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
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小兒盜汗60例
王莉
河南省安陽市中醫(yī)院兒二科(安陽 455000)
摘要:目的探討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小兒盜汗(氣陰兩虛證)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門診盜汗患兒60例,辨證屬氣陰兩虛證,予以中藥制成的藥餅貼敷神闕穴,療程1周,觀察其治療效果。結(jié)果60例患兒中痊愈42例,顯效7例,有效6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達91.6%。結(jié)論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小兒盜汗,操作簡單,易于接受,是一種有效可取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中藥穴位貼敷;小兒盜汗;氣陰兩虛證
汗證是指小兒在安靜狀態(tài)下、正常環(huán)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甚則大汗淋漓的一種病證。睡中出汗,醒時汗止者,稱為盜汗。多發(fā)生于5歲以內(nèi)小兒。一般體弱的小兒,在白天過度活動,晚上入睡后往往多汗,深睡后,汗逐消退,這類小兒多考慮缺鈣引起,予以補鈣后癥狀可改善。如果小兒不僅前半夜多汗,后半夜甚至天亮前也多出汗,這種出汗也就是醫(yī)學上稱的小兒盜汗[1]。本文應用中藥貼敷神闕穴治療小兒盜汗,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詳述如下。
1.1一般資料60份病例均選自 2014 年 5 月— 2014 年10月期間我院兒科門診就診的患兒,根據(jù)患兒舌質(zhì)淡,苔少或見花剝苔,脈細數(shù),辨證屬氣陰兩虛證。其中男性 36 例,女性 24 例;1~3歲15例,3~5歲35例,5~7歲10例。1.2診斷及納入標準診斷標準[2]參照《中醫(yī)兒科學》 擬定: ①小兒安靜狀態(tài)下,正常環(huán)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甚則大汗淋漓; ②寐則汗出,醒時汗止者稱為盜汗; ③排除因風濕熱、結(jié)核病等傳染病引起的出汗。1.3方法藥物組成:黃芪、黨參、五味子、煅牡蠣、浮小麥、麻黃根。制法:將上述藥物按比例進行調(diào)配后磨成藥粉備用。使用時將藥粉與陳醋調(diào)成藥餅敷于直徑2cm×2cm穴貼片槽內(nèi),待患兒入睡前將其神闕穴擦凈,將穴貼片對準穴位貼敷,再予以膠布(或抗過敏膠布)固定,敷至次日睡醒后去除,一日1次,7 天為一個療程。
1.4療效標準療效標準[2]:痊愈:用藥7天,盜汗止,伴隨癥狀消失;顯效:用藥7天,盜汗明顯減輕,伴隨癥狀消失;有效:用藥7天,盜汗減少1/2,伴隨癥狀好轉(zhuǎn);無效:用藥7天,盜汗及伴隨癥狀無改善。
2.1治療結(jié)果60 例患兒中痊愈 42 例,顯效 7 例,有效6例,無效 5 例,總有效率達 91.6%。
2.2病案舉例李某,女,4歲2月,因盜汗3個月就診。3月前曾患大葉性肺炎,肺炎治愈后患兒出現(xiàn)入睡后全身汗出明顯,以頭面部為主,醒后汗止,且形體消瘦,手足心熱,口干,口唇淡紅,納食可,大便易干,舌質(zhì)淡,地圖舌,脈細數(shù)。曾在外院完善血常規(guī)、胸片、PPD試驗等檢查排除貧血、結(jié)核病等傳染病引起的出汗。予以迪巧鈣片口服2月,療效欠佳,后予以玉屏風口服液口服1月,癥狀稍好轉(zhuǎn),但仍盜汗明顯。根據(jù)患兒癥狀及舌苔脈象診斷為小兒盜汗病,辨證屬氣陰兩虛證,治法以益氣養(yǎng)陰為主。予以我院自配中藥粉劑調(diào)成藥餅敷于神闕穴,每晚睡前貼敷,晨起去除,每日1次,用藥3天后復診,家長描述患兒夜間汗出較前有所減少,且出汗時間縮短,后又貼敷4天,夜間汗出基本消失,病愈。
汗是人體五液之一,由陽氣蒸化津液而來。如《素問·陰陽別論》所說:“陽加于陰,謂之汗”。氣屬陽,血屬陰,小兒血氣嫩弱,大病久病之后,多氣血虧損,氣虛不能斂陰,陰虧虛火內(nèi)熾,迫津外泄而為盜汗,是小兒常見的內(nèi)科雜病之一。最早由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命名而來。發(fā)病機理較為復雜,歷代醫(yī)家觀點不一。主要認為有虛實之分。虛證以肺衛(wèi)不固、營衛(wèi)失調(diào)、氣陰兩虛為主;治法以益氣固表、調(diào)和營衛(wèi)、益氣養(yǎng)陰為主。實證則以濕熱內(nèi)蘊為主;治法以清熱利濕?,F(xiàn)臨床上多以虛證論治,常選用益氣養(yǎng)陰之品。本篇中黃芪性溫能補肺氣、益衛(wèi)氣,以固表止汗;黨參性平味甘能益氣生津;五味子入肺腎二經(jīng),其味皆酸,《傷寒論注》云:“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庇糜诜翁摮龊箻O為有效;煅牡蠣斂陰止汗;浮小麥養(yǎng)心斂汗;麻黃根味平,單入肺經(jīng),收斂止汗。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yǎng)陰,收斂止汗之效。
中藥穴位敷貼療法是中醫(yī)傳統(tǒng)的外治法之一,它以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為理論依據(jù),把藥物研成細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涼油、藥液甚至唾液調(diào)成糊狀,或用呈凝固狀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黃醋、米飯、棗泥制成軟裔、丸劑或餅劑,或?qū)⒅兴帨珓┌境梢?,或?qū)⑺幠┤鲇谝崴幧希僦苯淤N敷穴位、患處(阿是穴)來治療疾病,是中醫(yī)學的獨特治療方法。肚臍即為神闕穴,神闕穴出自《針灸甲乙經(jīng)》,屬任脈之穴,與督脈之命門相應,任督經(jīng)氣相通,陰陽相濟,故有“臍通百脈“之說,而且臍位于大腹中央,下無脂肪組織,臍下腹膜血管豐富,藥物易于穿透,便于吸收,是中醫(yī)臨床外治常用穴位之一。張迎春[3]采用(止汗貼)外敷神闕及膻中穴治療不同證型的盜汗,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王平[4]運用五倍子、五味子、麻黃根3味藥做成細粉敷臍配合推拿治療小兒盜汗療效顯著,為兒童疾病的綠色治療開辟了一條途徑。王烈等[5]用五倍子散敷臍治小兒汗癥500例,方法簡單,易于操作,連用4夜為1個療程,全部病例總有效率93.6%,其中治愈率25.6%。趙傳厚[6]運用五倍丹敷臍治療小兒盜汗32例,總有效率為87.5%。謝曉平[7]用龍骨、牡蠣兩味藥研成細末,加入適量滑石粉治療小兒盜汗,適用于喂藥困難的小兒,既達到了治療目的,又減少了口服藥物的麻煩。
中藥穴位貼敷為外用法,避免了肝臟的“首過效應”, 避免藥物在胃腸道被破壞,降低藥物的毒副反應,解決了小兒吃藥難或難以堅持的困難,且療效可靠,操作簡單,家長患兒均易于接受,不失為有效可取的一種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曾英.小兒盜汗須細辨[J].中國健康月刊,1999(9):23.
[2]汪受傳.中醫(yī)兒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26.
[3]張迎春,姜朵生.止汗貼治療小兒盜汗[J],光明中醫(yī),2011,26(1):120.
[4]王平.中藥敷臍配合推拿治療小兒盜汗168例[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25(4):39-40.
[5]王烈,李立新,馬迪,等.五倍子散敷臍治小兒汗癥500例報告[J].中醫(yī)雜志,1991,32(12):48.
[6]謝曉平.龍骨牡蠣外用治療小兒盜汗1例[J].光明中醫(yī),2008,23(4):511.
[7]趙傳厚.五倍丹敷臍治療小兒盜汗32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3,11(12):18.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5.024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05-0660-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孟牛安201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