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巖, 鄭 蔚
(大連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大連 116622)
?
接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歷史進程的三維透視
劉 巖, 鄭 蔚
(大連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大連 116622)
廣泛接受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歷史和現(xiàn)實的呼喚,也是推動實踐發(fā)展的首要前提。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過程中,理論接受的發(fā)展與嬗變形成了接受的歷史。研究理論接受的歷史,揭示內在的規(guī)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接受黨的思想理論。文章從接受的發(fā)展線索、接受的階段性特點、接受的效果評價三方面剖析了接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進程,闡明了接受發(fā)展過程中的基本觀點,為拓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領域提供參考,為有效接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幫助。
接受;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歷史進程
無論在哪個歷史時期,針對我們黨提出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大眾總有自己的判斷和認識,總有一個贊同支持或質疑反對的態(tài)度,也就是總有一個是否接受的問題,接受問題可謂是由來已久。那么,什么是接受?廣義的接受是指認可和接納。什么是接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指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實踐者對黨的思想理論成果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信服、認可和接納,是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主觀上選擇、思想上理解、行動上踐行的過程。在這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實踐者群體是接受主體,黨在各個歷史時期提出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被接受的對象,是接受客體;接受主體通過參加黨領導的社會實踐才能真正接受黨的思想理論,實踐起到接受媒介的作用;對某個理論的接受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構成接受的環(huán)境;接受活動,就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創(chuàng)新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得到不斷傳播,在接受外部環(huán)境影響下,創(chuàng)新主體(中國共產黨)與接受主體在實踐中發(fā)生互動,思想上產生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解釋與理解,接受主體理解、認同并踐行該思想理論的過程。
接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歷史進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從形式上看,它既是黨的思想理論創(chuàng)新過程,又是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探索過程;從實質上看,則是黨領導實踐力量通過不斷的實踐探索認識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求得真知從而達到改造社會目的的過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過程中,人民群眾作為實踐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效地接受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使主觀世界與客觀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廣闊實踐改造了中國社會,實現(xiàn)了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回顧社會變革的歷程,接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情形就構成了一幅特殊的歷史畫卷,接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歷史進程。研究接受的歷史進程,目的是探索接受規(guī)律,促進更好地接受黨的思想理論,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研究接受的歷史進程,洞察中國社會變革的歷史,洞察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較好地把握黨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的過程,為今后科學地開展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方法論。
如何開展接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歷史進程的科學研究,如何對接受的歷史進程進行透視,如何厘清接受歷史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筆者認為,科學的歷史分期是觀察歷史的首要工作??v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過程,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思想理論被接受的狀況明顯不同,存在較大差異性,根據接受特點差異性可將接受的歷史分為:1927~1935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1935~1956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1956~1978年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時期;1978~現(xiàn)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在此分期的基礎上,筆者展開接受的發(fā)展線索、接受的階段性特點、接受的效果評價三方面的探討。
總的來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宗旨是指導實踐改造社會,具體說,它是為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而產生出來的,而接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則是為解決實際問題最終達到改造社會目的展開的思想活動,解決實際問題就成為接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線索。
(一)1927~1935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
黨與紅軍及根據地群眾等實踐主體共同面對的實際問題是中國革命到底走一條什么樣的革命道路,圍繞著尋找正確革命道路問題形成了接受層面的思想活動,尋找正確革命道路成為這一時期的接受線索。走蘇聯(lián)成功的革命道路是否行得通?走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在中國是否可行?這條道路能否使中華蘇維埃政權御敵于國門之外?成為相繼出現(xiàn)的實際難題。幼年時期的中國共產黨還不善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再加上當時黨內“左傾”教條主義盛行,照搬蘇聯(lián)“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成為黨的主導思想并在實際中得到貫徹,形成在革命實踐中的傳播。可是攻取長沙及廣州起義相繼失敗等慘痛現(xiàn)實表明這條道路在中國根本行不通,失敗的現(xiàn)實使得革命隊伍思想上對黨的指導思想產生了負面理解,沒有接受這一思想,甚至出現(xiàn)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2]的質疑。此后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道路問題上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形成創(chuàng)新的思想理論。毛澤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論形態(tài)反映了創(chuàng)新的革命道路思想:一方面,文章論證了中國革命形勢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提出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的內在必然性。在實踐中,這一嶄新的思想通過井岡山等革命根據地如火如荼般的發(fā)展得到廣泛傳播,并通過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等實踐內容形成對文本思想的解釋,紅軍和革命群眾與我們黨在蓬勃發(fā)展的實踐互動中實現(xiàn)了思想上的視界融合,理解了黨的創(chuàng)新思想,接受了這條道路,推動了革命實踐的向前發(fā)展。反圍剿戰(zhàn)爭的最終失利在接受層面上帶來的直接惡果是紅軍和根據地群眾對這條革命道路又產生了質疑。針對尋找正確革命道路問題上,在解決實際難題過程中,黨的僵化教條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交替出現(xiàn),實踐者對黨的革命道路思想就是在質疑、接受、質疑的情形下發(fā)展的。
(二)1935~1956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
在找到正確革命道路之后,黨與實踐主體共同面對的實際問題是怎樣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任務。圍繞怎樣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任務問題形成了接受層面的思想活動,所以,完成革命任務就是這一時期的接受線索。在新民主主義階段,如何打敗日本侵略者肅清帝國主義侵略?如何打敗蔣家王朝建立新中國?成為兩個階段性的難題。經過土地革命戰(zhàn)爭洗禮的中國共產黨人注意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性,并探索出中國革命規(guī)律,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新民主主義論》等理論形態(tài)是這一時期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杰出代表,它闡明了抗日戰(zhàn)爭的總方針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在實踐中,黨的“兵民是勝利之本”[3]思想得到貫徹和傳播,并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通過建立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開展各種形式的武裝斗爭、黨自身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等實踐內容形成對文本思想的解釋,人民軍隊及解放區(qū)群眾與我們黨在逐步好轉的戰(zhàn)爭實踐互動中實現(xiàn)了思想上的視界融合,理解了黨的核心思想,接受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并勇于實踐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新中國成立后,如何在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成為擺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的現(xiàn)實難題。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過渡時期理論中國化,于1953年6月提出“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這一理論形態(tài),對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等私有制經濟,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社會主義改造運動,這一實踐既貫徹了黨的方針,又解釋了“一化三改”的文本思想,在互助合作、和平贖買道路的引導下,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與我們黨產生了思想上的互動,互助合作既滿足了國家需要也滿足了小私有者生產需要,和平贖買既緩解了階級矛盾也促進了工商業(yè)發(fā)展,被改造對象與我們黨實現(xiàn)了視界融合,他們理解了黨的政策,接受了三大改造思想,促使我們黨順利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任務。
(三)1956~1978年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時期
當社會主義社會建立起來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走一條什么樣的道路?成為擺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的現(xiàn)實問題。尋找正確的建設道路成為這一時期的接受線索,就此產生了接受層面的思想活動。走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否可行?以思想領域斗爭帶動生產力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否正確?成為相繼出現(xiàn)的難題。毛澤東指出,蘇共二十大的召開,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要走一條自己的路。[4]效仿蘇聯(lián)的模式在中國行不通。對于我們黨來說,在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認識社會主義這一新鮮事物不是簡單的事情,找到正確的建設道路更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在獨立探索過程中,黨沒能很好地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導思想從防止“左”到反對“右”以至逐漸擴大化。在1958年提出了不切實際的“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這一理論形態(tài)規(guī)定了此時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后來在1963年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試圖以思想領域的斗爭帶動整個社會主義建設。黨的指導思想在冒進的建設實踐和轟然而起的文革運動中得到廣泛傳播。現(xiàn)實告訴我們這一時期的指導思想是錯誤的??墒窃趯嵺`中,通過“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后來的“抓走資派”運動“打倒封資修”“抓革命促生產”等各種運動中實現(xiàn)了對理論的解釋,廣大群眾出于對社會主義快速發(fā)展帶來自身生活水平提高的期盼,積極參加黨中央號召的“大躍進”運動,在夸大主觀能動性前提下實現(xiàn)了與黨中央的視界融合,盲目理解了這條路線,不切實際地接受了黨的指導思想。當“文革”運動掀起后,人民群眾出于對政權的階級性能否穩(wěn)固、社會主義道路能否得到堅持的種種擔憂,積極參加中央號召的各種運動,在運動的互動中,思想上拋掉了階級斗爭帶來的現(xiàn)實效果與社會主義建設初衷的認真比對,忽視了國內階級環(huán)境的真實狀況,達到與中央的視界融合,“理解”了黨中央的 “以階級斗爭為綱” 精神,盲目地接受黨的錯誤指導思想。
(四)1978~現(xiàn)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時期
在回顧以往走過的彎路后,怎樣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成為黨和人民共同面對的現(xiàn)實課題,圍繞這一問題形成了接受層面的思想活動,所以,探索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成為接受線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怎樣被提出來?這條道路的目標與內涵是什么?這條道路怎樣成熟和發(fā)展的?成為現(xiàn)實中的難題。經過思想上的洗禮,我們黨重新回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軌道上來,在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并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 1982年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上響亮地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口號,此時的口號成為社會主義發(fā)展目標與方向的重要信息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對于剛剛經歷了社會主義彎路,急需明確正確方向的實踐者主體來說,無疑,該口號滿足了人們共同的心理期待,理解、接受該口號的核心精神。人民群眾與黨中央一起開始了實踐探索。在快速發(fā)展的改革開放實踐中,新鮮經驗需要及時總結,新的困惑需要及時解答,需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987年黨的十三大及1992年十四大上,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雛形,“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這條道路的基本內涵,目標是要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這一內涵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得到有效傳播,此時,在黨與人民群眾共同的實踐互動中,億萬群眾隨著自身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帶來了新認識,與黨中央重新確立的“道路”思想實現(xiàn)了視界融合,理解了這條道路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接受了這條道路并不斷開拓出新局面。此后黨的十七大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內涵,十八大又在創(chuàng)新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了該理論內涵,在繼續(xù)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基礎上,強調“道路”“理論”“制度”的有機統(tǒng)一,強調堅持“三個自信”。隨著這條道路越走越寬廣,全國人民在接受的基礎上將更加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縱向考察接受歷史進程的各個時期,從接受的發(fā)展線索可以看出,接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呈現(xiàn)的特點明顯不同,相繼出現(xiàn)了逐步認可、積極接納、盲目接受、冷靜認同的階段性特點。
(一)“逐步認可”的階段性特點
在1927~1935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作為接受主體的紅軍和根據地群眾,對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理論,其理解認識過程是隨革命實踐的發(fā)展而逐步深化的,接受過程的特點可以概括為“逐步認可”。當“城市中心論”指導思想下的武裝斗爭逐一失敗時,紅軍隊伍中出現(xiàn)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對道路問題產生質疑;當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起來后,隨著對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的廣泛參與,紅軍和根據地廣大群眾對黨提出的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思想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在新的革命道路思想指導下,當諸多革命根據地相繼建立并形成燎原之勢、革命隊伍迅速壯大時,紅軍和根據地群眾對革命道路內涵有所認識,對道路本身與國情相符合有所認識,對道路的目的與自身價值訴求相契合有所認識,在認識上得到了感性到理性的深化,理解了這條道路,能動地接受了這一思想理論,并踴躍投身革命實踐使革命形勢逐漸高漲起來。反圍剿戰(zhàn)爭失敗使紅軍和根據地群眾對這一革命道路開始有所質疑。對革命道路問題從不認識到認識,從認識膚淺到認識深刻,對黨的正確革命道路思想其接受過程呈現(xiàn)逐步認可的特點。
(二) “積極接納”的階段性特點
在1935~1956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接受主體對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和社會主義革命思想,其理解認識過程是隨革命實踐的發(fā)展而較順利地向前發(fā)展,接受的特點可以概括為“積極接納”。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人民軍隊和解放區(qū)廣大群眾對革命對象、革命動力、領導階級、革命前途等思想內涵逐漸有所體會并逐步深化,對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政權這一革命目標的認識,結合自身改變階級地位的現(xiàn)實需要,從投身革命的價值訴求上,從革命形勢逐步高漲的影響上看,人民軍隊和解放區(qū)群眾對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認識較順利地向前發(fā)展,理性的觀念較順利地建立起來,接受過程呈現(xiàn)出積極接納的特點。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實踐,農民、手工業(yè)者、民族資產階級對黨提出的生產資料三大改造與國家工業(yè)化道路之間有了一個完整認識,更為重要的是對三大改造與自身利益之間的關系有了一個完整認識,民族資產階級從自身發(fā)展需要與解決社會主要矛盾需要的雙重角度認識黨的三大改造,農民和手工業(yè)者從階級利益與國家發(fā)展的角度認識到三大改造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接受主體積極響應了黨的號召,思想上較順利地接受了黨的社會主義改造理論,接受的過程呈現(xiàn)出積極接納的特點。
(三) “盲目接受”的階段性特點
在1956~1978年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時期,作為接受主體的全國人民群眾,對“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及“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理論,其認識過程是脫離客觀實際的主觀認識發(fā)展過程,接受過程的特點可以概括為“盲目接受”。這一時期全國各族人民站在嶄新的歷史起點上,抱有對社會主義建設美好前景的無限憧憬,對自己未來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以極大的熱情投身社會主義建設,過高估計了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對“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沒有與國家現(xiàn)實情況認真比對,而是錯誤地形成自我觀念性的認識,認識的過程具有極大的主觀盲目性。當反“右”斗爭逐步升溫后,對國內階級環(huán)境缺少足夠的客觀性認識,對“以階級斗爭為綱”思想下的社會效果,缺少與社會主義建設目標的認真比對,出于鞏固自我階級利益的需要,又出于對領導人個人崇拜的需要,對“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理論盲目地加以理解和認識,并且形成自我觀念性的認識,接受的過程呈現(xiàn)出盲目接受的特點。
(四)“冷靜認同”的階段性特點
在1978~現(xiàn)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時期,作為接受主體的全國各族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及思想體系,其認識過程是理性和科學的,接受過程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冷靜認同”。億萬群眾首先經過了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頭腦冷靜下來看待社會主義建設問題,重新回到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正確軌道上來,在改革開放的實踐過程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從感性認識逐漸上升為理性認識,投身改革開放實踐帶來的直接效果是社會生產力獲得巨大解放,社會物質產品極大豐富起來,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這一客觀事實正是當初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殷切期望,在思想認識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性及思想內涵從感性認識逐步過渡到理性認識,自我觀念的確立是建立在冷靜思考的基礎上,經過這樣的認識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態(tài)度上持認同的態(tài)度。對這一思想中確立的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奮斗目標的認識,是通過與改革開放實踐效果認真比對來認識的,認識的過程是理性的,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性,接受過程呈現(xiàn)冷靜認同的接受特點。
接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不僅指人的思想認識活動,還包括認識后付諸行動的過程,接受效果通過實際行動表現(xiàn)出來。改造社會的行動反映了接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效果,改造社會目標的完成情況就成為接受“較好”或“較差”的評價標準。
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的接受效果“較差”。這一時期找到正確的革命道路成為首要的目標任務。如果實踐主體投身革命道路并使革命形勢順利發(fā)展起來,則反映出找到正確的革命道路,順利發(fā)展的革命形勢說明對黨的革命道路思想接受效果較好;反之,如果實踐主體投身革命道路沒有使革命形勢順利發(fā)展,而是經過曲折發(fā)展,則反映出沒有順利地找到正確革命道路,曲折發(fā)展的革命形勢說明對黨的革命道路思想接受效果較差。最初黨領導的紅軍隊伍在戰(zhàn)爭失利革命形勢走向低谷的時候,他們對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持懷疑態(tài)度,對這條革命道路產生質疑,隨著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的不斷開展,其他根據地相繼建立,紅軍隊伍在不斷得到壯大起來,革命形勢呈星星之火燎原之勢,革命形勢得到順利發(fā)展,反映出找到了正確革命道路,并被紅軍和根據地廣大群眾所接受,但反圍剿戰(zhàn)爭失利使得革命隊伍對這條道路又有所質疑??v觀這一時期,革命形勢的發(fā)展是曲折的,它反映出尋找正確的革命道路是曲折的,與此同時也說明對黨的正確革命道路思想接受效果較差。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接受效果“較好”。這一時期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成為改造中國社會的目標任務。人民軍隊和解放區(qū)廣大群眾積極投身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抗日戰(zhàn)爭從戰(zhàn)略防御到戰(zhàn)略相持再到戰(zhàn)略反攻的發(fā)展,解放戰(zhàn)爭經歷了戰(zhàn)略防御到戰(zhàn)略進攻再到全面進攻的發(fā)展,解放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和1949年新中國成立表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完成。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目標的完成情況看,革命形勢總的發(fā)展是由低谷走向高潮,最終實現(xiàn)革命目標,目標的完成情況較上一個歷史時期好,說明實踐主體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接受效果較好。新中國成立后,農民、手工業(yè)者、民族資產階級參加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在改造生產關系的同時,改造了階級關系,消滅了剝削階級,對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改造,經過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的發(fā)展階段,在短短不到三年時間里,入社率達到96.3%,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改造,經過初級形式國家資本主義、公私合營、全行業(yè)公私合營的發(fā)展階段,三年時間里,99%和82.2%的私營工業(yè)和商業(yè)戶實現(xiàn)全行業(yè)公私合營。[5]從社會主義革命目標完成情況看,革命形勢在短時期內就走向高潮,順利實現(xiàn)了革命目標,說明實踐主體對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接受效果較好。
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時期的接受效果“較差”。這一時期找到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首要的目標任務。三大改造完成后全國人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出于對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期待和對自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建設熱情,社會生產力獲得解放,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很快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出現(xiàn)了“左”的偏差,浮夸風下的“高漲”形勢顯然說明社會主義建設出現(xiàn)了嚴重曲折,這樣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反映出沒有找到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是不切合實際的。當反“右”斗爭越演越烈并被擴大化之后,全國人民投身到文化大革命的運動當中,雖然轟然而起的運動很快進入高潮,但它沒有解放生產力,反而對生產力造成了破壞,顯然“以階級斗爭為綱”思想籠罩下的文革運動不是正確的建設道路,相對于社會主義建設初衷來說,“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思想是不切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又一次出現(xiàn)了嚴重曲折,此時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反映出仍沒有找到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發(fā)展對于最初要找到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來說,對思想理論的接受是盲目的,接受效果較差。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接受效果“較好”。這一時期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成為現(xiàn)時代的任務。文革結束后,全國人民首先在思想上經過了撥亂反正,重新回到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上來,廣大人民群眾以飽滿的熱情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洪流中,開創(chuàng)了改革開放的嶄新實踐,在實踐中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社會生產力獲得巨大解放,社會物質產品極大豐富起來,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這一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它反映出在廣闊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實踐主體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一時期束縛生產力的舊體制得到有效改造,整個社會的生產關系得到調整,改造后的社會主義社會真正發(fā)揮出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使社會活力迸發(fā)出來,從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狀況上看,社會發(fā)展呈現(xiàn)良好勢頭,這充分說明不但找到了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而且全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內涵接受效果較好。
我們黨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的目的是認識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實踐者有效接受黨的思想理論并付諸行動來改造社會,使中國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對于黨在不同時期提出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而言,被有效接受是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問題??v向考察理論接受的歷史過程能夠得到其特殊的規(guī)律,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規(guī)律。從接受的發(fā)展線索、接受的階段性特點、接受的效果評價三個維度進行剖析可以看出,接受是圍繞實現(xiàn)改造社會目的而展開的思想認識活動,在接受的發(fā)展過程中呈現(xiàn)出了逐步認可、積極接納、盲目接受、冷靜認同的不同特點,接受效果較差、較好交替出現(xiàn)。接受線索、接受特點、接受效果三者之間存在內在關聯(lián)性,接受線索決定了接受效果如何,接受效果是接受線索的最終結果,而接受特點是接受效果的外在表現(xiàn),三者統(tǒng)一于認識的實踐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性制約接受效果如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科學導向,則接受效果較好,實踐得到順利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出現(xiàn)了偏差,則接受效果差,實踐遭受挫折打擊。實踐者的認識能力制約接受效果,這種認識能力隨社會實踐得到快速發(fā)展,則接受效果較好,反之則接受效果較差??偟膩砜矗邮艿臍v史過程呈波浪式向前曲折發(fā)展,說明了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性的過程是曲折的,實踐者的認識能力呈螺旋式提高。這就要求我們黨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堅持科學性,在實踐中尊重實踐者的主體意識和主觀認識能力,從而大力促進思想理論的有效接受,推動社會實踐的快速發(fā)展。
[1] 劉巖.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理論接受的階段劃分問題[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3(4):119-123.
[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
[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7.
[4] 吳冷西.憶毛主席——我親身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段[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9-10.
[5]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 上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344-355.
[責任編輯 羅海豐]
Three-dimension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of Accepting Chinese Marxism
LIU Yan
(MarxismCollege,DalianUniversity,Dalian,Liaoning116622,China)
It is a call of history and reality and a premise to promot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that we all accept CCP's Chinese Marxism. In the history of sinicizatio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for acceptation theory becomes history of acception. The study can help us to accept CCP's theories by studying history of acception and revealing the inherent law. The paper analyses the history of accepting Chinese Marxism from such three sides as acception clue and accep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cception effect. The author clarifies his own viewpoint. This study provides reference for studying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provides help for effective accepting Chinese Marxism.
acception; Chinese Marxism; the course of history
2016- 03- 13
遼寧省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L14BKS008);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W2014312)
劉巖,大連大學副教授,法學博士,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A81
A
1671-394X(2016)10- 0038-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