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張掖尋古記

        2016-03-07 08:44:48文圖孫海芳
        絲綢之路 2016年3期
        關鍵詞:文化

        文圖/孫海芳

        ?

        張掖尋古記

        文圖/孫海芳

        黑水國遺址

        考察之前,有朋友說,在2014年的玉帛之路考察中,黑水國應該是極有意義的一站。于是,我對此充滿期待。

        告別了蒼涼古樸的大佛寺,大巴車啟動,朝著張掖西北10余公里處的黑水國出發(fā)。

        黑水國遺址面積廣闊,南北長15公里,東西長10公里,遺址內的漢代墓葬群面積就有4平方公里。大部分墓葬都已被沙塵埋沒,偶爾露出地面的也早已被盜掘。我想象中的城池應該是壯觀巍峨、充滿氣勢的,即使歷經時間的洗禮,由殘垣斷壁中依舊能看出它本來的面目。然而,我看到的黑水國,遠遠不如想象中雄壯,僅有幾名考古工作者低頭工作,場面寧靜得像一幅單調的畫面。

        這是一座在遺跡掩蓋下的古城。黑水國因黑河而得名,也因黑河而盛衰。黑水,即黑河,古稱“弱水”,發(fā)源于祁連山,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因發(fā)洪水時攜帶黑沙滾滾而來,氣勢壯觀而得名。據說西漢之前匈奴移居至此,劃疆為小月氏國。

        根據《史記·大宛傳》記載:“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痹率暇幼〉牡胤綉摼褪呛游髯呃纫粠?,他們過著游牧的生活,控制著絲綢之路的東西貿易。后來被匈奴擊敗,一分為二:西遷至伊犁的被稱為大月氏,南遷至甘肅至青海一帶的,被稱為小月氏,“被服飲食語言略與羌同”。由于當時的甘肅和青海為匈奴所管治,居住在匈奴中間的月氏人漸漸地與匈奴本族融合。因為當地人稱匈奴為“黑匈”,所以稱這座城池為“黑水國”。

        有學者研究,由古代文獻得知,此地在漢時為張掖古城?!陡手莞尽贩Q,其地在唐為鞏筆驛,元為西城驛,明則稱小沙河驛,當地人呼之為“老甘州”或“黑水國”?!稊_新記程》載:“隋朝韓世龍守黑水國駐此,有古壘四,去后一夕為風沙所掩?!?/p>

        河西風沙大,“黑水國”一名就充滿了傳奇感,像極了《西游記》里的迷幻畫面。此地也有很多充滿神話意味的故事,使這座已經被風沙掩埋了的古城更具神秘感。

        被農田包圍的考古現場

        黑水國史前文化遺址碑刻

        劉學堂教授在考古現場

        關于黑水國的消失,有“風沙掩埋說”。為此,老百姓賦予了它相關的傳說。據說,隋朝時,大將韓世龍駐扎此城。智慧原型的老人迷途指點,販賣“棗”、“梨”,以此諧音暗示大家“早離”,在風沙埋城之前勸民眾連夜棄城以保全性命。

        此外,有“戰(zhàn)役毀城之說”。元末明初,明朝大將馮勝率軍圍攻黑水城的元軍,將城邊的弱水河筑壩截流,導致城內水井干涸,守軍被迫棄城突圍,官兵或戰(zhàn)死或向明軍投降。而筑壩導致弱水改道北流,致使古居延海干涸。綠洲由于缺水而消失,沙漠蔓延,居民被迫外遷。

        還有一些關于金月亮的傳說,更使黑水國充滿了神秘感。無論哪種傳說,都似乎有一個共同點,即河西走廊巨大的風沙讓這座曾經的神秘古城于一夜之間人間蒸發(fā),這與河西獨有的自然風化環(huán)境巧妙吻合。人與自然,在任何一個時期都值得研討,遵從自然,古人早已預言,而今,只能以現實警喻后人。

        如今的黑水國,已看不到黑水滾滾而來的壯觀場景,周圍的農田,即使在盛夏,也是艱難生長。城池之上的地表都是一層層生硬的黃土,經考古工作者的長期整理,肆虐的風沙已經被清理出去,能看到整齊的墻壁規(guī)整地展現出來。

        第一次來到這樣的考古現場,我被現場嚴肅的氣氛感染,不敢邁步,生怕因自己的無知,一腳下去破壞千年來沉積的土層,愣愣地站在原地。劉學堂教授為考古出身,看到遺址,早已耐不住內心的喜悅,拿起考古的專用工具蹲在地上開始工作了。

        地上有破碎的古代陶片,在這樣嚴肅的氛圍下,我終于切身感受到劉學堂教授一再強調我們不要撿起陶片,以免破壞原有現場的意義。在我們的腳下,翻滾著歷史的浪潮。我不止一次地感受到歷史的神奇穿越感。

        黑水國遺址的考古負責人陳國科老師聞訊趕來,長期在遺址工作的他,皮膚被曬得黝黑,因為飲食不規(guī)律顯得較胖。他見到劉學堂教授,激動地握住雙手,歷數家常。說起曾聽劉學堂教授講課,也曾在其他考古遺址有過一面之緣。

        順著他指引的方向望去,能看到房址、獨立的墻體突出地表。陳老師說,已經發(fā)掘的面積有345平方米,共發(fā)現遺址180處,獲取遺物千余件,包括陶器、石器、玉器、玉料、骨器、骨料、銅器以及大量冶煉遺物和炭化作物等。

        已發(fā)現的房址有19處,有地面式土坯建筑、地面式立柱建筑、半地穴式建筑三類。其中,地面式土坯建筑在河西是第一次發(fā)現。土坯建筑有方形和圓形兩類,方形房址多為多室結構,以土坯砌墻,有大型承重柱礎,局部以土坯平鋪地面。在部分房屋的墻體下發(fā)現了沿著墻壁走向鋪設的石器、獸骨、陶片等,鋪墊遺物存在一定的規(guī)律,即石塊多為長條形(其中一件為石錛)或圓球狀,二者交替分布,很有可能具有某種特殊的宗教意義。土坯建筑的發(fā)現,為進一步揭示黑水河中游地區(qū)馬廠類型晚期至四壩文化早期諸時期的居址形態(tài)及形成、發(fā)展過程提供了實物資料。

        據考古專家測定,這里有一處年代較早的銅冶煉遺址。據劉學堂教授的觀點來看,銅冶煉需要一套文明、發(fā)達的社會體系來配套完成。銅冶煉遺址的發(fā)掘,證明此地曾有過一套完備的社會文明體系。即使如今還沒有完全發(fā)掘出來,我們還是能想象到黑水國城池當時的繁華景象。

        出土的銅器有30余件,都為小型銅器,種類有刀、泡、環(huán)、錐等,其中以錐為主。此外,還發(fā)現大量爐渣、礦石、爐壁、鼓風管、石范等與冶煉相關的遺物。陳國科老師說,這是甘青地區(qū)首次通過科學發(fā)掘獲取的層位明確的冶金遺物,也是西北地區(qū)年代較早的一批冶金資料。本次發(fā)掘所得為恢復馬廠晚期至四壩時期煉銅技術的面貌,揭示其工藝特點和技術水平,認定其產品特征、數量,探索礦料來源、產品去向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為中國早期冶金技術研究提供了新資料。

        安琪博士曾研究過西南地區(qū)貝殼、蚌殼等古遺物,得知此地出土過珍珠、蚌殼等古物,很是激動。據她分析,這些實物的出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河西地區(qū)早期文化交流頻繁。此外,出土炭化物中的小麥、大麥、小米等,是甘青地區(qū)繼民樂東灰山遺址發(fā)現此類作物之后出土層位清晰、數量較大的一次。馴化地理學及植物栽培學的研究證明,小麥原產于西亞一帶,而土坯的最早使用也在西亞地區(qū)。小麥、土坯建筑的發(fā)現為我們再次證明,作為東西文化交流孔道的河西走廊地區(qū),至少在距今4000年前已與西方地區(qū)發(fā)生了頻繁的接觸。

        在陳國科老師的帶領下參觀古遺址

        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會長葉舒憲教授長期研究古代玉石的運輸,他對出土玉器或玉料很是關注。于是,他詢問陳國科老師此地是否出土玉器,隨時為自己的學術研究尋找物證。

        我是考古的外行,卻被眼前的景象感染、震撼著,若沒有業(yè)內人士的細致介紹,很難知道遺址的價值及意義。

        陳國科老師說,這次發(fā)掘中,最重要的收獲是在河西地區(qū)獲得了馬廠晚期—“過渡類型”—四壩文化這一完整的地層序列。經過考古工作者兩年的發(fā)掘,初步認識到黑水國遺址可以劃分為三期:一期為馬廠文化晚期遺存,二期為“過渡類型”時期遺存,三期為四壩文化早段遺存。一、三期文化面貌較單純,二期文化因素較為復雜,多類因素共存,既有馬廠晚期風格遺存,也有齊家文化特征的遺存,還有四壩文化的彩陶,數量最多的是“過渡類型”遺存。第三期陶器繼承了一、二期陶器的大量因素。此次發(fā)掘為進一步開展四壩文化的去向和沙井文化的來源研究提供了信息,為“過渡類型”遺存的研究以及四壩文化與“過渡類型”遺存、馬廠文化、齊家文化的關系等諸方面研究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及確鑿的地層證據,并為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黑水河流域甚至河西走廊地區(qū)早期文化序列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證據。

        烈日驕陽,我和安琪打開遮陽傘,依舊抵擋不住七月的酷暑。跋涉于黑水國遺址,歷史像一個古老的傳說,隨著年代的穿梭遠遠逝去。置身于古城遺址內,我似乎還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盛衰,它的氣場如此強烈,能帶著我們深切地感知逝去的歲月。

        劉學堂教授有20多年的考古經驗,曾主持過新疆交河故城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工作,他耐心詢問了此地的考古現狀。臨別時,他惋惜地說:“不知道考古工作人員在此工作,若是早知道,應該帶幾個西瓜來犒勞他們。”深知考古工作不易的他,將考察隊車上僅剩的幾瓶水拿了下來,送給當地的考古隊,體現了一位長者對晚輩們的關愛和體貼。

        在接下來高臺召開的第一次研討會上,劉學堂教授說,河西走廊是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的交流點,具有極為重要的研究意義,黑水國的研究應該被放置于大的文化氣場中,才能感受到一脈相承的史前文化脈絡。

        黑水國,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會向后人昭示往昔的燦爛文明。很多對已逝歲月感興趣的現代人都熱衷于考古,我想,這就是調動我們深埋在文化血液中的共同基因吧。

        民樂東、西灰山遺址

        7月16日清晨,我們告別山丹,前往民樂縣考察東灰山遺址。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到達民樂縣,出城往城北方向行至約30公里,就到了六壩鄉(xiāng)。東灰山就位于六壩鄉(xiāng)辦林場的東側。

        天空依舊萬里無云,沒有下雨的征兆。雖是清晨,依舊曝曬。我和安琪博士打著遮陽的大傘,被大家嘲笑“像是旅行的人”。即使這樣,用安琪的話說,我們還是被曬成了巧克力胳膊和巧克力腿。

        這是一座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面積壯觀,約有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為0.5~5米。1987年,甘肅文物所曾對此地進行過局部發(fā)掘,從遺址的東北部僅挖掘的320平方米中就發(fā)現了249座墓室,出土文物達1003件之多,陶器有罐、盆、缽、盤、杯;石器有斧、鋤、紡綸和石祖,還有炭化麥粒、谷粒以及銅鐵器等,足見其文化內涵之豐富。劉學堂教授開玩笑說:“這應該是新石器時期古居民生活的垃圾丟棄區(qū)?!?/p>

        這片平緩荒涼的山丘,由堆積較厚的灰土形成,4000年來一直沉默在河西的荒野里,當地人稱它為“灰山子”。這種灰土可以作為肥料使用,在挖取過程中出土了不少彩陶和石器,從而引起人們的注意。據同行的工作人員介紹,上世紀70年代,當地農民在東灰山遺址的東側開挖出一條南北走向的水渠,從而能清晰地看到遺址的文化層。男同志們聞訊,急忙跟著工作人員前去考察。

        我也緊跟其后,到了文化層的橫切面處,我才發(fā)現,如此高的溝壑,根本下不去,只能站在上面低頭看著大家興奮的樣子。葉舒憲、易華、馮玉雷一直都是打頭陣,奔波在隊伍的最前方。隱約聽見他們議論:“文化層斷面單一,不存在其他文化的混雜。”葉老師指給大家看遺存的灰坑、灶坑、柱洞、硬化地面、草泥土、木炭和各種石器、陶器的殘片。我和安琪眼睜睜聽他們議論,卻無能為力。不知什么時候,攝影師馮旭文也扛著20多斤重的機器跑下文化層,在溝壕里抓拍大家的欣喜鏡頭。

        低頭俯視,碎陶片俯拾即是。稀疏的鹽生草本植物抵擋不住風沙的肆虐,勁風刮走了地表的浮土,露出眾多陶片、石器和獸骨。依稀走入了古人的生活區(qū)域,時間在這里被瞬間凝固,仿佛一夜之間,一座古城人家蒸發(fā),只留下可感可觸的生活痕跡。這是一座天然的古代文化博物館,向后來人展示了此地先民的生活場景、勞動方式以及社會形態(tài)。4000年是漫長的歲月,然而在這樣的文化遺址內,我們終于體會到劉學堂教授一直在強調的“文物回歸遺址”理念,因為文物的遍布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4000年前此地居民的生活氣息。

        從兩次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大量文物來看,東灰山四壩文化已經進入銅、石并用的年代。值得一提的是,此地出土的半炭化小麥標本,經測定距今4230±250年,超出了夏紀年,是我國境內發(fā)現年代最早的小麥標本。參與考古的專家認為,在同一個遺址發(fā)現五種重要作物的炭化種子,這在國內是首次。有學者這樣說,現今黃河流域的主要農作物幾乎在該遺址中都能找到它們的祖先。

        對于小麥到底起源于中國還是從西方國家引進,一直以來都有爭議。假如小麥起源于中國,必須找到當地野生小麥作為依據,但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發(fā)現,更多的觀點傾向于由西方國家傳入中國。劉學堂老師說:“東灰山遺址小麥粒的發(fā)現至少可以說明,民樂河西走廊一帶是中國種植小麥最早的地方?!庇纱丝梢?,此地古居民為了生存,既進行狩獵、采集、飼養(yǎng)家畜,從事畜牧業(yè),又從事種植,發(fā)展農業(yè)。

        在東灰山的碎陶片中,能見到很多夾砂陶,大多為紅色。用于容器的器皿類型有壺、罐、盆、方鼎、豆、器蓋和盤七大類。壺有四耳壺、三耳壺、雙腹耳彩繪壺、雙腹耳素面壺、無耳壺;罐有四耳帶蓋罐、雙耳帶蓋罐、雙耳彩繪罐、大雙耳罐、小雙耳罐、單耳彩繪罐、單耳素面罐;盆有雙耳盆和單耳盆;方鼎種類簡單;豆有粗柄豆和細柄豆;器蓋形制多樣,鈕有圓形、方形、花瓣形、矛頭形;盤有素面,劃紋、彩繪等。生產工具有紡輪。其他陶質器物有靴形器、陶塤、陶牌飾、陶鈴等。

        在民樂縣博物館能看到很多出土于東灰山的陶器。有一件四耳彩陶罐,通體呈紅褐色,腹部圓渾飽滿,耳系窄小,像一個盛酒的壇子。外皮包漿濃厚,雖歷時4000年,依舊保存完好。因此地文化受到河西馬廠文化和齊家文化的影響,有些別具匠心的彩陶作品,彩繪與雕塑相結合,構思新穎。彩陶圖案中最有特色的是蜥蜴紋,早期體現為寫實的單獨紋樣,晚期多為復體直列的連續(xù)紋樣。

        東灰山出土的石器在民樂縣博物館也有少量收藏。一件石磨盤,上面放置著現代的種子,可想而知,當年的東灰山先民就是在這樣的石器上磨制食物。還有一些斧、刀、錘、磨盤、磨棒、臼、穿孔石鋤、石球及磨石等石器,都能折射出當年民眾生活的景象。

        行走在東灰山遺址上

        東灰山遺址出土的紅陶長方鼎

        東灰山遺址出土的四耳彩陶罐

        東灰山遺址出土的石磨

        在遺址現場,我們看到了有明顯打磨痕跡的石器,猜測應該是當年的生產、生活工具。葉舒憲老師研究玉石的運輸,他拿著手電打亮石器,如果質地為玉,則算是找到了一手的資料。有一塊發(fā)黑的石頭,有點像石鑿的殘品,拿在手里份量很重,應該是墨玉材質,在手機光筒的照耀下,四周邊部較薄的地方透出墨綠色的紋路,大家都極為震撼,可見就地取材的石器中也有少量的地方玉料摻雜其中。

        考察西灰山遺址

        西灰山文化層

        16件在此地出土的銅器,器型帶有北方少數民族的風格,骨柄銅錐與南西伯利亞米奴辛斯克盆地銅石并用時代的奧庫涅夫文化相似。有銎銅斧后來見于鄂爾多斯高原和西伯利亞附近,這說明當時整個大北方文化交流十分廣泛、活躍。削刀、錐子用于生產和兵器,鐲子、耳飾用于禮儀及裝飾,說明此地文明形態(tài)較為發(fā)達。有研究數據顯示,根據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研究室對其中15件銅器進行的原子吸收光譜定量分析、掃描電子顯微鏡分析和金相組織鑒定,其結果表明:除一件為銅砷錫三元合金制品外,其余均為銅砷二元合金制品;經金相檢驗的11件銅器中,結果是均為鍛造組織,其中6件銅器在熱鍛之后又經冷鍛加工。銅砷二元合金與鍛造加工是東灰山四壩文化銅器的鮮明特征,有別與其他文化和在其他地點發(fā)現的中國早期銅器。

        易華研究員在東灰山撿到一塊馬骨,研究后隨手丟棄了。大家都覺得遺憾,如果年代吻合,能為研究此地畜牧歷史提供有力的證明,應該拿去交還給當地博物館。大家開玩笑說,研究了一路的夏羊,說不定剛才的馬骨與它有必然的聯系。

        如今的不毛之地,曾是水草豐美、物質豐富的富碩之地。而今的東灰山,頂著烈日的曝曬、河西的烈風與滾石、孤獨清冷的寂靜,落魄地靜默在河西的戈壁灘上。與之遙相呼應的是同為四壩文化的西灰山。

        西灰山坐落在六壩鄉(xiāng)西北10公里處。平灘之上突現一塊三四畝大的臺地,十分完整,灰土層很厚,遺址南北500米,東西300米,南北走向的大都麻河將遺址東邊沖刷成斷面,暴露出的文化層厚0.5~2.7米。出土的石器陶器和炭化糧粒與東灰山相同,說明這是毗鄰而居的兩個部族。

        站在西灰山遺址上

        下午3點,民樂迎來今年入夏以來的最高溫,車廂內熱氣彌漫,如蒸籠般,車下烈日炙烈,曬得芨芨草也匍匐在地。

        民樂縣李寨鄉(xiāng)菊花地村北、大都麻河下游西岸的高臺地上,教授們低頭尋跡,都在為此地豐富的史前資料遺存感慨不已。東、西灰山遺址是典型的四壩文化遺址,對于深入探究四壩文化的內涵、特征提供了有價值的物證。他們與周圍的四壩文化遺址壕北灘、山羊堡灘等,都是四壩文化部落的分支或同部落的分居點,有可能早就融為一體,或相互往來,傳授技藝,交換食物,過著原始的部族生活。四壩文化的星火照亮了古弱水流域,點燃了整個河西走廊乃至西部大地。四壩文化不是單獨割裂的一種文化類型,它與我們此次考察的齊家文化依舊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正如玉石之路,一站一站薪火傳遞,沒有四壩文化的存在就沒有玉石之路的綿延流長。

        令人驚奇的是,在西灰山遺址,上海交大講席教授葉舒憲先生在遍地的紅陶殘片中找到幾片馬廠文化的陶片,說明此地曾受馬廠文化影響,并對此有一定的繼承和發(fā)展。

        時間飛逝,作為西域與中原文化交流的必經之地,河西走廊成為最能體現民族融合的地域之一,形成了自己獨特、燦爛的文化特征。灰山人則是創(chuàng)造古代張掖地區(qū)史前文明的先行者,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他們代代相傳,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文明。

        這一路,葉舒憲教授總是在感慨:“若是能搭個帳篷住上一段時間,對此地遺址作細致的研究,一定受益匪淺?!?/p>

        民俗風情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構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久久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av| 夜夜骚久久激情亚洲精品| av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 国产福利永久在线视频无毒不卡| 日产无人区一线二线三线乱码蘑菇| 手机看片久久国产免费| 国产精品,在线点播影院| 中国亚洲av第一精品|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色大师| 欧美末成年videos在线观看 |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18| 成人在线视频亚洲国产| 色大全全免费网站久久| 亚洲伊人成综合网| 国产亚洲第一精品|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天美传媒| 人妻 色综合网站|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网址2022| 日本精品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精品aaaaaa片| 丁字裤少妇露黑毛| 99国产精品视频无码免费 | 女人与牲口性恔配视频免费| 国产亚洲av人片在线播放| 偷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久人妻无码| 色婷婷欧美在线播放内射| 无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偷拍视频网址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无码av毛片久久|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y| 少妇人妻系列中文在线| 本道天堂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www456c0m|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 精品人妻av区二区三区|