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華
(四川省米易縣攀蓮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四川米易 617200)
口蹄疫的診斷與防控措施
劉長華
(四川省米易縣攀蓮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四川米易617200)
口蹄疫是由口蹄病毒引起的疾病,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行并深受其害。由于該病毒傳染性較強,使得動物以及相關產品流通受到極大限制,給各國的經濟帶來嚴重損失,受到全世界人們的關注。本文對該病癥狀、病原特點、危害、病理學剖析變化、預防措施進行闡述,希望對控制該病帶來幫助。
口蹄疫;病原;癥狀;預防措施
口蹄疫,是偶蹄動物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由口蹄疫病毒引起,人也能感染。該病的特征是傳播速度快、流行范圍廣。患病動物以口腔黏膜、蹄冠、乳房、鼻盤等處發(fā)生水皰和潰爛為特征,幼畜多因心肌炎致死。由于本病對人畜危害嚴重,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傳染病、動物檢疫對象,被國際獸醫(yī)組織列為法定傳染病和檢疫對象。
口蹄疫病原體為皰疹病毒科口蹄疫病毒,有7個主型:A、O、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亞洲Ι型。由于交通發(fā)達,動物流動性大和毒株變異快,出現(xiàn)多種型,各型之間因抗原不同,彼此之間不能交互免疫,各型之間又分若干亞型。該病病毒對外界環(huán)境的抵抗力很強,不怕干燥,在自然環(huán)境條件下,含病毒的組織和被污染的飼料、飼草、皮毛及土壤環(huán)境等可保持傳染性達數(shù)周至數(shù)月,在冬季凍結狀態(tài)下可以越冬;該病毒對酸堿敏感,2%氫氧化鈉溶液可將其殺滅,高溫和陽光能殺滅該病毒。
2.1牛
潛伏期2~5 d,病初體溫升高達40~41℃,精神沉郁,食欲和反芻停止,流纖縷狀或絲狀帶有泡沫的口涎,經1~2 d后,口腔黏膜發(fā)炎,口唇內面、齒齦、舌面、頰黏膜發(fā)生吞豆至核桃大小的水泡,水泡內含透明液體,乳房、鼻鏡、陰唇等部位偶爾也會出現(xiàn)水泡,水泡破潰后形成邊緣不整齊的紅色爛斑。同時蹄冠、蹄踵、趾間皮膚先表現(xiàn)發(fā)炎繼而發(fā)生水泡,水泡破潰后形成爛斑,病牛因疼痛而跛行[1]。水泡破潰后,體溫隨之下降,全身癥狀好轉。若繼發(fā)細菌感染,則病情延長,局部化膿壞死,蹄匣脫落,不能站立,體重減輕,奶牛泌乳減少或停止,多呈良性經過。但也有病牛在恢復過程中突然惡化,表現(xiàn)為全身虛弱,肌肉震顫,心臟麻痹而突然死亡。
2.2羊
潛伏期1周左右,癥狀與牛大致相同,但不如牛明顯,常見在齒齦、硬腭和舌面形成小的水泡,較明顯的癥狀是跛行,羔羊時有出血性胃腸炎,常因心肌炎而死亡。
2.3豬
病初體溫升高達40~41℃,精神沉郁,減食或停食,口腔黏膜(舌、唇,齒齦、咽、腭)及鼻盤周圍形成小的水泡,蹄冠、蹄踵、趾間等部位出現(xiàn)發(fā)熱、紅腫,觸之敏感,不久該部位出現(xiàn)米?!Q豆大小的水泡,水泡破潰后形成出血性糜爛,若無感染,則1周左右痊愈。此時若繼發(fā)感染,常使炎癥向深部發(fā)展,侵害蹄葉造成蹄匣脫落,病肢不能著地,病豬不愿走動,常臥地不起,強迫行走時常因疼痛而尖叫和跛行或跪行,蹄部流血。有時病豬乳房上也會出現(xiàn)水泡特別是哺乳母豬較常見。
2.4人
患病后,體溫升高,口腔發(fā)熱,發(fā)干,唇、齒齦和頰黏膜潮紅,發(fā)生水泡,舌邊和咽部也有水泡。皮膚上的水泡多見于指頭、指甲基部,有時也見于手掌、足趾、鼻翼和面部。水泡破潰后形成薄痂,逐漸愈合,有時形成潰瘍。有的病人表現(xiàn)頭痛、眩暈、四肢疼痛、胃腸痙攣、嘔吐、腹瀉、高度虛弱等癥狀。小兒發(fā)生胃腸卡他,似患流感,嚴重者可因心肌麻痹而死亡。
患病動物的口腔、蹄部、乳房、咽喉、氣管、支氣管和前胃粘膜發(fā)生水泡、水泡破潰后形成圓形爛斑和潰瘍,上面覆有黑棕色痂塊。真胃和大、小腸黏膜可見出血性炎癥。具重要診斷價值的是心臟病變,心包膜有彌漫性及點狀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黃色相間的斑點或條紋,似老虎身上的條紋,故名“虎斑心”。心臟松軟似煮過樣。
該病可感染的動物種類很多,以偶蹄動物最易感,家畜中易感性順序依次為黃牛、牦牛、水牛、駱駝、綿羊、山羊和豬,野生動物野豬、鹿、象等對本病易感,人也可感染,馬屬動物對本病有很強的抵抗力。由于本病易感動物主要是豬、牛、羊等大家畜和人,所以對畜牧業(yè)危害特別嚴重。
病畜及隱性感染的帶毒動物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發(fā)病初期的動物是重要的傳染源,癥狀出現(xiàn)后患病動物排毒量最多,病毒毒力也最強,以舌面水皰皮含病毒量最多,其次是糞、乳、尿、呼出的氣體和精液??祻图倚筇貏e是牛羊的咽腔可長時間帶毒。羊發(fā)病后癥狀較輕,僅表現(xiàn)短期跛行,不易被發(fā)現(xiàn),可在羊群中成為長期的傳染源;豬有增強毒力的作用,帶病毒的牛排出的病毒感染豬后,可能再感染牛而引起流行,感染本病的人也可帶毒和散毒。
本病毒可經同群飼養(yǎng)動物間進行直接接觸傳染,在同一片草場大群放牧或密集飼養(yǎng)條件下最易傳播,也可通過其他傳播媒介如昆蟲、鳥、犬、貓、禽、鼠等動物以及患病動物的分泌物、排泄物、臟器、血液皮毛、肉品、被其污染的車輛、飼養(yǎng)用具、飼料、飼草、放牧場、水源、往來的人員特別是買賣牲畜的人員傳播,空氣流動可將本病毒帶到50~100km外,引起遠距離跳躍式傳播。
本病常見的感染途徑是經消化道和呼吸道及受損的黏膜、皮膚傳染,也可經精液傳播[2]。本病沒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但有一定的周期性,主要與動物免疫狀態(tài)有關。在自然條件下,痊愈動物對本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隨著群體的更新,高易感性的后代不斷增多,因此,在沒有堅持強制免疫的區(qū)域常導致每隔3~5年周期性暴發(fā)該病。
根據(jù)該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剖檢特點,可作出疑似診斷,但為了與其他疫病進行鑒別,須按下列程序進行實驗室診斷:采集水泡液、水泡皮、脫落的表皮組織、食道-咽部黏液,肝素抗凝血液(5 ml)左右、血清(10 ml)等。病料送檢時,除血清外可將其他病料浸入50%的甘油磷酸鹽緩沖液(濃度為0.04 mol,pH7.2~7.6)中,經密封包裝運送至國家認可實驗室檢測到口蹄疫病原即可診斷為該病。
建立健全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提高動物防疫機構疫病診斷、獸醫(yī)衛(wèi)生全程監(jiān)控、疫情監(jiān)測的能力,達到有效控制疫病傳入傳出。貫徹“預防為主”的聯(lián)防協(xié)作方針,堅持“早、快、嚴、小”的原則,依法依規(guī)處置重大動物疫情,依法治疫。
7.1經常性防制措施
7.1.1認真宣傳、貫徹、執(zhí)行《動物防疫法》各級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組織基層干部和廣大養(yǎng)殖戶配合動物防疫人員認真做好春、秋兩防工作,在每年3~5月,9~11月用國產O型滅活油佐劑疫苗豬2 ml/頭,牛3 ml/頭,羊1.5 ml/頭肌肉注射。近年由于病毒的變異和外疫的傳入,也可用口蹄疫O型、A型、亞洲Ι型三價滅活疫苗按上述劑量肌注,注射接種后10~15 d產生免疫力,免疫期6個月。規(guī)模養(yǎng)豬場40日齡首免,50日齡再加強補免一次,種公豬每六個月免疫一次,種母豬在產仔后配種前補免。騸免結合,散養(yǎng)農戶閹割時也可進行補免;市場補免,平時加強對仔豬交易市場補免;農戶申報補免,農戶購買未免疫的仔豬后,及時向村防疫員申報補免。未用用完的疫苗要進行無害化處理,禁止亂甩亂抾。
7.1.2加強流通環(huán)節(jié)的檢疫和消毒工作對屠宰場和牲畜交易市場要加強檢疫和定期消毒,對運輸牲畜的車輛,在裝車前和卸載后要進行清洗和消毒,檢疫中發(fā)現(xiàn)本病要立即上報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機構,經相關專家診斷后,對患病及同群動物進行撲殺和無害化處理,對污染的場地、車輛、用具嚴格消毒。
7.1.3堅持引種審批隔離制度引進種用動物前要向有關部門申報,引回后要嚴格隔離觀察30 d以上,如無異常經免疫接種后方可入群。
7.1.4加強教育加強對動物經營人員的監(jiān)管和教育,要求他們遵守《動物防疫法》,對違法分子依法嚴懲不怠。
7.2緊急防控措施
7.2.1及時確診病原疫情發(fā)生后,一方面立即采集病料送檢,確診和鑒定毒株,同時派人調查疫源。
7.2.2劃定疫點、疫區(qū),嚴格封鎖發(fā)病村、社劃為疫點,嚴禁人畜出入,對周圍鄉(xiāng)、村進行疫情普查,以妥善劃定疫區(qū),報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fā)布封鎖令,禁
止易感動物及其產品流動,出入疫區(qū)的車輛必須嚴格消毒。
7.2.3撲殺患病動物及其同群動物按《口蹄疫防制技術規(guī)范》無害化處理被撲殺的動物。
7.2.4緊急預防接種疫區(qū)和受威脅區(qū)易感動物進行相應毒株緊急免疫接種,建立免疫隔離保護帶。
7.2.5強制消毒對剩余的飼料、飲水和污染的墊草、動物產品實施銷毀,對患病動物污染了的環(huán)境、圈舍及其他物品進行全面嚴格的消毒。
[1]馬永軍,陳生明.基層工作中口蹄疫的防控[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1,(01):93-94.
[2]鄭海學,何繼軍,郭建宏,等.口蹄疫及其防控技術[J].獸醫(yī)導刊,2012,(12):35-38.
(編輯:高真貞)
S855.3
B
1006-799X(2016)15-0077-03
劉長華(1963-),男,四川米易人,獸醫(yī)師,主要從事動物防疫,檢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