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權(quán)(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浙江杭州 310028)
?
明清時期蕭紹平原水利事業(yè)述評
張權(quán)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浙江杭州 310028)
明清時期,蕭紹平原的水環(huán)境逐步由運河河網(wǎng)水系向三江水系轉(zhuǎn)變,在此過程中水利工程的建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于自然災害的頻發(fā)、人口的增長以及地方官員的支持等方面的原因,蕭紹平原的水利工程建設不斷發(fā)展,海塘以及閘、壩、堰、堤等小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是這一時期蕭紹平原水利工程修建的重點,在修建過程中呈現(xiàn)出一些與以往不同的特點。明清時期蕭紹平原的水利工程建設為當?shù)剞r(nóng)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明清時期;蕭紹平原;水利工程
本文所討論的蕭紹平原,位于浙江省東北部,其前身為山會平原(在今紹興市紹興縣)。三江閘建成之后,山會平原與蕭山平原(在今杭州市蕭山區(qū))合并成為蕭紹平原,其范圍大致包括現(xiàn)在紹興市下轄的紹興縣和杭州市下轄的蕭山區(qū)①明清時期蕭山縣隸屬于紹興府管轄,新中國成立后,蕭山縣于1959年劃歸杭州市管轄.。作為亞江南經(jīng)濟區(qū)域,蕭紹平原的開發(fā)相對較早,其開發(fā)模式與杭嘉湖地區(qū)差異較大,與鄰近的寧波地區(qū)也有所不同。明清兩代,紹興府(今浙江省紹興市及杭州市蕭山區(qū))人口數(shù)量逐步達到頂峰,且多聚集在蕭紹平原,人口密度極高。而蕭紹平原的開發(fā)也逐漸從內(nèi)陸轉(zhuǎn)向沿海,在這一遷徙開發(fā)的過程中,首先要解決水利問題,即改造和興建水利工程。本文擬對這一時期蕭紹平原水利事業(yè)的開展情況及特點作一論述,并對其水利事業(yè)興盛的原因作出分析。
蕭紹平原南部和西部為稽北丘陵,東部為曹娥江,中部及北部沿海地區(qū)為平原地帶,因此其地勢大致為南高北低,背山面水。蕭紹平原水系和氣候并不利于當?shù)剞r(nóng)業(yè)生產(chǎn)。由于處于溫暖多雨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降雨量大且分布不均,更由于北面臨海且地勢低下,蕭紹平原瀕海地區(qū)的河流和農(nóng)田經(jīng)常遭受海水倒灌而導致鹽堿化,每逢旱季或雨季極易造成災害。
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蕭紹平原水利建設必須解決兩大問題:一、修筑海塘,防止海潮侵襲,海水倒灌。明中前期,北部沿海海塘多為土塘。而在明中期之后,修建海塘技術(shù)愈加完善,海塘也屢有增修,并且海塘的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蕭紹平原的海塘由土塘逐漸更新為石塘,并且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備的海塘防御體系。二、修建壩閘堰以及小型水利工程,儲蓄淡水。此類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在蕭紹平原內(nèi)陸,主要目的是為了減輕三江閘防潮抗旱的壓力。由于其成本較低,并且見效快,因此在明清時期成為蕭紹平原水利事業(yè)的一大特色。
(一)北部沿海海塘的增修與維護
明代蕭紹平原的海塘修建主要集中在中后期,相比較而言明前期修建海塘較少。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元璋派工部主事張杰在蕭山主持修建海塘四十余里;“天順七年,潮決。錢塘江岸及山陰、會稽、蕭山、上虞,乍浦、瀝海二所,錢清諸場,命侍郎李颙修筑”①參見:李亨特. 乾隆紹興府志:卷十六:水利志三[M]. 乾隆五十七年刊本.33;山陰縣的后海塘“在府城北四十里,亙清風安昌兩鄉(xiāng),實瀕大?!雹?3,是蕭紹平原抵御海潮的重要水利工程,“成化八年風潮大作,塘盡壞,山會蕭濱海之民皆被患,有司議加修葺”①33;弘治年間(1488-1505年)會稽縣的土塘改建為石塘,萬歷二年(1574年),白洋口塘損毀,知縣徐貞明重新修筑。
清代政府對興修水利十分重視,康熙、乾隆多次南巡,其主要內(nèi)容之一便是解決水利建設問題??滴醵荒辏?682年)大水沖決西江塘,次年總督姚啟圣捐資補修患口數(shù)十處。俞卿在任紹興知府時,主持修建的海塘規(guī)模最大。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秋,颶風大作,海塘盡毀,知府俞卿到任后“先丈午村、蔡家塘、馬鞍山三患口,沿海三十余里,亦次第筑成。”①34事后俞卿在碑記中這樣寫道:“事有當為而不為者,因循廢弛,貽數(shù)萬人之害,喪數(shù)十倍之利,至數(shù)十年而不可救,山陰之海塘是也;有不可為而不得不為者,勉強拮據(jù),盡心力為之,不避怒,不畏難,若有天焉,默相其成,俾民去其害,而更收其利,則山陰易石之海塘是也。”①34從上述記載足見當時修建海塘的必要性與工程的艱難程度。此后會稽知縣張我觀在俞卿的支持下,將本縣土塘改建為石塘,共計2 300余丈。乾隆年間(1735-1799),知府永貴修建石塘,并督令山會蕭三縣知縣修建本縣石塘。乾隆十九年(1754年),紹興知府興德修建魚鱗石塘,從此魚鱗石塘始見于蕭紹平原海塘工程。此后紹興歷任知府及下轄各縣大都重視海塘建設,大部分隸屬于三江閘水利工程體系,茲不詳述。乾隆年間(1735-1799年),山陰知縣劉晏、李以倓、李升階、萬以敦、鄉(xiāng)紳高元隼;會稽知縣曾省、彭元瑋、沈堅,都曾先后主持修建石塘,修筑總長度有數(shù)千丈之多。清代紹興在興修水利工程的同時,非常重視海塘的維修監(jiān)督和管理。各級官吏按時巡查海塘,并派專人看護維修。為此,設立江田,以江田的田租充作海塘修筑費用及看護人員的日常開支?!翱滴醵拍甏笏?,知府李鐸增立二洞,其前五洞復置田二十九畝以資歲修,后為怒潮所激毀其西三洞,五十三年知府俞卿遵舊制修葺三洞,洞底拽巨石鞏護,屹如金城。前后捐銀五百兩,五十四年六月告竣設閘夫四名,以司啟閉,山陰三名,蕭山一名?!雹趨⒁姡豪詈嗵? 乾隆紹興府志:卷十四:水利志三[M]. 乾隆五十七年刊本,35.
明清以前,蕭紹平原一帶居民的活動范圍大都限于平原內(nèi)陸,河湖之濱。平原以北至杭州灣的大片鹽堿地,因海潮侵襲及自身原因不宜種植農(nóng)作物,隨著明清時期海塘修治,海岸線不斷北移,濱海平原不斷擴大并得到較高程度的開發(fā)。至清末,蕭紹平原北部沿海地區(qū),遍地種植經(jīng)濟作物,且設立有多處鹽場,至此蕭紹平原海塘體系基本形成。
(二)閘、壩、堰、堤及小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明清時期為解決農(nóng)田灌溉及防洪蓄水等問題,蕭紹平原上修筑了完備的塘閘壩堰水利設施。這類水利工程相對海塘規(guī)模較小,且耗費銀錢較少,但對小區(qū)域農(nóng)田灌溉,防潮抗旱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如“明萬歷間,知府蕭良干既修三江閘,復于山西設閘,為三洞以殺上流水勢,補三江之所不足?!雹谘睾5膲伍l除定時啟閉以便蓄泄以外,還可防止海水倒灌,保護內(nèi)河淡水資源。
鑒湖湮廢以后,水無所儲,浦陽江上游之水向北流經(jīng)臨浦,向東直入麻溪,再向北流,最終進入西江。浦陽江上游水流量大,流經(jīng)區(qū)域地勢較低,因而每逢雨季山會蕭三縣必成澤國。為解決這一問題,紹興在山陰西部建西江塘和茅山閘,在西小江南北兩面建扁拖閘。扁拖閘位于府城北三十里。北閘三洞是由紹興知府戴琥主持修建,他主張在山陰、新灶、拓林各置一閘,以泄浦陽江南岸之水,另在扁拖、甲蓮各置一閘,以泄浦陽江北岸之水,最后在蕭山縣的盒山、山陰縣的新河各修筑一閘,以泄湘湖和麻溪之水。這樣按時啟閉,旱則蓄水,澇則泄水,山會蕭三縣的農(nóng)作物可保無虞。南閘五洞是由山陰知縣張煥主持修建,他以為“山會蕭之水,皆宗于玉山、扁拖二閘,旱則儲之,以資灌溉;潦則決之,以防浸淫。然環(huán)郡之地,亙數(shù)百里,溪壑暴漲,豈能速退,故于徑樓之區(qū),倚玉山為固,增置水閘,以分泄玉山陡門之水。則三江之至拓林,患可除矣。復于扁拖故閘之南增至五洞,以泄小江南北暴漲。而三邑居民,亦可均受其利矣?!雹賲⒁姡豪詈嗵? 乾隆紹興府志:卷十四:水利志一[M]. 乾隆五十七年刊本.39在三江閘修建之前,扁拖閘與玉山陡門閘共同調(diào)節(jié)蕭紹平原的水利灌溉。隨后戴琥筑麻溪壩,橫亙麻溪南北,浦陽江之水再不流入麻溪,不僅壩內(nèi)之田免于水患,而且蕭山北部也盡成膏腴。然而,麻溪壩外天樂鄉(xiāng)四都之田仍有隱患。于是在明成化九年(1473年),紹興知府戴琥修筑茅山閘。此閘既成,麻溪壩隨即失去作用,天樂鄉(xiāng)水患比以往更為嚴重。
隨著時間的推移,玉山扁拖二閘只能暫時遏制浦陽江上游來水,年久失修不免再次決堤,洪水泛濫成災?!拔糁t守置玉山扁拖二閘,以泄其水。水潦甚昌,又設策決捍海塘,岸數(shù)道以疏其流,其為水慮悉矣。然二閘之口,石硤如亹,水卻行自瀦出,田亦淹沒,其功未全也。”①25此時蕭紹平原就需要更大的水利工程,內(nèi)瀉江水,外遏潮患。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紹興知府湯紹恩上任伊始,就積極奔走各地,勘察水務。經(jīng)實地勘察,最終決定在錢塘江、錢清江和曹娥江三江匯合入海之口,修建大閘。大閘共修建28洞并以天上28星宿之名命之,故名“三江應宿閘”。三江閘共耗時六個月完成,第二年三月,又建成三江塘,同時在三江塘和三江閘之內(nèi)又建湯樓、撞塘和平水幾個小閘,以削弱水勢。三江應宿閘及其配套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山會蕭三縣之地幾乎再無水患災害,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得到保障。
此后三江閘在明代經(jīng)歷兩次大修,入清以后三江閘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乾隆六十年(1795年)及道光十三年(1833年)進行三次大修,對保障和維持大閘的運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滴醵荒晷揲l后,山陰縣學者程鳴九將修建三江閘的相關(guān)文獻,收錄輯成《三江閘務全書》②該書收錄于馬寧主編的《中國水利志叢刊》第48冊. 參見:馬寧. 中國水利志叢刊[M]. 揚州:廣陵書社,2006.,是研究三江閘的重要史料。
明清時期,由于水利灌溉工程的陸續(xù)修建,蕭紹平原的開發(fā)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其水利工程呈現(xiàn)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蕭紹平原的水利事業(yè)興起于漢代,到明清時期該地區(qū)水利格局與水網(wǎng)體系基本形成。首先,這一水利體系是以湖泊、河網(wǎng)、海塘三者為主的水環(huán)境逐漸發(fā)展演變形成。漢代以來,蕭紹平原鑒湖水利工程的修筑完成,使其內(nèi)陸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鑒湖水系,鑒湖以及與其相似的人工湖泊灌溉水利工程,共同主導蕭紹平原的農(nóng)田灌溉和防洪抗旱事業(yè);到了宋元時期,鑒湖等大型人工水利工程相繼被墾廢,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一地區(qū)水利格局,形成運河河網(wǎng)水系;明代修建完成三江閘水利工程,徹底阻斷了大海與內(nèi)河的聯(lián)系,使該地區(qū)形成獨立的三江水利體系,奠定了明清直至現(xiàn)代蕭紹平原水利的基本格局。其次,蕭紹平原的水利體系還表現(xiàn)在除大型水利工程外,其周圍則有一系列的配套工程,使其物盡其用。以三江閘為例,在其修筑完成之后,湯紹恩又主持將古鑒湖東塘、南塘及其相關(guān)堰、閘改為水滸,蕭紹平原東西橫亙百里,皆成通衢,既利于防洪抗旱,又便于交通運輸。萬歷二年(1574年),山陰知縣徐貞明在三江閘附近修筑白洋口塘堤,防御海潮。萬歷年間,紹興知府蕭良干復建山西小閘與三江大閘共同啟閉,以泄江水。經(jīng)過多年修筑,形成了以三江閘為中心的水利工程體系。
第二、明清蕭紹平原的水利工程中,由中央主持興修的大型水利工程較少,而由中央政府參與,地方政府和民間鄉(xiāng)紳組織籌款興建的小規(guī)模水利工程,則為數(shù)不少。明清時期包括三江閘等大型水利工程在內(nèi),由府州縣長官、地方勢力組織修筑的水利工程,占相當大的比例。從工程的規(guī)模上看多為一縣兩縣甚至一鄉(xiāng)內(nèi)的小型水利工程,跨縣的水利工程尚屈指可數(shù),跨州郡的水利工程更是鮮有。以三江閘為例,自嘉靖十六年( 1537年)建成后,明代歷經(jīng)兩次大修。萬歷十二年(1584年)紹興知府蕭良干經(jīng)實地勘察,上報獲準后主持維修三江閘,耗銀一千三百多兩。崇禎六年(1633年),時任翰林的會稽人余煌丁憂在家,此次三江閘大修由他倡議,經(jīng)費靠民間捐資和田畝加賦來解決。清代三江閘經(jīng)歷三次大修,分別由福建總督姚啟圣(會稽人),紹興知府吳三畏、周仲墀來主持維修,除姚啟圣申請國庫撥款外,其余兩次均系地方政府自行籌款。至此,明清兩代三江閘共經(jīng)歷五次維修,其主持人或為知府或為紹興籍官員,其中僅有一次是由中央政府撥款,其余至多由省一級地方政府撥款維修。三江閘的維修規(guī)模、經(jīng)費籌措和人工物料所需尚且如此,蕭紹平原其它水利工程的情況不言自明。
明清時期,為適應水環(huán)境的變遷,蕭紹平原一大批新的水利工程被修筑,但是一些舊的水利工程處在被廢棄的邊緣,其中影響較大的是湘湖。自北宋創(chuàng)建至民國時期已歷八百余年,這期間圍繞湘湖的存廢問題一直爭論不斷,民國時湘湖的水環(huán)境已發(fā)生巨大的變化。經(jīng)過明清兩代的墾殖,湘湖的面積一再減小。尤其清代,“當清出湖里孫上下兩莊占戶一百有九,計瓦屋三十間,草舍三間。窯里莊占戶五十,計瓦屋六十九間,草舍六間,窯所兩座。閔家莊占戶四,計瓦屋十九間。金家莊占戶一。羅家塢莊占戶八。徐家塢占戶十七。石巖莊占戶十二。定山莊占戶七。楊家灣占戶三。山前莊占戶四。汪家匯占戶二。匯上莊占戶十。湖頭莊占戶十二。東汪莊占戶三。青山莊占戶二十一。湫上莊占戶二十九。居山莊占戶十六。經(jīng)府縣迭次詳稟,以居民搭蓋房屋并窯座處所,系沿湖一帶山零地角與湖身貯水之處,并無妨礙,且系該地居民積祖相承,不知始于何年何代。合詞吁請,無庸拆毀,劃復劉藩司復批。飭設法永禁,酌議征租,又經(jīng)清安兩邑令詳準,免除升佃,以杜借口輸租效尤續(xù)占之弊。嗣欽奉諭旨,自后但許居住岸上,不得占墾湖身,有礙水利?!雹賲⒁姡褐芤自? 蕭山湘湖志:卷一[M]. 民國十六年鉛印本.28政府為了維持社會穩(wěn)定和田畝稅收,對非法侵占湘湖的行為,并沒有采取強制性措施,而是對既有侵占事實予以默認。至民國時,湘湖面積進一步縮減:“今則上湘湖定山西北及東汪、黃竹塘間一帶湖中漲地照此次測量之數(shù)計之,已有三千一百三十畝之多,占湖面七分之一。且此次測量之時適當霪雨之后,湖水平面較壩頂僅低五寸有奇,若水位略降,其淤出之地畝尚不止此。此外,全湖雖盡在水底,其水深之量僅自數(shù)寸以至二、三、四尺不等,其間有深至十余尺者,系湖濱窯戶歷年挖土使然,實非湖之本體也。”①31明清時期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對土地造成了極大的壓力,進一步加劇了人地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直接導致了蕭紹平原湖泊的墾殖,但是為了灌溉新開墾的土地以及防止其受水旱災害侵擾,又必須修建新的水利工程。通過考察水利工程的興廢過程,可以理解人、地、水三者之間的微妙關(guān)系。人類為了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并且還要養(yǎng)活更多的人口,就必須保持上述三者之間的平衡;然而,當人口增長到一定程度時,現(xiàn)有的土地已不足以養(yǎng)活這些人口,必然會迫使人類開墾新的土地,這也導致了人、地、水之間關(guān)系的失調(diào),當這種不平衡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迫使人類再次做出調(diào)整,緩解人與其余兩者的關(guān)系,使這三者重新達到平衡。
蕭紹平原水利事業(yè)是伴隨著自然災害、農(nóng)田灌溉、人口壓力而興起的。具體而言,這一時期蕭紹平原水利事業(yè)發(fā)展的原因主要有:
(一)自然災害的影響
蕭紹平原的氣候?qū)儆跍嘏嘤甑膩啛釒Ъ撅L氣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熱,春秋溫暖,冬季雖冷但并非嚴寒。紹興“歷史上水災主要發(fā)生于五月份起到九月份為止的5個月中,其中五月和八月,是水災最頻繁的月份。”[1]68每年春夏之交,必有梅雨。梅雨過多是造成蕭紹平原水災的重要原因。明清時期蕭紹平原水旱災害不斷,“職鄉(xiāng)浙江杭、嘉、湖、寧、紹、臺、嚴七府,自先年七月二十三等日,龍門海嘯,風雨飆至,波浪翻空,飄瓦飛磚,拔木掩棟,勢若千軍之沓至,聲如萬鼓之齊鳴,火光燭天,凡七晝夜。沿海居民及低洼近水之處,男女老幼淹沒漂流,總計十余萬?!L帘M潰,一望洪流,舟航遍乎陸地,魚鱉游于人家。米價騰貴,奸民乘間為盜,父老皆云二百余年未有之變”[2]。顧炎武對紹興水利曾總結(jié)道:“按諸鄉(xiāng)之田(一都至二十都,三十一都,三十二都凡二十二都),其地卑,土泥淖,其水鍾聚,不患其不蓄,而患其所以洩之者有弗時也;山鄉(xiāng)之田(二十一都至三十都,凡八都),其地高,其土沙礫,其水涌,不患其不泄,而患其所以蓄之者有弗豫也。山鄉(xiāng)東南又有范洋之湖(二十四都),為眾山之塹,霪雨浹旬,洪水泛溢,所謂內(nèi)漲也。內(nèi)漲不泄,遂成積患,故漲于內(nèi)者,求所以泄之而已。諸鄉(xiāng)東北,又有纂風之鎮(zhèn)(三十三都),為大海之濱,颶風時作,巨濤嚙汰,所謂外漲也。外漲不防,遂成坍江,故漲于外者,求所以防之而已。一縣之水,其利害大略如此?!保?]嚴重的自然災害,促使明清政府必須加強水利工程建設,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此外,農(nóng)田灌溉也需要建設大量的水利工程,以保障農(nóng)作物的生長?!敖B興屬邑八,惟山陰、會稽、蕭山土田最下,苦于潦,守此者嘗設玉山堰、扁拖兩閘以泄之,潦甚則暫決,海增以疏之,然兩閘口狹甚,水至此則卻行,汎浸數(shù)百里,決海塘則激湍猛悍,并大為田患。”①王元臣. 康熙會稽縣志:卷十二:水利志[M]. 康熙二十二年刻本,5.
(二)人口增長的影響
明清時期蕭紹平原的人口增長迎來新的高峰,眾多的勞動力有助于當?shù)厮こ痰慕ㄔO,同時也增加了對糧食生產(chǎn)的需求。據(jù)萬歷《紹興府志》的記載,萬歷年間(1573-1620年)紹興全府共有165 678戶,總計575 651人;會稽縣有18 608戶,成丁人口62 004人;山陰縣有29 142戶,成丁人口115 490人[4]。但是當時戶政紊亂,遺報漏報人數(shù)甚大。按照徐渭的估計,山、會兩縣人口至少有70萬之多②徐渭《青藤書屋文集》卷十八《戶口論》:“今按籍口六萬二千有奇,不丁不籍,奚啻三倍之.” 因徐渭是萬歷《紹興府志》撰寫人之一,筆者認為其對紹興人口的估計較為可靠.。如此巨大的人口數(shù)量,顯然當時的耕地是無法保證其糧食需求的。明代山陰人祁彪佳曾論及人口問題:“越中依山阻海,地窄民稠,即以山陰一縣計之,田止六十二萬馀畝,民庶之稠,何止一百二十四萬。以二人食一畝之粟,雖甚豐登,亦止供半年之食。”[5]明代地理學家王士性的《廣志繹》中這樣寫道:“紹興、金華二郡,人多壯游在外,如山陰、會稽、余姚,生齒繁多,本處室廬田土,半不足供,其巧敏捷者入都為胥辦,自九卿至閑曹細局,無非越人。次者興販為商賈,故都門西南一隅,三邑人蓋櫛而比矣?!保?]266-267“寧紹盛科名逢掖,其戚里善借為外瑩,又傭書舞文,競賈販錐刀之利,人大半食於外;”[6]263入清以后人口繼續(xù)增長,“若按萬歷、康熙二代,以會稽縣人口約為山陰縣一半的標準合計,則當時紹興人口總數(shù)已超過150萬?!保?]89此時山、會、蕭三縣乃至紹興人口已經(jīng)發(fā)展到明清時期歷史的頂峰。
(三)地方官員對水利事業(yè)的支持
明清時期,蕭紹平原的水利事業(yè)得到地方政府的極大重視。自漢代以來守斯土者,名宦輩出,多因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為后世稱頌。由于水利對于紹興發(fā)展的重要性,因此它往往會涉及諸多方面的利益,地方官需要處理復雜的社會矛盾。而水利工程本身是由政府發(fā)動并組織百姓,有計劃有目的的群體勞動,需要治水官員達到諸多要求。首先,地方官對于本地水情、地理狀況以及水利工程各項事宜有所了解。其次,治水官員須有不顧個人榮辱、不計較得失、不畏艱辛的堅韌意志。最后,組織大型水利工程建設須有很強的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因此地方官員對水利工程的態(tài)度及其個人能力深刻影響著本地區(qū)的水利工程的進展。明清時期,蕭紹平原涌現(xiàn)出許多杰出的治水官員,為蕭紹平原的水利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如明代紹興知府戴琥在天樂鄉(xiāng)修筑土壩,使山、會、蕭三縣之患稍減。而后戴琥根據(jù)以往蕭紹平原的治水經(jīng)驗制定了山會水則,這一水則一共用了將近六十年,直到三江閘建成方才停用。嘉靖年間,紹興知府湯紹恩上任伊始便到實地考察研究經(jīng)細致勘查后他認為“山陰、會稽、蕭山三邑之水匯三江口入海。潮汐日至,擁沙積如邱陵。遇霪潦,則水阻沙不能驟洩,良田盡成巨浸。當事者不得已決塘以洩之。塘決則憂旱,歲苦修筑”[7]7212。他遍察水道,最終決定在三江口建閘,歷時不足九月,三江閘告成,三縣之田得以保全,蕭紹平原水利體系初步形成。“吳郡三江應宿閘,旱有蓄潦有泄,啟閉有則。山會蕭之田去污萊而成膏壤者,富順湯公賜也?!保?]清代紹興籍名宦姚啟圣,非常關(guān)心家鄉(xiāng)水利建設??滴醵辏?683年)捐資修筑西江塘,“先是江塘大潰,督撫親勘。檄道府山會蕭山三縣,躬諸塘所估計工費,議以西江塘雖在蕭山,利害實關(guān)三縣。歷來山會原有協(xié)濟之例,今工費約萬二千金,蕭山獨任其半,山、會合任其半,蕭山任筑諸暨,憤王家池潭頭聞家堰一帶,大患缺處。山會分筑周老堰方家塘孫家埭上南一帶,自去年十月動工,至是年春尚未竣事,福建總督會稽姚公啟圣自任捐資筑塘,移文督撫停止三縣捐輸,將已經(jīng)用過工費算還民嶪,命其弟通判姚起鳳躬親督筑。”①(清)李亨特. 乾隆紹興府志:卷十五:水利志二[M]. 乾隆五十七年刊本,21.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颶風大作,海塘盡毀。知府俞卿到任后,親赴災區(qū)組織當?shù)厝罕?,修筑沿海塘堤三十余里,后世稱“余公塘”。陳紱在《余公塘紀事略》中說道:“蓋公之事比之,于古人其難十倍,人情澆薄怨易興,一難也。馬公所障者湖水耳,今公則大海之潮,湖止三十六源,而潮之沖突千里,二難也。湯公建閘,銀課之田畝,役槩之丁夫,然其費不滿萬金,今則五倍于昔而工皆僦募,三難也。今國家裁抑浮費,而方面大臣皆耆老重德,不樂有更張,非公精誠信于各憲,不能呼而輒應,四難也。儉民駕言紹述以起范公孝思,惟公百折不回,固排群議而從之,五難也。非常之原黎民所俱,今辰巳二年之間,塘再成而再圮,人人倦且怯,雖有盛氣熱腸卻束手諉于天數(shù),而公獨卓立不顧,六難也。公了工庀石,而鄰郡亦以塘輿火役控于諸壹,以羽檄征越之,石輿匠人非公調(diào)濟得宜則勢將坐絀,七難也。公負此七難以成百世之大利?!雹冢ㄇ澹├詈嗵? 乾隆紹興府志:卷十六:水利志三[M]. 乾隆五十七年刊本,37.這些地方官員對水利工程的重視,是蕭紹平原水利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重要前提。
總之,明清時期蕭紹平原上的人、地、水三者之間的矛盾關(guān)系,促進了該地區(qū)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的建設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地方鄉(xiāng)紳也積極參與水利工程的建設,使得明清時期蕭紹平原掀起了水利工程建設的高潮,最終形成三江水利體系,為蕭紹平原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1] 陳橋驛,顏越虎. 紹興簡史[M]. 北京:中華書局,2004.
[2] 計六奇. 明季北略[M]. 北京:中華書局,1984:97.
[3] 顧炎武. 天下郡國利病書[M]. 上海:上海書店,1985:45.
[4] 蕭良干,張元忭. 萬歷紹興府志:卷十五:田賦志二[M]. 萬歷三年影印本. 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50.
[5] 祁彪佳.《節(jié)食議》[C]//祁彪佳. 祁彪佳集:卷六. 北京:中華書局,1960:116.
[6] 王士性. 五岳游草、廣志繹:卷四:江南諸?。跰]. 北京:中華書局,2006:266-267.
[7] 張廷玉. 明史[M]. 北京:中華書局,1974:7212.
[8] 俞卿. 康熙紹興府志:卷十七:水利志二[M]. 康熙五十八年刊本. 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45.
(編輯:朱青海)
Review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f Xiaoshan-Shaoxing Plai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ZHANG Quan
(School of Humanitie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China 310028)
This paper chiefly introduces the situation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f Xiaoshan-Shaoxing plai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t that time,the water environment of the plain was transformed gradually from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system to the Sanjiang system. In this process,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played a decisive role. Due to the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population growth and the support of local officials as well as other reasons,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in this region continued to move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mall-siz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like seawalls,water brakes,dams,weirs and dykes acts as the core of this period. The paper reveals the some unique features in the coursr of such construction to indicate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s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in this area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griculture.
Period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Plain of Xiaoshan-Shaoxing;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K29
A
1674-3555(2016)01-0096-07
10.3875/j.issn.1674-3555.2016.01.014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2015-09-20
張權(quán)(1987- ),男,山西榆次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huán)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