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婧文
羅徹斯特市位于紐約上州,距加拿大只有三個小時左右的車程。說起羅城的四季,春秋轉(zhuǎn)瞬即逝,夏季清新涼爽。
最讓人難以忍受的就是漫長而寒冷的冬季。大大小小的暴風雪是隆冬臘月里的家常便飯,
雪鏟雪撬也是每家每戶清晨除雪的必備工具。羅徹斯特大學地處市區(qū)西南,自然也逃脫不了冰天雪地的命運。
地道四通八達
十月末,初降小雪。路面清掃得很快,通往學校的主干道依舊暢通。十二月,大雪頻頻光顧,整個羅城被白雪覆蓋,除了路面以外,房頂、草坪、柵欄上的積雪一直要到次年4月才會漸漸消融。盡管如此,羅徹斯特大學堅持一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從不停課。在鄰近城市的高校(如雪城大學、巴德學院等)紛紛在雪天下發(fā)停課通知時,羅徹斯特大學的學生依舊往返于各大教學樓之間,保持著剛下一堂課,又奔赴下一堂課的節(jié)奏。
雪天路滑,室外又寒風陣陣,大家都是怎么去上學的呢?答案非常簡單:走地道。羅大的地道系統(tǒng)不僅龐大,而且錯綜復雜,對初來乍到的新生來說絕對是個挑戰(zhàn)。幸運的是,秋季開學的新生往往有兩個月左右的時間摸清學校龐雜的地道系統(tǒng),為不久以后的寒冬做準備。羅大的地道系統(tǒng)遍布校園,如毛細血管般扎根在地下,讓人不得不驚嘆早年設計師們事無巨細的全局觀。
羅大共有三片地道區(qū),最主要的一片集中在教學區(qū),是連接學校六大教學樓的重要通道。其中,最早的一條地道始建于1930年,連接了Rush Rhees圖書館和六棟主要教學樓。之后,教學區(qū)內(nèi)部以及通往食堂的地道也陸續(xù)興建,在校園主要活動區(qū)的地下形成了首片兼具美觀和實用功能的地道。因為地道系統(tǒng)有如迷宮一般復雜,剛到羅大不久的新生往往深陷于其中,分不清東西南北,被悠長的地道繞得暈頭轉(zhuǎn)向。我曾經(jīng)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走遍了學校角角落落的地道,然而時至今日,我唯一不會迷路的還是只有連通教學區(qū)的主要地道。寒冬時節(jié),裹著厚實的羽絨衣,頂著寒風,踩著積雪,一步一腳印地緩緩挪向教學區(qū)的畫面實在是凄慘無比。這時候,地道就顯示了它卓越的特性—抵御寒氣。除了地道氣溫適宜人類生存以外,走地道在很多時候也是節(jié)省時間的好方法。因為地道往往能直接通往教學樓內(nèi)部,如果對地道系統(tǒng)熟悉的話,走地道往往能夠節(jié)省很多在室外繞道的時間。
地道迎新
雖然學校的地道系統(tǒng)是以實用為主打,但是行走于地下,滿目皆是了無生氣的暖氣管道也是無聊至極。所以,在人流量較大的教學地段,學校不僅允許學生張貼海報宣傳社團活動,還會邀請當?shù)氐乃囆g家們進行壁畫等藝術創(chuàng)作,美化地道環(huán)境。其中,最有名的一條地道連接了文理學院和工程學院,是上下課高峰期人流涌動最頻繁的路段。
這條地道是各大學生社團的宣傳畫廊。平日里,各個學生社團會以墻體涂鴉和海報展覽的方式,把大大小小的活動信息呈現(xiàn)在地道的墻壁上。但凡走過地道的學生,都會被滿眼色彩繽紛的海報震撼到,若不是匆匆忙忙要趕課,不少學生還是會駐足停留,看看學校最近發(fā)生的大事小事。不過,在地道里貼海報可是有規(guī)矩的。第一條就是在其他社團的活動結(jié)束以前,不得覆蓋他人海報,以示尊重。這條默認的規(guī)矩從地道被用作宣傳畫廊開始,就一直延續(xù)下來,所有的學生社團和活動宣傳方都一直心照不宣地遵守這條規(guī)定。
除了活動宣傳,這條主要地道在學期伊始也被用來歡迎新生,傳播羅大積極友好的正能量。在迎新會開始之前,學校迎新委員會會組織老生進行地道墻體彩繪或涂鴉,人稱“地道迎新”。每年迎新的墻體涂鴉都有不同的主題,今年的主題是“Welcome Home, Yellow Jackets!”(歡迎回家,大黃蜂們!)大黃蜂是羅大吉祥物,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運動場、宿舍樓和教學樓,總而言之,每個羅大學生都是大黃蜂的代言人。早在上學期期末,迎新委員會就開始招募志愿者,其中包括愿意參與墻體彩繪的志愿者。這次主題主要用到了黃色和藍色兩款代表羅大的經(jīng)典顏色,整個墻體被均勻的黃色涂料覆蓋,再以深藍做點綴,最后落筆寫下“歡迎回家”的大字。剛來羅大的新生在走過這段地道時,可以簽上自己的名字,寫下自己對大學新生活的期待。墻體面積之大,讓十名志愿者歷時兩個小時完成了這幅迎新作品,總共用去了12加侖(45千克)的黃色涂料。
墻體彩繪已然成為羅大的傳統(tǒng)。學生社團、年級委員會、兄弟會/姐妹會等各大學生組織都會定期在地道里組織墻體彩繪,一方面為了活動宣傳,另一方面也為了保持地道的賞心悅目。除了不得覆蓋他人作品以外,墻體彩繪也不允許學生傳播不良信息以及惡性言論。為了保持地道內(nèi)空氣清新,學校也不允許學生使用噴繪,污染室內(nèi)空氣。
彩繪藝術廊
另外一段讓人眼前一亮的地道連接了理工教學樓和就業(yè)指導中心,地道內(nèi)的壁畫完成于2015年上半年,由羅城當?shù)匾晃挥忻乃囆g家Sarah Rutherford創(chuàng)作。在我探索羅村地道的前兩個月,這只是一片白色的墻壁,跟管道上方白色的燈光交相輝映,并沒有什么出奇。直到2015年三月,我每每路過這段地道,總能遇到一名年輕女藝術家拿著畫筆在墻體上描邊、上色,水桶顏料和筆刷散落一地。后來才知道是學校藝術史系的老師邀請她來校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兩個月后,蘇珊·安東尼(Susan B. Anthony)的畫像躍然墻上,成為校園里一道新的風景。蘇珊·安東尼是美國婦女運動領袖,也是讓女性在羅大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人。為了紀念蘇珊·安東尼對促進女性平等做出的卓越貢獻,學校里有一棟宿舍以她命名,歷史上專門為女學生提供住宿,現(xiàn)在是校園里的大一新生宿舍樓,也是學校里最充滿活力的宿舍樓之一。很多同學都說,雖然圖書館里關于蘇珊·安東尼婦女維權(quán)運動的資料很多,但是像雕塑、畫像一類的實物和藝術展品卻少之又少。這幅蘇珊·安東尼人物壁畫,剛好彌補了這一空缺。
除了教學樓區(qū),學生宿舍區(qū)的地下也有一片相互交錯的地道系統(tǒng)。這片地道的興建是為了方便學生的宿舍活動和相互交流。當大家拿著一筐臟衣服走到地下室準備洗衣服的時候,說不準就在地道里遇上了隔壁樓也來洗衣服的室友們。宿舍樓的地道與教學區(qū)不同,墻體彩繪更加密集,色彩也更加豐富。如果按照風格來分,教學區(qū)的地道彩繪是經(jīng)典款,宿舍樓區(qū)的則是時尚款。學生在宿舍樓里天馬行空,在墻體上描繪出各大漫畫里的主人公,加上極大色差的背景環(huán)境,異常吸人眼球。宿舍樓的地道因為寬敞,被打造出了幾間舞蹈房和排練室。不少學生樂隊會利用周末的時間,來地下室排練,有些甚至會遠赴教學區(qū),面對來來往往的人流,演奏樂器、唱歌或者行為藝術表演。不過,這些往往都發(fā)生在期末,很多音樂系的學生把這當做期末演奏會的提前演練。
每天,在羅大的地道里,總有新鮮的故事頻頻上演。它是寒冬里的一把火,盛夏時的空調(diào)房,對外宣傳的窗口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地。它是記錄羅大學生生活最忠實的攝像機。
責任編輯:樸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