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古代時候的白銀與銅錢、紙幣的比價,一直都是一個相當吸引人的話題,但在唐代及之前由于缺少相關方面的資料,因此我們著重以宋、明兩代舉例。
一
兩宋的物價,是以銅鐵錢表示;南宋夾用紙幣。白銀只作大數(shù)目的支付,不用來表示物價;南宋流通銀會子的區(qū)域可能是例外。乾道九年曾有用銀支付銅價的事例,四斤銅付一兩白銀,但在全國看來,民間的日常交易,不用白銀;所以不能說是十足的貨幣。只有租稅的折納,往往用銀;銀價的記錄,也比任何前代要多。
宋代因為銅鐵錢的購買力逐漸降低,紙幣更是膨脹得厲害,所以用錢鈔計算的銀價,也有上漲的趨勢。宋初每兩大概千文上下,后來漲成每兩3000多文。雖然有官價與市價之別,而且銅錢區(qū)與鐵錢區(qū)的價格不相同,但上漲的傾向,是可以看出來的。
大體上,在10世紀后半葉,每兩約合銅錢七八百文。一千多文的兌價大概是用四川鐵錢計算。11世紀前半葉銀價開始上漲,每兩由七八百文漲到一千多文。但天圣五年的數(shù)字是小鐵錢計算的,小鐵錢十文值銅錢一文。康定慶歷間的高價也是用大錢和鐵錢計算的 ,不能同其他的數(shù)字比較。后半就在四川也不過千多文一兩。12世紀前半葉每兩自一千二三百文到兩千五百文,后半葉則每兩三千到三千三百文。13世紀前半葉每兩也是三千三百文上下。
二
明初雖然想不用金銀,但大明寶鈔仍有對金銀的比價。隨著寶鈔的跌價,白銀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白銀的使用,至少在洪武末年便已盛行,直至萬歷九年推行一條鞭法,白銀的大規(guī)模流行已成一股不可阻擋的趨勢,中國的銀本位制度也正是發(fā)軔于此。
在明代,銀價一直都有著下跌的傾向。這個可以從金價上可見一斑,從明初的1:4或1:5,到明末的1:10和1:13。
銅價的上漲也說明銀價下跌的傾向。洪武元年,白銀一兩可獲得銅320兩,至景泰四年的266兩,萬歷五年的229兩,萬歷四十四年的152兩,到天啟年間的112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