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丹丹 (遼寧師范大學 116000)
公共媒體的讀者輿論塑造
——解讀“權且利用”的大眾文本
付丹丹 (遼寧師范大學 116000)
公共媒體的讀者輿論塑造形于受眾對大眾文化文本的解讀。受眾解讀大眾文本方式“權且利用”的文本剖析是讀者輿論的形態(tài)根源,它令自我經驗在大眾文本中找到應和并反饋于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皺嗲依谩钡奈谋窘庾x展現了輿論塑造中自我經驗與公共經驗的矛盾原因也指明了看待讀者輿論的方式。
權且利用; 生產式文本; 輿論塑造
大眾傳播下的文本和社會生活的聯系是多重的。大眾文本的意義的簡單之處在于跨越了美學的階級性,而其的復雜之處在于它的使用方式和內在結構——社會生活與文本之間的關聯以及給與了讀者創(chuàng)造的可能。大眾的辨識力關注的是文本的功能性即文本在日常生活的使用潛力。而大眾辨識力的標準在于:相關性即文本提供與日常生活的共鳴切入點;符號生產力即受眾對文本的文化生產以及商業(yè)生產;消費模式的靈活性即媒介必須具備可以適應于日常生活實踐參與的特征與除卻語境在文本層次之外的空間和機構層面的合作。
大眾傳媒下的文本閱讀在約翰?菲斯克的《理解大眾文化》中被闡釋為“生產式文本”,這是一種側重利用文本與社會生活互文關系的文本理解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它提升了讀者的個人理解成分。當代公共媒體迅疾發(fā)展,相對于“作者式”的內容提供,大眾文化的“大眾性”是大眾高參與度的展現。大眾將日常生活經驗加之于文本的傳播再造過程,使大眾文本呈現出多重意義的解讀,產生大眾輿論的多樣性。“權且利用”的大眾文本文本閱讀方式在微信、微博的“微信息”傳達媒介平臺之上的輿論塑造更加明顯。
在輿論的制造中,人們的解讀注意力轉移到了如何理解得更加貼近自身生活經驗。受眾在表達對時事的評論時,更多的是表達的是和自己的日常經驗有多少相似度的對比。這種解讀心理機制的成果便是每一件時事熱點的評論都可以分成支持、反對、中立三種輿論接受。就社交輿論觀點的互相壓制以及爭論往往萬變不離其宗,各種自我經驗的參與導致輿論的多樣性同時也合并了輿論的爭論點。以微博熱搜榜為例。以百萬計的點擊率將話題頂上榜,話題之下關于事件的描述可能不足140字,而它的評論卻各自成體,當然針對事件的評論態(tài)度在上述三種之內,所謂輿論的出發(fā)點更多是來自于讀者的自我經驗解讀。在大眾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受眾的高參與度令文化文本的解讀出現多樣性,而“權且利用”的解讀方式也產生了大眾文化中殘缺的、偏激的另一種輿論造勢可能。例如明星的惡意輿論傷害事件中,早期的輿論來自于文本本身,后期的輿論制造則來自受眾的經驗參與。這種只有利于自我經驗表達的輿論產生方式來自于文本的解讀偏差。
自媒體的發(fā)展讓我們看到了公共媒介的合聲力量,各種社交平臺以及新聞發(fā)布的網絡平臺都不會把受眾冷落——評論區(qū)讓公共媒介錦上添花。受眾在這這里交流、發(fā)泄或者重述信息都輕而易舉,同樣的,“權且利用”的接受角度會讓事件有了爭論和辯論的余地。
大眾文本在傳播過程中往往依賴于受眾的這種經驗式的解讀模式,尤其在當代信息的產生與消失轉瞬更迭之快的情況下。事件熱點描述簡潔、不加修飾的文本往往令受眾無法進行自身的對比,相反那些個人立場明確帶有暗示性的文本描述會使受眾的經驗對比更加順利。例如事件描述的“標題黨”式的獵奇或者抓住受眾心理暗示的文本陳述讓這種解讀方式更加順暢。
“權且利用”的解讀方式讓受眾在日常生活經驗更能找到一種參與公共媒介輿論塑造的信心。這種先驗的心理暗示來自于文本制造的互文空白。評論區(qū)、微博互動、短信互動增加了“利用”的前提可能,“商品化”媒介文本需要這種輿論支持加深了其文本的“填空”比重,真人秀文本消減了與受眾之間的隔閡較之傳統電視節(jié)目,它拉近了文本和受眾的距離,某些收視率高的節(jié)目則完全就是“日常生活”的再現。在傳統文本和新媒介文本可以看出這種差異、傳統報業(yè)于電子報業(yè)的矛盾。
基于受眾閱讀接受的文本制造會使用大量的經驗填空,當然這種經驗的填空恰恰決定輿論的塑造,滿足閱讀先驗的空白往往在輿論塑造上減少阻力。而加大這“利用”強度、縮短交換自我經驗的距離則更好地塑造輿論。
公眾的個人表達目的是為了取得認同,受眾的自我經驗印證是文本傳播的重要依據,大眾文本讀者再創(chuàng)造——輿論則依靠強有力公共經驗存活下來。
大眾文本的制造在自媒體發(fā)達的公共媒體中呈現受眾進行生產的狀態(tài),這種生產帶有受眾接受的“個性特征”,這樣的文本也往往不能具有長時間的傳播價值,這是“權且利用”的生產導向。同時這種生產模式下的輿論往往因為其雜亂而含混的立場出現衰落,被其他信息流快速代替。帶有自我經驗、感性、偏激立場的受眾文本生產過多的參與了公共經驗的輿論是“權且利用”的解讀方式在輿論塑造中的桎梏。希臘神話中那克索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息息相關。那克索斯在湖中看到自己的倒影陷入對自己的迷戀,這與自我經驗在文本參與中解讀過度一樣,追求自我經驗的認同的解讀會導致文本再創(chuàng)造的扭曲,產生偏離公共經驗的解讀。
大眾文化的文本接受與再創(chuàng)造之間的斷裂創(chuàng)造眾聲喧嘩的娛樂時代。個體經驗有了展示的文本平臺卻命定消逝,公共經驗長時間的占有這個平臺卻總是被個體經驗嗤之以鼻——規(guī)則內的壓抑導致了個體的反抗,輿論喧嘩來自沒有規(guī)則,這種矛盾在解讀文本時隨之而來?!皺嗲依谩钡奈谋旧a是大眾文化能夠自我生長走向商業(yè)的關鍵,而這種文化解讀方式中過多參與的個人經驗則會導致文化輿論的混亂。
大眾辨識力是受眾解讀大眾文本的工具,“權且利用”的解讀方式則是受眾使用大眾辨識力時找到的一條捷徑。這是大眾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它讓大眾文化在媒介更迭中越來越具有強有力的發(fā)展勁頭。
在公共媒介的傳播環(huán)境下,這樣的方式影響了輿論的發(fā)展。讀者解讀大眾文化文本的“權且利用”與輿論塑造的關系往往不應該忽視“自我經驗”與“公共經驗”的互動關系。
受眾對大眾文化文本的解讀完成對公共媒體的讀者輿論塑造,受眾的自我經驗與大眾文本的互文關系則直接決定了輿論的三分接受帶側重,并直接影響公共媒介輿論環(huán)境?!皺嗲依谩钡拇蟊娢幕庾x方式不可避免自我經驗與公共經驗的磨合,同時這也是自媒體與公共媒體的輿論交叉點,代表了個人意識與群體意識的融合。
[1]約翰?菲斯克著.王小玨,宋偉杰譯.理解大眾文化.[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2]胡泳著.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譯林出版社,2014.
[4]崔瑩.微博輿論導向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
付丹丹,文學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