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麗娜
(大理大學圖書館,云南大理 671003)
明代大理屯墾碑刻史料探析
康麗娜
(大理大學圖書館,云南大理671003)
邊屯有軍屯、民屯、商屯之分。邊屯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板塊。明代屯墾的推行加速了云南的開發(fā),促進了民族融合。以大理屯墾碑刻為切入點,探析明代大理地區(qū)的屯墾土官與移民官吏的宦跡、社會生活、婚宦關系、持家思想;大理屯墾衛(wèi)所組織與地方政府之關系;屯墾民田用水矛盾協(xié)調辦法。
明代;大理;屯墾碑刻
[DOI]10.3969/j.issn.2096-2266.2016.05.002
明代以屯田作為增加軍事力量、恢復和發(fā)展生產(chǎn)的重要措施在全國大力推廣。公元1382年明政府平定云南后,即實行衛(wèi)所屯田制度。明代屯墾的推行加速了云南的開發(fā),促進了民族融合。大理是明政府在云南屯墾的重要地區(qū),弘治年間(公元1488年至1505年)大理地區(qū)已建起六衛(wèi)、御,三十千戶所,形成軍屯的鼎盛時期〔1〕。目前遺存的明代大理屯墾碑刻是大理屯田發(fā)展的真實記錄,可彌補傳世文獻記載的不足。探析明代大理屯墾碑刻史料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大理屯墾的歷史,揭示明代大理屯墾發(fā)展的細節(jié)。
據(jù)筆者查閱文獻所載碑刻統(tǒng)計,現(xiàn)存明代大理屯墾碑刻有21通,其中人物墓志碑刻11通,水利碑刻6通,屯田戶家產(chǎn)碑刻1通,衛(wèi)學進士題名碑刻1通,州、衛(wèi)城記碑刻2通。從地域分布上看,存于大理市的明代屯墾碑刻有9通,存于劍川縣的有4通,存于鶴慶縣的有1通,存于巍山縣的有1通,存于賓川縣的有2通,存于祥云縣的有4通。這些碑刻中時代最早的為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的《明千戶指揮僉事鎮(zhèn)守魯魁仍轄大理二關酋長事務李和穆墓銘》,時代較晚的為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至1620年)的《大理府衛(wèi)州縣歷科進士題名》。從對明代大理屯墾碑刻的初步統(tǒng)計可以看出,屯墾碑刻分布地區(qū)與明代大理屯墾衛(wèi)所的分布相吻合。如大理衛(wèi)的駐扎地為今大理市;蒙化衛(wèi)的駐扎地為今巍山縣;洱海衛(wèi)的駐扎地為今祥云縣;大羅衛(wèi)的駐扎地為今賓川縣;永平守御千戶所的駐地為今永平縣;鶴慶御又分防今劍川縣。屯墾碑刻在大理各縣的分布,從內容上揭示了明代大理各地進行屯墾的情況。從屯墾碑刻的年代上也可對明代大理屯墾的歷史軌跡有大致了解。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至1398年)是明代大理屯墾的起步期,經(jīng)過幾代的發(fā)展至萬歷時期(公元1573年至1620年)逐漸衰退,故而萬歷以后鮮有屯墾碑刻存世。以上僅是對文獻所載碑刻數(shù)量、時代、地域分布的初步統(tǒng)計,其承載的豐富歷史信息,還需進行深入的史料分析。
明代大理屯墾碑刻中以官吏墓志居多,包含了豐富的土官、移民、官吏家風、家族婚姻等信息,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一)屯墾官吏宦跡
《故昭信校尉百戶趙公墓志銘》載:“公諱堅,趙姓。特以材能于群雄角力之間,剪除兇丑,芟刈僭偽,有功人右,遂授總兵官,西平侯命擬充百夫長職事”〔2〕290。《武略將軍趙公之墓碑》曰:“侯由祖諱保者,前任寸白百戶,有功我朝,授鶴慶府守御百夫長昭信校尉。洪武二十年,剿滅叛賊楊奴。二十一年,征討百夷。東西平定,尋升土官千夫長職事”〔2〕317?!墩研判N緱詈钅贡份d:“乃父諱惠,壯有勇智,當天兵克滇之后,洪武甲子之年,跟隨土官楊直詣佛光山寨,歸附總兵官之轅門。當年七月給輿劄付,擬充劍川州管軍百夫長,仍與奏聞。明年冬十月,奉吏部勘合,實授土官百夫長,兼試百戶職事”〔2〕369。《明總旗府君董公墓表》云:“公諱彥清,世為太和弘圭鄉(xiāng)人。始祖諱成,仕蒙氏為布燮,承襲者九世。至祖誠,仕段氏亦為布燮,承襲者三世,不顯者一世。元末仕鶴慶路,為知事者一世。至祖惠,幸逢我明一統(tǒng),遂棄舊習,報效從征,以武功授太和所總旗許子孫世其役。時洪武壬戌之歲,董氏總旗自惠始也”〔2〕821。據(jù)此,明代大理屯墾組織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官吏為當?shù)赝凉伲行┩凉偈来诖罄淼牡胤秸嘀袚我?。隨著明朝大軍的到來,大部分土官與明朝合作,協(xié)助明軍作戰(zhàn)平定云南。明政府為了穩(wěn)定在云南的統(tǒng)治,也委任當?shù)赝凉俪洚斖蛪ńM織的官吏。屯墾土官與中央政府的關系與移民官吏有不同之處,是以朝貢的形式相維系。如“(趙堅)至洪武一十有八年,備方物貢朝,荷沐厚恩,實授前職。援例補報,令今替職”〔2〕290。“(趙海)貢獻于朝,以盡其忠”〔2〕315?!段渎詫④娳w公之墓碑》載:“至仁宗皇帝繼登寶位之秋,侯萬里貢賀,特贈武略將軍,兼職千戶”〔2〕317?!墩研判N緱詈钅贡吩唬骸坝罉肥?,備馬赴京進貢”〔2〕369。朝貢制度作為古代中國處理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的制度,其建立的前提是政治上的臣屬。朝貢體系是以中原帝國為主要核心的等級制網(wǎng)狀政治秩序體系,對周邊國家和地區(qū)具有羈縻統(tǒng)治的作用〔3〕。屯墾土官與明中央政府的朝貢關系說明,在明政府邊疆治理的理念中,云南尚屬化外之地,有必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屯墾土官的設置是明政府對云南部分地區(qū)實行羈縻統(tǒng)治的措施之一,在推動屯墾建設、穩(wěn)定民族關系方面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
明政府在大理屯墾中的主要措施之一是移民屯墾。如《吳理將軍墓志銘》載:“吳理泗州在城人。考吳憲,字憲中,洪武間由軍功授指揮僉事”〔2〕285。《大明故昭毅將軍上輕車都尉守備大理衛(wèi)指揮使鮑公諱杰墓碑銘》載:“其先直隸六安州永和縣人也”〔2〕576?!洞竺鬟M武德將軍韓公墓志》載:“家世直隸廬州府六安州”〔2〕604。移民陸續(xù)遷入大理世代定居屯墾,為地區(qū)開發(fā)作出了貢獻。無論是屯墾土官,抑或是移民官吏,千戶、百戶之職可以長子世襲,這與明代的屯墾職官制度是一致的,是明政府保障屯墾的制度之一。如《故昭信校尉百戶趙公墓志銘》載:“永樂九年,公致仕,替公職事者長男宗也”〔2〕290?!墩研判N緱詈钅贡份d:“生子四人,長曰忠,即替官者,有父祖風,以能事見稱”〔2〕369?!洞竺鬟M武德將軍韓公墓志》載:“公韓姓,名政,字廷佐,號葵軒,乃大理衛(wèi)后所副千戶。生男五:曰相、卿、輔、弼、斗。相繼父道”〔2〕604。長子繼承基層屯墾官職,一方面維護了家族宗法制,另一方面也保證了屯墾基層組織的穩(wěn)定性,有利于持久地進行屯墾。
屯墾官吏的首要職責是在地方總理屯田事務,確保屯墾各項事務的順利實施?!豆收研判N景賾糈w公墓志銘》載:“公自受命以來,孜孜盡職,拳拳竭忠,舉無過事。能以安撫軍民為務”〔2〕290?!段渎詫④娳w公之墓碑》載:“或從事軍戎,或隨調總兵,則必令嚴(七行)軍整?;蛘浦菔拢舛惓淞w,邊民樂業(yè),熙熙然皆為太平之民也”〔2〕317?!洞竺鞴收岩銓④娚陷p車都尉守備大理衛(wèi)指揮使鮑公諱杰墓碑銘》載:“掌兵政余二十年,鎮(zhèn)疆界而烽燧立寧,嚴約束而士卒強銳,理儲備而庾廩充裕,督稅課而泉貨效靈”〔2〕576。屯墾組織是準軍事機構,有隨軍出征的義務。在基層駐扎時屯墾操練負責地方防務,屯墾種植、征收課稅以自給自足。從“安撫軍民”“或掌州事”可知,屯墾衛(wèi)所在一定程度上還兼管民政,在地方治理中有一定作用。
屯田官吏在大理世代定居,形成大家族,均以“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教導子孫,形成了“教子訓孫,敦崇信義”〔2〕290“謹守禮法,家道惟和”〔2〕369的家風。在此家風的影響下,屯墾官吏的思想意識中深深烙印了“忠孝”的觀念。如《吳理將軍墓志銘》載:“長子雄,襲任父職,以孝謹聞于時”〔2〕285?!段渎詫④妱Υㄖ萃凉偾糈w海墓志》載:“又以忠孝名其堂額,思常以報君親之恩義,而增光大于前世”〔2〕315。有的官吏儒學造詣較高,如曾任大理衛(wèi)指揮使的鮑杰“雅好讀書,公暇手不釋卷。折節(jié)待士,商論古義。時或詠題,以舒寫情趣,格律清古,有不俟學而能焉者?!灾x政,居家者幾一紀,日課諸子以力學。循理家政,嚴而有法”〔2〕576。屯墾官吏以儒家思想持家,既迎合了中央政府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有利于地方的和諧穩(wěn)定,也有利于儒學在屯墾組織內部的傳播,對當?shù)亟逃聵I(yè)的發(fā)展有促進作用。《大理府衛(wèi)州縣歷科進士題名記》記載的33名進士中屬于衛(wèi)籍的有:“張正,大理衛(wèi)人,歷官郎中、知府(成化丙戌科);李華,大理衛(wèi)人,歷官知縣、太仆寺丞、知府(成化戊戌科);陸經(jīng),大理衛(wèi)人,歷官行人、員外郎(弘治壬戌科);朱佩,大理衛(wèi)人,歷官評事、僉事、副使、參政、按察使(正德辛已科);賈文元,大理衛(wèi)人,歷官知縣、主事(嘉靖壬辰科);高崶,大理衛(wèi)人,歷官行人、御史、知府判官、知縣同知、員外郎中、僉事、參議(嘉靖乙未科);楊言,大理衛(wèi)人,歷官(隆慶戊辰科)”〔2〕719。衛(wèi)學在明代大理地區(qū)的儒學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這與屯墾官吏有儒學修養(yǎng)、提倡儒家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屯墾官吏在地方除肩負本職任務外,還擔負了教化地方的職責,在地方的文化、交通建設上也有一定貢獻。如大理衛(wèi)指揮使鮑杰“修城隍而規(guī)制申嚴”〔2〕576。劍川州土官千戶趙?!案咴蟾?,崇建本州諸處寺宇廟堂,作為浮屠,塑畫佛像神貌居多,為世人皈敬。歲時禳災集福,祈雨旸之時若,五榖之豐登,令民輸租承役,不違其期。次得以遂其生養(yǎng),從而教之以義理,而興禮讓、致風俗之厚矣。底厥先考諱海,襲有名位,克繩其祖武。百廢俱興,增修本州五寺一十八堂,壯觀勝于前時。舍田地以為常住之供,立寺丁五十余戶,守護執(zhí)役,于諸寺廟皆然。重修州堂道路河梁,凡可便人者無不為之”〔2〕315。嘉靖年間洱海衛(wèi)都指揮使也“修社學,親田俚,幼者勸讀,壯者勸耕。至感殿下之洪庥,建報恩禪院,置買常住,……鐵索建永定橋,以奠邊疆。重嘉鄉(xiāng)民孝節(jié),以化風俗。卜施義冢,以利四民”〔2〕711。衛(wèi)所官吏在其直轄范圍內教化民眾,興修道路、橋梁,不僅改善了當?shù)鼗A設施,也使民風質樸醇厚。屯墾官吏也推動了地方廟宇的建設,支持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院和城隍廟。興建佛教寺院迎合了大理民眾長期的宗教信仰,延續(xù)了“妙香佛國”的傳統(tǒng)。城隍,是古代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袛之一。隨著漢族屯墾移民大量遷入大理地區(qū),城隍信仰也植入當?shù)?,為大理的多元文化注入新鮮血液。
(二)屯墾官吏社會生活
屯墾官吏碑刻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職官、官吏執(zhí)掌等歷史信息,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明代大理屯墾制度的細節(jié)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此外,屯墾官吏的社會生活在碑刻中也有記載,這也為我們研究明代大理地區(qū)的社會生活史提供了新史料?!肚魲钆d家產(chǎn)遺囑碑》詳細記載了千戶楊興的家產(chǎn),為我們揭示了基層屯田官吏的生活:
一田坐落楊際古村,東至水溝,南至李家田,西至路,北至水溝,大小坵數(shù)不等,秋稅升合在簿內,共四石玖斗。
一田坐落楊際古村,東至大路,南至李家地,西至山腳,北至水溝,大小坵數(shù)不等,秋稅升合在簿內,共伍石二斗。
一田坐落東至□道,南至王家山腳,西至李家山頂,北小河,大小坵數(shù)不等,共秋稅伍石一斗六升八合。
一田坐落三閘,坵數(shù)不等,四至□□,秋稅四斗。
一地基坐落西門外,東至李家田,南至趙家地,西至山腳,北至大路。
一山坐落蕨坪村后箐,東至劉姓墳后小山頭橫槽,南至金龍寺大路,東南至李姓山頂,西至姬家山,北至小河李姓山,再北至內小山。
一山坐落后箐楊祿蘭,東至墳后田,南至山頂,西至水箐,北至河。
一山坐落后箐,破頭山□□,東至箐,南至小河,西至箐,北至山頂〔2〕562。
這是明代大理眾多屯田戶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據(jù)此可知,明代大理的屯田千戶官的生活較為殷實,其家產(chǎn)有農(nóng)田、地基、山頭。這些均為屯田戶的私有財產(chǎn),農(nóng)田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山頭可發(fā)展經(jīng)濟林木種植,私有家產(chǎn)是屯田戶維持全家基本生活的保障,也是軍隊屯墾維系下去最基本的物質基礎。碑文中記載的田稅是研究屯田戶地租的重要史料;所載地名也可與當代地名互為參照,具有歷史地理研究價值。
屯墾官吏婚宦關系是其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屯墾官吏墓志對此也有記載。如《故昭信校尉百戶趙公墓志銘》記載:“公娶大理府元(原)浪穹縣縣官段祥女藥師珠,生男四人。永樂九年,公致仕,替公職事者長男宗也。娶鄧川州土官知州弟阿子廉女貴仙娘為配,有孫曰福、曰演。泳安次男銘,娶本州原任府判王良女藥師花,有孫曰寧、曰政、曰就、曰斌、曰子美。三男祥,配以本府觀音山土官巡檢王友德女冬姐氏,有孫曰恭、曰敬、曰剛。四男善,娶本州元達魯花赤孫女觀音奴,有孫曰中、曰慶、曰文喜者。此皆為公之男,為公之孫也。公三女,長梅春貴,適本州巨族羅氏。次金花春,配本州故土官千夫長楊直男楊護。蘭州土官知州弟羅杰所娶者,第三女藥師秋也”〔2〕290。土官百戶趙堅使其子女與屯墾直屬地或與大理府所屬州、縣的土官聯(lián)姻。劍川州土官趙海在子女的婚配上也采取這種舉措:“子三人,長曰瑛,字白玉,……娶麗江軍民府中順大夫土官知府木土三女木氏觀音滿為室,生孫男曰賢,孫女曰珍。次曰珪,娶本府中順大夫土官知府高興弟高宣女高氏為配。三曰祥,娶鄧川奉訓大夫土官阿永忠女阿氏為配。女一人趙氏妙華,適麗江中順大夫土官木土次男木仲為配”〔2〕315。聯(lián)姻對象除大理府外,還延伸到與劍川有地緣聯(lián)系優(yōu)勢的麗江的土官。移民屯墾官吏在子女的婚配上與土官略有不同,如《吳理將軍墓志銘》載:“父母所娶,順天府都軍女。恭人所生三子二女。長子雄,襲任父職,以孝謹聞于時。娶楚雄衛(wèi)鎮(zhèn)撫范氏女。次子能,娶大理衛(wèi)鎮(zhèn)撫錢氏女。季子俊,娶同司指揮使車氏女。長女適同司指揮僉事馮,次女適同司中右所千戶耿男”〔2〕285。《大明故昭毅將軍上輕車都尉守備大理衛(wèi)指揮使鮑公諱杰墓碑銘》曰:“女五,適千戶劉瑀、指揮白銓、張順、戴繼、知州阿驥”〔2〕576?!洞竺鬟M武德將軍韓公墓志》載:“女四,長適千戶奚相,二適千戶趙璽,三適生員錢森,四適千戶陳寀”〔2〕604。望族內部之間通過婚、宦等手段建立了復雜的關系網(wǎng),并排斥其他集團〔4〕。移民屯墾官吏子女婚配的對象以軍隊屯墾組織中的官吏為主。與中央政府有相同的朝貢政治聯(lián)系,使土官之間更傾向于通過聯(lián)姻維持政治聯(lián)盟,以確保在與中央的博弈中處于優(yōu)勢,這種聯(lián)姻就不限于屯墾單位內部,而廣泛實施于各級土官之間。移民官吏受明政府職官制度的嚴格管理,與中央政府不存在羈縻治理的關系,其較為重視的是如何在所屬的軍隊屯墾系統(tǒng)中維持家族繁榮。故而,移民官吏的聯(lián)姻對象主要選擇了同屬屯墾組織的各級官吏,以確保在本單位中形成家族、官僚網(wǎng)。因此,屯墾官吏的婚宦關系較為固定,無論是何種形式的聯(lián)姻均是為了維護本階層的既得利益。
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離不開水利的灌溉,屯墾種植亦如此?,F(xiàn)存的明代大理屯墾水利碑刻為我們提供了軍屯興修水利、軍田與民田的用水矛盾等相關史料?!督②w州東晉湖塘閘口記》記載了趙州的古陂堰地帶存在軍民分水的矛盾,大理衛(wèi)千兵宋胤與趙州知州商議修建湖塘閘口的經(jīng)過:“洪武年間設有東晉湖塘一區(qū),每遇九月九日閉塞湖口積水,至五月五日,三次開湖放水,灌溉陸佰戶,并本里軍民田地千萬余畝,已成定規(guī)。后弘治二年內,蒙云南按察副使林爺按臨,筑砌趙州城墻,因乏工料,將前湖賣與豪舍陳達等,開種為田,致使軍民無水栽插田荒,告蒙巡按劉爺,并守巡道毛、周俱親詣湖所踏勘明白,責令瓚等父祖用水人戶照畝出錢,共銀一千三百二十四兩伍錢,給還買湖陳達等,將湖贖出,仍舊積水灌田,刻碑在州。后被鄰住本州漢邑村豪民楊求、楊廷玉、馬能顯父叔馬安等捏報,并利用船載土填筑高埂,成田種食,阻塞水道。及至九月九日閉塞,持稱有糧,又不容填塞。以至水積微少,軍民不能裁種,田荒糧累,寒苦逃移,不可勝數(shù)。自本州到任以來,悉知前弊。又見軍舍吳鳳翔、李潤等,各于塘口水源,起蓋碓硙圖利竊水,蒙痛自禁革,民便稍通”〔2〕715。分布于趙州古陂堰的大理衛(wèi)屯田達千萬余畝,面積廣大,其與民田之間的用水矛盾長期存在。強大的地方勢力曾一度霸占用水,極大阻礙了屯墾發(fā)展,致使軍屯田地荒蕪。軍屯建設受到嚴重影響,這偏離了明政府興屯田、廣積糧的大政方針,地方政府意識到嚴重性后也積極介入,通過修建湖塘閘口來解決矛盾,“于是宋君請匠于鄰邑,購財于山谷,鑿石為池,如樓之制樓之。鑿石為孔,三孔各置一樁,上為鎖鑰以扃之。由是水無漏泄,啟閉有時,垂之億年,猶一日也”〔2〕715。修建閘口費時費力,屯墾衛(wèi)所負擔了此次水利興修的花銷,最終受益的則是軍民雙方,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軍民用水矛盾。解決爭水矛盾的方法,除了新開灌渠外,主要是建立各種不同層次的分水制度〔5〕。明代大理的屯墾區(qū)大多都存在軍民用水矛盾,因軍民訴訟較多,衛(wèi)所官吏與大理府、州官員共同商討制定分定水利的細則?!毒剿洝酚涊d了蒙化府南莊十三村軍民用水的規(guī)定:“其南莊十三村官舍軍民人等知悉,自今為始,遵照舊規(guī),仍為拾晝夜,周而復始,輪流分放。其加增新水,悉行除革,不許侵占霸阻”〔2〕889。不允許私自盜挖水利?!逗槲湫履觊g大理府衛(wèi)關里十八溪共三十五處軍民分定水利碑文》對大理衛(wèi)軍田與周邊民田的用水作了詳細分定:
一處,河尾西山澗水,軍左所三日三夜,民二日二夜。
一處,楊南村溝水,軍前所二分,左前所五分,民水三分。
一處,楊皮村西澗水,軍左所二分,左前所一分,民七分,晝夜放。
一處,馬蝗溝澗水,軍前所三分,中左所二分,后所二分,民三分。
一處,大龍?zhí)端?,軍前所一分,左所一分,后所一分,民一分?/p>
一處,感通寺澗水,軍前所三分,中右、中左所一分,民三分。
一處,十里鋪潭水,軍中后所一分,民一分。
一處,七里橋澗水、陽和村溝水,軍左所三分,中所一分。陽和祿各莊民六分。
一處,五里橋澗水,軍左所二分,民八分。
一處,城南廂蒼山澗水,軍本衛(wèi)秧田四分,前所二分,民四分。
一處,古城澗水,軍秧田四分,前所三分,右所一分,后所二分,民一分。
一處,五里橋澗水,軍后所五分,民五分。
一處,江心莊澗水,軍后所五分,民五分。
一處,黑橋澗水,軍后所三分,右所一分,中所一分,民五分。
一處,塔橋澗水,軍左所四分,民二分。
一處,古城外摩用澗水,軍右所三分,左所一分,民四分。
一處,上洋溪澗水,軍左所五分,民五分。
一處,作揖鋪澗水,軍左所四分,民六分。
一處,小邑莊泉水,軍左所三分,中所二分,民五分。
一處,西山觀音寺澗水,軍中所三分,民七分。
一處,靈會寺泉水,軍中所五分,民五分。
一處,大院塝村下水,軍中所五分,民五分。
一處,峨崀澗水,軍中所四分,民六分。
一處,三舍邑澗水,軍五分,民五分。
一處,沙坪村澗水,軍中所三分,民七分。
一處,白石澗水,分開三分,周城民七分,軍中所二分,牧馬邑民水七分,軍中無。峨崀里民水七分,軍水三分。
一處,周城澗水,軍中所四分,中前所二分,民四分。
一處,周城泉水,軍中所四分,民四六分。
一處,神摩洞澗水,軍中所四分,民六分。
一處,白花澗水,軍中所三分,中前所二分,中右所一分,民四分。
一處,草腳屯西山下泉水,軍中前所四分,中所二分,民四分。
一處,波羅塝大路下泉水,軍六分,民四分〔2〕312。
如此詳細的分定水利史料蘊含了豐富的明代大理衛(wèi)屯墾的信息。當時大理衛(wèi)所的屯田分布狀況據(jù)此可作大致的了解,大理衛(wèi)屯田大體分布在上、下關之間水利灌溉良好的洱海西岸地區(qū),且與民田是相互交錯分布的,這是產(chǎn)生用水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從對水利分定的條例中可以看出,在保障民田用水的前提下,大理府對軍田用水比例給予了傾斜,這也反映了明代大理衛(wèi)屯墾面積較廣?!败娧硖铩钡挠涊d說明大理衛(wèi)屯墾種植的糧食以水稻為主,水稻種植在客觀上也需要較大的用水量。政府要求軍民嚴格遵守劃定的水例,“敢有互相爭奪水例者,就便踏勘看問明白,將犯人嚴枷痛治,毋致偏循,取罪不便”,對爭奪水例之人加以嚴懲。碑文對上、下關間的灌溉水源也有詳細記載,可與現(xiàn)代大理這些地區(qū)的水源作比較,是研究大理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的重要參考資料。
明代衛(wèi)所屯墾的開展有相應的衛(wèi)所城池作為依托。大理各軍屯地均相繼修建城池實施屯墾?!吨匦薮罅_衛(wèi)記》詳細記載了大羅衛(wèi)的建置經(jīng)過及衛(wèi)城的修建情況:“稽諸茲衛(wèi),國初未有建置。其屯田隸瀾滄洱海,川原廣衍,土澤膏沃,民物富饒。惟四山峻矗,巖谷巉邃,群夷負巖依穴者,恃險矯虔。而有名賊巢,若鐵索箐、赤石巖、螳螂、古底俄、打喇□山、大凹嘯聚結黨,劫財換摽掠,頻撫不悛。弘治庚戌,大肆猖獗,居民甚苦之,屢有辭于當路,繼而上干宸聽。乃命撫鎮(zhèn)諸司命議之,于地建州設衛(wèi),調瀾滄洱海衛(wèi)所,分布左右,全師徙守州。割趙州太和云南附近之民,分里一十有二。弘治甲寅,筑城降印,文學武術,一時并舉,科第閥閱,代不乏人”〔2〕722。大羅衛(wèi)于弘治甲寅年間(公元1494年)分瀾滄衛(wèi)、洱海衛(wèi)的屯田單位組建,與賓川州的設置同步。建州設衛(wèi)的目的是為了震懾當?shù)厍謹_居民的賊寇。正德乙亥年間大地震重創(chuàng)了衛(wèi)城,大羅衛(wèi)官吏與賓川州地方官商議后重修大羅衛(wèi)城:“所建有正堂幕廳退食幕宅。而又翼之以六房廨舍,垂之以兩所廳堂。廊撫有獄,土地有祠??澮栽珘?,樹以門屏。露臺甬路,崇竦可嘉。塞道儀門,觀瞻甚壯。而臨衢則建鼓樓為門,四望崔嵬,八窗洞達”〔2〕722。大羅衛(wèi)城建置齊全,衛(wèi)所辦公機構、刑獄、宗教祭祀場所一應俱全。衛(wèi)城城墻堅固、道路齊整、門樓壯觀,體現(xiàn)了軍屯機構的威嚴。建州設衛(wèi)同時進行,反映了明代軍隊屯墾與地方政府互為表里,地方的和平穩(wěn)定離不開屯墾衛(wèi)所的防護,衛(wèi)所在地方駐扎發(fā)展屯墾也脫離不了地方政府的支持,“設衛(wèi)護州、以州援衛(wèi)”密不可分。
正因為屯墾衛(wèi)所與地方政府間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在個別州城修建之際,當?shù)赝蛪ㄐl(wèi)所也積極參與其中。如《趙州城記》記載弘治三年之前的趙州:“其民繁庶,而無城郭之防衛(wèi)。以故盜連為群,恣睢剽掠”〔2〕535。居民不堪侵擾,請愿修建州城。趙州城的修建動用了衛(wèi)所、地方的雙重力量:“分守指揮馬鉉,達而敏,楚雄府同知陳寶,嚴而稟;鶴慶府推官薄淳,廉而公,以董工役,親經(jīng)紀。而千戶桑欝,百戶顧經(jīng),與夫州人之子來見事者,亦有以激勸鼓舞之。上下和會,百技奏能。以弘治己酉季冬朔日經(jīng)始,庚戌季夏望日告成。周以丈計,凡八百四十有奇。高以尺計,凡一十有三。厚視高之半,下廣而上銳?;允?,覆以瓦,環(huán)繞以隍”〔2〕535。屯墾衛(wèi)所參與州城的修建,既保證了地方的長治久安,又與地方建立了良好的關系,有利于屯墾事業(yè)的發(fā)展。
通過分析明代大理屯墾碑刻史料可知:明代大理地區(qū)的屯墾官吏有土官與移民官吏之分。屯墾土官與移民官吏的婚宦關系均較為固定,屯墾土官多與大理府、州、縣土官聯(lián)姻;移民官吏與屯墾組織內部官吏聯(lián)姻居多。屯墾官吏無論土官抑或移民均有較高的儒學修養(yǎng),并以儒家思想教導家族子弟。屯田戶有私有家產(chǎn),這是維系屯墾制度的物質基礎。屯墾官吏除屯田要務外,在地方上興教化、修橋梁、建廟宇,對地方基礎設施及文化建設有一定貢獻。隨著屯墾移民植入大理,漢族民間信仰成為大理多元文化的一分子。誠如守備洱海等處地方體都指揮在《赤川隳叛重修城垣公署記》載:“臣欽奉駐鎮(zhèn)鐵索,兼管赤川。自歷任以來,公嚴紀律,務在整兵安民,兢兢然露食之不暇,將叛余翼一一嚴除,將叛產(chǎn)業(yè)清理收□□□敷人□□屋宇,添修寺院。民心初而未定,遂以極力調停,然使夷民知法度,正意□□□□□□□□惠賞庶通義道。而后四夷漸漸馴伏,邊境倏爾廓清。而此地往古常多遺跡。自鄒公平亂之后,立城垣,建公署,以奠華□。惜其年深,城垣傾摧,公署頹圮,故夷民浸浸構患者,為制度之規(guī)模殆盡,傳習之風俗日澆。臣征是弊,故捐己帑,復修完備,以壯規(guī)制,使夷民識威戎之凜然不可而犯也。次修社學,親田俚,幼者勸讀,壯者勸耕。至感殿下之洪庥,建報恩禪院,置買常住,延行僧焚修,祝延□□□知善以達君親。鐵索建永定橋,以奠邊疆。開□□水以滋涸田。重嘉鄉(xiāng)民孝節(jié),以化風俗。卜施義冢,以利四民”〔2〕713。明代大理屯墾官吏在駐扎地除了擔任屯田基本任務外,還肩負了安定一域、建設地方的職責,對地方的移風易俗有重要影響,這也有利于明朝中央政府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的治理。
明代大理軍屯土地面積廣大,其大多分布在水源充足、灌溉條件較好地區(qū),與民田之間存在較大的用水矛盾。大理屯墾衛(wèi)所組織作為準軍事機構外還兼管部分民政,這種職能是日后衛(wèi)所組織演變?yōu)榈胤叫姓C構的前提。衛(wèi)所機構與其駐扎的地方政府間的關系較為密切,衛(wèi)所屯田之外還肩負有護衛(wèi)地方的任務,地方政府也應支持衛(wèi)所屯田。大理軍屯與民田之間的用水矛盾即是通過地方政府的協(xié)調加以解決。
〔1〕葉桐.論大理屯田制的興衰及其經(jīng)世功能〔J〕.大理師專學報,1996(4):19-25.
〔2〕楊世鈺,趙寅松.大理叢書·金石篇〔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3〕喻常森.當代亞太國際關系與地區(qū)合作〔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10.
〔4〕劉正山.中國五千年土地制度變革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185.
〔5〕王培華.元明清華北西北水利三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75.
Study on Station Troops'Inscriptions of Dali in Ming Dynasty
KangLina
(Library of 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Frontier stations include station troops,farmers'station and merchants'station.Culture of the frontier st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Yunnan.Frontier stations have accelerated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thnic groups in Yunnan in the Ming Dynasty.Through station troops'inscriptions of Dali,this paper analyses the official life,social life, marriage relationship and housekeeping thoughts of the immigration and locals officials;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ali guard organiza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and the methods to solve conflict between military field and farmer field.
MingDynasty;Dali;station troops'inscriptions
D691
A
2096-2266(2016)05-0008-07
(責任編輯黃正良)
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課題(JD2015YB32)
2016-04-07
2016-04-20
康麗娜,館員,博士,主要從事地方文獻整理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