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黛,張朝彬
(華北理工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河北 唐山 063000)
?
從《國王敘事詩》看丁尼生的女性道德觀
呂黛,張朝彬
(華北理工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河北 唐山 063000)
關(guān)鍵詞:維多利亞時代;女性特征;愛;奉獻
摘要:丁尼生為表現(xiàn)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特征,在《國王的敘事詩》塑造出吉娜薇、艾妮、伊蓮和薇薇安等四位主要女性角色,她們選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實現(xiàn)自身價值,但只有心中充滿愛、甘于無私奉獻的女性才會得到人們的崇敬,符合維多利亞時期的主流道德觀。
評論界一直在關(guān)注桂冠詩人丁尼生在作品《國王敘事詩》所流露出的對待女性的態(tài)度。馬克·格里德認(rèn)為該詩里尊貴的女性可以警示世人,但不適合被后人敬仰(1981:199)。蒂諾·弗蘭卡·菲魯格所持觀點與其不同,他認(rèn)為此詩以維多利亞時期文化為語境,其中 “女性”角色既有“積極進取”的一面,也有“消極墮落”的一面,并且,《國王敘事詩》讓評論界關(guān)于“女性”的觀點合乎時尚,一目了然,即“女性”具有雙重內(nèi)涵,同時代表純潔和腐朽(1997:791-792)。
在維多利亞文化中,“女性”概念占有重要位置,丁尼生在此時代背景下對女性的社會角色進行了思考,并將其思考融入到他的作品之中。初讀丁尼生及其作品時,由于受到格里德和菲魯格等人的影響,很容易認(rèn)同他們的觀點;但隨著研究的深入開展,通過閱讀分析有關(guān)丁尼生的原始文本資料,包括丁尼生傳記、書信、私密寫作、早期詩作、朋友對其的回憶錄,以及同時代作家涉及到女性的一些重要作品,發(fā)現(xiàn)詩人對于女性的態(tài)度絕非評論家所言“積極或消極,純潔或墮落”那么簡單。
一、一生中影響丁尼生的兩位女性:羅莎·巴琳和艾米莉·塞爾伍德
丁尼生在其作品中創(chuàng)作出魅力十足的女性角色,為她們安排了浪漫愛情,然而他自己的愛情卻歷經(jīng)挫折,難以堪用浪漫形容。關(guān)于婚姻的種種問題曾經(jīng)長期困擾著丁尼生,由于身體疾病,(丁尼生患有家族遺傳病癥,起初一直診斷為癲癇),婚后夫妻生活問題曾一度引起丁尼生對于婚姻的擔(dān)憂,換言之,他對婚姻有些畏懼。丁尼生對于妻子這種角色的觀點可以從他與羅莎·巴琳的愛情經(jīng)歷以及其后與艾米莉·塞爾伍德波折的婚姻歷程中分析出來。
傳記作家羅伯特·伯納德·馬丁在《丁尼生:不安的心》中寫道,羅莎·巴琳擁有一雙明亮的藍(lán)眼睛,體態(tài)潔白豐滿,體現(xiàn)了典型的傳統(tǒng)女性之美(1980:215)。馬丁指出丁尼生詩歌中對于情愛描寫的靈感來源于羅莎,“當(dāng)創(chuàng)作《園丁的女兒》中渴望情愛的羅思時,羅莎可能就在丁尼生的頭腦中,因而那首詩中對于情愛的描寫興趣濃厚且直截了當(dāng),程度超過其之前所有詩歌(1980:215)。丁尼生患有遺傳疾病——癲癇。在19世紀(jì),許多醫(yī)生認(rèn)為癲癇病因是人的情欲,男性情欲的失禁會導(dǎo)致病發(fā),所以癲癇在當(dāng)時是一種令人不齒的病。水療,類似于冷水浴,是治療癲癇病癥的傳統(tǒng)療法。丁尼生幼年起就開始接受水療。因此成年后他對于婚姻的思考是復(fù)雜的。最終他認(rèn)清自己錯愛羅莎的事實,因為羅莎只是在情欲上吸引他(馬丁,1980:215),她的情感過于熱烈,因此不可能會成為他的妻子。對于丁尼生來說,一個女性善良的心和真摯的情感要遠(yuǎn)比她天使般的形容更具吸引力,羅莎缺少的是前兩者。況且羅莎對丁尼生情欲上的吸引力,更讓后者對其婚后的健康狀況產(chǎn)生擔(dān)憂。
1836年,丁尼生和艾米莉·塞爾伍德相愛,兩人于次年訂婚。艾米莉與羅莎截然不同:她天真靦腆,容顏樸素,對宗教及其虔誠,但久患背痛(馬丁,1980:215)。然而疾病再一次讓丁尼生怯步于婚姻。在1840年,丁尼生單方解除婚約,因為在訂婚后丁尼生身體不佳,頻繁地出入醫(yī)院,輾轉(zhuǎn)于朋友們的寓所,他對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健康感到極度痛苦絕望(Bevis,2003:60)。婚姻解除的殘酷現(xiàn)實也讓艾米莉痛心不已。在同年10月詩人寫信給艾米莉以表安慰,“美好的女子是世間的完人,她在滄海桑田時堅守善良正義;她魅力之處在于年輕時的美麗,在于那一生與她相伴的美麗心靈。(書信集 I 185)”直到1848年丁尼生完成了水療法的療程,醫(yī)生告訴他自己的病并不是遺傳性癲癇,而是痛風(fēng)癥?;橐龃藭r又對丁尼生敞開了大門,他們最終在1850年完婚。
1850年10月,丁尼生寫信給路德維克·可霍通知自己的婚訊,信中說,“我早已與這位年少我四歲,愛我十四年如一日的女子結(jié)婚。在我所結(jié)識的女士里,她具有最純美的天性。(書信集 I 329)”艾米莉在丁尼生眼中是完美的女子,她因熱愛的人而存在,甘為熱愛的人付出一切。
婚后,艾米莉全心全意投入到家庭生活,夫妻幸福美滿。兩人的朋友奧伯瑞· 德 ·威瑞在一封信中寫道,“阿爾弗雷德健康狀況十分穩(wěn)定”;當(dāng)提及詩人對妻子的愛時,說丁尼生非常尊敬并深愛他的妻子,“他的愛隨著婚齡增長而愈加強烈……這樣的婚姻無疑是他內(nèi)心所期望的……(書信集 II 359-340)”艾米莉必定是丁尼生所心儀的女性,結(jié)婚時他曾覺得“神賜之平安自祭壇降臨。(Gwynn,1899:11)”1854年9月24號,在一封寫給伊莎貝拉·芬微克的信中奧伯瑞對身為妻子和母親的艾米莉大加褒獎,稱贊艾米莉愿意為了夫妻共同福祉奉獻出自己的一切;滿心虔誠,懷著充盈的母愛撫養(yǎng)他們那兩個可愛的孩子。(書信集 II 97)。
作為妻子與母親,艾米莉無私奉獻、盡職盡責(zé),贏得了丈夫的尊敬,妻子的為人及所做所為影響了丁尼生一生對于女性的觀點。
二、《國王的敘事詩》女性角色分析
(一)吉娜薇
在《國王的敘事詩》里,吉娜薇王后是最主要的女性角色,然而她卻愛上亞瑟王身邊的騎士蘭斯洛特。把《國王的敘事詩》放到維多利亞時期婚愛道德觀下,可以從亞瑟王與吉娜薇婚姻的失敗中讀出丁尼生對于吉娜薇復(fù)雜的情結(jié)。吉娜薇將不愛丈夫的原因坦白告訴情人,話語中透露出對丈夫的輕鄙:
她突然很蔑視地笑道:
“亞瑟,我的丈夫,
亞瑟,我完美的國王,
激情與完美兼?zhèn)?,真是我的好丈夫—?/p>
可是誰可以盯著天上的太陽看呢?”
(“蘭斯洛特和伊萊恩” 153-157)
吉娜薇將亞瑟王比作遠(yuǎn)在高天的太陽,光明燦爛,耀眼輝煌,卻遙不可及。
他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指責(zé)我的話,
他從來不會懷疑我的真心,
他對我毫不關(guān)心。只有今天,
我剛才在他的眼睛里看到一絲懷疑;
一些惡棍總是打擾著他——除此之外,
他就一心想著他的圓桌騎士,
讓他們發(fā)一些不可能實現(xiàn)的誓言,
把他們變的跟他一樣;
但是,朋友,對我來說
完美無缺的人恰恰是最不完美的。
因為愛我的人必須在這塵土之上,
只有離地面很近的太陽才能千變?nèi)f化。
(“蘭斯洛特和伊萊恩”158-169)
吉娜薇不滿中隱含著深層含義:若亞瑟王僅把她當(dāng)作品德高尚的圣女,不把她視為一名普普通通的女性,那么她不會愛亞瑟王。吉娜薇道出了一個丁尼生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女性的情欲與男性的禁欲間的矛盾。詩人其實在暗示吉娜薇是一位不幸婚姻的受害者。吉娜薇因婚姻不滿轉(zhuǎn)而向蘭斯洛特尋求溫暖。她渴望得到男性的愛,但是采取了移情別戀的方式。
丁尼生在《國王的敘事詩》還賦予了吉娜薇母親的身份。在講述比武大會一章,亞瑟王和蘭斯洛特在外撿回一名女嬰,交給王后吉娜薇來撫養(yǎng):
用她那白皙的雙臂接過小鷹,之后,
便溫柔地愛護著它,把它叫做“小鳥”,
這樣,女王暫時忘了自己,
也忘了心中的憂慮;但是,
嚴(yán)寒把這個小生命活活地從她身邊奪去……
(“最后的比武大會” 30-34)
丁尼生認(rèn)為當(dāng)孩子面臨危險時,母親會第一個做出犧牲。出于母親的天性,女性會無畏地保護自己的孩子。在這一點上丁尼生與達爾文的看法一致。達爾文在其著作《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一書中提到“在母親天性的驅(qū)使之下,即使一位年輕膽小的女性也會毫不猶豫地為自己的孩子阻擋最殘酷的危險。(1874:168)”盡管詩中孩子并非己出,吉娜薇還是愛著她,忘我地照料她;女嬰最終因受寒而死去,但吉娜薇在照料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無私母愛顯而易見,不可忽視。
吉娜薇無私的愛不僅體現(xiàn)在母愛這一方面,還體現(xiàn)在她對蘭斯洛特的態(tài)度。兩人私情被發(fā)現(xiàn)后蘭斯洛特請求吉娜薇一起逃到自己的城堡并在那里終老,但是遭到吉娜薇的拒絕,她寧可退居到修道院:
“……我才應(yīng)該感到羞恥,因為我已身為人妻,
你卻還是單身;
那么讓我們起身各自逃走吧,
我會去修道院,等待命運給我的判決?!?/p>
(“吉娜薇王后” 39-42)
蘭斯洛特為保全其身逃到了自己的城堡,吉娜薇為懺贖自己罪過毅然去往修道院,用真心面對自己所犯下的罪。在修道院她也在為蘭斯洛特的救贖而祈禱,自己則愿意承受所有的懲罰。兩人相比之下,丁尼生將吉娜薇無私的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二)艾妮
吉娜薇是位充滿愛的女性,但不是忠誠的妻子。在《國王的敘事詩》里,艾妮兩種品質(zhì)兼?zhèn)洌龑φ煞蚪芴m特的愛不可撼動。杰蘭特沉迷于婚后生活,不思進取,完全將以前的豪言壯志拋在腦后時,艾妮對他進行勸導(dǎo),敦促他去為高遠(yuǎn)的志向而奮斗:
“……我很討厭他在這兒逗留;
我無法愛我的君王卻不顧及他的名聲。
我情愿為他挽上馬具,
和他一起騎往戰(zhàn)場,站在他旁邊,
看他風(fēng)馳電掣,奮力追殺
賤民和世界上所有的罪人……”
(“杰蘭特的婚事” 93-98)
莎莉·邁克爾總結(jié)了一些維多利亞時代對于女性的觀點,“在道德和精神境界方面,女性要優(yōu)于男性……女性應(yīng)該以犧牲自己獨立人格為代價去愛一個男人。(1997:41)” 溫戴爾· 斯特· 約翰遜則進一步強調(diào)了19世紀(jì)女性所具有的犧牲精神:“女性在體力和智力上不及男性,但在道德上優(yōu)于男性——她們內(nèi)心充滿自我犧牲精神,就像耶穌基督。(1975:25)”艾妮品德高尚,富有自我奉獻精神,以維多利亞時代對女性的標(biāo)準(zhǔn)來看,她可謂是完美女性的的化身。
艾妮曾與杰蘭特一起經(jīng)歷過許多難關(guān)。一次,杰蘭特與利穆斯伯爵交戰(zhàn),身負(fù)重傷,翻身落下馬后不省人事。伊尼德不離不棄地守護在其身旁哭泣,當(dāng)杜爾木伯爵帶領(lǐng)人馬經(jīng)過時,她祈求杜爾木伯爵解救丈夫。在杜爾木伯爵城堡的大廳里,她守候著不省人事的丈夫:
艾妮在她的王旁邊坐了幾個時辰
在空蕩的大廳中,她把他的頭撐起來,
擦著他蒼白的雙手,呼喚著他。
(“杰蘭特和伊尼德” 620-623)
然而在艾妮悉心照料丈夫,用盡辦法去拯救他的過程中,杜爾木伯爵因垂涎于伊尼德的美貌,想據(jù)為己有,故以甜言蜜語對其百般奉承:
……和我一起統(tǒng)治這塊領(lǐng)土,
姑娘,我們會像住在
一個巢里的兩只小鳥一樣生活,
我會從各處為你覓食……
(“杰蘭特和伊尼德” 667-670)
艾妮對于杜爾木伯爵的追求無動于衷,且以禁食來抵抗他。但杜爾木伯爵有時會以蠻力將她拖到飯桌前,又將飯菜推到她嘴邊,還狂吼著逼她去吃,而艾妮卻用堅定的語言表明自己不屈的決心:
“我的上帝,在我那親愛的王站起來,
命令我喝酒時,我才會喝,
和他一起喝;如果他再也站不起來了,
到死我也不會看酒一眼的?!?/p>
(“杰蘭特和伊尼德” 711-714)
艾妮心情沉痛地陪伴著丈夫,勇敢地面對來自杜爾木伯爵的喝令。盡管她身體柔弱,但內(nèi)心卻蘊藏?zé)o窮勇氣。她愿意忍受丈夫的粗暴,因為他深愛著丈夫;她永不屈服于他人,無論是面對來自精神的誘惑,還是面對來自肉體的折磨,始終站在丈夫的一邊,對丈夫保持忠誠。
(三)伊蓮
艾妮甘愿為丈夫犧牲自己;伊蓮卻為了一個不愛自己的人而逝去。伊蓮所愛上的人是蘭斯洛特。騎士蘭斯洛特受傷后在一個遠(yuǎn)離喧囂、人跡罕至的山洞療傷,當(dāng)時他傷勢嚴(yán)重,有時高燒不退,面容痛苦,還言語粗魯,是伊蓮夜以繼日地?zé)o微不至地照顧他、安慰他:
一天又一天,她像鬼魂一樣
在黃昏與黎明中來來去去,
成天都在照顧蘭斯洛特,
有時甚至熬夜陪伴著他……
(“蘭斯洛特和伊萊恩”1030-1033)
伊蓮的愛奇跡般地救回蘭斯洛特一命,盡管如此,他愛的卻是王后吉娜薇。然而伊蓮每天都思念蘭斯洛特,無法自已,她從此陷入一份毫無回報的單相思中。正如庫克所說女性的愛深深扎根于其心中,充滿了她的整個生命(1974:300)。當(dāng)她的父親嘗試圖以蘭斯洛特不顧羞恥地愛著吉娜薇王后一事來警示伊蓮,現(xiàn)實中的蘭斯洛特并沒有她心目中的那樣高尚時,伊蓮卻聽不進規(guī)勸,還反駁道“這些都是背后中傷。(‘蘭斯洛特和伊萊恩’1319)”伊蓮始終堅信蘭斯洛特是一位高尚的人:
“……父親,不論你怎么看待我,
讓我去找他吧,這樣我才能死無遺憾,
因為我已經(jīng)愛過上帝最寵愛、
最偉大的人了,
雖然這份愛沒有得到回報。
我知道你想要你的孩子活下去,
謝謝,但是你剛才說的話,
最后只會讓你事與愿違,
因為倘若我相信了你的話,我會立刻傷心地死去……”
(“蘭斯洛特和伊萊恩”1324-1333)
伊蓮整日固封于城堡,對蘭斯洛特愁苦地等待與思念終致她一病不起。庫克對于墜入愛河中女性的研究頗有見地,伊蓮?fù)耆纤姆治觯合萑霅矍橹械呐詴蛔约旱那楦兴笥?。朋友、父母,甚至上帝她都會視而不見,而她所愛慕的男子則會吸引她的全部注意,對他日思夜想;她會崇拜他,熱愛他,想象著去接近他,但此時的天真無邪恰恰構(gòu)成了對她潛在的危險(1974:402)。
直到她香消命隕,伊蓮在蘭斯洛特是否值得自己去愛的問題上始終沒有懷疑,她對于蘭斯洛的愛充滿了整個內(nèi)心,最終也是這份盲目的愛導(dǎo)致了伊蓮的厄運。
(四)薇薇安
伊蓮沉浸于盲目的愛,薇薇安卻相信“女人為愛而生” (“莫林和薇薇安”546)。丁尼生在1857年6月寫信給阿蓋爾郡公爵夫人時提到,創(chuàng)作出薇薇安這個角色目的是與艾妮形成對照,“杰蘭特和艾妮”里忠誠純潔的妻子是“莫林和薇薇安”一詩中女主角的榜樣(書信集 II 179)。
薇薇安是反面角色,丁尼生曾評價她“我覺得沒有女性會喜歡像薇薇安一樣的女人。(書信集 II 267)” 在“莫林和薇薇安“一詩中,薇薇安厭惡一切男性,根本沒有結(jié)婚的打算,她告訴莫林自己鄙視眾圓桌騎士:
“那些滿口謊言的人
……
到哪里都帶著切肉的刀和盛酒的號角。
還發(fā)誓要保持正派!
如果我是男人,我一定會揭穿他們。
但你是個男子漢,應(yīng)該很明白
那種因羞辱而難以解釋的恥辱。
不是所有人都能傷害我的——豬!”
(“莫林和薇薇安”802,805-810)
此外,薇薇安還厭煩在男人面前風(fēng)情嫵媚的女性。當(dāng)莫林對她講兩座城市動用上千艘船為一位女士而戰(zhàn)時,薇薇安對這樣的女人表示了極度的嫉妒和輕蔑情緒:
“……那個女人對因她而引起的戰(zhàn)爭
可沒有不情不愿;她自己樂在其中,
她讓國王嫉妒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難道當(dāng)時的姑娘或女士
沒有一個因為愛人為她戰(zhàn)死而憤怒的嗎?
……難道就沒有一個人
想把毒液潑到她眼睛里,
或在她的酒里下毒,
或送她染著毒汁的玫瑰花,
讓她聞了中毒嗎……”
(“莫林和薇薇安” 706-710,713-717)
薇薇安的話語中還表現(xiàn)了她性格中許多男人的特性,比如理性、智慧和對權(quán)力充滿雄心勃勃的欲望,因此與那些視愛為生命的女性相較則大相徑庭。在詩中,薇薇安所表現(xiàn)出的進取精神昭昭在目:她主動追求莫林,刺激他,引誘他,直到最后將他滅亡;薇薇安試圖以自己的方式去實現(xiàn)女性的價值,而不是循規(guī)蹈矩地去做傳統(tǒng)的賢妻良母。而且,薇薇安毫不在乎個人作為女性的貞潔,年輕時的肉體僅是她為達目的而利用的一件強有力工具。
易·勞斯頓·派克就維多利亞時代女性地位的改變做過研究。該時期的男性預(yù)見到一個新的時代:騎士精神不再被推崇,女性要求與男性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平等,事關(guān)權(quán)貴職位也不退讓;女性再也不愿嫁人、生養(yǎng)子嗣(派克, 1967:155)。薇薇安就屬于這類女性。丁尼生對于女性角色及其情欲道德的憂慮通過薇薇安這個角色體現(xiàn)出來。薇薇安撼動了維多利亞時代傳統(tǒng)女性的形象,她放蕩不羈,雄心勃勃,嫉惡如仇,既狡猾又自戀,還癖好傳播流言蜚語,但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她缺少母性溫柔、內(nèi)心沒有愛,所以成為了一個反面角色,被人不齒。
四、結(jié)語
丁尼生對于女性的觀點脫胎于其所在的時代:女人天性中的母性讓她們生而為愛,同時也為愛而生存。女性因為內(nèi)心的母性而值得欽佩,更值得贊美;同時其內(nèi)心的母性會誘導(dǎo)其產(chǎn)生情欲,因此女性在這一點上是可鄙的。初戀情人巴琳讓他感到不安和妻子艾米莉無私奉獻精神讓他引以為傲都與他內(nèi)心深處的女性觀點一致。簡·威爾士·卡莉里在1845年1月31日寫給海倫·威爾士的信中說到“阿爾弗雷德單獨與女士相處時會感到十分尷尬——當(dāng)兩人談笑時,他會對后者由衷崇敬,但同時又會感到一種莫名的輕蔑。(書信集 I 233)”總而言之,在《國王的敘事詩》中,丁尼生刻畫了兩類相對立的女性形象,表達出了他對騎士時代女性的理解,即渴望無私地為所愛的人奉獻一切的女性,像艾妮和伊蓮一樣;還有主動去追求自己的愛、以非傳統(tǒng)方式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女性,像吉娜薇和薇薇安。讀者可以透過詩人的視角,感知到一個真實的維多利亞時代和當(dāng)時的女性道德觀。
參考文獻:
[1]Bevis, Matthew. Ed. Lives of Victorian Figures: Alfred Lord Tennyson [M]. London: Pickering & Chatto, 2003.
[2]Cooke, Nicholas Francis, Satan in Society [M]. New York: Arno Press, 1974.
[3]Darwin, Charles. 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M]. London: J. Murray, 1874.
[4]Felluga, Dino Franco. “Tennyson’s Idylls, Pure Poetry, and the Market” [J] SEL: 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1500-1900, 1997, (4): 791-792.
[5]Girouard, Mark. The Return to Camelot: Chivalry and the English Gentleman [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6]Gwynn, Stephen. Tennyson: A Critical Study [M]. London: Blackie, 1899.
[7]Johnson, Wendell Stacy. Sex and Marriage in Victorian Poetry [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5.
[8]Martin, Robert Bernard. Tennyson: The Unquiet Heart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0.
[9]Pike, E. Royston. Ed. Human Documents of the Victorian Golden Age [M].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67.
[10]Tennyson, Alfred. The Letters of Alfred Lord Tennyson [M], Ed. Cecil Y. Lang and Edgar F. Shannon, Jr.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1990.
[11]丁尼生.國王的敘事詩[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2.
Analysis of Female Moral Outlook from Perspective of Tennyson’s Idylls of the King
LV Dai, ZHANG Chao-bi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009, China)
Key words:Victorian age; characteristics of women; love; dedication
Abstract:In Idylls of the King, to 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men in the Victorian age, Tennyson created four main characters: Guinevere, Enid, Elaine and Vivien, who followed different roads to fulfill their value of life and among them only those that lived by love and made selfless dedication for love could win adoration and respect from their family and society.
收稿日期:2015-10-31修回日期:2016-12-26
文章編號:2095-2708(2016)04-0131-05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biāo)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