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
中國可能在2016年年中或稍后一段時間,隨著房地產投資的觸底,能夠看到“需求底”;還有一個“效益底”,其中有兩個重要指標,即PPI由負轉正、工業(yè)企業(yè)盈利增速由負轉正,能不能出現,還有很大不確定性。經濟轉型雙重底部能不能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去產能的進度和程度。
如果“需求底”已經出現,但效益的底遲遲不能出現,可以想象一下中國經濟的狀況,將會處在一個特殊的困難時期:增長速度低了,相當多的企業(yè)還在虧損,接下來銀行不良貸款率會大幅上升,某些地方財政壓力會進一步加大,不完全排除局部性風險進一步暴露和激化。這將是一個低效益、高風險的陷阱。面對這個可能性,如果繼續(xù)倚重需求側刺激政策,基礎設施、房地產、出口等歷史需求峰值已經出現,再擴大需求潛力已經不大。而對結構通縮、嚴重的產能過剩、低效和違規(guī)企業(yè)的退出,需求側政策刺激效果非常有限,而且有可能貽誤解決問題的時機,這樣就顯現出加快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中國經濟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特別是近十幾年的高速增長,主要依賴于高投資,消費基本是穩(wěn)定的。
中國經濟從需求的角度來看要觸底,就是高投資要觸底,通俗地說,就是三只靴子要落地。第一只靴子是出口,現在已經落地了。第二只靴子是基礎設施建設。這只靴子的高峰期是在2000年左右,最近幾年有所波動,是政府穩(wěn)增長的得力抓手,峰值期也過去了。第三只靴子就是房地產。房地產從2014年開始出現回落,我們的觀點很明確,這是一個歷史性拐點,基本的理由是構成房地產投資70%左右的城鎮(zhèn)居民住宅歷史需求峰值有1200萬至1300萬套住房,大概相當于城鎮(zhèn)居民戶均1—1.1套住宅,這個峰值在前年就達到了,投資增長速度開始逐步回落。前幾年房地產投資增長速度是20%以上,2014年降到了11%,2015年后幾個月當月同比增速已經出現負增長。當房地產當月投資的增長速度由負轉正時,這個底基本就出現了,這就是需求的底。估計有很大的可能性會在2016年年中左右出現。
另一個底是從供給側來看的,主要考慮供給與需求的適應程度,可以稱之為“效益底”。這個底的出現關鍵是去產能要到位。當過去拉動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設施、房地產、出口的峰值出現以后,投資需求迅速回落,供給也在調整,但調整的速度相對較慢,于是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估計鋼鐵、煤炭等行業(yè)過剩幅度是在30%以上。這種嚴重過剩的產能會導致兩個結果:PPI有40多個月負增長,最近已達到-5.9%;工業(yè)企業(yè)利潤增速從去年8月開始到現在連續(xù)負增長。這種局面是不可持續(xù)的。
中國經濟今后再要找到像過去房地產、汽車、鋼鐵那樣能把經濟帶上大的臺階,保持10%左右高速增長的行業(yè)基本上沒有了。一些新增長動力,如果做得好的話,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但對擴大經濟總量規(guī)模作用不大。新舊增長動力之間存在較大的不對稱性,新動力主要體現在轉方式,而非擴規(guī)模上,對這一點要有清醒認識。
對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經濟工作思路重大的調整和創(chuàng)新。其核心是促進要素流動、重組、優(yōu)化組合,糾正要素資源的扭曲配置,全面提高要素生產率。
特別是國企占比較大的重化工業(yè)領域,要解決人的問題、債的問題、資產重組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深化國企改革的問題。這項改革不能再是以文件落實文件,不能只說不做,必須真刀真槍、落到實處,要有明確的時間任務的要求。供給側改革一定意義上是被逼出來的,不能拖,也拖不起,這樣才能避免落入低效益、高風險的陷阱。
最近匯率、股市波動較大,看衰中國的議論又多了起來。如果沿著倚重刺激性需求政策的方向往下走,其實是在推后、拖延或掩蓋一些矛盾,甚至在激化矛盾。如果我們轉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子上來,將從根本上提升中國經濟的效率和中長期增長動力。過高的、不切實際的高增長指標并不能提振信心,而供給側改革的實質性推進將為中國經濟發(fā)展提供穩(wěn)定預期,因為這種改革不是回避問題,而是面對和解決問題,從而真正有效釋放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潛能。
供給側改革也是一場“持久戰(zhàn)”。國際金融危機以后,不同國家的政策選擇是不一樣的,現在看來恢復較快的經濟體,大都采取了有效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單純靠需求刺激的經濟體還在“泥潭里面深陷著”。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已經有5年多時間了。這是一種增長階段的結構性轉換。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或中速增長,是由舊的結構轉變成新的結構,而主要不是周期性變化和外部沖擊。從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等的經驗來看,這種結構轉型一般會經歷十年左右的時間。
對于中國經濟未來形勢,即使將來“需求底”和“效益底”都見到以后,也不會出現所謂的V型翻轉,有很大的可能性是L型,而且在L型的底部時間會比較長,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小的W波動。
短期內要“三去、一降、一補”打一些殲滅戰(zhàn),同時要有打持久戰(zhàn)的思想準備。下一步在國企、土地、財稅、金融、社保、政府職能轉變等領域,改革應力爭取得實質性進展,這樣才能為“十三五”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實現有質量、有效益、沒水分、可持續(xù)的增長打下牢固基礎。
(作者為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