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亞娟
(北京服裝學院 外語系,北京 100101)
?
·當代藝術研究專題·
當代西方時尚理論研究動態(tài)
史亞娟
(北京服裝學院 外語系,北京 100101)
當代西方時尚理論呈現(xiàn)出多元化研究態(tài)勢,可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是時尚與文化研究的結合,致力于從文化研究的視角觀照時尚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第二是身體時尚、性別時尚及時尚對個體身份的建構成為新的研究熱點;第三是強化對時尚傳媒、時尚產(chǎn)業(yè)的研究。
時尚理論;文化研究;身份建構 ;多元化
20世紀末,隨著后現(xiàn)代社會消費文化、大眾文化及各種網(wǎng)絡媒體文化的飛速發(fā)展,當代西方時尚理論的研究重點也隨之發(fā)生了轉變,不再停留于時尚對階級建構的社會影響以及時尚符號學研究(前者以凡勃倫的炫耀性消費理論及西美爾的時尚哲學為代表,傾向于認為時尚是階級的產(chǎn)物,在社會地位的角逐中衍生了時尚;后者以羅蘭巴特的時尚符號學為代表,注重研究時尚符號的語言學含義和社會象征意義。)與之相比,當代西方時尚理論研究呈現(xiàn)出多元化態(tài)勢,與20世紀末21世紀初西方文藝學研究界的文化轉向相一致,以關注時尚的文化研究、時尚在建構身體、性別、身份等主體性方面的作用與影響以及時尚傳媒和時尚產(chǎn)業(yè)研究為主要特征。由此,本文將圍繞當代時尚理論在上述幾個方面的一些學術成果對當代時尚理論的發(fā)展動向進行概括和總結。
文化轉向可以說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文藝學研究領域最大的變化。文化轉向是20世紀中葉后西方文學研究與文學批評的基本走向與發(fā)展趨勢,融合了豐富的知識形態(tài)與思想資源,這一理論動向的直接動因來自這一歷史時期全球范圍內(nèi)大眾文化、消費文化及各種工業(yè)文化的蓬勃發(fā)展。文化轉向在文藝學研究領域主要體現(xiàn)在文化研究學科及其理論的發(fā)展。其中的代表性理論家美國新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者詹姆遜用“文化轉向”概括晚期資本主義的時代特征。他說:“在這個新階段中,文化本身的范圍擴展了,文化不再局限于它早期的、傳統(tǒng)的或實驗性的形式,而且在整個日常生活中被消費,在購物、在職業(yè)工作、在各種休閑的電視節(jié)目形式里、在為市場生產(chǎn)和對這些產(chǎn)品的消費中、甚至在每天生活中最隱秘的皺折和角落里被消費,通過這些途徑,文化逐漸與市場社會相聯(lián)。”[1]這一研究動向對西方時尚理論研究的影響則主要體現(xiàn)在對時尚與文化研究的逐步融合,從先前對于時尚的社會學屬性(以凡勃倫的炫耀性消費理論及西美爾的時尚哲學為代表)和符號學意義(以羅蘭巴特的時尚符號學理論為代表)的關注轉移到了時尚的文化研究方面。在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時裝的面貌》(TheFaceofFashion:CulturalStudiesinFashion, 1993)和《時尚與文化研究》(FashionandCulturalStudies, 2012)兩本書?!稌r裝的面貌》一書是西方時尚理論向時尚文化研究方向轉型初期的一本重要著作。該書作者珍妮弗克雷克(Jennifer Craik)是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教授,她在該書中分析了精英時尚與大眾日常時尚之間的關系,認為二者之間沒有具體的衍生關系,并明確表示要拋棄凡勃倫和西美爾提出的時尚觀(如時尚的傳統(tǒng)性、不變性、社會等級性、群體屬性等等),認為當代多元文化社會中,大眾日常時裝在多數(shù)人的生活中正在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身體與服裝之間的關系絕非那種將時裝等同于“消費文化”的膚淺產(chǎn)品的觀點所能解釋,服裝的作用既不是單純功能性的,也不是單純象征性的。相反,服裝規(guī)則更多地表現(xiàn)為一種技術措施,表現(xiàn)了具體的身體與其生存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以及身體與身體活動的空間。簡而言之,珍妮弗克雷克認為,服裝建構了個人習性。時裝作為一種文明技術,以一種“文化移入”的表現(xiàn)方式,成為自我形成和自我表現(xiàn)過程中公認的行為準則。因此,她認為,“身體時裝化”是所有文化的特點,盡管各種文化有著不同的時裝技術。[2]
《時尚與文化研究》一書的作者是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紡織與服裝系的蘇珊凱瑟教授,她多年來一直從事時尚理論方面的研究。該書進一步深化了時尚與文化研究的主題,從文化研究的視角,以民族、種族、階級、性別、性取向、身體等不同主題為線索,援用女性主義和文化研究的交叉性理論,通過大量有關時尚的跨文化研究案例,認為文化研究有賴于時尚來證明其變化性和持續(xù)性、研查身份與差異、能動性與結構、生產(chǎn)與消費,并探討了時尚與種族、民族、階級、性別、性取向、身體等概念之間交叉互動的方式與途徑。
關于時尚與文化的關系問題,蘇珊·凱瑟認為,時尚和文化一樣,既是一種社會過程也是一種物質實踐。時尚和文化都是不斷變化的過程,又具有持續(xù)性。這種同時性過程非常復雜、甚至相互矛盾。或然的(非此即彼)思維方式(如:改變或延續(xù))不足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時尚與文化的運作方式。反過來,思考時尚與文化之間的關系需要一種并列的思維方式(如:改變并且延續(xù))。既然時尚和文化同時在經(jīng)歷改變和延續(xù)這一持續(xù)不斷的過程,也許時尚可以被理解為“延續(xù)中的改變”(change within continuity),而文化則展示了強調(diào)“改變中的延續(xù)”(continuity within change)的各種實踐行為。每一個概念都用自己的方式,提供了一種清晰把握這一同時性的途徑:各種不同的觀念或過程如何共存且保持動態(tài)交往的關系。[3]為此,她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范式:風格-時尚-裝扮(style-fashion-dress)。她希望通過研究這三者之間的交叉互動關系來研究時尚主體的構成,即時尚如何作用于時尚主體、塑造主體身份,這其中包括主體的國別、種族、階級、性別等各種身份的建構和塑造。
當下西方時尚理論另一研究重點是時尚與身體的關系,主要關注作為一種身體技術的時尚在建構或塑造身體、身份、性別等主體性方面的作用和影響。英國時尚研究學者喬安妮·恩特維斯特爾(Joanne Entwistle)在《時髦的身體》(TheFashionedBody,2000)一書中認為,時尚關乎身體,人們透過時尚的身體知曉身體不是一個自然和自由的身體,而是被有意為之的“文化的”身體,即時尚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而文化代表著意義的分享和交流,時尚因此被定義為現(xiàn)代的、西方的、有意味的和愛交流的身體的服飾或裝飾,同時也被理解為一種深刻的文化現(xiàn)象。[4]對于服裝與身體的關系,喬安妮·恩特維斯特爾認為應該研究二者之間的動態(tài)關聯(lián),而非將身體從服裝中提取出來單獨理解。服裝與身體關系密切,服裝是身體的第二肌膚,但卻不是意識的對象。人們只有在服裝不合體或者穿著的場合不對時,才會意識到服裝的存在。前一種情況關涉的是服裝與身體之間的私人體驗,后者則涉及到服裝與社會的關系。她在一篇題為“著裝的身體”(TheDressedBody)的文章中,引用??隆⒏攴蚵?、道格拉斯等人的身體理論研究社會中的身體以及作用于身體著裝行為背后的社會和文化力量,認為著裝的身體不僅是個體化的私人肉體存在,也是現(xiàn)象學實體,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我們生活于其中的微觀動態(tài)社會秩序的組成部分,服裝對于身體和社會秩序的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相對于服裝對身體社會秩序的重要性而言,經(jīng)典或現(xiàn)代社會理論中對于著裝身體研究的缺失讓人吃驚——雖然從根本上來說社會秩序的問題就是身體秩序的問題。因此,人們應該通過對著裝身體的研究彌合各種身體理論(忽視時尚和服裝的存在,對身體進行孤立的研究)之間的裂隙,對文化和社會中的身體進行深入研究。此外,她還分析了著裝身體的另一種闡釋——工作中的身體(或稱公共場合中的身體)和家中的身體(私人場合中的身體)。前者的情境中,服裝作用于身體,并對身體有較強的約束力,人們選擇相對正式、剪裁合體的服飾;在私人場合中,情況則相反,服裝對身體的約束能力較弱,人們選擇相對休閑、寬松和便于身體活動的服飾。她還認為??玛P于現(xiàn)代社會體制與身體規(guī)訓之間關系的論述可以解釋更廣泛的社會背景中服裝的作用,證明人們?nèi)绾巫尫b看似無心卻又從體制出發(fā)作用于身體,并使之具有意義和生產(chǎn)力。[5]不過,??碌挠^點也遭到了其他學者的反對,他們認為??吕斫獾纳眢w過于被動,無法解釋個體在選擇時尚和服裝時的自主性。
除了研究時尚與身體的關系之外,當代西方時尚理論研究者還直接把身體作為一種新的時尚進行研究,時尚則成為裝飾身體的一種符號。這種研究的背后是后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意識中身體概念的改變。二戰(zhàn)以后,隨著社會日益安定,人們開始享受工業(yè)科技社會帶來的種種便利和優(yōu)越的社會生活,瘦和年輕而非成熟美成為人們心目中理想的身體之美,設計師主要為年輕人設計衣服,或者為了讓年長女性看上去很年輕。隨著身體逐漸成為社會興趣的焦點,與之相應的是服裝地位的下降。雖然對于外觀的看法人們依然保留著各自的文化成見,但是服裝對于身體外觀的影響已經(jīng)不像從前那么重要了。這是因為現(xiàn)代服裝更加合體,更適合穿著者的體型,塑造體型的能力被大大降低了,最后越來越多的改善外觀的工作轉移到了我們的皮膚、肌肉和骨骼上——紋身、刺青、穿孔、各類整形美容手術(如隆鼻、隆胸、拉皮、整腹術等)逐漸被社會接受,并迅速流行開來。[6]
在性別時尚及時尚對性別的塑造方面,西方時尚理論主要研究時尚對解構異性戀與同性戀身份特征所發(fā)揮的作用。蘇珊·凱瑟在《時尚與文化研究》一文中認為,時尚有助于破解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之間簡單的二元對立,使兩者之間的關系變得模糊,不再像先前一樣截然對立、非此即彼,從而可以對性別身份從更多元的視角進行全面思考。對于異性戀與同性戀之間的二元對立,蘇珊·凱瑟用跨性別者(transgender)、變性人(transsexual)、雙性人(bisexual)等各種性別模式及其變裝(cross-dress)、異裝(transvestism)、換裝(drag)等著裝風格來說明二者之間的模糊性、不穩(wěn)定性及其可解構性。她認為同女性主義理論和酷兒理論一樣,風格-時尚-裝扮分別向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的分類方法提出挑戰(zhàn),使其失去穩(wěn)定性。從視覺或其他方面來看,風格-時尚-裝扮表明,至少有一部分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積極參與到社會地位的建構過程之中;無論是社會性別還是生理性別都不能作為完整的生物本質,因為二者中任何一方的話語表述都會因時間和空間的不同而改變。蘇珊·凱瑟希望利用風格-時尚-裝扮這一文化循環(huán)搭建一座橋梁,彌合個體的心靈、身體和身份之間的距離,從而進一步突破本質主義、二元對立和線性思維架構的束縛,朝著多元文化方向發(fā)展。
對時尚傳媒和時尚產(chǎn)業(yè)研究的關注和強調(diào)是當下西方時尚理論研究的另一個顯著特征。20世紀的時尚研究從時尚社會學和心理學開始,發(fā)展到六、七十年代時尚語言學、符號學研究直到世紀末的時尚文化研究,一路走來到了21世紀初,西方學者們已經(jīng)清楚地認識到時尚是一個多么復雜的問題,因為時尚不僅僅是社會地位的反映、一種語言系統(tǒng)、某種心理動機或者消費欲望、抑或某種審美理念、文化現(xiàn)象,甚至連時尚場域內(nèi)的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的運作也不像鮑德里亞所說的僅僅是新銳設計師和主流設計師圍繞著合法性與卓越化而展開的激烈競爭。[7]事實上,與時尚相關的問題涉及到社會人生的方方面面,有著極其復雜的運作機制,除去其在社會學、心理學、美學、文化研究等人文學科領域所具有的重大研究價值之外,在經(jīng)濟學、傳播學、甚至管理學等學科研究中時尚的存在也日益顯著、不可小覷,由此這些領域的時尚研究也成為任何一位從事時尚理論研究的學者都必須慎重思考、不能忽視的問題。21世紀之初,不少西方時尚理論研究者紛紛把目光投向了時尚傳媒和時尚產(chǎn)業(yè)研究,大大深化和拓展了時尚理論的研究范圍。
具體來說,西方學者主要集中于對時尚模特、時尚雜志和時尚產(chǎn)業(yè)的研究。例如,英國愛丁堡大學副校長、藝術學院院長克里斯托弗·布里沃德教授(Christopher breward)在一本書中分析了時尚雜志功能的變遷。認為攝影技術的發(fā)展帶來了時尚雜志功能的改變,時尚雜志不再只是簡單可靠地保存現(xiàn)有的以及即將流行的時尚風格,而是成為了時尚產(chǎn)業(yè)中一種具有提升“生活方式”和“藝術想象”的潛在工具。隨時尚雜志自主性的增強和單一性巴黎時尚權威的消解而來的是現(xiàn)代時尚視覺語言的崛起,這種語言更加重視時尚的象征性而非其物質性特征,將時尚插畫變成了一種富于創(chuàng)意的夢幻空間。世界知名時尚雜志《服飾與美容》(Vouge)的發(fā)展就集中體現(xiàn)了這種變化趨勢。Vouge對雜志進行重新包裝,使之憑借自身力量成為一種欲望客體、一種和諧且具有權威性的風格指南,以及流行追逐者的時尚圣經(jīng)。讀者在閱讀該雜志的時候,可以在服裝、身份、形象和欲望等各種關系之間進行復雜的商討,而不僅僅得到幾張缺乏想象力的描述性時尚樣片。二戰(zhàn)以后,美國Vogue雜志在其主編亞歷山大利伯曼(Alexander Liberman)的帶領下,開始將雜志風格與當時的流行藝術相結合,使高級時尚與社會流行藝術(如抽象表現(xiàn)主義繪畫、爵士樂、非洲文化等)之間產(chǎn)生協(xié)同效應。此外,時尚雜志的另一個重大變化是身體的性化(sexual objectification of the body),這是由新一代時尚攝影師和模特聯(lián)手打造的,如20世紀50年代的成熟模特被更加年輕、具有吸引力的女性替代。在20世紀最后幾十年里,隨著消費文化的發(fā)展,時尚攝影愈發(fā)作為一種具有獨立自主的社會及審美指涉出現(xiàn)在時尚雜志上,這種發(fā)展已經(jīng)明顯脫離了風格與商業(yè)、服飾、身體之間關系的傳統(tǒng)看法,而后者恰恰是二戰(zhàn)后處于鼎盛時期的Vogue雜志用來支配形象生產(chǎn)的原則。[8]此外,喬安妮·恩特維斯特爾教授也在《塑造模特:形象、文本與產(chǎn)業(yè)》(FashioningModels:Image,TextandIndustry,2012)一書中專門論述1990年以來時裝模特在傳播品牌文化、拓展時裝市場方面發(fā)揮的作用與影響。
在時尚產(chǎn)業(yè)研究方面,有學者通過探討全球化語境中時尚和服裝生產(chǎn)的主要模式、國際化的勞動分工及時尚產(chǎn)業(yè)生產(chǎn)加工過程中的柔性專業(yè)化等問題,明確闡釋了作為文化經(jīng)濟一部分的時尚生產(chǎn)與時尚消費之間的關系,認為隨著時代的變化,西美爾(強調(diào)社會精英人士對時尚風格的確立和導引作用)和布魯默(認為某種時尚的流行一定是切合了時尚消費大眾的最初品味)等人的時尚理論已經(jīng)無法解釋現(xiàn)代條件下產(chǎn)生的時尚產(chǎn)業(yè)和時尚消費問題。[9]時尚產(chǎn)業(yè)集團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很多以往專門為上流社會人士設計時裝的高級定制時尚設計師紛紛轉而關注街頭時尚,從中吸取設計靈感進行高級時裝設計的同時,也服務于時尚產(chǎn)業(yè)集團的需要設計出適合規(guī)?;a(chǎn)也更符合普通人消費和穿著的服裝。在時尚產(chǎn)業(yè)日益全球化背景下,成衣業(yè)的發(fā)展,市場的細分,百貨公司、零售店、郵購等各種生產(chǎn)和銷售形式的出現(xiàn),使得非精英時尚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同時也使得時尚品味的形成和時尚傳播的方向和過程都變得更加復雜??梢钥隙ǖ卣f,傳統(tǒng)的“涓滴理論”(trickle-down theory)或者“向上滲透理論”(trickle-up theory)已經(jīng)無法解釋目前的時尚流行,取而代之的是時尚發(fā)展的“多中心性”(polycentrism)、“多態(tài)性”(polymorphism)和“多元性(pluralism)”。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當下西方時尚理論研究呈現(xiàn)出多元化態(tài)勢,學者們力求從文化、性別、主體建構、媒體、產(chǎn)業(yè)、空間等不同角度、不同領域探討時尚問題,總結時尚運作的規(guī)律和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幾者的結合??梢哉f,當下的西方時尚理論研究非常及時地把握并順應了全球化時代時尚文化發(fā)展的總體態(tài)勢,為學界深入全面研究時尚問題提供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思路、方法和洞見。
[1] [美] 詹姆遜.文化轉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08-109.
[2] [英] 克雷克.時裝的面貌[M]. 舒允中,譯.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5-7.
[3] Susan B. Kaiser.FashionandCulturalStudies[M]. Berg Publishers,2012:12.
[4] 周進.服飾、時尚、社會——大師的理論研究[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 2013:7-9.
[5] Entwistle,J.“The Dressed Body” in M. Evans and E. Lee,eds.RealBodies:ASociologicalIntroduction[M]. New York: Palgrave, 2003:133-50.
[6] Vincent,S. J. “FASHIONING THE BODY TODAY”.TheAnatomyofFashion:DressingtheBodyfromtheRenaissancetoToday[M]. Oxford: Berg,2009:165-69.
[7] 朱偉玨.權力與時尚再生產(chǎn):布迪厄文化消費理論再考察[J].社會,2012(01): 88-103.
[8] Breward,C.Fash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122-29.
[9] Braham,Peter. “Fashion: Unpacking a cultural production”. Malcolm Barnard. ed. (2007)FashionTheory:AReader[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351-372.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Fashion Theory
SHI Ya-juan
(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s,BeijingInstituteofFashionTechnology,Beijing100101)
There has been a diversific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fashion theory that can be generally classifi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ly, it combines fash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that is committed to the study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fash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tudies. Secondly,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are the body fashion, gender fashion and the fashion in constructing individual identities. Thirdly, it highlights the study of fashion media and fashion industry.
fashion theory; cultural study; identity construction; pluralism
2016-10-18
北京服裝學院校級團隊項目“外國服飾文化理論研究”(2014A-26);2016北京服裝學院研究生教育改革項目。
史亞娟,博士,副教授,美國麻省大學波士頓分校訪問學者,研究方向:時尚理論、服飾文化。
10.15958 /j.cnki.gdxbysb.2016.06.008
J110
A
1671-444X(2016)06-00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