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陳紅
?
竺燁明:做一個在黑夜中提燈的人
文_本刊記者 陳紅
竺燁明始終堅信,公益不是一個人奉獻他的全部,而是許多人去做一點點,公益有你,有我,有他。
竺燁明希望自己能成為教育慈善領(lǐng)域那一只微不足道的螢火蟲,用星星點點的光芒,為所有在黑暗中傷痛的孩子照亮并溫暖他們的心靈。
“我們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更多孩子的明天盡一丁點兒綿薄之力,每當看到一張張淳樸而真摯的笑臉和一雙雙渴望求知的大眼睛,就深感自己太渺小,為他們所做的還太少太少……”
螢火蟲被喻為黑夜中提燈的精靈。竺燁明希望自己也能成為教育慈善領(lǐng)域那一只微不足道的螢火蟲,用星星點點的光芒,為所有在黑暗中傷痛的孩子照亮并溫暖他們的心靈。
竺燁明七十年代出生于浙江西北部的竹子之鄉(xiāng)——臨安,二十歲來到創(chuàng)造夢想的上海,打工,創(chuàng)業(yè);青春的熱血和繁華的大都市讓他保持一顆奮進的心,更為重要的是,賦予了他一顆熱血的公民之心,他視野廣闊,關(guān)心國家及城市的新聞舊事,也心系民間疾苦,關(guān)注公益活動。
2000年10月的某個晚上,竺燁明如往常一樣在網(wǎng)上瀏覽新聞,不經(jīng)意打開了西部雛鷹助學網(wǎng)。于是,連續(xù)幾個晚上,他一直在西部雛鷹網(wǎng)站論壇細致了解此事,西部雛鷹是由一群熱愛公益、關(guān)注中西部偏遠地區(qū)兒童教育問題的志愿者們自發(fā)組成的公益組織。這個組織從純粹的“草根”發(fā)展而來。竺燁明發(fā)現(xiàn)雛鷹是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公益團隊,特別是一對一的助學模式,公開透明的方式。
就這樣,他被西部雛鷹助學深深吸引,并一頭扎了進去,全身心投入。竺燁明對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他不是一個身體力行用某種行動來感動社會感動的大家的人,他更多的使命是讓公益普羅大眾,讓全民都有做公益的意識。對于竺燁明而言,這也許才是他做公益的真正意義。
因為偶然“邂逅”,竺燁明開始邁開了漫長公益路的第一步。
2011年元旦,他與西部雛鷹團隊首次參加貴州平塘縣、望漠縣的助學走訪。從貴陽到平塘,八、九個小時的車程,交通極其不便。到達一個村莊,當他看到貧窮的土地上,一個個兒童瘦骨嶙峋的身軀,一雙雙渴望上學的眼神,以及一顆顆對外面世界的向往之心,無不深深地刺痛他的心。
當他看見留守兒童食不裹腹,衣不蔽體的生存狀況和環(huán)境,讓人無法相信在全民奔小康的時代還有一群孩子這樣生存著。幾天走訪下來,深深觸動了竺燁明的心靈,他毅然決定申請加入西部雛鷹志愿者,幫助需要幫助的孩子們,并在2011—2013年多次赴貴州望漠縣,做了兩年助學反饋志愿者。用愛心托起山里孩子的夢想,讓小雛鷹們在愛的陽光下茁壯成長。
他的公益感言是快樂公益。他說會一直堅持下去,“希望我們所奉獻的點滴愛心能為社會帶來更多的陽光和溫暖。讓我們接力把這愛心——雛鷹助學計劃傳遞下去,讓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公益,為孩子的明天奉獻自己的愛心?!?/p>
他表示,上海辦事處是聯(lián)系公益資源的橋梁與紐帶,將在總部的領(lǐng)導(dǎo)下積極開展助學工作,將西部雛鷹公益事業(yè)推廣到新的高度。
竺燁明現(xiàn)任廣東省雛鷹助學促進會監(jiān)事、上海團隊負責人。
多年來,竺燁明致力于推動西部雛鷹在上海地區(qū)的發(fā)展,為機構(gòu)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他的努力下,2014年8月9日,廣東省雛鷹助學促進會上海辦事處成立。他表示,上海辦事處是聯(lián)系公益資源的橋梁與紐帶,將在總部的領(lǐng)導(dǎo)下積極開展助學工作,將西部雛鷹公益事業(yè)推廣到新的高度。
竺燁明始終堅信,公益不是一個人奉獻他的全部,而是許多人去做一點點,公益有你,有我,有他。
螢火蟲被喻為黑夜中提燈的精靈。竺燁明希望自己也能成為教育慈善領(lǐng)域那一只微不足道的螢火蟲,用星星點點的光芒,為所有在黑暗中傷痛的孩子照亮并溫暖他們的心靈。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為自己照明的同時也讓其他人看見光明。但是為他人照亮道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許多時候我們不但沒有為他人帶來光明,反而用批評、自私、無情、仇恨和怨恨使別人的路變得更加黑暗。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像竺燁明一樣,為他人帶來光明,那該多好!如果所有的人為需要幫助的孩子點亮一盞燈,那么孩子們的世界將充滿光明。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