中文字幕av四季| 精品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 色多多a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一区sm无码| 一区=区三区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天天看天天狠| 日产国产精品亚洲系列| 国内自拍偷拍亚洲天堂| 国产亚洲精品免费专线视频 | 2018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 熟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人妻中文字幕| 肉色丝袜足j视频国产|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精华液| 日韩啪啪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 日本精品少妇一区二区|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va视频v| 国产精品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综合久久精品色婷婷|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永永| 国产精品泄火熟女| 国产精品自在线免费| 亚洲一区久久久狠婷婷| 色翁荡息又大又硬又粗视频| 把插八插露脸对白内射|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俺也去| 国产专区国产精品国产三级|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一区| 久久久久成人亚洲综合精品| 日韩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久久| 大ji巴好深好爽又大又粗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