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興
摘 要: 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提升教師隊伍教育科學研究的素質(zhì),在中小學教師評審高級職稱時把完成課題作為必備條件,這無可厚非,但哪一個機構認定的課題在評審職稱中有效,值得探討。相信通過規(guī)范學會課題全程管理,學會課題會迎來一個嶄新天地。
關鍵詞: 中小學職稱 課題認定 規(guī)范課題管理
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發(fā)揮職稱評審在教師隊伍建設中的導向作用,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教育科學研究的素質(zhì)。許多省份在中小學教師評審高級職稱時把完成課題作為必備條件,這無可厚非,因為教師同醫(yī)生、工程師、律師一樣,也是專業(yè)技術人員。課題研究能從一個側面,印證教師作為專業(yè)技術人員的業(yè)務能力,但哪一個機構認定的課題在評審職稱中有效,值得探討,下面以X省為例探討。
一、X省“深化職稱制度改革”作出的規(guī)定
2014年3月5日,X省教育廳和X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下發(fā)了Y教人〔2014〕20號文(以下簡稱20號文):X省中小幼教師水平評價標準條件(試行)。正高級教師教科研工作必備條件是“主持完成省級以上教育教學研究課題1項。專職從事教科研、電化教育、督導工作的人員主持或作為核心成員(前三名,下同)完成國家級教育教學研究課題1項”。高級教師教科研工作必備條件是“主持或作為核心成員完成縣級以上教育教學研究課題1項。長期在農(nóng)村中小學任教的教師主持完成校級以上教育教學研究課題1項。專職從事教科研、電化教育、督導工作的人員主持并完成市級以上教育教學研究課題1項”?!案絼t”中闡述:“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指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所屬教育教學研究機構(含教科所、普教室、電教館等),校級指中心小學、普通中學以上。本文所指‘以上,均含其本級。”2014年之前,學會課題評職稱屬于有效課題。根據(jù)20號文規(guī)定和實際操作,各級“教育學會課題”在評職稱中無效,故許多參評職稱的教師怨聲載道,影響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作為省里下發(fā)的官方文件,肯定有各方面的考慮,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學會課題評職稱屬于無效課題”值得思考。
二、“教育學會課題評職稱屬于無效課題”的原因
“教育學會課題評職稱屬于無效課題”,X省是這樣,通過調(diào)查外省,有些省份也存在這種情況,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教育學會課題管理不夠規(guī)范。
2014年4月,召開了X省教育學會2014年度工作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主要代表是各設區(qū)市教育學會的會長、秘書長,各專業(yè)委員會主要負責人。與會代表對“學會課題評職稱屬于無效課題”進行了熱烈討論,有些代表不理解為何出臺這樣的文件,最后學會會長以“學會課題在立項、過程管理、結題是否規(guī)范,值得我們思考”作為結束語。
(二)教育學會課題不是官方課題,屬于群眾性組織的課題。
教育學會課題不是官方課題,屬于群眾性組織的課題。有些學會在“課題指南”方面沒有明確指向,在立項時把關不嚴,課題過程管理督促不到位,結題時因無經(jīng)費資助,講人情,結題時隨意性強。
三、“學會課題評職稱屬于無效課題”出現(xiàn)的負效應
20號文出臺后,“學會課題評職稱屬于無效課題”具有臨時性,沒有“過渡期”,“接地氣”不勉,出現(xiàn)了不少負效應。
(一)不利于調(diào)動中小學教師教科研的積極性。
問題即課題,“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中小學教師有能力開展教科研已逐步深入人心,“我要研”的教師群體已逐步形成,同時課題研究作為評高級職稱的必備條件,有力推進了中小學教師開展課題研究。一項課題從立項到結題,少則一兩年,多則三五年,許多準備評高級職稱的教師正積極開展學會課題研究,因“學會課題評職稱屬于無效課題”,給這些教師帶來精神和物質(zhì)上的雙重打擊,有些縣(市、區(qū))因課題因素,造成幾乎沒有老師符合參評高級職稱的條件,不利于調(diào)動中小學教師教科研的積極性。
(二)負責有效課題的教育部門“被迫”開始“造假”。
因20號文下發(fā),對已經(jīng)結束或正在實施的學會課題造成沖擊。相當一部分的設區(qū)市或縣(市、區(qū))的教育學會會長都是教育局長兼任,設區(qū)市或縣(市、區(qū))的教育學會的課題其實就相當于教育行政部門的課題??紤]到教師的切身利益,于是有些教育行政部門會議研究之后,“被迫”開始“造假”,把“學會無效課題”改為“教研部門的有效課題”,影響教育行政部門的公信力。
(三)負責有效課題的教研部門超負荷“工作”。
“學會課題評職稱屬于無效課題”,許多教師強烈要求開展教研部門立項的且評職稱有效的課題。于是,地、縣各級教研部門紛紛開始課題的立項、結題評審工作,特別是縣(市、區(qū))的教師進修學?;蚱战逃葹橥怀?。負責有效課題的市、縣教研部門超負荷開展課題的管理工作,由于課題立項的數(shù)量多,教研員的課題研究能力水平有限,相當一部分未主持或參與過課題的教研員,紛紛當起了“專家”,開始指導中小學教師課題研究,影響了課題研究的質(zhì)量。與課題有關的省教科院(所)研究員、省普教室的教研員、省電教館老師更是忙得“不亦樂乎”,到處指導如何才能立項課題,“指導費”自然有潛規(guī)則。
四、學會課題認定問題的各種聲音
學會課題認定的問題引起了教育界領導、老師的廣泛關注,他們發(fā)出了各種聲音。
A院長(設區(qū)市教師進修學院)、B校長(縣教師進修學校)認為:一級教育學會的課題在評職稱應認可,因設區(qū)市或縣(市、區(qū))一級教育學會會長往往是教育局長兼任,設區(qū)市或縣(市、區(qū))的一級教育學會的課題其實就相當于教育行政部門的課題,學會課題不認可是錯誤的做法,遲早要糾正。
C副局長(縣級、分管教科研)認為:各級教育學會的課題在評職稱時應認可,學會課題若不夠規(guī)范,則可強化管理課題。
D教研員:國外對學會認可度高,國內(nèi)對學會認可度低,因有些學會課題管理較亂,隨意性強,在評職稱時,認可學會課題值得商榷。
E中學教研主任:學會課題是否認可要通過專家鑒定,不能全盤否決,若學會課題不認可,則要有過渡期。
F教師:學會課題不認可,強化了政府功能,弱化了學會功能,是對歷史的不負責,是對學會理事等成員的否定,不利于調(diào)動學會會員的積極性,弊多利少。
……
五、“教育學會課題評職稱應屬于有效課題”的探討
(一)教育學會課題有效性的依據(jù)。
教育學會課題是否有效,首先要了解我國教育學會的最高社會組織“中國教育學會”,其業(yè)務范圍有“組織開展群眾性教育科學研究、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和學術交流活動”;“開展基礎教育改革實驗,組織教育科學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學改革實驗成果的評價與推廣”(摘自中國教育學會章程)??梢娫摃虚_展“教科研”與“教改成果評價與推廣”的任務,省、地、縣教育學會一般也有這兩項任務。受教育部委托,中國教育學會具體承擔2014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評選工作,說明教育部對中國教育學會的信任,說明學會的權威性。有“責”應有“權”。教育學會課題評職稱有效,有利于維護教育學會的權威,有利于學會正常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有利于教科研成果的評價與推廣。
(二)教育學會課題營造教科研氛圍,彌補了教研部門人力不足的缺陷。
中國教育學會由從事教育科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的個人、企事業(yè)單位和社會組織自愿結成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各級教育學會的會長、常務理事、理事等是該區(qū)域、該學科的學術權威,由于學會的自愿性、非營利性,學會課題往往由教師自愿參加。學會課題一般是在區(qū)域學科權威的帶領下,教師自愿開展教育科學研究,由于它的權威性、非功利性,學會課題容易營造濃厚的教科研氛圍,濃厚的科研氛圍是區(qū)域學校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是區(qū)域學校內(nèi)涵品味的充分體現(xiàn)。通過課題研究增強區(qū)域學校的科研氛圍,營造教育研究的良好環(huán)境,以此帶動區(qū)域學校的學風、教風、校風,豐富區(qū)域學校內(nèi)涵。學會課題彌補了教育行政部門及所屬教育教學研究機構(含教科所、普教室、電教館等)管理課題人力不足的缺陷。
(三)教育學會課題要規(guī)范全程管理。
整合我國教科研的優(yōu)秀資源,發(fā)揮教育學會學術優(yōu)勢。中國教育學會和省教育學會一、二級學會課題,地、縣教育學會一級學會課題在評職稱應屬有效課題。針對學會課題管理不夠規(guī)范的問題,學會課題在課題指南、立項、開題、實施上階段、中期評估、實施下階段、結題鑒定、成果推廣都要規(guī)范全程管理,同時接受相關教育行政部門的督促、指導和管理。特別針對有些教育學會和教育行政部門及所屬教育教學研究機構存在的重視課題立項、結題驗收,輕視課題過程管理的共性問題,要大力強化課題的過程管理,重點督促三方面:第一,是否嚴格按照課題研究的計劃開展研究;第二,是否將課題研究與教育教學相結合;第三,是否將課題研究與教師自我發(fā)展相融合。此外,重視教育學會課題研究成果的推廣與運用,提高教育學會課題的知名度,增強教育學會課題的影響力,學會課題才有生命力。
總之,教育學會課題研究是教科研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是帶動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的龍頭,是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途徑。盼望有關評職稱政策的制定更多地“接地氣”,這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相信從中小學教師需求出發(fā),滿足教師需求,發(fā)展教師需求;鼓勵教育學會會員積極開展課題研究工作,規(guī)范學會課題全程管理,提高教育科學研究質(zhì)量,學會課題會迎來一個嶄新天地。
參考文獻:
[1]施久鉻.鼓勵針對實際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研究和實踐——透視2014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J].人民教育,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