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志于道 據(jù)于德 依于仁 游于藝

        2016-03-08 00:17:03柯小剛
        貴州文史叢刊 2016年1期

        柯小剛

        摘要: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是古人圣賢對一個有著整全修養(yǎng)的日常生活比較全面的概括。志于道是向遠處的企望引導,志于天道,使生活有超出日常繁瑣事務的眼界;據(jù)于德是向近處的落實出發(fā),據(jù)于人道,修行以達遠方;依于仁是友人互相講習促進,以明道修德;游于藝則是在六藝的領域中悠游自樂,在優(yōu)游涵泳中成德達道。這些思想在中國的繪畫、書法中也有充分的體現(xiàn)。

        關鍵詞:志于道 據(jù)于德 依于仁 游于藝

        中圖分類號:1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6)01-01-08

        非常感謝吳鐵先生和貴州知行講壇的邀請。今天我要講的大體意思其實很簡單。昨天跟吳鐵兄聊天,說到一個現(xiàn)象:現(xiàn)在的讀書人都不學習藝術,而專業(yè)的藝術家讀書修養(yǎng)也不好。在座的有從事各種職業(yè)的,或做經(jīng)濟工作,或公務員,或各種別的專業(yè)。為什么我有興趣跟大家分享這個題目: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因為我認為不管是做什么工作,都應該有一個大的總體的東西來引導。

        孔子說的這四句話意思非常全面,實際上是古人圣賢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對一個有著整全修養(yǎng)的日常生活比較全面的概括。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非常簡單地說,就是希望我們每一個人,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應該有一個更遠的、更大的關懷。我們有一個追求,總有那么一點點超脫我們所從事的事情,就是志于道。但是志于道是一個比較遠的大的東西,容易空泛,大而無當,落不到實處,這就需要孔子告訴我們第二句話:據(jù)于德。德者得也,就是我們作為人得之于天然的東西。比如說你的性情,天性比較急躁,或天性緩慢,或生來個兒矮,或個兒比較高等,都是你得之于天的東西,這是一個出發(fā)點,一個根據(jù)地,一個著力處,這就是據(jù)于德。接下來了解了我們的各個方面,心情、秉性,在社會、家庭中位置,應該承擔的責任,以及這個位置上應該做什么等,這些我都了解,但自己的修為還不夠,還不能做好,那就要孔子說的第三句話:依于仁?!叭省痹跐h人的解釋里面,如何晏《論語集解》《漢魏古注十三經(jīng)》說的是“仁人師友”,用另一句話來就講是“泛愛眾而親仁”。依于仁就是要與眾樂樂,一起共修,要有一個團體,有一個人群。就像我們坐到一起來,一起來學習傳統(tǒng)文化,一起學習《論語》,這就是相依,講的人依著聽的人,聽的人依著講的人。相依于人還不夠,相依的感覺很可能是相濡以沫,《莊子》里面“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忘于江湖就是“游于藝”。志于道是一個總體的高度;據(jù)于德是一個切實的從近處出發(fā)的踏實維度;依于仁是相依共修,相互激發(fā)勉勵;而在游于藝里面都沒有區(qū)分了,融為一體,相忘于江湖。

        “知行講壇”這四個字剛好也體現(xiàn)了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知是知道;行是修行,修行就是從我已經(jīng)有的位置出發(fā),行走,以達到遠方。那知道也好,修行也好,都要依于仁,《易經(jīng)》兌卦中說:“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就是講友人互相講習,互相啟發(fā),依于仁便可以明道,可以修德,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輔助大家一起來志于道、據(jù)于德。所以有“知”、“行”,還要“講”。最后一個“壇”,是一個地方,大家坐到這里來,將一切生活瑣事、工作上的煩心事都拋到一邊,相忘于知行講壇,這樣一種聚會,本身就有“游于藝”的性質。所以知行講壇就含有這樣一個意思。之前收到吳鐵先生的邀請函,就在想講什么主題,我最近在研究《詩經(jīng)》,我說講《詩經(jīng)》好不好,吳鐵兄說還是這個好,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我就想這個主題特別切合知行講壇這四個字。

        剛才是關于這個主題的大意,我做了很多ppt,有五十張,我們能講多少是多少。

        首先想跟大家分享我的一首打油詩,真的是打油詩,吳鐵老師的詩真正寫得好,我的這個相比弱智。

        四十抒懷

        爛漫窗前樹,嚶嚶鳥鳴音。

        詩書解未半,空負繼絕心。

        四十云不惑,困學到于今。

        少年負笈游,歐日與美英。

        中年弘圣教,青青詠子衿。

        弦歌亦不輟,岐黃與丹青。

        乾乾夕惕若,翼翼感神明。

        悠悠追古意,寫此寄余情,

        跟大家分享這個,是我想展開對主題的理解。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歷程,對自己每一個階段的計劃,在做什么,做了什么,將來還要做什么,要有一個領悟,一個反思。“志于道”和“據(jù)于德”的部分都在這里面?!皳?jù)于德”是你具體在做什么,但是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據(jù)于德”是一個具體的務實的東西,還須有一個務虛的“志于道”在那里引領著,對你當下的具體所做事情有一個反思,一個總結。

        我這首打油詩是在去年做的,當時想到我已經(jīng)四十出頭了??鬃诱f四十而不惑,我覺得差得很遠,我怎么覺得到了四十更困惑了呢,于是就寫了這個。詩里回顧了自己走的路,我在每一個生命的節(jié)點,都要回顧一下走過的路,這就是用志于道來反觀,來引領據(jù)于德。我回顧了自己,年少的時候到歐洲,后來到美國,到北大學習西學的歷程。三年博士后畢業(yè)到上海工作,我開始主要轉向中國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但我在做經(jīng)學的工作的同時,有一點跟很多同齡的朋友略微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所謂的“游于藝”的部分。這是我從小的興趣,但是我沒有把它與學術的工作分開,更沒有讓這兩者對立起來,所以是“中年弘圣教”和“岐黃與丹青”放在一塊兒。我作畫也非常糟糕,大家一看就知道沒有任何功底,純粹是涂鴉,就跟這個詩一樣,是個打油畫,那為什么我愿意這么做,不怕獻丑,還拿到這里來講,我是想跟大家分享這樣一個理念,就是不管我們是做什么的,做學問也好,做領導工作也好,或從事工商業(yè)的,開公司或在公司上班,不管我們做什么,我特別建議大家,不要等到我們退休之后再去上老年大學,而是在正常生活工作的閑暇,一定要有一個游于藝的部分,不管是寫寫畫畫到什么程度,寫詩到什么程度,不重要,我后面會繼續(xù)展開這個意思。

        剛才講到一個人在他每一個生命的節(jié)點停下來,反思一下,這其實是志于道的一個具體表現(xiàn),而不是我辭職、出家,我閉關去了,這當然也是很高的志于道了,我是做不到的,我相信絕大多數(shù)在座的朋友也做不到,那咱別那么高,咱把志于道落實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來,讓他成為一個反思的習慣,成為一個左右環(huán)顧、上下俯仰,往前看,望后看,這樣一個來來回回的看,這就是志于道,也就是屈原的作品里面經(jīng)常用到的一個字“企”。我想在座的一些朋友是做企業(yè)的,但我估計沒有幾個朋友知道這個企業(yè)的“企”是什么意思。這個“企”在我老家方言里面念作qi(平聲),什么叫作企,就是這樣,踮起腳尖,站高一點,到處看一看,這就是志于道。略微地沖破我們繁忙的事務,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成功的領導,成功的企業(yè)家,成功的學者,成功的藝術家,都一樣,都需要在一些生命的時間節(jié)點,或一年一度,或某個時節(jié),或孔子說的十五而有志于學,志就是企望,站起來,踮起腳尖,望遠一點,向高處,向遠處多望一望??偸且羞@樣的引導性,那么你的生活就是志于道的生活,不是說一定要去閉關、出家、辭職,去企望環(huán)顧,你的生活里就有超出你的日常繁瑣事務的一個眼界。

        我有時候寫字畫畫閉著眼睛,為什么要閉著眼,其實恰恰是為了看得更遠,你畫的山,畫的水,那是遠山遠水。古人畫論里講有三遠:高遠、深遠、平遠,為什么沒有三近呢,為什么都是遠,這就是志于道。那么我們?nèi)粘I罟ぷ髂懿荒苁怯腥h的工作,三遠的生活,有沒有一個志,有沒有一個向著遠方的企望在里面,有就是志于道的工作,志于道的生活,包括藝術學問,都是志于道的藝術,志于道的學問。這就是志于道對生命意義的打開,它成為我們生命意義的一個開口,道路的起點。

        更深一層講,為什么我們的生活要是志于道的生活,要是志于道的工作、藝術、學問?孔子說十五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后邊呢,后邊沒了。在孔子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后的三四年時間,有一天早上,他起來非常感慨,涕淚縱橫。子貢過來了,他埋怨子貢說怎么起來這么晚呀,我有很多話要對你講呀。子貢說出了什么事呀老夫子,孔子說我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坐奠于兩楹之間”。孔子的這個夢,意味著自己將不久于人世??鬃赢敃r就筑歌,唱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在這件事之前幾年,孔子最心愛的弟子顏回死了。我們?nèi)プx《論語·顏淵篇》,顏淵“問為邦”,就是問如何治國理政的道理,孔子給顏回的回答和其他的弟子都不一樣,孔子的回答是把整個夏商周三代全部托付給顏回,他說:“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薄皶r”指天時、天道,“輅”指大車在大道上奔馳之象,“冕”是衣冠人文之道。如此一來,孔子將整個天地人的三才之道全部托付給顏回了。不幸的是,顏回早死了。回顧一下,孔子在五十歲前后的時候,經(jīng)歷了他整個生命中最困難的厄運,那就是“子畏于匡”,一個禮拜沒飯吃,餓得要死的弟子們都在抱怨,子路就說了:“夫子你不是介于在牛A和牛C之間的么,你怎么也淪落到這一番田地了,你的‘道是不是蒙我們的?不好意思,我表示懷疑?!闭趲缀跛械牡茏佣荚诰趩?,都在質疑孔夫子的時候,掉隊了的顏回趕上來了??鬃雍芨锌骸盎匕。憬K于來了,我以為你已經(jīng)死了呢?!鳖伝卣f:“子在,回也何敢死?”可惜的是,在孔子晚年最后幾年,顏回終究還是先離夫子而去。困在匡地時,孔子對眾弟子說了一句話:“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不論是在困厄當中,還是對整個生命的理解,孔子永遠看到的,不是個人必然會有的生老病死,而是在這過程中如何安頓自己的生命。

        但是,所有的宗教文化形態(tài),對包括儒家、道家在內(nèi)的中國文化的質疑和不滿,恰恰是生死問題。是要上天堂還是下地獄,要不要解脫……面對這些問題,怎么辦?在孔子個人生命的理解當中,在孔子和顏回的師生程序體系中,一直到漢代太史公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北宋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明末清初王夫之說“六經(jīng)責我開生面”……所有這一切程序系統(tǒng),都可稱作為“斯文之命”的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在最源頭的經(jīng)典表述里面,有《詩經(jīng)·大雅·文王》的一句話:“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薄抖Y記·湯之盤銘》:“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笔裁词强梢匀招碌哪??不會是人,因為人是“日老”的,去年是2013年,今年是2014年。那為什么我們又會說,2013年是舊年,2014年是新年呢?為什么人是“日老”的,時間是“日新”的呢?不知大家是否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在我看來,這就說明了儒家的道學、道家的道學,其生命意義的打開,或者說在回應所有宗教質疑的時候,給出的答案是:天道日新?!兑捉?jīng)》就講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本褪钦f,天道的健動不息、日新,給“人”提供了一種據(jù)于德的、去修行的前瞻懸象以及榜樣,所以老子說“人法天”。人當然是必然會死的,2014、2015、2016……數(shù)字數(shù)著,一輩子就沒了。必然會有死的、終于虛無的生命,如何有它真實的意義,它意義的基礎在哪里?就在于天道,天道日新。

        那么,天道日新與人德的修為之間,靠什么聯(lián)系呢?那就是斯文之命。“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夫子的這句話,其意思就是說,天不喪斯文,匡人又能拿我怎樣呢?現(xiàn)在的問題是,如何將越來越老,乃至有死的人的生命進入到越來越新的天道中呢?如何將個體的小生命融入到天行健的大生命中去呢?具體的方式,就是進入到斯文之命的傳承系列中去。比如說去解經(jīng),去繼承往圣之絕學,去開萬世之太平。這樣一個過程,必然會走向教與學的生活。在我看來,教與學是生命意義的奠基。古人的詩,稱為詩教;文稱文教,政稱政教……都是教。

        為什么說“道”就體現(xiàn)在教與學的斯文之命的傳承與日新中的活動中呢?那是因為,我們所說的“道”不是一個抽象的理念,也不是某種神秘體驗?!吨杏埂分姓f:“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钡朗窃凇疤烀浴迸c“人文之教”的關系中展開的,是體現(xiàn)在“百姓日用而不知”中的生活倫理,以及圣人修之以明的義理體認和行之以成的禮法實踐中。所以古人有“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不遠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伐柯伐柯,其則不遠”等類似的說法。

        我們舉例來說明。中國山水畫中也蘊含著道。中國山水畫的始祖是南朝的宗炳。宗炳在他的《畫山水序》一文中寫道:“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這句話就說明了山水畫“載道”的功能。怎么看山水畫里面的“道”呢?其實,山水畫中的道,并不抽象,有很多具體的行跡可以體察。宋代的郭熙講:“山水畫可游可居?!痹趺从??沿著陸路、水路去游,山水畫中的橋就是陸路和水路交叉的地方。山水畫都是貫穿著“道”。筆法正側,墨法濃淡干濕,章法虛實開合,山與水,陰與陽,四時六氣,無不是道化之行跡;更具體的,尤其可以觀察歷代名畫中的兩條道路:水路與山路,以及兩種道路的交匯:橋梁、水榭之類。往下至于木石煙靄,往上至于屋宇舟車人物,無不是依循這兩條道路而來仰觀俯察、優(yōu)游止息。

        我們可以拿古代和現(xiàn)代的山水畫作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的山水畫是風景畫了?,F(xiàn)代風景畫的特點是,畫一個高山帶,兀然的挺立著一座座大山峰給人視覺的壓力,卻沒有路可以上去。以此觀之,亦可檢討歷代畫跡心境之變遷,無不與時代政治文教之處境息息相關。北宋以上,崇山峻嶺無不貫道,溪谷流泉無不通航,所謂“溪山行旅”可謂一時代畫題之代表。南宋偏安,道路中斷,畫亦取山水之一角,隱約似有道路可通而游移不定。元人出仕者畫如松雪,或出仕而隱者如叔明、大癡,以無道強作有道可走,不合作者如云林,一水橫隔,道路阻絕,遂有逸氣,蓋其道直欲不行于地上矣。明人折衷宋元,兼而有之。明亡,安諸家,峭壁萬仞,無路可攀;髡殘荒繁,八大荒簡,繁簡不同,荒無道路則一,不若北宋寒林,愈荒寒愈見歸家之溫暖;石濤于無路處插書房,非獨為政無門,乃至隱逸乏方,所謂一枝閣之小乘客、瞎尊者也?,F(xiàn)代畫家多繪游客二三于觀景臺,?,F(xiàn)于一角,無意中透露了現(xiàn)代旅游山水無路可走的本質。

        以上說的是“可游”。何為“可居”?山水畫中往往會畫有一些房子和人?!翱删印睂崉t反應的是“道”與“德”的關系?!暗隆币馕吨暗馈辈皇浅橄蟮?,而是“有道可尋”的。怎么個尋法呢?《中庸》說:“登高自卑,行遠自邇。”就是說,低處就是德。德者得也,已經(jīng)得之于天的東西稱之為“德”。什么叫修德呢?從德出發(fā)志于道,有一條路徑可以走,把閉塞心靈的東西打通,以便開道。這就是“道”與“德”的關系,“據(jù)于德”是“志于道”的方法之一。在我看來,“據(jù)于德”就是在自修中盡性知天。在自修中,在返身而誠中,從自身已有的東西出發(fā),把個人生命融入天地生命、文化生命。西方哲學的源頭,是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上的神諭:“認識你自己。”講的也是從自己出發(fā)。《中庸》“登高自卑,行遠自邇”之義與之相同。

        而這只是個人層面的反思與自修,與之相關的是“依于仁”的“共修”。為什么一定要“共修”呢?因為“道”是群生遂命、各適其性而不相悖,曲成萬物而不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真正“志于道”的“據(jù)于德”,絕不是獨學的,而是有一個群團,有一個教學的共同體,因為“道”是“公”的,所以我們有“公道”這個詞。所以說,萬物都走在道的上面,道可以成就萬物。故而“道”不是獨樂樂,而是與人樂樂;所以“道”就是多車道,萬物并舉,并行不悖。這樣一來,“道”必定是“公道”。但這個“公道”,不是西方哲學意義上的公理的普遍性,而是每一個人在自己具體的生活、生命當中,都可以去體去知去行的,體道、知道、行道是一體的。

        那“道”如何具體的去體、去知、去行呢?首先是“感于物”。我用手指敲一下桌子,桌子就發(fā)出了聲音,我和桌子就有感了;西伯利亞的寒流來了,人們“感”到很冷,這也是有感。所以《禮記·樂記》中講:“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jié),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有“感”就有“情”。有感于好事,高興;有感于壞事,沮喪,憤怒。這些都是因“感”而起的“情”。所以說,“性之感于物而動謂之情,情之及于物謂之欲”。人是萬物中的一物,但卻是有心能感的一物。人有心感物則有情,有情及物則有欲。

        感情、物欲是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生命體驗,隨時隨地都有,是人受之于天的天性。感情、物欲與天性之間的關系,構成了兩種可能性,一種是遮蔽我們的“性”,路見不平的暴怒,往往很容易遮蔽我們的“性”。故而有情有欲,人所以能感通他人、感通萬物;情欲有過與不及,人所以會為情所蔽、為欲所障,從而否隔他人、否隔萬物。情欲出于性之感物,復性所以感物之正。感物正則情欲正,感物邪則情欲邪。情欲正則德修道暢,情欲邪則德廢道蔽;但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從感情、物欲出發(fā)來盡心、知行、知天,繼而修道命德。所以感情、物欲是一個十字路口,看怎么去用。用得好,是修行的法門,用得不好,是遮蔽人、敗壞人的東西。

        所以我們一方面反對為了修道而擯棄所有的感情、物欲的行為,否則人就是木頭人了?!吨杏埂氛f“喜怒哀樂之未發(fā)為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不是讓人不要發(fā)喜怒哀樂,而是發(fā)而中節(jié)。發(fā)如何能中節(jié)?要存養(yǎng)未發(fā)之中;再就是在“依于仁”的維度上,相互啟發(fā)相互切磋,這就是禮樂。通過禮樂與個人的存養(yǎng),才能發(fā)而皆中節(jié)。

        小結地說,“據(jù)于德”的修養(yǎng)功夫,就是從感情、物欲出發(fā),來體會性命道德。這點在《詩經(jīng)》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xiàn),解釋《詩經(jīng)》的《毛詩》、《三家詩》,一直到現(xiàn)代的《詩經(jīng)集釋》,很多爭論可以集中在一個問題上:《詩經(jīng)》究竟是男歡女愛、男壞女怨的怨婦歌,還是有著倫理道德、政治教化含義的文教歌?我覺得這個問題實質上使得經(jīng)學與文學處于對立的態(tài)勢之中,雙方各自偏重與《詩經(jīng)》中“詩”的一面和“經(jīng)”的一面。其實很簡單,《詩經(jīng)》既是詩又是經(jīng),所以叫《詩經(jīng)》。它是通過感情來說道理的,用《韓詩外傳》中的話說就是“陳情欲,以歌道義”。在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平時看上去“高大上”的“修養(yǎng)”,實則很接地氣。

        接下來,我們要說的是“依于仁:在友愛中修道明教”。在這里,“教”和“德”不同,“教”和“學”一樣,是一個共同體,一個古今傳承的體系,一定是“共學”,一定是“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一定是君子與朋友講習,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交友以輔仁。

        如果說,“志于道”是對天的祈向,“據(jù)于德”是地的承載,“依于仁”是人的感通,“游于藝”是天地人之間的游戲,在優(yōu)游涵泳中達道成德。這種思想在現(xiàn)代的藝術思想領域是陌生的、甚而是反動的。我去年招了一個中國藝術研究院畢業(yè)的研究書法的博士,他在藝術界做的學術課題是《作為心性修養(yǎng)的書法藝術》,在我這兒做的題目是《作為六藝之一的書法》。他在藝術界和哲學界受到了普遍的誤解。藝術界認為,藝術是抒發(fā)個性的感情和觀念;哲學界認為,要用嚴格的理性推理證明論題。這位學生的研究在藝術界和哲學界都很邊緣,算是邊緣學生找到了邊緣老師。

        中國古代所有的藝術家,都不會把自己的藝術當做藝術來做。假設我們遇到了古代的書畫大師王魯公,你問候說:“偉大的藝術家王魯公你好?!睂Ψ揭欢〞@詫地回應說:“我不是藝術家?!薄八嚒焙汀靶g”對古人而言,是“近乎技達乎道”的存在,是一個修德之具。程子教學最善說觀天地生意,與四時終往復,此蓋圣人所謂“游于藝”與“志于道”關節(jié)相通處,尤宜畫家盡心體味涵泳。謝赫所謂氣韻生動,黃荃所謂寫生,亦猶圣人所謂觀物之遺意也。奈何今之所謂寫生,全法西人摹仿之意,畫道之為觀物生意與取象之道,于是乎幾近絕矣。故為往圣繼絕學者,當非但治經(jīng)史而已,且亦當于書畫之道中復修古人觀物之道,斯可謂不辱圣人之教。

        在我看來,書畫所為此事:觀天地之生意與四時之往復。最近,我的一個朋友鹿蕓薇的書畫集出版,請我作序,我在序言開頭寫了一首打油詩:“天地何言哉,大美生百物。四時行不忒,日新推陳故。紛蕓呈萬象,如何筆墨???借得寸草心,元兮觀往復(元兮是鹿蕓薇的字)?!边@首詩表達了我對“書畫所為何事”的理解:那便是“觀天地之生意與四時之往復,取萬象之一瞬,修養(yǎng)性情之本然”。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知北游》)。無言難說之事,用“象”來昭示,用“勢”來體現(xiàn),便是書畫。

        同樣的意思,用孔子的話說,是“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地陰陽交錯會合而化生萬物,生生不息,萬象紛呈,一片生機,這便是書畫藝術的本源,也是書畫藝術要去體現(xiàn)的大象。

        書畫所為還為此事:藉筆墨之情以類萬象,寫其生意。天地之間,萬象紛紜,如何取象貞定?象其生機?只能借筆法之跌宕起伏、水墨之濃淡枯濕,點畫相摩,樹石相蕩,鼓之以興,動之以勢,節(jié)之以情,收之以理,于是點畫成象于紙,莫非生氣之氤氳、萬物之成理也。

        “游于藝”中蘊含著志道、據(jù)德、依仁,也只有在游藝中才能真正完成志道、據(jù)德、依仁。所以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所以我們從事書畫的學習與欣賞,意義恰是在“與天為徒”“與古為徒”的過程中“變化氣質”。何謂變化氣質?每一個人得之于天的“得”,有純的也有不純的,有天命之性,有氣質之性,通過在“與天為徒”“與古為徒”當中來修養(yǎng)性情、變化氣質。這就是藝術的學習和修養(yǎng)“據(jù)于德”的過程。好的藝術,必然是能變化氣質的。通過書畫欣賞、學習和創(chuàng)作,在與古代書畫大家的對話中,默會“天地之大美、四時之明法、萬物之成理”,與此同時,不知不覺修養(yǎng)了自己的身心性情,與天地諧振,與萬象共舞,激濁揚清,發(fā)現(xiàn)自己的性情中原來也有那些與“天地之大美、四時之明法、萬物之成理”相應的部分,培育它,發(fā)揚它,讓它占據(jù)身心,轉化性情中的濁氣、戾氣。

        再比如說書法。好的書法如何轉變我們的氣質,培養(yǎng)我們的心情?我們可以看唐代草書大家孫過庭的《書譜》?!稌V》里面講了,每個人的性情通過字來流露,可以通過寫字當中暴露出來的性情偏失來矯正自己的性情,以達于中正。孫過庭列舉了各種不同的偏失的性情:“質直者則徑侹不道;剛狠者又倔強無潤;矜斂者弊于拘束;脫易者失于規(guī)矩;溫柔者傷于軟緩,躁勇者過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滯澀;遲重者終于蹇鈍;輕瑣者淬于俗吏?!眰€性太直的人,寫字很可能是直來直往的,橫豎都直,缺少圓轉的東西,書法當中一定要有圓轉的東西才遒勁,否則便缺乏彈性。后面的這些類型,可以依次類推。經(jīng)過修養(yǎng),可以糾偏。問題是,是不是做到了中和、中正、中庸就不偏了呢?比如說我是個矮個子,即便變換了氣質之后,我還是一個矮個,并沒有變成個高個子;再如說,慣于寫肥字,經(jīng)過一番修煉之后肥中有骨了,但還是肥啊。那么,“中”在何處呢?可見,中和之后還是有所偏,但這種偏是一種綜合了的偏。在技法上,就是要有所藏,“書家雖或雄渾或雅致,而其背后皆有所藏。雄渾者若無所藏,則失于狂放;雅致者若無所藏,則失于力弱。以有所藏故,雖各有偏,亦無妨各盡其性,勉乎中庸矣。”《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是一個動態(tài)的率性修道、學習教導過程,而不是一種可以固守的執(zhí)態(tài)。在書畫藝術中,中庸不是機械復制的一模一樣,千篇一律。若中庸是一模一樣的形體態(tài)度,那中庸豈不是太不值得追求了?

        此外,我們可以看馬遠的《十二幅水圖》中看到具體的技法、筆法與“志于道”之間的關系?!妒畧D》波瀾萬千,隨勢生象,可以知筆法矣。惟水軟則無定形,隨物而賦形,因勢而起象:地勢高下、水道曲直、水流遲速、河道寬窄、流量豐枯,都可以影響水象的不同,或長江萬頃,或黃河逆流,或秋水回波,或寒塘清淺……這個道理正是蔡邕《九勢》所謂“惟筆軟則奇怪生焉”的筆法:地勢高下導致的落差猶如毛筆在紙上的垂直運動,也就是“提按”;水道曲直猶如毛筆在紙上的平面運動,也就是“使轉”,而因水道急轉導致的波瀾則猶如“絞鋒”;水流遲速猶如行筆速度的快慢;水道寬窄猶如“提按”、“使轉”和“絞鋒”等動作以及行筆速度的變化等諸多因素所導致的線條外輪廓的復雜變化;水量豐枯則猶如水墨的枯濕濃淡變化。

        中國書法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用軟筆。我們知道,軟筆是很不方便書寫的工具,且在很古老的時候我們就發(fā)明了硬筆,為何先人選擇了相對不方便的、書寫速度也不如硬筆的軟筆呢?因為只有筆軟才能敏銳地體現(xiàn)用力輕重、方向、速度的變化和水墨含量及比例的變化。這正是人之“仁性”的象征。所以程子明道先生說:“醫(yī)家以不認痛癢謂之不仁,人以不知覺不認義理為不仁,譬最近”;《黃帝內(nèi)經(jīng)》里也講:“骨正筋柔,氣血以流”。如果說柔軟的毛筆是活的、仁通能感的筆,那么,硬筆和硬刷子就是醫(yī)家所謂麻癉不仁的類型。同樣的道理,也體現(xiàn)在宣紙的敏感、水墨的實時互滲上,乃至體現(xiàn)為硯的“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寞無纖響,按之若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中國書畫的“仁通有感、感而有生”不但體現(xiàn)在書畫內(nèi)容和筆墨形式上,甚至連基本用具和材料上都有鮮明的體現(xiàn)。

        這種特點用傳統(tǒng)語言說就是“仁通”、“往復”,用現(xiàn)代常見的說法就是“對話性”。無論筆墨紙硯用品,還是筆墨形式和書畫內(nèi)容,傳統(tǒng)士人書畫藝術的基本精神都是建立機敏生動的“對話”:筆與紙的隨機對話和調(diào)適、水與墨的實時對話和交融,點畫的映帶向背、山水的環(huán)抱迎送等等,都在每次創(chuàng)作和觀賞過程中活生生地發(fā)生著。所以,歷代書論畫論特別重視“紙筆相得”,也就是紙筆的對話。虞世南《筆髓論》載“右軍云:書弱紙強筆,強紙弱筆;強者弱之,弱者強之。遲速虛實,若輪扁斷輪,不疾不徐,得之于心,應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極具對話的實時性、隨機性,

        接下來要說的是,“依于仁”的“游于藝”,著重體現(xiàn)在文人雅集和會講這種方式中。歷史上很多著名的書畫作品都誕生于這些雅集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是一次雅集的成果。開始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結尾說“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分別從空間和時間上敘說了仁通感懷的無限。前者是“究天人之際”,后者是“通古今之變”。華夏文化的命脈就是通過這樣“依于仁”和“游于藝”的方式傳承不絕和發(fā)揚光大。傳統(tǒng)士人書畫作為一種“體仁”的生活方式,不僅表現(xiàn)在水墨紙筆的時機性、對話性和仁通性之中,也體現(xiàn)在雅集活動的時機性、對話性和仁通性之中。同樣,中國思想的仁通性、時機性和對話性也體現(xiàn)在傳統(tǒng)書院的會講制度中?!坝斡谒嚒奔扔小蔼毰c天地精神相往來”的時候,也有“依于仁”、“于眾樂樂”的時候。

        最后我想講的一點是,建議大家把書畫作為日常修養(yǎng)的生活方式,學會閑得起。程子明道先生用他的詩句表達了類似的意思:“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人風云變態(tài)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薄伴e來無事不從容”正是孫過庭《書譜》所謂“五合”之第一合“神怡務閑”,詩題《秋日偶成》則暗合最后一合:“偶然欲書”。我常常在讀書寫作之余,漫筆題詩作畫,真是人生最美妙的一件事情。我教學生書畫也常說,無論你多忙,首先你應該是一個“閑得起”的人,否則學書畫不可能上道。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里面反復考察一個問題“如何生活方為幸福”?最后得出的結論也是“閑暇中的沉思”。能閑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他人之所閑。閑得起,人的生命和生活才是有余地的,只有在余地當中,才能夠優(yōu)游涵泳的;優(yōu)游涵泳當中,人的生命才能展開成為一條由近及遠,自卑登高的道路;只有走上這條道路,人的生活、生命才能達至修德。這就是往圣先賢對如何生活的最基本的啟示。

        對于傳統(tǒng)士人來說,書畫并不是一件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的工作,而是日常修養(yǎng)的一個非常自然的部分,日常生活中的四時感懷、生老病死自然流露于筆端。譬如王羲之的《平安帖》從容清俊,一片平安祥和,《頻有哀禍帖》頻促跳蕩,彷拂哀禍旋踵,使人疲于奔命?,F(xiàn)在的藝術按理說很繁榮了,但我一直都有一種很強烈的危機感。我的感覺是,在藝術和學術的繁榮當中,作為日常修養(yǎng)的書畫生活方式其實已成為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所以我重提作為日常修養(yǎng)的日常書寫。

        最后以一首打油詩結尾,也算是對我未來學術生涯、生命體道的寄望:

        憶昔登西山,策杖循水流。山石何磊磊,林木明復幽。

        行行到吳會,不知競何求。問學理墳典,訪道反故丘。

        執(zhí)鞭守貧賤,捉筆點春秋。詩風十五國,禹貢歷九州。

        三禮言行止,八卦易起頭。始與古人會,東西一悠游。

        午夜tv视频免费国产区4| 久久亚洲精品情侣| 国产啪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日本一道dvd在线中文字幕| 男女啪啪动态视频在线观看 | 又粗又大又黄又爽的免费视频| 在线国产视频精品视频| 成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大屁股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 麻豆AⅤ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线| 国产乱xxⅹxx国语对白| 538任你爽精品视频国产| 色综合久久人妻精品日韩|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免费| 成年无码av片完整版| 欧美深夜福利视频| 国产91极品身材白皙| 97久久精品人妻人人搡人人玩| 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三区| 久久精品日本美女视频| 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色一情| 亚洲欧洲精品无码av|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在线影院| 亚洲女同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久久久| 日产无人区一线二线三线新版|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av网站大全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 国产一级三级三级在线视| 国产精品美女主播在线| 欧美丰满熟妇bbbbbb| 久久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 久久无人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红桃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av|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 国产人妖xxxx做受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