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英
明代仇英,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明正德年間移居吳縣(今蘇州)。他工匠出身,早年為漆工,兼為人彩繪棟宇,后靠賣畫為生。曾多次繪寫《右軍書扇圖》,傳世的有兩幅,分別藏于上海博物館和云南省博物館。
歸隱群賢至,品雅少長集。
——劉敏為仇英《右軍書扇圖》撰,王弘毅書
《右軍書扇圖》為絹本設(shè)色,縱145厘米、橫74厘米,描繪了王羲之為老婦人書扇后的情形,將不同人物的身姿、動作、表情都刻畫得栩栩如生。仇英出身于社會底層,文化根基較淺,故畫上一般不題詩文,有時甚至不署年份,只題名款。該作便是一幅未署年份的作品,因此我們無法準(zhǔn)確獲悉此畫作于何年。但根據(jù)畫中的筆墨特征可以推測,這幅《右軍書扇圖》應(yīng)是仇英步入中年后,畫風(fēng)已臻成熟時期的佳作。
該《右軍書扇圖》便體現(xiàn)了仇英青綠山水的主要特征。此畫將人物與山水融于一體,山崖的線條剛勁有力,近山陡峭,遠(yuǎn)山隱約;崖壁、坡石敷石青或石綠,遠(yuǎn)山、石案等設(shè)色淺絳,色彩濃淡相宜,不躁不俗。山谷間霧靄連接云天,縹緲無盡,境界幽遠(yuǎn)。兩株以“雙鉤法”繪成的古松根植巖隙,樹干相互交錯,虬曲盤旋上展,枝葉疏密參差,顯得蒼翠堅韌。全圖布局巧妙,匠心獨運(yùn)。畫家將青山和古松作為背景,映襯王羲之的高士風(fēng)尚。雖然人物位于畫面下方,所占比例較小,卻是此畫的重心,也是用筆精細(xì)嚴(yán)謹(jǐn)之處。畫家汲取了南宋馬和之、明代周臣和元人技法,并將其融會貫通,令人物造型精準(zhǔn)、氣度清朗。溪邊彎腰洗硯的童子被塑造得生動逼真,顯示出畫家非凡的藝術(shù)造詣。人物形體、衣服的線描,工細(xì)勁健、勻稱流暢。畫中人物個個身穿白衣,與山石的青綠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既顯得格外醒目,又富有裝飾意味,透出古雅的氣韻。人物均眉目傳神:老婦人手提裝著扇子的竹籃站立不動,臉上露出疑色;王羲之目視老婦人,正以眼神寬慰她放心去賣扇。精致入微的刻畫,既顯露出王羲之書藝的高超絕倫,又展現(xiàn)出他不計門第懸殊而出手相援的人間真情。(偉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