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涵謂”與“指謂”的歷史考察

        2016-03-09 23:47:03宋偉湖北大學(xué)哲學(xué)學(xué)院湖北武漢430062

        宋偉(湖北大學(xué)哲學(xué)學(xué)院,湖北武漢430062)

        “涵謂”與“指謂”的歷史考察

        宋偉
        (湖北大學(xué)哲學(xué)學(xué)院,湖北武漢430062)

        [摘要]“涵謂”一詞最早見于13世紀哈里斯的亞歷山大的著作中,“指謂”一詞最早見于12世紀阿伯拉爾的著作中,在之后的六七百年時間里,這兩個詞各自經(jīng)歷著自身的意義變遷,并無任何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直至19世紀,在約翰·穆勒的《邏輯體系》中,這兩個詞才第一次作為一對相關(guān)術(shù)語一起出現(xiàn)并具有了一種相對確定的意義和用法。此后,“涵謂”與“指謂”和“內(nèi)涵”與“外延”、“涵義”與“指稱”一起成為哲學(xué)或邏輯學(xué)中的三對重要術(shù)語。

        [關(guān)鍵詞]涵謂;指謂;約翰·穆勒

        PeterGeach在其《指稱與普遍性:對一些中世紀和現(xiàn)代理論的考察》一書中說,“denote”這個詞的整個歷史就是“一個悲傷的混亂故事”,直至他那個時代,許多學(xué)者仍在不同的意義上來使用這個詞,如,Alonzo Church用“denote”來表示Gottlob Frege的“指稱”(bedeuten),Willard V. O. Quine用“denote”來表示賓詞(predicables)與對象的關(guān)系。所以,“是時候從哲學(xué)的流通貨幣中扔掉這枚磨損用舊了的硬幣了”(Geach,1980,83~84)。其實,不只是“denote”一詞有如此的命運,被John Mill用作“denote”的相關(guān)術(shù)語的“connote”一詞也有同樣的命運。

        一、“涵謂”與“指謂”的詞典釋義

        按照《新牛津美語詞典》(第二版)的解釋,英文動詞“connote”和“denote”分別是在動詞“note”前加前綴“con”和“de”構(gòu)成的,其中“con”有“伴隨”、“一起”的意思,“de”有“完全”、“徹底”的意思,而“note”源于拉丁文的“nota”即“識別方式”或“記號”一詞,這里即為“指”的意思。所以就基本詞義而言,“connote”及其名詞“connotation”是“兼指”的意思,“denote”及其名詞“denotation”是“全指”的意思。不過,考慮到現(xiàn)代哲學(xué)或邏輯學(xué)常常將“connotation”與“denotation”和“內(nèi)涵”(intension)與“外延”(extension)、“涵義”(sense)與“指稱”(reference)相提并論甚至等同起來,所以為了能夠從字面上多少體現(xiàn)出一點這三對術(shù)語間的特殊關(guān)系,這里將“connotation”及其動詞“connote”和“denotation”及其動詞“denote”分別譯為“涵謂”和“指謂”,相應(yīng)地,其形容詞“connotative”和“denotative”則分別譯為“涵謂的”和“指謂的”。

        “涵謂”與“指謂”作為哲學(xué)或邏輯學(xué)中的一對相關(guān)術(shù)語在當今各種哲學(xué)詞典中均有或詳或略的解釋。如,《牛津哲學(xué)詞典》對其的解釋是:“與J.S. Mill有關(guān)的一對術(shù)語,具有與通常較為常用的內(nèi)涵和外延完全一樣的區(qū)別。一個個體名稱的指謂是其所指稱的對象,而一個謂詞的指謂是滿足它的一組對象。涵謂是抽象的意義、原則或條件,憑借著它,名稱所指謂的某種東西得以被擇選出來。”(Blackburn,1996,76)再如,《布萊克威爾西方哲學(xué)詞典》對“涵謂”的解釋是:“J.S. Mill將涵謂與指謂區(qū)別開來。涵謂是名稱的涵義或意思,指明那些確確實實為對象所具有的屬性。與之相對,指謂則是名稱可被正當謂述的范圍。例如,‘紅的’這個詞指謂所有紅的東西并涵謂‘紅’這種屬性。Mill主張我們必須區(qū)分涵謂名稱(connotative terms)與非涵謂名稱(non-connotative terms),前者指謂對象并蘊涵屬性,因而有涵義。專名有指謂但沒有涵謂,因而不是涵謂名稱。……其他邏輯學(xué)家用內(nèi)涵來稱呼Mill所稱的涵謂,用外延來稱

        呼指謂?!保˙unning,Jiyuan,2004,132)繼續(xù)來看該詞典對“指謂”的解釋:“指謂和涵謂之間的區(qū)別由J.S. Mill所做出,對應(yīng)于其他邏輯學(xué)家所稱的外延和內(nèi)涵之間的區(qū)別或指稱與涵義之間的區(qū)別。指謂是個體名稱所指的對象或普遍名稱所指的對象類。涵謂是允許名稱正確地運用于對象的屬性。不同涵謂的名稱可以有相同的指謂。例如,‘英國的首都’和‘英國最大的城市’雖然涵謂不同,但卻指謂相同的對象。……”(Bunning,Jiyuan,2004,170)上述哲學(xué)詞典對“涵謂”與“指謂”的釋義清楚表明了這兩個詞在哲學(xué)或邏輯學(xué)中的基本意義和用法,同時明確指出了這兩個詞作為一對相關(guān)術(shù)語的出現(xiàn)應(yīng)歸功于J.S. Mill。

        根據(jù)《新牛津美語詞典》(第二版)的釋義,英文的“connotation”一詞出現(xiàn)于16世紀中期,“connote”一詞出現(xiàn)于17世紀中期,“connotation”和“connote”都源自拉丁文的“connotare”;而“denote”一詞出現(xiàn)于16世紀后期,由法文的“dénoter”或拉丁文的“denotare”演變而來。由此可知,英文的“connotation”、“connote”、“denote”這幾個詞至19世紀中期在英語中已各自有二三百年的歷史了?!杜=蛴⒄Z詞典》(第二版)在對“connote”的釋義中所做的一點歷史鉤沉則進一步說明了這個詞與哲學(xué)或邏輯學(xué)的關(guān)系。該詞典在對“connote”的釋義中說:該詞所源出的相應(yīng)拉丁文詞在中世紀邏輯學(xué)中已常常出現(xiàn),1300年前后,先是由Duns Scotus所使用,后更多地被William of Ockham所使用,隨后成為經(jīng)院哲學(xué)的專門術(shù)語;之后該詞進入英語文本,而其作為英語中的邏輯學(xué)專門術(shù)語則要歸因于James Mill和John Mill。事實似乎很清楚,“涵謂”一詞作為哲學(xué)或邏輯學(xué)中的專門術(shù)語在John Mill之前已經(jīng)有很長時間的歷史了,即使是在英語的哲學(xué)或邏輯學(xué)文本中,也是John Mill的父親James Mill首先使用這個詞的。實際上,“指謂”一詞也大致如此。下面,我們就沿著《牛津英語詞典》(第二版)所提供的這一歷史線索,首先來看看“涵謂”與“指謂”這兩個詞在中世紀哲學(xué)或邏輯學(xué)中的意義和用法。

        二、中世紀哲學(xué)或邏輯學(xué)中的“涵謂”與“指謂”

        《牛津英語詞典》(第二版)說“涵謂”一詞于1300年前后由Duns Scotus最先使用,但據(jù)Charles Peirce的考證,“涵謂”一詞最早于13世紀上半葉由Alexander of Hales所使用。在其《神學(xué)大全》中,Alexander將“涵謂名稱”(nomen connotans)與“關(guān)系稱謂”(appellatio relativa)或“關(guān)系名稱”等同起來并使關(guān)系本身成為“涵謂名稱”所“涵謂”的內(nèi)容。如,“創(chuàng)造者”(creator)這一名稱所“涵謂”的就是創(chuàng)造者與受造者(creature)之間的關(guān)系(Peirce,1984,73)。對此,Winston Barnes后來補充說,Alexander將“涵謂名稱”與“絕對名稱”(absolute terms)對立起來并將“涵謂名稱”與“關(guān)系名稱”等同起來,這樣,“涵謂名稱”似乎就成了除指稱或指謂一單個實體之外還“涵謂”該實體與另一實體之間關(guān)系的名稱。如,“創(chuàng)造者”、“仁慈的”(misericors)、“同等”(aequalitas)、“相似”(similitudo)等等這些名稱都是“涵謂名稱”(Barnes,1945,254~ 255)。不過,在Alexander有關(guān)“涵謂名稱”的討論中,未見其使用“指謂”一詞來作為與“涵謂”相關(guān)的用語,而是用了“意謂”(significant)一詞來表達“指稱”或“指謂”的意思(Hales,1576,64)。

        再來看Duns Scotus對“涵謂”一詞的使用。在其對Porphyry的共相問題的討論中,Scotus使用了“connotatum”一詞與“significatum”一詞(Prantl,1955,134),前者即動詞“涵謂”(connote),后者即動詞“意謂”(signify)。在討論“白的”(white)和“白”(whiteness)這兩個名稱的意謂(signification)時,Scotus提出,這兩個名稱的意謂相同,即都意謂白色這種顏色的性質(zhì),但它們意謂的方式不同,或者說它們是從不同的方面來意謂的:“白”意謂白色這種性質(zhì),是就其并不內(nèi)在于任何一個對象、純粹是其自身而言的;而“白的”意謂白色這種性質(zhì),是就其內(nèi)在于某個對象或者說使該對象具有了這種性質(zhì)而言的,同時,“白的”還“涵謂”白色這種性質(zhì)內(nèi)在于其中的那個對象。同樣,“人性”(humanity)的意謂是人性本身,而“人”(man)的意謂則是體現(xiàn)在個人身上的人性并同時“涵謂”個體的人(Lecq,2008,365~366)。由此可見,在Scotus這里,“意謂”和“涵謂”成了一對相關(guān)術(shù)語,而且名稱所“意謂”的是對象的性質(zhì),所“涵謂”的是個體對象,像“白的”和“人”這樣的名稱,既有“意謂”又有“涵謂”,而像“白”和“人性”這樣的名稱則似乎只有“意謂”沒有“涵謂”。

        很明顯,Scotus對于“涵謂”一詞的理解和使用與Alexander of Hales相比有一重要差別。在Alexander那里,名稱所“涵謂”的是個體對象間的關(guān)系,而在Scotus這里,名稱所“涵謂”的是個體對象。Alexander的“涵謂”相當于“內(nèi)涵”或“涵義”,其“意謂”相當于“外延”或“指稱”,而在Scotus這里,則完全反過來了。

        由此可見,在13世紀末、14世紀初,“涵謂”一詞在經(jīng)院哲學(xué)中還沒有公認的一致用法,其可以在完全相反的意義上來使用。當然,也正是在Scotus這里,個體對象的性質(zhì)與名稱的“意謂”關(guān)聯(lián)了起來,這或許為后來William of Ockham將個體對象的“性質(zhì)”而不只是個體對象間的“關(guān)系”也納入名稱的“涵謂”之中起了一點鋪墊作用。

        William of Ockham似乎繼承了Alexander of Hales的做法,在其《邏輯大全》中,將“涵謂名稱”與“絕對名稱”對立起來。其中,“涵謂名稱”是主要地意謂某種東西并次要地意謂另一種東西的名稱,具有所謂的“名詞性定義”(nominal definition),即在這種定義中定義的一部分在主格中、一部分在間接格中。如,“白的”這一涵謂名稱的名詞性定義為:某種具有“白”的東西(Something having whiteness)。顯然,作為定義的一部分“某種東西”在主格中、“白”在間接格中。除了像“白的”這樣的有關(guān)對象性質(zhì)的名稱是涵謂名稱之外,像“相似的”這樣的有關(guān)對象關(guān)系的名稱也是涵謂名稱。另外,像“行動”、“理智”、“意志”這樣的名稱因為也具有“名詞性定義”,所以也是“涵謂名稱”。與“涵謂名稱”相對的“絕對名稱”則是并非主要地意謂某種東西并次要地意謂另一種東西或同一種東西的名稱,也即是說,“絕對名稱”無論意謂什么都是主要地意謂的,其不具有名詞性定義。如,“動物”這一名稱所指的僅僅是牛、驢、人及其他動物,并不以在主格中意謂某種東西并在間接格中意謂另一種東西這種方式來主要地意謂并次要地意謂。其他如“石頭”、“水”、“白”等名稱也都是絕對名稱(Ockham,1974,69~71)。不難看出,在Ockham這里,“涵謂”一詞與對象和對象的性質(zhì)或關(guān)系有關(guān),因而與兩種意謂方式即“主要地意謂”和“次要地意謂”有關(guān)。與Alexander的“涵謂”一詞相比Ockham的“涵謂”一詞顯然包含了更為豐富的內(nèi)容,而與Scotus的“涵謂”一詞相比則有著完全相反的用法。不過,這里要注意的是,在Ockham的《邏輯大全》中雖然多次出現(xiàn)了“指謂”(denotatur)一詞,但其僅與命題有關(guān)而與名稱無關(guān),也即是說,Ockham使用這個詞旨在談?wù)撁}的“指謂”即事態(tài)或事實而不是名稱的“指謂”即個體或?qū)ο?。實際上,Ockham這里所使用的“指謂”一詞完全可以用“斷定”(assert)或“意指”(mean)來代替(Ockham,1974,64)。因此,可以說,雖然Ockham使用了“指謂”一詞,但他并沒有將這個詞作為與“涵謂”相關(guān)的一個術(shù)語來使用。在其《邏輯大全》中,Ockham 與Alexander和Scotus一樣,通常用“意謂”一詞來表達與名稱有關(guān)的“指謂”所表達的意思。

        由上述討論可以看出,Alexander of Hales、Duns Scotus和William of Ockham對于“涵謂”一詞的理解和使用有著或多或少的差異,這充分表明,直至14世紀在經(jīng)院學(xué)者那里“涵謂”一詞尚未有統(tǒng)一而公認的用法。不過,在上述三人那里有一點是相同的,即他們均未將“指謂”用作與“涵謂”相關(guān)的一個術(shù)語,而是通常用“意謂”一詞來表達“指謂”的意思。

        按照Umberto Eco的考察,“指謂”一詞的歷史與“意謂”(significare)、“指涉”(designare)、“命名”(nominare)、“稱謂”(appellare)這些詞的歷史密切相關(guān),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這些詞有時在內(nèi)涵的意義上使用有時在外延的意義上使用。就“指謂”而言,其有時在強內(nèi)涵意義上使用即在等同于“內(nèi)涵”或“涵義”的意義上使用,有時在強外延意義上使用即在等同于“外延”或“指稱”的意義上使用,有時在弱的意義上使用即在介于內(nèi)涵和外延之間且較偏向于內(nèi)涵的意義上使用,至少直到14世紀“指謂”一詞都主要是在這種弱的意義上來使用的(Eco,2014,359)。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Alexander、Scotus和Ockham對“意謂”和“涵謂”會有截然相反的用法了。

        由Eco的考察來看,“指謂”一詞似乎最早出現(xiàn)于1119年首次出版的Peter Abelard的《論辯術(shù)》中。在這一著作中,Abelard分別用“denotantur”和“denotat”表達了“指謂”的意思并同時使用了“意謂”、“指涉”、“命名”、“稱謂”這些詞(Abelard,1836,210~219)。對此,Eco評論說:“就Abelard而言,要一勞永逸地確定他的每一個邏輯術(shù)語的用法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常常在不只一種意義上來使用這些詞?!保‥co,2014,361)或許正是由于這種用法上的混亂,造成這些詞常常被隨意交換使用,再加上“意謂”一詞有著可追溯至Aristotle的“semainein”即動詞“意謂”(signify)一詞的更為悠久的歷史(Eco,2014,358),所以Alexander of Hales、Duns Scotus和William of Ockham才似乎更傾向于采用“意謂”一詞,而不是“指謂”一詞。另一方面,雖然Abelard在《論辯術(shù)》中使用了“指謂”一詞,但在該書中并未見其使用“涵謂”一詞。結(jié)合Alexander、Scotus和Ockham有關(guān)“涵謂”與“指謂”的使用情況,似乎可以從中推知,“涵謂”和“指謂”在中世紀哲學(xué)或邏輯學(xué)中從未作為一對相關(guān)術(shù)語來使用。這一狀況一直持續(xù)到19世紀,在John Mill那

        里才得以改變。

        三、19世紀哲學(xué)或邏輯學(xué)中的“涵謂”與“指謂”

        John Mill曾稱James Mill是“我們這個時代第一位從經(jīng)院學(xué)者那里采用‘涵謂’(connote)一詞的學(xué)者”(Mill,1886,25)。在其《人類心靈現(xiàn)象的分析》(第一卷)一書中,James Mill多次使用了“指謂”(denote)和“涵謂”這兩個詞。不過,奇怪的是,James Mill并沒有將這兩個詞用作一對相關(guān)術(shù)語,而是用“note”代替了“指謂”使其和“涵謂”成為一對相關(guān)術(shù)語,同時用“指謂”來表達“意謂”(signify)的意思。由于“note”的本義為“指”,“涵謂”的本義為“兼指”,所以James Mill將這兩個詞用作一對相關(guān)術(shù)語似乎旨在讓人們從字面上就能夠一眼看出這兩個詞之間具有一種先后、主從的關(guān)系,即先有“指”,后有“兼指”。

        這幾個詞首先出現(xiàn)在《人類心靈現(xiàn)象的分析》(第一卷)有關(guān)“觸覺”問題的討論中,其中,James Mill提出,“觸感”(feeling)這個詞“指”的是觸覺這種感覺,同時“兼指”或“涵謂”以下東西:觸覺部位、觸知對象、觸覺部位與觸知對象在空間中的同步狀態(tài)、觸感在時間中的連續(xù)狀態(tài)、同步狀態(tài)是連續(xù)狀態(tài)的前提且連續(xù)狀態(tài)是同步狀態(tài)的后果(Mill,1869,33~34)。顯然,James Mill認為,對于既有“指”又有“兼指”或“涵謂”的名稱而言,其“指”的是“事物的屬性”而“兼指”或“涵謂”的則是“事物”或“事物的狀態(tài)”。在James Mill看來,像這樣可以同時“指謂”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的名稱有很多,這些名稱主要地“指謂”一種東西并次要地“指謂”另一種東西。如,“白的”在“白馬”這一短語中就“指謂”兩種東西即“白色”和“馬”,且其主要地“指謂”“白色”并次要地“指謂”“馬”。于是,“可以非常方便地說,其‘指’主要的意謂(signification)并‘兼指’或‘涵謂’次要的意謂”(Mill,1869,34n)?;仡櫼幌翧lexander of Hales、Duns Scotus和William of Ockham對于“涵謂”的理解和使用,不難發(fā)現(xiàn),就“涵謂”一詞的意義和用法來看,James Mill與Duns Scotus較為相似,而與Alexander of Hales和William of Ockham則完全相反。不過,就James Mill談?wù)摗爸饕刂钢^”和“次要地指謂”、“主要的意謂”和“次要的意謂”這一點來看,其又與William of Ockham有些相似。顯然,“指謂”一詞在James Mill這里,完全等同于了Alexander、Scotus和Ockham所使用的“意謂”一詞,而且似乎是在Umbero Eco所說的“弱的意義上即在介于內(nèi)涵和外延之間且較偏向于內(nèi)涵的意義上”來使用的。

        在同一本書的另一處,也即在對“抽象”問題的討論中,James Mill對其將“指”和“兼指”或“涵謂”作為一對相關(guān)術(shù)語的用法再一次作了解釋。James Mill認為,對于像“黑的”、“甜的”、“高的”這樣的不僅有“指”而且有“兼指”或“涵謂”的名稱,說其“指”是可感知的性質(zhì),其“兼指”或“涵謂”是具有這些性質(zhì)的對象,是一種方便的表達方法。以“黑的”這一名稱為例,該名稱的“指”是“黑”(blackness)這種特殊的性質(zhì)或顏色,“兼指”或“涵謂”的則是由與“黑的”相結(jié)合的另一個詞所指明的對象。如,在“黑人”這個短語中,“黑的”“兼指”或“涵謂”的對象是“人”這個類,在“黑馬”這個短語中,“黑的”“兼指”或“涵謂”的對象是“馬”這個類。在James Mill看來,古代邏輯學(xué)家反過來使用“指”和“兼指”或“涵謂”這兩個詞是非常荒唐的(Mill,1869,299)。

        正是在此處,John Mill對James Mill有關(guān)“兼指”或“涵謂”的用法給出了一個長達6頁的注釋,對James Mill的“兼指”或“涵謂”的用法提出了批評。首先,John Mill認為,James Mill與一些古代邏輯學(xué)家一樣在較為寬泛的意義上使用了“兼指”或“涵謂”這個詞,即認為“兼指名稱”或“涵謂名稱”(connotative names)主要地意謂一種東西并次要地意謂另一種東西,因而其“指”主要的意謂、“兼指”或“涵謂”次要的意謂。這種用法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確定哪一種意謂是“主要的”、哪一種意謂是“次要的”?如果說在“白馬”這一短語中“白的”這個詞主要地意謂“白色”并次要地意謂“馬”這點沒有什么爭議,那么由于這一短語中的另一個詞“馬”既意謂每一個個體的馬也意謂那些導(dǎo)致它們被分類到一起并獲得這一共同名稱的屬性,說其主要地意謂被稱為“馬”的那些對象并次要地意謂那些“屬性”或許就有爭議了。因為有人可能會說,屬性才是意義的基礎(chǔ),說一個東西是“馬”不過是說它與其他被稱為“馬”的東西相似,而正是這種相似構(gòu)成了“馬”的共同屬性,所以“馬”這個詞應(yīng)主要地意謂那些“屬性”并次要地意謂那些被稱為“馬”的對象。但“馬”這個詞主要旨在表達的難道不正是那些被稱為“馬”的對象嗎?正反的爭論也許沒有任何結(jié)果,原因就在于許多情況下“主要地意謂”與“次要地意謂”之間的區(qū)別并沒有那么明確,而僅僅只

        是表面上的,無法作為區(qū)分兩種意謂方式的邏輯基礎(chǔ)(Mill,1869,299~300)。

        其次,John Mill認為,James Mill還與另一些古代邏輯學(xué)家一樣在較為狹窄的意義上使用了“兼指”或“涵謂”這個詞,目的是為了將所有具體的普遍名稱或類名稱所特有的“兩種意謂”區(qū)別開來。由于每一個類名稱一方面“意謂”構(gòu)成該類的每一個個體對象,另一方面“意謂”該類對象所具有的那些共同屬性。所以,為了將這“兩種意謂”區(qū)別開來,可用“兼指”或“涵謂”一詞來代替其中的某個“意謂”。不過,雖然James Mill與那些古代邏輯學(xué)家在使用“兼指”或“涵謂”一詞來表達這種區(qū)分上是一致的,但卻是與他們在完全相反的意義上來使用這個詞的,也即是說,那些古代邏輯學(xué)家認為具體的普遍名稱或類名稱“兼指”或“涵謂”的是屬性,而James Mill則認為這類名稱“兼指”或“涵謂”的是對象,“指”的是屬性(Mill,1869,301)。

        既然狹義上使用的“涵謂”一詞有這兩種完全相反的用法,那么哪一種用法才是恰當?shù)哪兀繉Υ?,John Mill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他認為,具體的普遍名稱或類名稱雖然既指明了對象也指明了對象的共同屬性,但應(yīng)將其用作對象的名稱而不是用作對象的共同屬性的名稱。如,若有人問“這個對象被稱作什么?”,回答會是“馬”,而若是問“這些屬性被稱作什么?”則不會有此回答。同樣,若有人問“被稱為‘馬’的是什么?”,回答會是“就是你看到的對象”,而不會是“就是你看到的屬性”。再如,若問“被稱為‘黑的’(black)是什么?”,回答會是“所有具有那種特殊顏色的東西”?!昂诘摹笔撬泻诘臇|西的名稱,而“黑”(blackness)則是那種顏色的名稱。在這一認識的基礎(chǔ)上,John Mill指出,既然“涵謂”就是“兼指”的意思,而且不能說一個名稱除了“指”某種別的東西還“兼指”由它作為其名稱的那種東西,而只能說一個名稱除了“指”由它作為其名稱的那種東西還“兼指”某種別的東西,所以,說一個詞“涵謂”或“次要地意謂”由它作為其名稱的東西會非常別扭。如此一來,像“人”和“黑的”這兩個名稱,說它們分別“涵謂”“人性”和“黑”并“指謂”“人”和“黑的對象”似乎更加符合“涵謂”這個詞的本義(Mill,1869,301~302)。這樣,John Mill一方面否定了James Mill在較為寬泛的意義上對“涵謂”一詞的用法,另一方面反轉(zhuǎn)了James Mill在較為狹窄的意義上對“涵謂”一詞的用法。在John Mill看來,“從Thomas Hobbes到William Hamilton爵士這些試圖識破理智更高級邏輯活動之秘密的人因為沒有關(guān)于普遍名稱的清晰的‘涵謂’觀念而一直沒有注意到這個詞”(Mill,1869,303)。至于為什么用“denote”取代“note”來表示“指謂”,John Mill解釋說,“note”這個詞太過常用,不適合僅將其限于表達“指謂”這一專門的意思(Mill,1869,303)。至此,“涵謂”和“指謂”這兩個各自經(jīng)歷了六七百年歷史變遷的詞在John Mill這里正式成為了一對相關(guān)術(shù)語。

        當然,John Mill也意識到,他本人對“涵謂”與“指謂”的意義和用法的重新界定顯得對James Mill有失恭敬。他對此解釋說,自己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深信這些術(shù)語對于哲學(xué)是不可或缺的,而James Mill雖然是那個時代最早從中世紀學(xué)者那里借用這兩個詞的學(xué)者,但他在使用這兩個詞時并未能將它們很好地用于希望它們來達到的目的(Mill,1869,303)。除此之外,John Mill還在其《邏輯體系》一書中作了如下解釋:“之所以采用與一個和其他任何人相比我都不可能輕視的高級權(quán)威所慎重認可的不一樣的術(shù)語,主要是因為我迫切感到有必要用一個恰當?shù)脑~來專門表達普遍的具體名稱用于指明包含在其意謂(signification)中的屬性的那種方式。這種必要性很少能被任何一個從未通過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沒有這樣一個詞而要試圖傳達語言哲學(xué)的清晰觀念是多么徒勞的人所充分感受到??梢院敛豢鋸埖卣f,要是有個通用的詞來確切地表達我用‘涵謂’這個詞所意在表達的東西,那么大多數(shù)那些邏輯學(xué)已受到其污染的廣為散播的錯誤和充斥于邏輯學(xué)中的大部分模糊而混亂的觀念就有可能被徹底消除?!保∕ill,1886,25)

        不過,John Mill也承認,除了在他自己的著作中之外,恐怕很難讓“涵謂”與“指謂”這兩個詞在別處也能夠在同樣的意義上來使用。像動詞“涵謂”,可能常常在較為籠統(tǒng)的意義上被“蘊涵”(imply)或“包含”(involve)所代替。這一點可由John Mill在其《邏輯體系》中提到的一個例子得到很好的說明。在對“涵謂名稱”與“非涵謂名稱”的討論中,John Mill提到,Richard Whately大主教在其《邏輯要義》中支持對“涵謂名稱”與“非涵謂名稱”的劃分,但建議用“屬性的”(attributive)來代替“涵謂的”。John Mill對此評論說:“這一表達實質(zhì)上是恰當?shù)?,但是由于它不具有與任何動詞可以關(guān)聯(lián)起來的優(yōu)點,如像‘涵謂’(connote)這樣一種極為突出的特征,所以我認為它不適合在科學(xué)使用中來代替‘涵謂的’這個詞?!保∕ill,1886,20n)由此可見,即使在John Mill之后,針對“涵謂”與“指謂”這對術(shù)語的意義和用法的討論仍然不會結(jié)束。

        四、結(jié)語

        通過對“涵謂”與“指謂”的歷史考察,大致可以看出這對相關(guān)術(shù)語經(jīng)過六七百年的時間得以最終形成的基本歷程。但這一考察的目的并不僅限于此。John Mill在其《邏輯體系》中討論語詞意義變化的自然史時說:“考察一個語詞的歷史,弄清楚決定該語詞用法的起因或根據(jù),對其使用來說是比任何定義都更好的一種指導(dǎo),因為定義只能表明該語詞特殊時期的意義或至多是一系列前后相繼的意義,而其歷史卻可以表明那一系列前后相繼的意義得以產(chǎn)生的規(guī)律?!保∕ill,1886,449)所以,對“涵謂”與“指謂”的歷史考察的另一個目的就在于:希望這種考察對這兩個詞的“使用來說是比任何定義都更好的一種指導(dǎo)”。確實,“涵謂”與“指謂”這兩個哲學(xué)或邏輯學(xué)的術(shù)語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使用者那里表現(xiàn)出或多或少不同的意義和用法,已無疑成了“哲學(xué)流通貨幣中”兩個“磨損用舊了的硬幣”。但這兩枚“硬幣”至今也沒有像Peter Geach所說的那樣從“哲學(xué)的流通貨幣中”被扔掉。

        事實上,在“哲學(xué)流通貨幣中磨損用舊了的硬幣”遠不止“涵謂”與“指謂”,像“存在”、“意義”、“理性”等等應(yīng)該都是“磨損用舊了的硬幣”,但這些“硬幣”并沒有從哲學(xué)或邏輯學(xué)中被扔掉??紤]到這些,不能不說Geach的說法有點過激了。對于因為語詞的使用所造成的語詞意義和用法的變化,邏輯學(xué)家所應(yīng)采取的態(tài)度和做法似乎應(yīng)該像John Mill所說的那樣,不能阻止這些變化時就高興地順應(yīng)這些變化;而要是需要下定義,就按照一個詞新的意義來定義這個詞,如果需要將這個詞先前的意義保留在語言中,就將其作為第二意義保留下來;弄清楚是什么在模糊地引導(dǎo)著語詞的一些特殊使用,然后盡量用清晰明確和經(jīng)久不衰的語詞來表達它們(Mill,1886,455)。這些態(tài)度和做法似乎至今仍然值得思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P. T.Geach.Reference and Generaliy:An Examination of Some Medieval and Modern Theories:3rded[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0.

        [2] S. Blackburn.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3] N. Bunnin,Y. Jiyuan.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Western Philosophy[M].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2004.

        [4] C.S.Peirce.Upon Logical Comprehension and Extension[M]//E.C.Moore.Writings of Charles S.Peirce:vol.2.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4.

        [5] W. H. F.Barnes.The Doctrine of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J].Mind,1945,54(215).

        [6] A. Hales.Universae Theologiae Summa:pars.1[M].Senensem:Venetijs,apud Franciscum Franciscium,1576.

        [7] C. Prantl.Geschichte Der Logik Im Abendlande:Dritter Band[M].Leibzig:Akademischen Druck-u.Verlagsanstalt Graz,1955.

        [8] R. Lecq.Logic and Theories of Meaning in the Late 13thand Early 14thCentury Including the Modistae[M]//D. M.Gabbay,J. Woods.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Logic:vol.2.Amsterdam:Elsevier,2008.

        [9] W. Ockham.Ockham’s Theory of Terms:Part I of the Summa Logiae[M].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74.

        [10] U. Eco.From the Tree to the Labyrinth:Historical Studies on the Sign and Interpretation[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4.

        [11] P. Abelard.Dialectica [M]//V. Cousin. Ouvrages inédits D’Abelard.Paris:Imprimerie Royale,1836.

        [12] J. S. Mill.A System of Logic[M].London:Longmans,Green,And Co.,1886.

        [13] J. Mill.Analysis of the Phenomena of the Human Mind:vol.1[M].London:Longmans Green Reader and Dyer,1869.

        [責(zé)任編輯:熊顯長]

        [作者簡介]宋偉(1973-),男,安徽臨泉人,湖北大學(xué)哲學(xué)學(xué)院副教授,哲學(xué)博士,主要從事邏輯史與邏輯哲學(xué)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一般資助項目:14BZX07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基金資助項目:13YJA72040002;湖北省教育廳一般資助項目:2012Y006

        [收稿日期]2015-08-28

        [中圖分類號]B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4799(2016)01-0062-06

        免费av在线 国产精品|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三| 亚洲人成综合网站在线| 久久久9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三级黄色片子看曰逼大片 | 成人无码av免费网站| 男女啪啪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巨爆乳中文字幕爆乳区| 日美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美利坚日韩av手机在线| 一本一道av无码中文字幕﹣百度 | 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日韩专区| 日本一本免费一二区|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av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少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视频| 亚洲 自拍 另类 欧美 综合 | 国产精品区一区第一页|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kTV|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成人网站| 婷婷开心深爱五月天播播| 日本一区二区国产高清在线播放| 六月婷婷亚洲性色av蜜桃|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麻豆成人在线视频|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 久久精品中文少妇内射|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臀|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欧美高清| 亚洲偷自拍国综合第一页国模| 亚洲欧洲成人a∨在线观看| 色欲aⅴ亚洲情无码av蜜桃|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芒果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人妻系列| 亚洲精品午夜久久久九九| 精品国产午夜理论片不卡| 亚洲女同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av乱码国产精品观| 97日日碰人人模人人澡| 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