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英
(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吉林 130012)
淺議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法律保護
◆王月英
(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吉林 130012)
信息網絡傳播權是著作權人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問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在網絡信息傳播中,網絡用戶和信息服務提供者的傳播行為會導致多種侵權問題,為有效保護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我國從民事、刑事、行政三個層面建立了較為健全的立法保護結構。
信息網絡傳播權;著作權;立法
21世紀被稱為是知識經濟全面取代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世紀,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大大促進了因特網的發(fā)展和普及,而因特網的普及直接帶來了信息傳播途徑的巨大改變。傳統(tǒng)的信息傳播方式主要是將信息固定在有形的載體上復制發(fā)行,以達到傳播的目的,而信息網絡傳播是將信息數字化之后,通過網絡空間進行傳播。在現(xiàn)代網絡技術中,提供了多種對作品攝錄、存儲、傳輸的手段,作品可以輕易地通過數字技術進行傳播,[1]作品的數字傳播技術帶來了知識產權領域的重大變化,著作權的法律保護受到挑戰(zhàn)。
我國《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一款第十二項規(guī)定了著作權人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是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問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
1.1 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屬性
從權利的性質來看,信息網絡傳播權是一項消極權利。權利是主體“可以”做什么的能力,擁有某種權利意味著主體從事這種行為可以不受侵犯與阻礙。以基本權利的實現(xiàn)是否需要國家的積極介入為標準,權利有消極與積極兩種屬性。[2]消極權利如生命權、人身自由權、財產權、通信自由、遷徙自由、言論自由、政治自由等,這類權利的實現(xiàn)以國家的不主動妨礙為界限。只要國家權力不主動干預,公民就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活動的個人空間,所以消極權利又被稱為“免于國家干涉的權利”。積極權利也被稱為主動權利,是個人向國家或他人索取財富、安全或其他利益的能力,如工作權、休息權、生存權、受教育權、社會保障權、社會文化生活權等。這類權利的實現(xiàn)需要國家權力的積極介入,提供法律上、組織上及財政上的保障,所以又被稱為“免于國家匱乏的權利”。公民行使信息網絡傳播權并不需要國家的積極干涉和介入即可實現(xiàn),因此,信息網絡傳播權是公民的一項消極權利,也被稱作是第一代人權。[3]權利的內容是自由和平等,公民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即公民享有通過網絡向公眾提供作品的自由,這種自由不受他人干涉并且受到國家的平等保護。
1.2 信息網絡傳播權與著作權
信息網絡傳播權不是一項獨立的權利,而是作為權利人一種新的權能從屬于著作權。傳統(tǒng)著作權,是互聯(lián)網出現(xiàn)之前版權人在傳統(tǒng)媒介上享有的作品權利,如1990年《著作權法》第10條規(guī)定的發(fā)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以及復制、發(fā)行、展覽、表演、攝制、廣播等權利。①信息網絡傳播權是在傳統(tǒng)著作權基礎上派生的而又與之相關聯(lián)的權利,是著作權的一項內容。信息網絡傳播權是著作權人在新生的網絡媒介上的一項傳播權利,是區(qū)別于網下媒介傳播方式的一種權利。網下媒介指報社、出版社、廣播電臺等,其傳播方式和手段主要是有形物。網上媒介的載體是聯(lián)網的計算機,傳播方式是有線傳輸與無線通訊。任何作品在網上傳播時均有在網下傳播的傳統(tǒng)意義上的復制、發(fā)行、展覽、表演等手段的某些特點,載體和使用手段的變化不產生新的作品。從權利歸屬看,信息網絡傳播權是權利人享有的一項著作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僅指權利人通過網絡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傳播的權利,是與傳統(tǒng)復制權、發(fā)行權、廣播權、演繹權等并列的著作權利,著作權包括財產權和人身權,[4]信息網絡傳播權是著作權中的財產權。
網絡信息傳播是將信息置于開放的網絡服務器或為信息的網絡開放性提供服務的行為,包括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上傳、傳播、儲存以及網絡服務提供者為這種上傳、傳播、儲存提供的服務。根據行為性質的不同,網絡信息傳播可分為直接傳播和間接傳播。網絡信息傳播的主體,可分為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在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直接和間接傳播行為中,都會產生侵權問題,但是由于行為性質不同,責任的構成要件也不同。
網絡信息的直接傳播是指將信息公開發(fā)布、上傳或以其他方式置于向公眾開放的網絡服務器中,使信息可以被公眾獲得的行為,傳播主體主要是網絡用戶和主動搜集、發(fā)布信息的網站經營者。這一類行為是傳播主體基于自己的主觀意愿進行的傳播行為,對行為后果承擔直接責任。從行為后果看,主要分為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
網絡信息的間接傳播是指網絡服務提供者為服務對象提供自動接入、自動傳輸、信息存儲空間、搜索、鏈接、P2P(點對點)等服務,為服務對象在網絡上傳播信息提供技術、設施等支持的幫助行為,[5]網絡信息間接傳播的主體主要是網絡服務提供者。
我國在2001年《著作權法》第一次修正時才明確地確立了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但實際上對數字化作品相關權利的立法保護更早。從現(xiàn)有的法律規(guī)范看,信息網絡傳播權已經形成了民法、刑法、行政法規(guī)和規(guī)章的立體化保護。
3.1 民事立法
2000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該《解釋》指出:“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包括著作權法第3條規(guī)定的各類作品的數字化形式。”2001年10月,我國《著作權法》第一次修改,在第10條第一款第十二項加入了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規(guī)定,正式給權利人新增加了一項權利。2006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開始施行,該《解釋》第3條規(guī)定,已在報刊上刊登或者網絡上傳播的作品,除著作權人聲明或者報刊、期刊社、網絡服務提供者受著作權人委托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以外,在網絡進行轉載、摘編并按有關規(guī)定支付報酬、注明出處的,不構成侵權。但轉載、摘編作品超過有關報刊轉載作品范圍的,應當認定為侵權。2010年7月,《侵權責任法》開始施行,該法第36條規(guī)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3.2 刑事立法
我國1979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17條即規(guī)定了“侵犯著作權罪”,200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正式施行《關于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該司法解釋規(guī)定,未經著作權人許可,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他人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件及其他作品的行為,應當視為刑法第217條規(guī)定的“復制發(fā)行”,將“在線盜版”行為明確定性為侵犯著作權的犯罪行為。
3.3 行政法規(guī)和規(guī)章
1999年12月,國家版權局公布了《關于制作數字化制品的著作權規(guī)定》,根據該《規(guī)定》第2條,將已有作品制成數字化復制品,不論以何種形式傳播,版權都屬于原作者,法律應當予以保護。2005年7月,國家版權局、信息產業(yè)部共同制定的《互聯(lián)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正式實施,根據該《辦法》第十一條規(guī)定,互聯(lián)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在謹慎注意的情形下可以免職,在明知互聯(lián)網內容提供者通過互聯(lián)網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或接到著作權人通知后未采取措施移除侵權內容的,承擔侵權責任。2006年7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正式實施,該條例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權利內容、權利限制、網絡服務提供商的責任以及免責條款、法律責任等問題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進一步完善、健全了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保護制度。
[1]陳晨.關于完善中國信息網絡傳播權規(guī)制的思考.河北學刊,2013.
[2]張千帆.憲法學導論,2008.
[3]王景斌,尹奎杰.法理學.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宋杰.網絡環(huán)境下的著作權保護.產權導刊,2013.
[5]黃敏.間接信息網絡傳播行為的界定及法律分析.科技與法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