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安邦,周奮,潘德岳,喬衛(wèi)東
(海南省農墾三亞醫(yī)院神經外科,海南 三亞 572000)
鉆孔引流術與蛛網膜造瘺術治療外傷性硬膜下積液療效比較
何安邦,周奮,潘德岳,喬衛(wèi)東
(海南省農墾三亞醫(yī)院神經外科,海南 三亞 572000)
目的 比較鉆孔引流術與蛛網膜造瘺術治療外傷性硬膜下積液的療效。方法選取我院神經外科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接受治療的90例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5例,對照組患者采用鉆孔引流術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蛛網膜造瘺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住院費用、積液消失時間、術后GCS評分、顱內壓變化、臨床療效和病情復發(fā)率。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積液消失時間分別為(40.67±2.09)min、(60.19±4.01)mL、(4.21± 0.89)d、(4 023.76±500.12)元和(2.09±0.12)d,均明顯少于對照組的(50.21±3.21)min、(65.23±3.89)mL、(5.89±1.09)d、(5 067.12±600.02)元和(3.78±0.61)d,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GCS評分為(14.79±2.09)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0.78±2.01)分,顱內壓(98.01±3.12)cmH2O,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20.45±6.12)cmH2O,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復發(fā)率為2.22%(1/40),低于對照組的13.33%(6/4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78%(44/45),高于對照組的75.56%(34/45),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蛛網膜造瘺術治療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效果良好,值得臨床上推廣使用。
外傷性硬膜下積液;鉆孔引流術;蛛網膜造瘺術;療效
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是人體顱腦在外傷刺激后表現(xiàn)出的一種并發(fā)癥,該疾病的主要特征表現(xiàn)為人體顱內壓增高。并且會在人體的硬膜下腔形成大量的液體潴留,因為人體顱腦受到損傷時,腦組織會在顱腔內強烈的移動,導致人體的蛛網膜被撕破[1]。該疾病的發(fā)病是由于外傷后發(fā)生側裂,使得視交叉區(qū)與人體表面的蛛網膜撕裂,形成單向活瓣,腦脊液搏動會從蛛網膜下腔經過裂口直接侵入硬膜下腔,且不能逆向回流,使得腦脊液在硬膜下腔內積存,最后形成積液[2]。鉆孔引流術是治療外傷性硬膜下積液的手術方法,該手術方法操作比較簡單,而且技術要求低,但是術后患者疾病復發(fā)的機率比較高,而蛛網膜造瘺術對外傷性硬膜下積液的治療,可促進積液吸收,且有腦組織恢復快、手術時間比較短并且術后患者疾病復發(fā)的機率很低等優(yōu)勢,但是目前臨床上關于其療效的報道還相對比較少,因此,本文旨在比較鉆孔引流術與蛛網膜造瘺術治療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治療的臨床效果[3],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神經外科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90例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5例,其中觀察組中男性19例,女性26例;年齡35~56歲,平均(45.23±3.12)歲。對照組中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齡39~58歲,平均(48.23±2.95)歲。兩組患者的臨床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入選標準[4]:①明確有顱腦外傷史者;②符合手術指標,積液超過10 mL者;③保守治療無效者;④ CT中顯示腦受壓以及中線偏移者;⑤積液導致顱內壓增高且出現(xiàn)昏迷現(xiàn)象;⑥慢性硬膜下積液逐漸增加者。排除標準:①由于感染或者其他原因導致的硬膜下積液者;②患有嚴重心、腦、肝等重要器官疾病者;③不符合手術指標的患者;④有藥物過敏史患者;⑤患者的依從性差且不能積極配合治療。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鉆孔引流術,具體方法:首先給予全身麻醉,患者顱內的積液位置通過CT定位,然后進行常規(guī)消毒,行3~4 cm的切口,依次切開患者的頭皮,使患者的顱骨充分顯示出來,然后在鉆一孔,電灼硬腦膜,見患者的積液流出來,置入16#引流管在患者硬膜下,調整引流的方向,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后引流管給予固定接引流帶;術后患者頭部位置放低,每天輸注1 500~2 000 mL生理鹽水,促進腦部膨脹,有利于引流,引流3~4 d后行CT復查,根據(jù)病情好轉情況拔出引流管。觀察組患者實施蛛網膜造瘺術,具體手術操作方法:給予患者全身麻醉,使患者仰臥,積液通過CT定位,以積液最厚處為中心,且避開靜脈血管,進行常規(guī)消毒之后在患者的額顳邊緣切開約6 cm的弧形切口,待患者的積液流盡之后將其側裂主干與前部的蛛網膜剪開,讓側裂池與患者的積液腔相通使積液能夠排出。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住院費用、積液消失時間、術后GCS評分、顱內壓變化、臨床療效和病情復發(fā)率。
1.4 療效評定指標 根據(jù)《腦內診斷學知道原則》評價其療效[5]。顯效:患者的積液被全部引流出,疾病得到治愈;有效:患者的積液基本被引流出,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無效:患者的積液沒有被引流出,病情沒有得到控制并且有加重的趨勢。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術中出血量以及積液消失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GCS評分和顱內壓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GCS評分及顱內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GCS評分有所上升,觀察組上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顱內壓都有所下降,觀察組下降程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7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5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615 4,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shù)45 45手術時間(min) 40.67±2.09 50.21±3.21 16.707 3 0.000 0術中出血量(mL) 60.19±4.01 65.23±3.89 6.051 7 0.000 0住院時間(d) 4.21±0.89 5.89±1.09 8.008 7 0.000 0住院費用(元) 4 023.76±500.12 5 067.12±600.09 8.959 7 0.000 0積液消失時間(d) 2.09±0.12 3.78±0.61 18.235 5 0.000 0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GCS評分及顱內壓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GCS評分及顱內壓比較(±s)
注:1 cmH2O=0.098 kPa。
組別 例數(shù)t值P值t值P值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45 45 GCS評分治療前8.12±0.78 8.23±1.09 0.550 5 0.583 3治療后14.79±2.09 10.78±2.01 9.276 8 0.000 0 20.057 2 7.481 2 0.000 0 0.000 0顱內壓(cmH2O)治療前146.89±4.12 145.93±2.89 1.279 6 0.204 0治療后98.01±3.12 120.45±6.12 21.913 4 0.000 0 63.446 9 25.254 7 0.000 0 0.000 0
表3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例)
2.4 兩組患者的病情復發(fā)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病情復發(fā)率為2.22%(1/45),低于對照組的13.33% (6/4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872 6,P<0.05)。
外傷性硬膜下積液的臨床表現(xiàn)具有多樣性,該疾病還被稱為外傷性硬膜下水瘤。人體顱腦受到外傷刺激后最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就是外傷性硬膜下積液,主要是腦組織受到強烈的外刺激,使路腔發(fā)生相對位移,破壞了患者表面視交叉池及外側裂池蛛網膜,最終腦脊液通過裂孔流出至硬膜下間隙,形成積液[6]。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較大,主要是由于隨著患者年齡增長,腦組織功能相對降低,并且代償能力也會減弱,當顱腦受到外傷的刺激時會降低自身反應能力,且年齡越大腦膜纖維化也越嚴重,對腦脊液的吸收能力較弱。外傷性硬膜下積液不及時排除會加重患者的病情,還會造成更嚴重的腦損傷。臨床中常用的鉆孔引流術雖可以對患者進行有效治療,但無法解決腦脊液單向活瓣的問題,加上患者處于中老年階段,出現(xiàn)腦萎縮的情況比較嚴重,所以在鉆孔引流術之后患者的腦復張比較困難,臨床療效也有效[7-9],且鉆孔引流術在臨床上用來治療外傷性硬膜下積液受到很大的局限性。為此,尋找一種高效且簡單的手術治療方法已經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
蛛網膜造瘺術在治療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患者存在以下優(yōu)勢[10-12]:①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顱內壓,并且手術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②患者在術中出血量少,住院時間以及住院費用都比較低,降低治療成本;③術后蛛網膜下腔與積液腔可以流通,可以使積液與腦脊液循環(huán)加快;④采用該手術方法可以剔除包膜與單向活瓣,治療效果良好;⑤在手術中,不需要置入引流管,避免引流管的使用導致患者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如頭疼、惡心等,且不能充分引凈積液。
但是該手術方法在操作時應注意一些技巧[13-15]:①在切開時要避免破壞患者血管,但又要充分使外側裂分開,有效釋放出腦脊液;②術后需要反復沖洗積液中的血液,但不能使用引流管,也不需補液;③術后CT復查中出現(xiàn)積液積氣不需要治療,3個月之內會自行消退。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蛛網膜造瘺術在治療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患者時,積液消退時間、住院時間、手術時間、住院費用、術中出血量以及顱內壓都明顯低于鉆孔引流術,表明蛛網膜造瘺術對患者腦損傷小,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顱內壓;此外,蛛網膜造瘺術術后患者的病情復發(fā)率也明顯低于鉆孔引流術,臨床效果顯著。蛛網膜造瘺術還可以有效促進吸收腦脊液、促進患者組織復位,并且有利于減輕患者的腦損傷,手術成功率高。
綜上所述,蛛網膜造瘺術在治療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患者方面,不需置管,患者不良反應低,療效顯著,值得推廣使用。
[1]王雪冬,金京國,楊利,等.小骨窗開顱加帶蒂顳肌瓣填塞治療硬膜下積液的效果分析[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5,10(12):1129-1131.
[2]李德康,楊曉濱,游旭,等.蛛網膜造瘺術治療外傷性硬膜下積液[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5,6(24):362-363.
[3]王雪冬,金京國,楊利,等.小骨窗開顱聯(lián)合蛛網膜造瘺術對外傷性硬膜下積液的療效分析[J].臨床急診雜志,2015,9(33):713-715.
[4]范文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外傷性硬膜下積液導致的慢性硬膜下血腫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yī),2015,9(18):108-110.
[5]蔡志榮.小骨窗開顱加蛛網膜造瘺治療外傷性硬膜下積液的方法及效果[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3,1(15):156.
[6] Xu GZ,Li W,Liu KG,et al.Early pressure dressing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bdural effusion secondary to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The 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2014,25(5):1836-1839.
[7]宋良鵬,葛麗麗,孫西周,等.YL-1型針穿刺結合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外傷性硬膜下積液[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1,2(10):7-8.
[8]方永軍,石鐵,胡珍淵,等.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治療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2(15):54-55.
[9]邱勝利,趙俊山,劉濤,等.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手術與保守治療對比性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1,3(21):267-268.
[10]陳偉明,高靈,夏鷹,等.側裂池蛛網膜造瘺、置管外引流治療外傷性硬膜下積液[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1,4(36): 323-326.
[11]Tsuang FY,Huang AP,Wang KC.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ubdural effusion and concomitant hydrocephalus.[J].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12,116(3):558-565.
[12]葉志其,黃建斌,楊建雄,等.早期手術與保守治療老年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患者的效果比較[J].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11,6(12):659-660.
[13]龔明,黃旅黔,章德勇,等.外傷性硬膜下積液28例治療體會[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12,3(12):308-309.
[14]柳建生,屠傳建.單側去骨瓣減壓術后對側硬膜下積液40例治療分析[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14,2(24):279-280.
[15]Su TM,Lee TH,Chen WF.Contralateral subdural effusion after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J].The Journal of Trauma,2011,71 (4):833-837.
R651.1+1
B
1003—6350(2016)23—3903—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6.23.038
2016-07-01)
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編號:811302)
何安邦。E-mail:heanbang197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