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梅
親子無間
三重境界,讓親子溝通無障礙
親子溝通,是許多父母頭疼的事—“我的孩子特別倔強,我不厭其煩地給他講道理也沒有用,我該怎么教育他呢?”
“我家小孩3歲,在大人眼里一點都不聽話,不讓玩的偏要玩,要什么東西不買的話就大哭大鬧,我們很是頭疼。對大人也不禮貌,真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我的寶貝現(xiàn)在不到2歲半,在同齡兒童中要比一般的小寶貝調(diào)皮,什么事都比別的小孩逞強。說教都不行,甚至還動過武力,實在讓人頭疼。請問我該怎么辦?”
在我看來,這些問題都是由于缺乏良性的親子溝通造成的。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交往方式,無論是朋友、同事,還是家人,都需要有良好的溝通。而許多父母卻掌握不好與孩子溝通的原則和方法,頻頻發(fā)生親子大戰(zhàn)。
親子溝通有三層境界,我們不妨先來分析一下有沒有道理,能否對促進良性的親子溝通有些幫助。
第一重境界:蹲下來跟孩子說話
早在幾年前,我還沒有生孩子,寫過一篇文章,主題是“蹲下來跟孩子說話”。很快,一位老同學看了文章后給我打電話,說:“你講的道理都很好,我也有所感悟,但做起來可不容易?!蔽矣浀米约寒敃r還振振有詞地“教育”了他一通,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時候真是紙上談兵。當我真正成為媽媽后才知道,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真是未必簡單。
站著說怎么也比蹲下來輕松,尤其是我這等高齡媽媽,蹲一會兒就會腰酸腿疼的。往往是當我發(fā)現(xiàn)熊壯壯對我的“高論”充耳不聞的時候,或者我對他的“十萬個為什么”答非所問的時候,才突然間想起來這條“定律”,立刻蹲下來,問題才能解決。
“蹲下來”是了解孩子的一個途徑,因為只有“蹲下來”,我才能更清楚地聽到他說的每一句話,看到他的表情,做出準確的回應。而在和他平視的狀態(tài)下,我覺得更能了解他的內(nèi)心感受;同時,他也能感覺到我們之間是平等的。當我們和一個成年人對話的時候,看著對方的眼睛很重要,而且能從眼睛中讀到許多言語之外的東西。對孩子,也是這個道理,了解是溝通的前提,“蹲下來”是了解孩子,進行良性親子溝通的第一步。
“蹲下來”只是一個肢體動作,但它卻需要父母把自己的姿態(tài)從心里放下來。這才是最難做到的。這一代孩子跟我們小時候確實不一樣了,他們好像天生就對尊重、平等有更強烈的要求。也許,我們也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心理需求,只不過在家家都信奉“不打不成材”的大環(huán)境下,還沒來得及發(fā)芽就被泯滅了。可是,如果現(xiàn)在還想用上一代對待我們的那一套來對待孩子,擺起大家長的架子,那么,親子沖突勢必難免。
其實“蹲下來”本身可以幫助我們放下自己的架子。我們不再是自上而下地俯視孩子,在平視的狀態(tài)下,我們也能體會到平等,語氣可能就會緩和下來,心態(tài)也不再那么居高臨下,與孩子的交流會更順暢。
▲第二重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比如被領導在全員大會上批評,被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這些不愉快都是我們最不愿意碰到的倒霉事,會使我們心煩氣躁或者神情抑郁。
那么,再回過頭來想想,這些我們認為“倒霉”的事,是不是經(jīng)常不由自主地帶給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批評往往是劈頭蓋臉式的,并且很有心理優(yōu)勢—我這是在教育他!沒有人能否認父母的良好初衷,只不過,方法值得商榷。當我們被領導批評的時候,即使真的認為自己錯了,也會顧及面子,想方設法給自己找個臺階下。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強,方法不對,就會激發(fā)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教育不但無效,還有可能爆發(fā)親子沖突。而很多父母這時候就忘了這是自己也不愿意遇到的事,還會很生氣地下個結(jié)論:這孩子就是這么不聽話!
有位爸爸堅信,兒子必須要靠爸爸來培養(yǎng),才能成為真正的男子漢。他對兒子采取的是“軍事化”管理。比如,晚上八點就要去洗漱,不管兒子正在進行什么活動,都必須立刻停止。每天晚上一到八點,全家人都精神緊張,因為父子大戰(zhàn)天天上演。這兒子也夠倔的,對老爸的管理方式極不買賬,一定要進行抗爭,第二天,還是要繼續(xù)抗爭。平日里對老爸也沒個好臉兒,好像真應了那句話:父子天生是敵人。
爸爸很失落,我問他:“你老板會強制性地命令你嗎?”他回答:“他要這樣,誰愿意跟他干?!蔽倚α耍骸皩ρ?,你這不是很明白嘛!你自己都不樂意接受的事,憑什么你兒子就應該心甘情愿地接受?他也是個有獨立人格的人??!為什么不換種方式,用一種平和的態(tài)度?而且孩子要接受一個命令是需要過程的,你可以從七點五十開始提醒他,給他也給你自己一個心理期限,你回家試試,看靈不靈。”
第三重境界:換位思考
初為人母的那段日子,是我有生以來最為狼狽的一段時光。做了再充分的思想準備,也想不到一個小生命會給我的生活帶來如此大的沖擊,所有的生活秩序都被打亂,我需要重新整合,并且先讓自己適應了。
經(jīng)歷了最初的混亂之后,有一天,我看著床上熟睡的熊壯壯,不由地想到:他的感覺會是什么樣的呢?從我體內(nèi)那個安全、黑暗的地方被提出來,一瞬間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強烈的光線、喧鬧的人群,他要學著怎么吃到媽媽的奶,學著辨認出誰是媽媽、誰是爸爸……這一切都要靠他自己去適應、去完成,和這個弱小的生命比起來,我們倆到底誰更難一些?如果我是他,我會怎么樣?
有了這樣的思考,我的心境平和下來,我知道自己最該做的是什么了。我應該全力以赴地去幫助他,用我的愛給他帶來安全感,而不是整天心浮氣躁地瞎忙活。
換位思考,是處理人際關系中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它的深層含義是兩個非常重的字:理解。
孩子們在花園里玩,一個小男孩不小心摔了一跤,媽媽趕緊跑過去,伸手就要把他扶起來,男孩卻趴在地上,故作鎮(zhèn)靜地說:“這個小螞蟻在搬東西!”而且等了半天才爬起來,好像他是為了觀察螞蟻才摔倒的。
聰明的媽媽起初有些莫名其妙,后來她想到了,如果自己在大庭廣眾之下摔個“五體投地”可不是什么體面的事,5歲的兒子已經(jīng)自認為是個小小男子漢了,當然也會感到尷尬。
因為有了換位思考,媽媽和兒子之間避免了一場沖突。
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需要他自己的努力,有些時候并不是他們調(diào)皮搗蛋做錯事,而是因為他們能力有限,真的做不好。父母首先要有一顆寬容的心,成長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這代價只是一個易碎的花瓶,那就少一些嘮叨,或者把你的心疼可惜之情暫存在心里,換了你,也不想打碎花瓶,但把你的力氣減到孩子那么小,你可能也拿不動它。
這三重境界,其實都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早就心知肚明的。但是,在進行親子溝通的時候,我們往往把親子關系看得過于特殊,而忽略了這些常用的溝通方式。把親子關系,看作是相對獨立的兩個個體之間的關系,而不是隸屬關系,用尊重、信任、理解的心態(tài)來對待孩子,親子溝通還會有什么阻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