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紀進
因災害事故而導致煤礦破產的記載
文|徐紀進
在中國煤炭開發(fā)的歷史過程中,有一個現象是值得注意的,即煤礦發(fā)生事故或災害得不到治理,不僅使礦工的生命安全受到極大的威脅,同時也使煤礦業(yè)主受到嚴重損失。許多煤窯主因此而賠本,甚至傾家蕩產,有的煤窯則因發(fā)生事故而被官府強行封閉。
這種情況,在湖南《邵陽縣志》上講得比較清楚。邵陽縣產煤處所不少,因而煤窯較多,發(fā)家致富者大為有之。但是當淺部煤炭被挖得差不多,“諸處炭質已空”的情況下,井下水害較多,必須“用溉田水車車之,亦有用竹筒者,車凈諸水,挖取最下一層(煤)”。由水害所造成的成本大增,這就使許多煤窯無法開辦下去。正如該志所講:“今亦已智力俱窮,多折本不貲,非特本地鄉(xiāng)商受虧,集股用機器如公司,亦頗以水溢耗本歇業(yè)焉。”
清代山東棗莊地區(qū)煤業(yè)也有類似情況。據《嶧縣志》記載,在清乾隆、嘉慶時期,由于煤業(yè)大興,出現了一批煤業(yè)主。他們由開礦起家致富,形成了如崔氏、梁氏、宋氏等煤業(yè)旺族。他們甚至可以“與王侯埒富”,“歲縻金錢無算”。但是到了咸豐年間,“洞深煤少”,“開挖維艱”,災害難以控制。這就使許多“本地之業(yè)此者,往往致折閱,甚或至于破家”。而《嶧縣炭窯創(chuàng)設官局記》中也講:“已故諸開窯家破產亡身相屬,而嶧之礦務不可問矣?!笨磥磉@些情況不僅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還表現得相當突出。
在河南的密縣、林縣,上述情況也是多有的?!读挚h志》記載:“業(yè)此者……折閱者亦復不少”。而康熙《密縣志》上講的情況也較為嚴重:“煤,密產也……開鑿者積日累月,非數十丈不得。其或遇石遇水,有工費載余而頓棄者。貧民雖借以為養(yǎng),殷富因之致敗,顧非王孫程鄭冶之為利者矣!”井下開采因“遇石遇水”而“致敗”,雖言語不詳,但是已表現出煤礦災害對于煤業(yè)主的打擊與損害之大。這些二三百年前的歷史記錄,對于今天的采煤者當有警示意義。
在清代北京西山礦區(qū),有不少煤業(yè)主因井下災害無本錢處理,不得不將煤窯出賣,或尋求有實力者合伙辦窯,以使煤窯繼續(xù)維持下去。北京清代煤炭檔案資料中就有這樣出賣或合伙做煤窯的合同。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五月初四的一份煤窯合同,就講有5個煤窯,“俱水淹打濕,不能復做出煤”,因而情愿將這5個煤窯會轉到另外幾個東家名下合伙開做,由新的東家“出工本開做”。這一事例也是比較典型的。
當然,歷史上煤窯破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因災害得不到有效治理,發(fā)生事故造成破產,是一個十分值得注意的現象。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煤炭安全是制約煤炭行業(yè)發(fā)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
責任編輯:鐘金花 1130615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