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淺談武術套路的產生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
□高旭(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崛起,中國武術伴隨著功夫電影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認可,從李小龍時代拳拳到肉的截拳道,到成龍喜劇風格的搞笑功夫,再到現在甄子丹的華麗囂張的技術展示,人們對武術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世界也把功夫作為與陶瓷一樣的中國代名詞。而真正的武術是講究套路和章法的,更多的用于表演和展示,也有強身健體的作用。武術的套路分門別類,各有各的門派,在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長河中,也一起傳承和延續(xù)下來,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財富。在受到時代、地域、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不同影響下,武術套路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聯系緊密,多如繁星的種類,呈現了一片百家爭鳴的景象,他們都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造就龍的傳人。
武術套路 傳統(tǒng)文化 民族精神 關系
武術套路從字面的意思上講,是武術的一套法則或者方式。其實不然,武術套路在時代的變遷中一齊變化。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明所創(chuàng)造的武術套路可定不同,受到了各自的文化影響比較大。武術的多樣性使得武術的觀賞性也更好,不同的門派有著各自特點和招式,有的互相克制,有的相互違背,有的異曲同工,俗話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沒有最強只有更強。從不同階段的武術來看,可以在看到進步時同時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反映時代的變遷過程。在我國古代,武術套路具有直接和間接的技巧思維,亦可攻又可守。套路是方法,是武術在實踐后的概括和精煉,訓練的是意志和技巧的磨練過程。
練武之人常常會切磋技藝,不同的流派之間的切磋,同一個流派之間也有高下之分,切磋以點到為止。雖古語有云,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中華武術幾千年,古今中外從沒有記載因為武術切磋致死的,彰顯了武術套路的非以傷害對手而存在。因此給武術套路下定義的話,就是實戰(zhàn)中對武功技術進行整理、改良和完善,然后再運用于實戰(zhàn)中的反復過程,是中國武術源遠流長的重要思想。武術當有了套路才有了延續(xù),人們通過互相接的交流和切磋,認識和理解了中華武術的奧秘,也是文化的融合過程。
在古代,人們在面對大自然時一切都未知的,而人類最大的文明就是因為未知產生的崇拜,中國武術許多招式都包含著自然界動物的形和意,如虎、蛇、鶴、鷹、熊、猴等等,在人們捕獵時觀察和揣摩后學會了它們的動作,閃、展、騰、拿、滾、翻、踢、打等技能,要比簡單的打和拍更具多變數,也更具有殺傷效果。而在勞作時的習慣動往往也能融入其中,成為一種擋、接、防、截的雛形。當然早期的人們只是一種生存生活的需要,并沒有真正把它當做一項技術,只是有了一種懵懂的概念和認識。可古代的生存資源有限,漸漸的人類發(fā)展到一定時期,開始互相爭奪食物,掠奪資源,爭斗中掌握這類技巧的人更容易勝利,便產生了最早的武術套路。在此時,所謂的武術套路只是簡單的招式和動作的模仿。
到了商周時期,出現了一種叫做武舞的軍事技能,還會經常組織訓練和比賽。這時說明武術已經從感性的模仿轉變成一種理性的訓練,真正的軍隊也逐步成形。前人所流傳下來的零碎動作被連接起來,加以兵器的配合,武術套路的真面目開始顯露。時至秦漢時期,中國的封建社會建立起來,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在暴政與統(tǒng)治下,軍隊作為國家機器和保家衛(wèi)國的臂膀,武功套路也隨之突飛猛進,漸漸有了專屬名稱和叫法:角抵、手搏、相撲、格斗等等。在那個年月盛行一時,并也有了具體的文字記載和錄入。更有一些被普通百姓和民間藝人所運用,作為謀生手段或者表演用途。在三國時期常在軍中以武會友,進行即興表演或者展示武將,從而突出己方的軍事實力。
唐朝是我國古代最鼎盛時期,無論是商業(yè)貿易、文化交流,還是地域版圖都處于世界之首,只有武力的強盛才能國泰民安,國家昌盛。在長安二年武舉制度的誕生,讓武術被提高到了政治人才選拔的重要地位,武舉由皇帝親自賜名,可直接成為皇帝身邊的將領。而此舉讓兵器加入了武術套路的發(fā)展中,各種兵器的展示過程儼然讓武術增光添彩,具有相當的跨時代轉折意義和影響。宋代時期,民間武術社團百花齊放,推陳出新,越來越多的武術藝人走街串巷,普及了武術知識,互相的傳授和融合,雖然有些雜亂,但極大地促進了套路在民間的發(fā)展,套路從此也不在是一家之言,有了更多的演化方向。
有了之前的鋪墊和篩選,武術套路到了明清時期,已經有了比較集大成者的歸屬,分類也更為明朗和細化,派別、類系的建立,不同風格的武功套路組成又分化,武術套路有了現代意義上的三大功能:軍事技術、強健身體和表演技藝。對于不同的人所學習的方向,切實的滿足人們學武的要求。此刻武功不在是販夫走卒的防身手段,也不只是街頭賣藝的吃飯工具,一大批文人加入了習武的行列中,把武術用哲學和理論進行整理和歸納,從而進行口傳心授,彰顯武術套路的精神與文化的高端層次。當時武學高深的大家,在當時社會地位極高,受到社會的尊重和仰慕。
到了現代化社會,武術套路更多的是在電影和電視上看到,但不表示武術遠離我們了,武術套路所蘊含的精神和文化一代代的傳承了下來。武術套路加入運動競技受到世界的矚目,讓我們對運動員拿金牌時的自豪肅然起敬。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勝利,成為世界的舞臺上一枝獨秀。世界對武術套路的認可,也是中華民族文明崛起的表示??v觀武術套路的發(fā)展歷程,并非偶然形成,它是和各種時代的文化背景有關,是整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中國人的仁義道德、禮教學術決定了武術套路的發(fā)展方向和結果。
上面我們是從武術套路在時代變遷中了解其發(fā)展的過程,而武術套路因為不同的地域也會造就不同的差異。正因為我國地域廣闊,風土人情差異大,文化差異也就更加明顯。在古代人們的語言交流也不方便,地區(qū)間缺乏交流,不同的種族、語言、宗教、道德、思維和生活方式,使得地區(qū)之間經常發(fā)生沖突和戰(zhàn)爭。因為所生活地區(qū)的環(huán)境不同,在平時所總結的武術動作也千差萬別,融入了自己地區(qū)的文化和習慣。每一種武術套路都融入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特點和思維方式,也惟妙惟肖的用另一種方式表達了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和發(fā)展程度。風格迥異的武術套路,有的如同舞蹈,有的如同野獸,還有的更像是在勞動。
甚至于許多武術套路根據產生的地形不同還進行了分類,如我們從影視作品和小說中??吹降纳倭峙伞⑽洚斉?、峨眉派、昆侖派都以山為發(fā)源地,雖然沒有電影和小說中的那么神,但都是真實存在并仍然傳承著。武術學會也對傳統(tǒng)武術進行了分類和研究,并且按照各自的特征進行地域的劃分,大致可以把中國分為:燕趙、中原、齊魯、吳越、荊楚、閩粵、秦晉、巴蜀、黔貴、西北、關東、西域、西南邊疆、贛皖、廣西地方、海南地方、港澳、臺灣及其他區(qū)域武術。這之間不同門派流系的套路,其練功方法、動作要領、基礎功底、技術風格和力量要求都不盡相同。
以地域來總結可以看到:蘇杭一帶,多出文人墨客,武術套路走輕巧靈便路線;蒙蠻塞外,性格豪邁,武術套路大開大合、腰馬兼?zhèn)?;南方沿海多善水?zhàn),出其不意。正所謂南拳北腿,黃河以北地區(qū)人高馬大,善于用腿,動作幅度大,擺開架勢正面迎擊,長江以南流行拳和掌的使用,拳法短頻快,伴隨氣的運用,四兩撥千斤。齊魯地區(qū)是在武術套路的門類中占據比較多的,其中為大家所熟知的就包括:螳螂拳、燕青拳、文圣拳、花拳、紅拳、長拳、少林拳、關查拳、公落地梅花拳、回馬掌、連五掌、八方掌、虎燕掌、八卦掌等等。從膠東一路向西,至文登、魯西南、再到臨沂、益都和沂水等地,流傳地域寬廣,表現出了一方水土出一種武功的特色。這是因為齊魯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特色多樣,歷史悠久,可追溯的根源早,再加上各異的地形地貌環(huán)境,對齊魯地區(qū)的武術套路的影響頗深。齊魯地區(qū)人們性格的豪邁和奔放,不同地方的人從四面八方云集于此,給武術套路更多的實戰(zhàn)經驗。
任何文化的出現都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而武術套路是文化形成時的一種產物,它也有著自己的文化。關于武學的詞匯有很多如“先禮后兵”,“以德服人”,“武以德彰”,習近平總書記也曾經提出尚武精神助力中國夢的實現。顯然為了滿足生活的需要,適應社會發(fā)展,在武術也建立起自己在精神層面上的地位。就如電影《精武門》來說,陳真和霍元甲在抗擊日本人時,武術套路在槍炮面前是多么的無力,但是武術的不屈精神在那個時代喚醒了無數的國人,讓中國這只沉睡太久的雄獅漸漸蘇醒。李小龍也曾扮演過陳真,而李小龍也成為了影響世界的武術宗師,他用自己的精神和意志,憑借一副拳頭讓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國功夫,日本人稱他為武圣,美國人將他與戴安娜、羅斯福其名。李小龍不僅讓全世界認識了自己,更讓世界知道了中國功夫,了解中國,接觸到了中國元素和文化。
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理念歷來不浮于表面,而在其中的內涵,追求的是意境和感受,文化大師多為沉重冷靜、高深莫測,這與武學理念也是相通的,套路的變化和施展,就在這種背景中逐步形成。武術套路給軍事主張和兵法理念帶來的影響是最大的,在傳統(tǒng)文化中,不論是道家還是儒家,各家學派都追求豐富的精神層面的軍事理念,武術套路中的博弈,就是知識和文化的博弈,敵我之間的斗爭,蘊含著深層的思考和判斷。每一個招式的出擊,每一個動作的銜接,完整的表達過程,才能完成一套精彩的路數。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防代攻,以攻代守,一招一式之間的選擇,美如畫的輾轉騰挪,配合拳風與兵器的聲音,讓旁觀者的佩服之情由心而發(fā),這才是武術套路的真諦。
綜上所述,現代社會中人們習武更多的是強身健體,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留,武術已經脫離了其初始的防御和攻擊的本質,不再是一種證明強大的手段。不過傳統(tǒng)武術套路仍然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寶貴財富,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它使我國獨有的一種體育形式,與現代的其他競技項目不同,更注重文化內涵與系統(tǒng)章法。在練習武術套路時也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更好的理解武術套路所表達的意義。
[1]馬云慧.傳統(tǒng)武術套路的文化內涵[J].搏擊·武術科學,2008,10 (10).
[2]胡啟凱,滿書慶.中國武術套路的產生與傳統(tǒng)文化之淵源[J].武術科學,2004,12(6).
[3]魯勇,方汝輯.情動于中而形于技——武術套路“意境”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J].大眾體育,2011,8(24).
G852
A
1006-8902(2016)-07-L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